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念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
作品介紹:主要以中正國宅所面臨的問題,用新聞稿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如果有機會發出去就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都市原住民的現況及問題。
想到都市,浮現的印象無非是直衝天際的高樓,白領OL走在車水馬龍中,但在都市邊緣,還有另外的聲音存在。臨新店溪的中正國宅位於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265巷,其特別之處在於社區內歸劃原住民住宅於丁區H棟,而居民多為花蓮、台東阿美族人。為什麼有這樣特別的規劃?就讓我們來揭開中正國宅神秘的面紗。
出部落為生活打拼 從新店溪河畔到中正國宅
民國60年左右,大量原住民依就業需求到台北工作,但因無法負擔房租及都會生活,而跟隨原鄉部落長輩至溪流河畔居住溪園路部落、溪洲部落和小碧潭部落,他們在河畔部落裡住了將近2、30年沒水沒電的生活。而在民國77年台北縣政府推動新店溪畔「萊茵計畫」,有計畫的拆遷溪園路、溪州部落和小碧潭部落,而後因居民的抗爭,在民國82年政府出資購買中正國宅丁區原住民住宅,安置溪流河畔阿美族族人,並允諾中正國宅為永久安置專案住宅。
原住在溪園部落後來搬遷到國宅的林金泡叔叔說:「為了那個快速道路,也就是環河快速道路,必須要經過這些部落,政府就是這麼卑賤,只要有經過原住民住的地方就往那個地方跑,道路就往那邊開,明明知道旁邊有部落他就要往那邊,就是這麼卑賤!」,而曾住在溪園部落的老人家在回想以前的生活時,告訴我們,他懷念過去在溪園路時,像原鄉那樣的人情味,搬到中正國宅後雖然生活環境變好,相對經濟壓力也變大,必須努力工作,深怕沒有工作會被政府趕走,那種心理上的壓力也比以往沉重的多。
政策出爾反爾 原住民反遭污名化
去年(2012年)部分居民收到政府的發函,內容為住戶不符中低收入戶標準,因此不符合承租條件,然居民必須提出說明,如逾期辦理的話,就視為無意續約。接到發函的國宅居民表示,事件經過十八年這麼長的時間,其實已經很少人確切知道當初情形,且合約一改再改,對居民越來越不利,在去年(2012年),甚至用收入來區分居民,他也氣憤地說:「既然(我們)是被拆遷安置,為什麼後續政府的動作來這樣壓迫我們,合理嗎?」突如其來的發函,來不及準備就被政府取消最基本的居住權,是目前在國宅的原住民所面臨的問題。且大部分原住民住戶從事建築、板模工等基層苦力,無法在外臨時租房繼續生活。一般民眾對於這些住戶,會有「違建就是違建,哪能有福利」的想法,且認為政府當初也提出安置計畫,覺得錯在居民。但這些往往是被表面現況所矇蔽,尤其媒體使事情被放大,造成部落污名化,導致這些住戶得到的幫助少之又少。
都市邊緣部落 需要你的關心
當初隊員們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情投入這個議題,在經過小組進到國宅深入訪談後,才了解到原住民住戶遷徙和被迫搬遷,以及面臨生活上許多問題的辛酸。若非當初原鄉經濟低落、生活困乏,讓大多數青壯年原住民離鄉背井,為了生活到大城市找收入較高工作,誰又願意投入高危險、高勞力的工作,住在隨時可能被政府怪手清理的房舍中生活?
在台灣社會,原住民受到注視無非如豐年祭這樣的原鄉節慶,或是發揚歌唱和其他藝術才能,而都市原住民相關議題很少被一般大眾所認識。但其實這些經常被忽略的都市部落,存在許多需要被關注的議題。希望透過這次發聲,能讓更多人注意到這些居住在都市邊緣的原住民朋友,使他們的聲音被社會給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