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喙蝶
Libythea lepit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Libythea lepit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命名由來:本屬種類下唇鬚發達,突出呈喙狀,以此特徵稱為喙蝶屬;本種過去被視為是 Libythea celtis,分布從歐洲經東亞、印度至日本,但Kawahara(2006)認為其實這些區域包含了兩個不同的物種,兩者以印度為界,印度以西的是 Libythea celtis,印度以東的是Libythea lepita 。依照本種分佈偏東的特性,稱本種為東方喙蝶。
習性:一年多世代,冬季以成蟲休眠越冬。成蝶飛行活潑敏捷,成蝶會吸食腐果、糞便,亦會訪花。雄蝶具領域行為。幼蟲受驚擾時會吐絲垂降,等恢復平靜後,幼蟲再沿著絲爬回植株上停棲。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5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
雄雌分辨:雄蝶前足跗節癒合、無爪而被長毛,雌蝶則其前足跗節分節、末端具爪而無長毛。另外,雌蝶前翅翅頂角狀突起突出之角度較大,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無近似之種類。
附記一:英國昆蟲學家Frederic Moore(1830-1907)於185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北印度及不丹。本亞種模式標本雄蝶1隻採集自今南投縣埔里鎮,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
附記二:本種幼蟲遇到驚擾時,會使出「高空彈跳」的本領。所謂的「高空彈跳」就是幼蟲從口器吐絲並把絲的一端固定在葉片或枝條上,隨後幼蟲持續吐絲並掉落,等天敵遠離後,幼蟲再沿著吐出的絲線攀爬回到寄主植物上。臺灣產蝴蝶幼蟲中較常見到以此方法避敵的種類有琺蛺蝶、黃襟蛺蝶、東方喙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