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灰蝶
Horaga onyx moltrechti(Matsumura, 1919)
Horaga onyx moltrechti(Matsumura, 1919)
命名由來:本屬昔被稱為「xx三尾小灰蝶」,但後翅具有3條細長尾突的尚包括Catapaecilma三尾灰蝶屬,由於Catapaecilma屬的建立時間較早,故保留三尾灰蝶屬的中文名稱,本屬則依照後翅腹面經常出現數枚亮麗金屬光澤、形似鑲鑽的特色,稱本屬為鑽灰蝶屬;本種是鑽灰蝶屬的模式種,同時也是分佈最為廣泛的鑽灰蝶屬種類,足以作為代表種,故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全年可見,飛行靈活敏捷,有訪花性。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佈於臺灣本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分佈範圍雖廣,但數量一般不多。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腹面近翅基處有一片淺褐色性標,雌蝶則無。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與本種最類似的種類為小鑽灰蝶。雖本種體型通常較大、翅背面藍色紋較發達,但由於小鑽灰蝶季節型變化大,部分個體與本種難以區分。
寄主植物:本種食性甚雜,依季節不同而利用不同寄主植物,在臺灣地區已知者至少包含鼠李科之桶鉤藤;漆樹科之芒果;破布子科之破布子;無患子科之龍眼等,利用的部位是新芽或花。
附記:本種由英國昆蟲學家Frederic Moore(1830-1907)於1857年命名,模式產地在緬甸。本亞種由日本昆蟲學先驅松村松年(Shōnen Matsumura,1872-1960)採集自今關子嶺地區,並於1919年命名。亞種名乃獻給曾在1908年2月到8月從海參崴來臺旅行並採集包括昆蟲在內的各種動物的俄國眼科醫師暨業餘昆蟲學家Arnold Moltrecht(1873-1952)於,他的足跡遍布恆春、日月潭、阿里山、巒大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