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尾蜆蝶
Dodona formosana Matsumura, 1919
Dodona formosana Matsumura, 1919
命名由來:本屬在分類上所屬之亞科許多種類的翅紋與蜆殼上的花紋相似,故稱本亞科為蜆蝶亞科;本屬大部分種類後翅於CuA2室末端有尾狀突,以此特徵稱本屬為尾蜆蝶屬;本種為臺灣特有種,因此命名為臺灣尾蜆蝶。
習性:一年多世代,冬季仍有少量成蝶,但多以非休眠的幼生期越冬。成蝶好訪花,雄蝶有領域行為,會在樹梢制空處驅離同種雄蝶,也會在地面吸水。
分布:臺灣特有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00~2500公尺之低、中海拔地區。
雄雌分辨: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雌蝶翅型較圓、翅紋較大。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無類似的種類。
附記一:本種模式標本雌雄蝶1對由永澤定一(Teiichi Nagasawa)於1901年7月採集自Shito、Tochoshi(四堵、倒吊子,均位於今新北市坪林區石𥕢里),由日本昆蟲學先驅松村松年(Shōnen Matsumura,1872-1960)於1919年命名。
附記二:過去本種被稱為銀紋尾蜆蝶(Dodona eugenes),且白水隆(1960)將本種分成北部亞種(Dodona eugenes formosana )和中南部亞種(Dodona eugenes esakii)。但師大生科系的林文傑在徐堉峰教授和吳立偉博士的指導下進行Dodona屬的分類研究,並在2018年發表研究指出兩個亞種根本沒有差別,也就是說銀紋尾蜆蝶中南臺灣亞種(Dodona eugenes esakii)為銀紋尾蜆蝶北臺灣亞種(Dodona eugenes formosana )的同物異名;研究中更進一步確認臺灣產的「尾蜆蝶」跟其他地區的銀紋尾蜆蝶(Dodona eugenes)是截然不同的物種,並為臺灣特有種,因此命名應改成臺灣尾蜆蝶(Dodona formo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