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鉤蛺蝶
Polygonia c-aureum lunulata Esaki & Nakahara, 1924
Polygonia c-aureum lunulata Esaki & Nakahara, 1924
命名由來:本屬成蝶前翅頂角及外緣向外延伸成鉤狀,加上後翅腹面有明顯的銀白色鉤狀斑紋,因此稱為鉤蛺蝶屬;本種後翅有尾突,翅膀底色較黃,以此特徵命名為黃鉤蛺蝶。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出現於寄主植物蔓生的荒地、曠野等開闊環境,且即便是都市裡的角落也偶爾有機會見到,因為其寄主植物葎草常生長在較少被除草、整理的荒地,都市裡有許多不顯眼的小荒地便生長著葎草,因此本種可以說是荒地、近郊的代表性蝴蝶之一。成蝶好訪花、吸食腐果、樹液,雄蝶有領域行為,常守住一小塊空地作爲其領域。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但南部低地少見,澎湖與蘭嶼亦有紀錄,馬祖地區之族群應該為指名亞種,不過臺灣亞種與指名亞種無甚差異。
雄雌分辨:雌、雄蝶斑紋雷同,難以分辨。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與本種較類似者為突尾鉤蛺蝶,但本種前翅中室基部有黑斑,突尾鉤蛺蝶則無,且本種後翅M3脈末端突起為一小角,突尾鉤蛺蝶則突出呈指狀。
寄主植物:大麻科的葎草。
附記:本種由擁有「植物學之父」、「生物分類學之父」的尊稱的瑞典學者Carl Linnaeus(1707-1778) 於175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中國廣東。本亞種模式標本由日籍昆蟲學家江崎悌三(Teiso Esaki, 1899-1957)於1921年在今南投縣霧社鄉採集,由江崎悌三與中原和郎(Waro Nakahara,1896-1925)於1924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