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弄蝶
Erionota torus Evans, 1741
Erionota torus Evans, 1741
命名由來:本屬幼蟲以芭蕉科植物葉片為食,以此食性稱為蕉弄蝶屬;本種為蕉弄蝶的模式種,因此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白天時停憩於闊葉林、果園間等場所之枝葉間,受驚擾才急速飛逃,因此白天時僅能觀察植株枯葉、遮蔭處是否有成蝶躲藏。黃昏時分開始活耀,於樹叢、蕉株間快速飛舞,活動持續入深夜,時可於燈光下見到趨光個體。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
雄雌分辨:雌蝶翅幅較寬、前翅外緣較為圓弧。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無近似種。
寄主植物:芭蕉科之臺灣芭蕉及多種栽培品系的香蕉等。
附記一:本種為目前臺灣分佈的弄蝶科成員中體型最大的蝶種。
附記二:本種於1986年才在屏東九如發現,但當時高屏地區已分布廣泛並侵害許多蕉園,於兩年內便擴散至台東、台南、嘉義各縣市,不久後即遍布全島。由於在臺灣發現的外地遷入種多來自於地緣最近的菲律賓北部,但本種在菲律賓並無分佈。60年代時臺灣香蕉被黃葉病危害而影響收成,在缺乏健康蕉苗可種植下,可能有人非法從東南亞或中南半島引進蕉苗,在未經檢疫下帶入本種之幼生期,因此蕉弄蝶在臺灣的入侵係源自人為因素的可能性高。因專一性天敵未來到臺灣,在可利用資源多而天敵少的狀況下,本種族群快速增加,直到1987年農政單位從國外引進卵寄生蜂:跳小蜂(Ooencyrtus erionatae)與幼蟲寄生蜂:絨繭蜂(Apanteles erionatae )進行生物防治,本種的危害才漸受控制,但已無法全部撲滅,現廣布全臺灣低海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