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紋盛蛺蝶(臺灣亞種)
Symbrenthia lilaea formosanus(Fruhstorfer, 1908)
Symbrenthia lilaea formosanus(Fruhstorfer, 1908)
命名由來:根據屬名字首「Sym」發音,稱本屬為盛蛺蝶屬;本種翅膀腹面是由黃色、紅褐色的分散碎斑及紅褐色條紋組成複雜紋路,因此命名為散紋盛蛺蝶。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出現於闊葉林周遭的明亮環境,好訪花,亦會吸食腐果、樹液。雄蝶有領域行為。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5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龜山島亦有紀錄。雖過去平地、近郊有採集、觀察記錄,但自從本種的華南亞種在本島被觀察到之後,臺灣亞種的族群較多轉為棲息在中、低海拔及淺山區的森林環境。
雄雌分辨:雌蝶翅腹面底色及背面斑紋均較雄蝶色淺,且前翅中室條紋之分段較不明顯。
外觀近似種:本種在臺灣地區同時分布有臺灣亞種與華南亞種,華南亞種軀體背部有黃斑,臺灣亞種則無,華南亞種翅背的斑紋亦較臺灣亞種粗大。
寄主植物:蕁麻科的青苧麻、密花苧麻、臺灣苧麻、柄果苧麻、水麻,水雞油等。卵單產於寄主植物葉背,卵為翠綠色,孵化後幼蟲會停在葉下表,幼蟲不群聚也不擅長製作蟲巢,少部分大幼蟲會將寄主的葉柄咬斷使葉片乾枯,然後躲在枯葉裡,多數個體則是直接停棲在葉片下表面。
附記一:本種由英國博物學家William Chapman Hewitson(1806-1878)於1864年命名,模式產地在印度。本亞種模式標本雌蝶1隻於1907年9月25日採集至今日月潭,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
附記二:目前雖懷疑兩亞種可能根本是不同種,但由於散紋盛蛺蝶有多達13個亞種且廣泛分佈在印度、華南、中南半島及東南亞許多島嶼,加上其他近緣種,使得整個種群的分類研究十分複雜且困難,在新的研究結果未正式發表前,只能先採用過去的分類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