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身體活動指引》建議健康成人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平均每天30分鐘);或75分鐘的費力運動(平均每天15分鐘)。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利用「健走」來達成目標。
健走好處多
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出,更活躍的生活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而健走恰好是一項人人都適合的有氧運動,能幫助我們增進心肺功能、控制血糖、血脂並維持好身材,而且還能鍛鍊下肢的主要肌群,幫助我們將血液送回心臟,讓我們擁有良好的平衡感。
健走這麼好,需要什麼裝備呢?
健走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和一雙運動鞋即可進行。選擇一雙合腳的好鞋,最好能有適當緩衝的鞋墊,並搭配厚襪子來讓腳部有更多的緩衝,就能獲得健走最佳的體驗及益處。如果是在白天的戶外進行,別忘記適當的防曬、配戴太陽眼鏡和帽子,並補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唷。
怎麼開始健走呢?
拿出行事曆或回想自己日常時間的安排,一天當中有什麼時段是自己覺得比較輕鬆?時間上又可以獨立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的片段呢? 這可以是早上上班前的通勤、午餐後的時光、下班時間或者晚餐後。發揮個人的巧思,一定可以在您的時間表中,創造那屬於自我健走的30分鐘。在促進健康的有氧運動計算中,我們以10分鐘為最基本單位。意思是如果無法有一次完整的30分鐘,不妨拆成一天3個10分鐘,也能輕鬆達標。當找到生活的特定時間斷落後,就可以開始安排裝備了。利用這些短暫的休息時間走走路,就能讓自己放鬆,重新充滿活力。
如果您是一位運動新手,第一週可以用比較輕鬆的速度,剛開始試著每天一次15分鐘的健走體驗,先幫自己建立習慣。可以採用走三天休一天的方式,讓自己更舒適的開始自己的運動計畫,設定第一週的總目標是60到75分鐘。第二週開始就可以增加到每天20分鐘,並適當安排休息時間,一週就能輕鬆累積到75至100分鐘,之後以每週5分鐘的時間慢慢往上加,很快地就能累積到一週150分鐘的速度。但如果哪週覺得太累了,可以先暫停在那個階段,直到覺得舒適可達成再往上增加。在過程中要讓自己走得夠快,達到每分鐘能走90-120步的速度,相當於每小時4.8-6.3公里,最多能消耗約300大卡的熱量。同時骨質疏鬆學會專家表示,只要每天維持足夠的時間和夠快的速度,持續15週就能有效提升總骨密度0.4。
健走動作要怎麼走?
有別於一般的行走,健走必須以「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為原則。當在跨步時,要注意讓腳跟先著地,接著是腳掌,最後是腳尖,這樣可以讓腳所受到的衝擊降到最低。手的部分要注意讓手肘彎曲90度,自然的以肩關節進行手臂前後擺動,往前時拳頭到下巴高度,後擺時拳頭到腰際,正確的健走姿勢能避免運動傷害並讓身體獲得到最大的健康益處。
哪裡是健走的好所在呢?
最簡易的健走可以選擇在通勤的過程中進行,也可以選擇到鄰近的公園、河濱步道、各級學校校園或操場等空曠的地方。為了進一步便民,國民健康署也為全國民眾整理了「全國社區健走步道」資料,可以讓我們選擇自己所在的縣市內的健走好所在,找到步道名稱及步道地點、健走公里數、健走時間、運動消耗量、環境特色、地址、聯絡電話、開放時間、停車場、交通方式、照片等,而這樣的地點或許就在離家不遠處。
看到這兒還等什麼呢?不妨就趁現在啟動您的運動計畫吧!
國民健康署自91年起推動健走,鼓勵民眾從事生活化運動,並於95年將每年11月11日訂為「全民健走日」,鼓勵國人將健走融入生活中,時時執行、處處落實。「健走」的好處很多,可以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控制體重、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更可紓解壓力,以步代車,經濟又環保!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以4公里/小時的速度,可每次走路10分鐘(約1千步),累積日行萬步,步行約6公里,只要90分鐘,就可以消耗約300大卡熱量!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長3年壽命,鼓勵大家將健走成為生活習慣,一起走向健康!
國民健康署提供健走10秘訣,以讓民眾將健走活動落實於生活中:
1.多爬樓梯取代搭乘電梯。
2.上下班途中,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增加往返的步行時間。
3.步行去買午、晚餐及用餐。
4.飯後散步。
5.步行前往超市、傳統市場、賣場、花市購買食材及日用品。
6.到前一站或下一站倒垃圾。
7.蹓狗。
8.陪伴小孩走路上下學。
9.假日與家人造訪各縣市健走步道,一起享受健走之樂趣。
10.出差、旅遊時,可在住宿旅館的大廳走路、爬樓梯或逛逛在地的大賣場或市集。
注意正確的健走方式,以免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1.選對一雙好鞋:健走雖然是低衝擊運動,但鞋子的避震功能仍然很重要,健走時應穿著包覆性好、鞋墊軟硬適中的運動鞋,慢跑和健走的運動方式很接近,慢跑鞋能承受更高的衝擊,因此用來健走也很合適。
2.注意姿勢:正確的姿勢可以確保肌肉達到最佳運動量,也可以避免運動傷害。此外,專家也提醒勿用跑步方式來健走,因為慢跑時腳尖先著地,會增加關節的碰撞衝擊;健走則是腳跟先著地,腳掌-腳趾後著地,能讓腳踝和膝蓋均勻承受身體重量,較不會傷害膝蓋及關節,既省力、又能減輕對關節的衝擊。遇到下坡時,為了避免膝蓋可能受到的傷害,步伐要盡量變小。
3.調整速度:健走剛開始的5分鐘內,以緩慢的步伐幫助自己暖身。接下來,稍快的小步伐可以燃燒更多卡路里,試著維持這種速度走個20~30分鐘。骨鬆學會專家表示,根據研究,健走速度達每小時4.8~6.3公里,相當於每分鐘90~120步,持續15周就能有效提升總骨密度0.4。
4.記得伸展運動:健走結束後請記得伸展,可幫助放鬆肌肉,並加速代謝廢物。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https://goo.gl/AQS7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