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蝶
Papilio memnon heronus Fruhstorfer, 1902
Papilio memnon heronus Fruhstorfer, 1902
命名由來:本種為臺灣產鳳蝶屬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因此稱為大鳳蝶。
習性:一年多代,冬季通常以蛹態越冬。成蝶偏好開闊明亮環境,因好取食栽培種芸香科柑橘屬植物,在柑橘類果園附近十分常見。好訪花,雄蝶會至溼地吸水。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廣泛分佈於臺灣本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蘭嶼、龜山島亦有紀錄,金門和馬祖的個體為另一亞種ssp.agenor,但外觀幾乎無法區別。
雄雌分辨:雌蝶多型性顯著,分成「無尾型」及「有尾型」。「無尾型」的雌蝶後翅無尾突且有大片白斑;「有尾型」的雌蝶後翅有尾突,白斑較小而於肛角有橙黃色斑。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無型態相似種類。
寄主植物:芸香科之柑橘屬植物、雙面刺、食茱萸、烏柑仔、賊仔樹、翼柄花椒等;好取食栽培種柑橘屬植物,因而在柑橘類果園附近十分常見,尤其是柑橘屬果樹中樹葉最大最長的柚子樹。
附記:本種由擁有「植物學之父」、「生物分類學之父」的尊稱的瑞典學者Carl Linnaeus(1707-1778) 於175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印尼爪哇。本亞種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2年命名,模式標本採集自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