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蛺蝶
Calinaga buddh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Calinaga buddh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習性:一年一世代,以蛹態休眠過冬,成蝶主要出現在3~5月,淺山丘陵3月初就有成蝶,至於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山區,因為均溫較低,要到5月天氣變暖才會羽化。飛行敏捷,喜吸食糞便、腐果、死屍等腐敗物。幼蟲前期有以絲纏繞糞粒做成棒狀「糞橋」藉以隱藏的習性。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臺北盆地以南海拔200~20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
雄雌分辨:雌、雄蝶斑紋相似。
寄主植物:桑科的小葉桑。雌蝶產卵於葉下表,一齡蟲爬至葉尖停棲,前期會做糞橋,後會從葉面葉尖處沿著葉緣吐一層絲,隨著幼蟲長大,這層絲的厚度持續增加,當蛻變成3齡蟲時,這層絲已經使葉片向葉面捲曲,形成捲曲型蟲巢,而幼蟲會躲在裡面,後期則在葉表吐成厚絲墊形成憩座。化蛹則會爬離寄主,在桑樹附近化蛹,且蛹有綠色及褐色兩種。
附記一:本種由英國昆蟲學家Frederic Moore(1830-1907)於1857年命名,模式標本採集自北印度。本亞種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模式標本採集自臺灣。
附記二:孵化後幼蟲爬至葉緣啃食葉片,並收集自己排出的糞便,吐絲將糞粒黏在葉緣啃食處,糞粒會一顆顆排列成條狀向外延伸,這個由糞粒所構成的蟲巢,又稱為「糞橋」,有利於幼蟲隱蔽體態。臺灣產蝶種中會製作糞橋的種類有:線蛺蝶屬種類、帶蛺蝶屬種類、網絲蛺蝶、絹蛺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