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蛺蝶
Phalanta phalantha phalantha(Druy, 1773)
Phalanta phalantha phalantha(Druy, 1773)
命名由來:採本屬屬名字首「Pha」發音,稱為琺蛺蝶屬;本種為本屬的模式種,因此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光線充足的開闊環境,多在平地及淺山地區,好訪花。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金門、馬祖亦有紀錄。
雄雌分辨:雌蝶翅背面底色較淺、黑褐色斑紋較發達。
附記一:1950年以前的臺灣蝴蝶文獻中只曾出現一筆琺蛺蝶的採集資料(1940年8月於桃園採獲,視為迷蝶),當時本種未分佈於臺灣,而臺灣周邊的中國華中及華南地區、中南半島、港澳、菲律賓都有牠的分布。在50年代中期以後,國內陸續記錄到其蹤影,其後分布即擴大到臺灣全島的平地及低山地區,研判本種在臺灣的族群很可能是起源自菲律賓地區,隨著颱風或季風來到臺灣。目前全臺各地平地至低海拔山區都有機會見到,特別是廣植柳樹的公園、水池邊。
附記二:本種幼蟲遇到驚擾時,會使出「高空彈跳」的本領。所謂的「高空彈跳」就是幼蟲從口器吐絲並把絲的一端固定在葉片或枝條上,隨後幼蟲持續吐絲並掉落,等天敵遠離後,幼蟲再沿著吐出的絲線攀爬回到寄主植物上。臺灣產蝴蝶幼蟲中較常見到以此方法避敵的種類有琺蛺蝶、黃襟蛺蝶、東方喙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