作者:涂少中(Rudameqan‧Lafadjesan)、陳憶倫(Bukun‧Ismahasan)、蘇貞汝(Uxay‧Siqay)、鐘國隆
作品介紹:那瑪夏青少年帶領我們實際走訪民生一、二村,畫下他們眼中部落的面貌,撿拾當地的花草、果實裝飾地圖,地圖裡有青少年玩樂的地方、充滿神祕的秘密基地、美麗的大光教會、還有很多探險的舊房子等……。
故事的開始
這次和我們合作的在地組織─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村的「達卡努瓦部落生活重建工作站」,在2006年開設了「原住民青少年學生文化成長班」,進行原住民孩童的課後照顧工作,但是受限於課程規劃,照顧對象僅限於國小學童,這些孩童一旦從成長班畢業,照顧與陪伴的工作也隨之結束,於是當地組織工作者希望能夠透過我們這些「大哥哥、大姊姊」來替他們延續這個工作,並和青少年們建立長期的關係,讓他們接受到不同於他們平常固定的生活、空間,以及人際關係以外的想法和刺激,藉由與青少年相處的過程,一起討論並分享我們的成長經驗,間接的擔任給予關心及陪伴的角色,同時也是協助部落工作者建立橋樑,進入青少年的世界。
考量大家的專長和興趣,跟部落組織討論後,決定以畫部落地圖的方式來進行,期待能從青少年的角度與視野來觀察部落,同時也可以繪製出屬於他們心中的部落,並藉此過程來瞭解青少年心裡的想法及真實的需求等。
與青年的接觸
我們一共規劃了兩次週末的行程,一開始就由他們最熱衷的排球來做一個暖身和彼此初步認識的活動。
下午則由青年們帶領我們進行部落巡禮,沿途記下部落風景。
製作民生一村地圖:
第一次的行程青少年們帶領我們走了民生一村,跟我們介紹他們平時玩樂的地方,禮拜的教會,還有青少年才知道的冒險神秘境地
小徑裡的涼亭是他們說秘密的地方
夏天戲水的溪邊ᅳTaris
象徵勇士的一戶人家
在走部落的過程中,有的青少年從原本害羞不敢和我們說話到大方勇於介紹部落的每一物每一景,有些成小團體,有的落單一個人,或許是我們才認識了一個早上,我們毎個人也都努力嘗試著進入青少年的世界來看部落的面貌。
逛完一村後我們就到文化成長班的教室裡開始畫製地圖,首先把一村的路線規畫好。
接著與青少年討論如何呈現地圖
再來就是透過青少年執筆畫下他們眼中的部落
剛開始青少年們只在自己的A4紙上畫,不敢在大地圖上下筆,過了十幾分鐘的討論,青少年們漸漸卸下心房,最後終於完成民生一村的初稿圖。
製作民生二村地圖:
第二次行程要完成一村與二村的部落地圖,青少年帶我們繞了民生二村,雖然這些青少年大部分都住在一村,但二村裡也有許多玩樂的地方。美麗的大光教會,一旁的廣場是部落青少年打球聚會的場所,二村有許多廢墟的房子,他們常來冒險,沿路我們撿著路邊的花花草草、果實,準備接下來要裝飾地圖。
逛部落的同時尋找裝飾地圖的材料
逛部落的路上,充滿歡笑聲,跟青少年的相處比上次來的更密切,由於有了上次畫部落地圖的經驗,這次大家很快的就完成了部落地圖,而且還加了當地撿拾的材料裝飾,完成了一村和二村的部落地圖。
民生一村
民生二村
透過繪製部落地圖的活動,從青少年的眼光看部落,發現其實他們擁有的物質生活雖然沒有我們在都市來的豐富,但他們卻能從周遭非常簡單平凡的東西發現出自己的樂趣,更懂得珍惜身邊所擁有的,他們身上的想像和創造力是外面所看不到的,也覺得那瑪夏的孩子特別的聰明。
靜謐而小巧的達卡努瓦村
對青少年的觀察:
一開始我們對青少年的想像其實就是他們會很「叛逆」,但經過這短暫的相處後,我們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和觀點,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如我們所想的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聽話或是配合,他們只是需要更多的陪伴,希望有人可以多關心、注意他們。透過當地組織的工作者,我們也初略瞭解他們的家庭環境的影響,所以更清楚知道他們是需要透過長時間的細心陪伴,才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從一開始的陌生到後來的互動,他們甚至會願意分享自己的心情或近期所發生的事,也在最後活動的尾聲和我們分享了這幾次相處的心得,給了我們是很大的鼓勵,表示他們是願意讓我們參與在他們的生活中。
Kanakanavu族人的文化教室─To’ona tamu(小米園):
透過當地組織工作者瞭解當地的文化習俗。「To’ona tamu」的意思是有老人的地方。部落希望透過這個地方讓老人家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讓族人學習到Kanakanavu的文化與母語,部落組織常利用假日邀請部落長者在To’ona tamu教導年輕人Kanakanavu的文化知識與傳承的重要性,是一個聯結部落關係與文化教育傳承的智慧屋。此外,當初他們成立To’ona tamu另一個目的是因為八八風災後,很多族人被迫遷到山下,老人家們對於山下的生活很不習慣,To’ona tamu裡面養雞種菜,這些農作物是備災用的,老人家可以不用一定要到山下避難。2009年八八水災,當時許多重災區喊著同一個口號:「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可以看出族人對於土地的感情深厚,不願離開。
小米園的秘密雞地
烤出風味麵包的願景窯
尋回祖先的織紋:
起初當然對於當地的文化只有模糊的瞭解,透過當地組織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及青少年的介紹和描述,讓我們更清楚當地的文化信仰。此中,有一個故事分享,Cina Nau讓我們看她們所研究重現的傳統服飾,每一件衣服都是婦女們從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一針一線的模仿所織出來的,過程或許辛苦,但為了自己Kanakanavu祖先的傳統衣服不停的在付出。她說:希望在這輩子還可以穿回爸爸媽媽以前的衣服。我們看見他們所堅持的那份精神,為自己文化認同在奮鬥著。
我們所看見的達卡努瓦
我們綜合以上的分享,可看出整組隊員與這些青少年的互動是正向的,且在與當地組織的合作下也屬良性的溝通及合作關係。過程中雖然短暫,但在此可見隊員對於此活動的付出,並和青少年在互動中培養出一定的默契。
當地的文化信仰也是我們所學的精神,歷經八八風災的那瑪夏,和我們其中幾個也住在受災區的成員有相同的經驗,反而讓我們見到他們對於這片土地堅定的態度,也活出這樣有韌性的Kanakanavu,不輕易低下頭,除了在成年人身上可看見,在青少年上也給予了不少的教育,培養出他們對自己家園的自信心,就像這次的活動中(繪製部落地圖),看出他們對自己部落的認識及認知,甚至對於他們自己身分的認同及認知,若在外界來說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他們做到了,他們同時也扮演著我們的在部落的學習對象,讓我們收穫不少。
剛開始進到部落的時候難免會有點陌生,時間久了大家也漸漸看見彼此的長處,並互相給予彼此心中的想法,也是這次活動中大家一起成長的動力之一。這次活動大手牽小手,牽出了我們與那瑪夏之間的感動,在彼此身上體悟了許多,在這短暫的時間裡,深信大家都是一同在努力成長的,為了自己的家園、青少年、族群等,未來我們還會再相遇,那時的家園也會像現在依舊持續綻放著暖暖的人情味、及濃厚的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