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紋黛眼蝶
Lethe chandica ratnacri Fruhstorfer, 1908
Lethe chandica ratnacri Fruhstorfer, 1908
命名由來:本屬種類翅膀底色多為黑褐或深褐色,「黛」為青黑色(亦取前翅常有白色帶狀之諧音),以此特徵稱為黛眼蝶屬;本種翅面上的線紋曲折,且後翅腹面有一列不規則形狀彎曲的眼紋,特別是第2、3枚眼紋,因此稱為曲紋黛眼蝶。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好在竹林及森林內較陰暗的場所活動,成蝶飛行快速,喜歡吸食腐果、樹液。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5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龜山島亦有紀錄。
雄雌分辨:雌蝶前翅有白色帶紋且翅膀呈紅褐色,雄蝶無白色帶紋且翅膀呈黑褐色。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的黛眼蝶中,本種後翅翅腹眼紋為不規則彎曲狀,且眼紋內有散布的小白點,此特徵足以與他種辨別。
附記:本種由英國昆蟲學家Frederic Moore(1830-1907)於1857年命名,模式標本雌雄一對來自印度Darjeeling(大吉嶺)。本亞種模式標本雄蝶1隻於1907年8月7日採集自Kagi(今嘉義),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