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環蛺蝶
Neptis taiwana Fruhstorfer, 1908
Neptis taiwana Fruhstorfer, 1908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埔里三線蝶」,但本種並非僅分布於埔里,且學名亦無埔里之意;此外,過去被稱為「xx三線蝶」的種類多達二十餘種,但其實分類在不同屬,此名易混淆彼此間的屬級關係。
本屬種類翅背大多有呈環狀排列的白色斑紋,故稱為環蛺蝶屬;本種學名的種小名taiwana即指臺灣,但因細帶環蛺蝶過去也曾被稱為臺灣環蛺蝶,若再稱本種為臺灣環蛺蝶易生誤會,因為臺灣過去曾被稱為蓬萊島,所以命名為蓬萊環蛺蝶。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出現於闊葉林周遭的開闊環境,好訪花,也會吸食腐敗物與吸水。
分布:臺灣特有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腹面後側及後翅背面前側有性標,雌蝶則無。
外觀近似種:本種前翅背面頂角處僅有兩個白斑、中室白條有一缺口,且翅腹底色為紅褐色,可用這些特徵與在臺灣地區較近似的種類分辨。
寄主植物:在臺灣產環蛺蝶屬的種類中,本種是唯一以樟科植物為寄主的蝶種,已知者包括樟樹、黃肉樹、長葉木薑子、假長葉楠、豬腳楠、臺灣雅楠等。
附記:本種模式標本雄蝶3隻採集自Chip Chip社(前水沙連原住民部落Chip Chip社,今南投縣頭線集集鎮),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