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蛺蝶
Sasakia charonda formosana Shirôzu 1963
Sasakia charonda formosana Shirôzu 1963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大紫蛺蝶」,本種為蛺蝶科中體型較碩大的種類,且雄蝶前翅有明顯藍紫色金屬斑塊,此名十分合適。
習性:一年一世代,冬季幼蟲於落葉下休眠越冬,成蝶主要出現在4~9月,好在林緣、林冠層、林道旁等明亮的環境活動,好吸食樹液及腐果。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北部海拔400~2000公尺之低、中海拔地區。
雄雌分辨:雄蝶翅背具有藍紫色金屬光澤斑塊,雌蝶則無。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無近似種類。
寄主植物:大麻科的朴樹。
附記一:本種由英國博物學家William Chapman Hewitson(1806-1878)於1863年命名,模式產地在日本。本亞種模式模式標本雄蝶1隻由余清金(1926-2012)於1962年8月採集自Gohôgô(今新竹縣五峰鄉),由日本昆蟲學者白水隆(Takashi Shirôzu,1917-2004)於1963年命名。
附記二:根據農委會公告,目前為保育類第一類【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