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花樑鋼橋

張貼日期:Oct 26, 2012 3:56:38 AM

緊鄰著第七號隧道南口的大安溪橋,全長637.39公尺,歷經1935年4月大地震後改建及民國52年(1963年)抽換鋼樑工程,橋樑結構增強,外觀上似乎與1908年剛建成時無異,但若仔細看桁架與樞結部份則大不同,尤其是民國52年抽換鋼樑之後,較能承載更重與更高速及更多班次的列車通過為重點。 大安溪橋立於廣闊的大安溪上,一如魚藤坪橋或是內社川橋般,不論是日據時代或是光復後接為鐵道當局或是中央單位拍攝宣傳照的重要標的物之一。

三義火炎山及大安溪是台灣氣候最明顯的分界線,當年北是陰冷或起濃霧的天氣,但一出第七號隧道則乍見光明與溫暖。而今新山線也幾乎是如此,出了長大的三義隧道後即進入溫暖的鯉魚潭橋、大安溪高架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