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加另
又名:爪哇八哥
屬於外來種生物且為入侵種...
在台灣沒有天敵, 性情兇悍,吃東西時不准其他鳥類靠近,繁衍非常快速,使台灣原生種八哥的生存受到威脅...
今天的校園多了兩位嬌客,駐足在樹上多時,於是趕緊拿起手邊的相機,幫牠們留下美麗的倩影...
一入眼簾,最吸引人們眼睛的就是牠們紅通通的嘴巴及腳爪,以及全身黑色的羽毛,沒錯!!牠們就是...紅嘴黑鵯!!
紅嘴黑鵯喜歡群聚,以果實和昆蟲為食,常出現在中海拔地區山區-果園-林地,若稍加注意,平地公園也會有牠的蹤跡...
華龍國小終於有校鳥了~~~黑冠麻鷺!!
第一次在華龍校園看見這位嬌客是在2015年,如今,牠選擇在華龍校園築巢,成家立業^_^
牠在本校C棟大樓前的黑板樹上築巢,高度約在三層樓高的位置上,溫暖舒適的窩已經將近完工,真期待幼鳥的出現...
其實本校喜鵲成對出現的時間點比黑冠麻鷺早,就是未曾發現喜鵲的巢室,或許哪天喜鵲的巢室也落在華龍國小,屆時華龍國小校鳥就有好幾種了...
今天開完主管會報,在校園水池前發現牠,身形嬌小可愛,尤其黑白相間的羽色最是吸引人的目光,牠是…白鶺鴒!!
白鶺鴒是台灣留鳥,在台灣可見的有三種亞種,不過仍以此種最為普遍,又稱白面白鶺鴒…
白面白鶺鴒常見於屋頂-校園-行道樹及河堤河床邊,以水邊昆蟲為主食…
記得小時候在爺爺奶奶家,常看到牛的背上停著一隻小鳥,橘黃色的頭部及鳥嘴煞是顯眼,最近上班途中,在苑裡交流道下的邊坡上,再次看到牠的蹤跡,承承還跟我說牠們好漂亮喔!!
承承口中漂亮的鳥就是牠…"黃頭鷺",又因為常常停留在牛背上,所以又稱為"牛背鷺";黃頭鷺是唯一會隨著季節改變體色的鷺鷥鳥,冬天時全身轉為純白色,到了繁殖季節時,頭部會轉為橘黃色…
小白鷺是數量分布最多的鷺科留鳥,成群結隊地在草澤、稻田、潮間帶活動,以魚、蝦為主食,活動率高,常見拍翅飛躍的捕食畫面,較特殊的捕食動作是以腳在水中擾動,伺機咬取受驚嚇的魚蝦。全身雪白的白鷺鷥,嘴及腳黑色,腳趾呈黃色...
白鷺屬於冬候鳥,只有在每年的8月來台灣渡冬,隔年5月離開;不過還是有少數的中白鷺成為留鳥,在台灣繁殖牠的下ㄧ代;
大、中、小白鷺可以從脖子、體型大小、嘴喙顏色、嘴裂來分辨出不同的白鷺冬羽時嘴為黃色,尖端黑色;夏羽時嘴轉為黑色,此時易與小白鷺混淆,可由體型大小、黑色腳趾(小白鷺為黃趾)、頸部彎曲情形加以辨別;中白鷺的覓食方式跟小白鷺不同,牠們偏好採取定位等候獵物到來的覓食方式,因此常會看到中白鷺寧靜地站在沼澤裡等候獵物...
白頭翁(Pycnontus sinensis) 屬於台灣西半部常見鳥類,主要棲息於樹林地帶,以昆蟲、植物之果實為主食,群棲性,築巢於樹上;以頭後方有塊大白斑而著名的白頭翁,仔細觀察頭上的白色,應該是從眼部到後枕部,耳羽後也有一塊白斑,故有『白頭殼仔』之名,牠們跟麻雀一樣,也是生來就非常活潑好動,整天在枝頭間跳來跳去的,彷彿體內有著無限的精力一般;白頭翁的叫聲也是非常的清脆嘹亮、似「巧克力、巧克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