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學期

*請在下方目錄中,選取想要觀看的單元。


由於各出版商版本及新舊課綱之間的差異,因此同年段的教學單元會逐年異動,

因此請自行在網頁中各年級搜尋需要的教學資料,謝謝!

108課綱

單元一 ~ 一萬以內的數 2021.08.20

孩子們的位值概念將在這個單元擴展到萬位,

對大人來說,覺得稀鬆平常,

但對孩子們來說,概念上易接受,

但要熟悉它,就需要一定程度的操作與練習,

我將教學時要注意的一些小細節分享在下面的影片中,供大家參考。


單元二 ~ 四位數的加減

孩子的位值概念穩固嗎?  這個單元可以用「說」來檢視孩子的位值概念喔! 


首先我們讓孩子們練習「言之有序」說出位值概念的單元,

接著就可以放手讓他們去言之有理」的說明算式中位值加減的數學意義,

千萬別讓他們便宜行事去「唸」算式中的數字,這是無助於理解直式中位值概念的喔!


單元三 ~ 公升與毫升 2021.09.29

據說在驢子頭前吊掛胡蘿蔔,

牠就會乖乖前進,

那我就用可爾必思作為誘因,

讓孩子們不懼麻煩,困難,一定要使命必達!


後記:

藉由這個單元的學習活動,

也同時讓孩子們寫了一篇「有喝有玩的數學課」文章,在此分享給大家!


其他延伸教學活動建議:

https://sites.google.com/view/mathtalk2020/%E8%B6%A3%E6%95%B8%E5%AD%B8#h.3uxzoovwmz27


單元四 ~ 乘法 

2021.10.19 ~ 乘法

三上的乘法將會引入直式算則,開始為往後的乘法計算開啟方便之門!


孩子們只用死記的方式來應用乘法直式,

未能理解直式中的位值奧妙,將會影響到未來小數乘法的學習。


因此,我將二位數的乘法教學切分成三的階段(三個影片),

首先上場的是「整十乘法」的教學

在此階段,孩子們並不會產生對直式的需求,

但可以展現給他們看,做為初體驗。

不過,讓他們理解整十乘法的數學邏輯,

會非常有助於他們理解乘法直式的架構,

及奠基三位數乘法中要用到的整百乘法。


接著是教學二位數乘以一位數不進位的乘法。

也因為不進位,

所以對孩子們來說,將乘法直式寫成2層的表徵需求性不高,

個人覺得也不必強求,因為最終期待的乘法表徵,還是需要寫成1層的。

最後就是二位數乘以一位數要進位的乘法。

到此階段直式的表徵就會產生不同的需求性,

有人會接受劃記的方式,

有人會接受寫出兩層的乘法算式,

有人會在心裡記住進位的數目而不做任何記號。


基本上,直式算則是計算式,並不是正式的數學算式

只要能將計算的過程符合數學概念呈現出來,

也就是寫出的直式表徵和思考的計算方法一致,

就通通都是對的喔!

 加減估算到乘法估算

估算在生活中十分實用,

但孩子們的問題往往是,

會算數學題的估算,

卻難以察覺估算在他們生活中能應用的面貌是什麼,

因此我利用課本的題目,進行小小的微調,

並將教學過程分享給大家!

2024.01.29 ~ 猜猜誰會贏? (聽故事學估算)

我覺得這個故事將估算的用途呈現的很不錯,

因此花時間將它錄成影片,

希望小孩子會喜歡。




單元五 ~ 角 

認識數學角的第一節課

認識「角」雖然沒什麼困難的,

但理解數學上的「角」卻是要用點手段的,

孩子們才容易理解其中的抽象概念。

因此,今天跟大家分享,

我是如何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

發展出一節「樸素」的素養導向教學!


後記:

上課時,孩子為了描述「角」是什麼,有人就大喊就是90度啦!

我的教學守則,就是不要旁生不必要的枝節,

所以我立刻說:「啥?我知道我今天的體溫是36度,那這個角是發燒了嗎?它有90度?」

想當然爾,孩子根本還不具能力說清楚角度是什麼,

所以就在老師的裝蒜下,

被迫放棄這條還不該在此時發展的思路了!


2022.09.25 ~ 聽故事學習「角的比較大小」 

上週用googlemeet和我正值小三的小外甥來了場數學補救教學,

在引導他思考的過程中,

我深深感受到小孩子對於角的大小,

很容易用直觀來判斷,

而忽略了數學上所稱的「角」是依據什麼來判斷大小的。

因此,我靈機一動,自編了一個有關角度的小故事,

但因為是用PPT陽春且不夠專業的手法來呈現,

希望是有將角比較大小的迷思概念說清楚,

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拙作。

2023.07.01 ~誰先吃桃子 (聽故事學大於和小於的數學符號)

在教材中,學習角度及比較角度大小時,

會認識大於和小於的數學符號。


而我會選擇將這個故事製成影片,

除了故事本身結局的大逆轉令我驚豔之外,

更是因為之前教我就讀小三的外甥時,

發覺他竟然對大於和小於的數學符號感到困擾,

常不知看到符號該念大於還是小於,

和他互動之後,

才發覺是因為他忽略的數學表徵都是從左往右讀,

有時候孩子會陷入的「坑」,

真的不是大人容易預見的!


因此,當我看到這本繪本時,

就立馬浮現要好好利用這可愛繪本的念頭囉!


單元六 ~ 除法

這是第一次孩子們開始進入除法的學習,

因此我共錄製了四部影片,來分別說明我的教學步驟及想法。


第一部影片

主要是在說明我如何引導孩子們去認識包含除和等分除這兩種除法樣貌。


第二部影片

主要是在分享如何繼續深化孩子們對包含除和等分除的概念



第三部影片

主要是在分享有關餘數與除法直式的教學想法


第四部影片

主要是在分享如何引導孩子經驗除法的布題,以及學會要好好「審題」


97課綱

一萬以內的數

2009.09.25 ~一萬以內的數(一)

今天教室的悶熱如常,學生也如常的活蹦亂跳,

唯一不如往常的是

今天是快樂里實施四週數學課室討論課程以來第一次將有十位以上的老師要進到教室來做教室觀察。


教學單元:一萬以內的數

教學目標:利用數大數的策略,提升學生的需求性 ,讓學生能自然地從部分整體的概念進入位值概念, 最後能理解位值概念。


布題:

 籃子內的小方格總共有多少個? 請先思考你的數數方法並記錄下來。


學步驟:

(1) 學生先思考數數的策略,並在寫在紙上後進行小組討論。

(2) 讓孩子小組討埨及發表他們的數數策略。

(3) 選擇一個大家認為最有效的數數策略,開始數數。

(4) 布題 : 你們認為要如何排列才能讓大家不用數,一看就知道是124個小白呢?

  (期待學生能以一百個一組,十個二列,四個一的排列方式顯現出百位、十位、個位的位值。)


ps. 若孩子們不理解題意的話,也可以將題目改成

請問要如何以10個小方格為一列來排列,才能立刻看出總共有多少個? 」


(5) 布題: 要如何證明1個百、2個十、4個一是124呢? 


學生倒是很快的就以加法來證明100+10+10+1+1+1+1=124

完成了整堂課的學習。 

2009.10.07  ~  一萬以內的數(二)

布題:

淑惠有2035元,用去100元後,還剩下多少元? 

解題紀錄 1

解題紀錄 2

解題紀錄3

學生原本將解題紀錄1和2分成一類,將解題紀錄3獨自分成一類,

問他為何如此分類?

學生答得更妙:

「因為其他張的解題紀錄都有算式和圖,但是這張沒有圖只有文字。」

因此我們又花了一些時間來討論什麼是「分類」,

「解題紀錄的分類是依據算式或圖示所表示的『數學意義』來進行區分」

不過,還好他們沒有異想天開用解題紀錄上的彩色筆顏色來分類 ,

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囉 !

2009.10.09  ~  一萬以內的數(三) 大家來玩大富翁1

三年二班在因HINI而停課五天後,

今天雖是復課的第三天依然勇氣十足的接受其他老師進班進行教室觀察,

因為課室討論是不會為教室觀察而刻意的安排上課內容,

只呈現平常上課的正常情況著重在老師的引導及學生的推理思考歷程!

布題:

     大富翁遊戲結束後請結算你有多少錢?


  這時只見孩子們拿出前一節課玩大富翁所贏得的紙錢開始細細的算著自己的錢數。


孩子們的數錢策略主要有3種:

1. 將錢依幣值分類,先算出各幣值(如千、百)的總和,然後再加出總和。

  

1000 × 5= 5000

        500 × 4= 2000

100 × 6 = 600

50 × 7 = 350

5000 + 2000 + 600 + 350 = 7950


2. 將錢依幣值分類,然後開始「做數」,例如兩張500湊成1000,張500和五張100也湊成1000。


3. 不分類,直接張加一張依各張幣值來加出總和。

  (由於此種加法對三年級孩子過於複雜,所以成功率極低,除非金額總和較小。)

最後,引導學生來填寫這張學習單,

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加確認

十、百、千位值得優異性,

可以立即知道自己有多少錢。

四位數的加減

2021.09.15 ~ 四位數的加減(線段圖再度上場了!)

在108新課綱中,一到六年級的數學教材進行了不少的微調及重整,

因此,以前在中年級才教的線段圖,

現在的孩子在二年級就已經有了初始經驗了。


那麼,線段圖究竟是為什麼而存在的?

線段圖」是一種數學工具

可以協助我們將問題中的抽象數字利用線段來具體化看見,

讓我們更容易看出字間的關係,並進而找到解法。


因此,我們要趁題目還簡單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孩子根據題意來畫線段圖

而「四位數加減」的這個單元是奠基在二年級的「二位數加減」位值概念上,

然後在這個單元進行三位數及四位數的加減練習。

所以,基本上,對孩子們來說,學習難度並不高,

也因此,正是好時機去讓孩子練習畫線段圖來轉譯題意。


而在此階段,最容易發生的迷思就是,

依照題意,究竟該用一條線段來表示? 還是兩條線段來表示呢?

(以下題為例)


孩子們需要理解在線段圖中,一條線段就代表著題目中的一個獨立的數量

以此題來說,買鑰匙花掉的88元,是來自於345元中,

因此右邊的線段圖表示法才是正確的。


若是題目改成

「逛紀念品店時,

彥辰花了345元買紀念相框,小清花了88元買紀念鑰匙,

彥辰比小清多花多少元?」

此時,線段圖就應該是左邊的才對,因為345和88表示的是不同的個體數量。


除此之外,也要訓練孩子們依據數量多少來表示線段的長短

也就是說,

88大約是345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間,

所以在畫線段圖時,表示88這個數字的線段,不可離譜的超過二分之一,

這也是訓練孩子們量感的機會喔!


2009.10.16  ~  四位數加(大家來玩大富翁)2

今天四年一班來了好多觀課的老師,小朋們都好緊張呢!

雖然如此,大家仍表現出最佳的學習態度,迎接今天的數學挑戰!


布題:

小凱和小軒玩大富翁,結束後他們將錢跟銀行換成1元、10元、100元、1000元,

換完之後小凱的錢有5張1000元、6張100元、9張10元、3個1元,

小軒的錢有7張1000元、8張100元、4張10元、2個1元,

請問小凱和小軒的錢合起來是多少


布題完畢之後,學生自行思考解決方法。

每位小組員都是靠自己的能力想出解題策略,結束後才跟其他組員分享自己的想法,由其他人針對發表者提出問題。 

孩子們在討論中得到分享與豁然開朗的滿足,他們都很樂於這樣的討論呢!

每個小組分享完後,會選出小組共識貼到台上,等待進行下個階段的全班討論。

2009.12.04   ~  四位數加法

次的教室觀察終於能順利上場。老師們從沒進四年二班看過教學,所以這是這學期的第一次喔!

今天的布題在課本上找不到,

為了讓學生對題意的瞭解有不同的學習經驗,因此改編了課本的題目,

並將四位數的加減改為三位數的加減,

以免學生同時要處理題意的理解,又要兼顧四位數的計算而使教學目標失焦。


原題目為「致文買紀念品花了299元,玉晴比致文多花了180元,玉晴花了多少元?」

老師將題目改為「小玉買紀念品花了299元,她比小丸子少花了180元,小丸子花了多少?」

這樣的語意瞭解有一定的困難度,小朋友會怎麼解決問題呢?

 

線段圖的運用派上用場囉! 

小朋友們果然能夠在討論中暢所欲言、彼此釐清想法,還能將錯誤的答案更正,討論出彼此的共識!


 線段圖的意義、畫虛線的需求性、題意的瞭解與轉譯,

在這一節課中有了充分的討論,孩子們和老師可都是收穫滿滿呢! 

2019.09  ~  加減法的審題大作戰

除法  

2009.12.18 ~ 二位數除以一位數

布題:圖書館有48本書,一個書櫃要放9本書,

      最少要幾個書櫃才夠放?


小朋友很快的就完成解題了,

不過在小組討論中卻發生了不少的爭議,原來大家對於所剩下的3本書究竟該如何處理,

眾說紛紜...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不是應該這樣解題嗎?

48÷9=5…3 5+1=6             答:要6個書櫃才夠


後來全班討論時,聆聽孩子們的質疑才發現,

原來在題目中的 「一個書櫃『要』放9本書」這句話本身產生了語病,

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似乎題意是在說「一個書櫃非得要放9本書」不可,

也就是一個書櫃的書本數可以少於9本。


因此在老師與學生的討論之後,

所達到的共識是將「一個書櫃『要』放9本書」這句話,

改成「一個書櫃『可以』放9本書」,才解決了這個爭議,

由此可知布題中用字遣詞的重要性啊!


後記:

   在下午的教學後會議中,針對這個問題的結論是:

老師要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需在自行解題前確認題意,

如已開始解題後,

如發現有語意不明處,則須需待全班討論時,依學生的解說為依據,

只要能合理說明就該讓他過關,以支撐學生的想法,

培養學生建立自主思考的自信且勇於質疑!

2013.11.14  ~ 除法1 (解題紀錄的討論順序是教學效度的關鍵)

今天是上除法的第一節課,

不免會擔心有些小朋友可能已經在安親班或其他地方先學了,

這樣的情形是不是會影響到孩子們能察覺到除法意義的可能性,

因此就布了以下這個簡單的題目,目的是不要讓數字困擾到孩子們進行推理思考。

題目:

12個果凍,3個裝一盒,最多可以裝幾盒?

在解題前,老師的引導語是要孩子們盡可能的將自己的想法詳細的紀錄下來,寫算式或畫圖都可以,寫完後要思考如何說明。

這樣引導的目的就是要孩子們要寫出自己能解釋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引用成人算則。

以下是今日的解題紀錄: 

解題紀錄 1

解題紀錄 2

解題紀錄 3

解題紀錄 4

解題紀錄 5

解題紀錄 6

以上解題紀錄的序號便是今日上課解題紀錄討論的順序,

老師先從解題紀錄1(圖像)來和孩子們確認題意,

接著請寫解題紀錄2的孩子上台說明。





在說明的過程中,

有孩子提問:「為什麼算到最後答案是0,但答案卻是4盒呢?」

這是個好問題,負責說明的孩子也清楚的說明原因,

而我們也可以從他的數學表徵中,

清楚的看到他將減3的3一共圈了4個3。

接著就是應用乘法概念來解題的孩子上台說明了。 







不過,這個孩子卻出現表達上的困難,

不知該如何去將乘法中的4倍和答案的4盒進行連結,

最後在你來我往的交叉答問之下,

最後是由老師引導孩子們恢復加法和乘法概念之間的相關性,

才讓孩子們順利理解。(綠色數字是老師和孩子們討論時加上的)


接下來要理解 解題紀錄4就是件絲毫不費力的事了! 




最後才開始處理除法的概念,

基本上在孩子們的舊經驗中是不懂除法的,更別說是除號的表徵了,

從這個解題紀錄5中,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這個孩子努力想用數學表徵來說明他的除式意義,

因此此時請他上台說明,是最好進入除法意義及表徵的橋樑了!

當然這是上除法的第一節課,

因此會寫出「÷」這個符號,就代表這個孩子已經在課餘先學了除法,

不過,他也遵守了社會數學規範去努力解釋他所習得的新知識,

讓大家能理解他的意思,十分值得肯定。

經過了這一連串的討論,

最後孩子們終究會發現加、減、乘、除之間的微妙關係,

下課前臨門的一腳就是確認除法概念中將會用到的所有專有名詞,

並與解題紀錄6的表徵進行對應,以呼應解題紀錄5。


為什麼決定解題紀錄的討論順序會是如此重要?

因為上課時間有限,但討論是需要時間去彼此聆聽、反思、提問、歸納的,

因此老師若能做出正確的決斷,那麼課室中的討論不但不會失焦,

更是老師在協助孩子建構知識的最佳引路者!

2013.11.15  ~  除法2 (包含除 vs 等分除)

在除法教學中,包含除和等分除是除法概念中的兩大枝幹,

基本上孩子們並不需要認識這兩個數學名詞,但卻需要能從題意中辨認出其中的相異之處,

以利日後解題時的需要。

 

因此昨天的布題是包含除,

12個果凍,3個裝一盒,最多可以裝幾盒?

今日的布題則是等分除。

平分給5個小朋友,

每人可分到多少顆?

經課前研判孩子們對這題的解題並不會發生困難,

因此今日教學是直接跳入全班討論,請孩子們說出”可以用那些數學知識來解出答案”

首先孩子們提出的乘法概念,

( ) × 5 =20

接著就認為還可以用減法概念來解題,

為了協助孩子們理解減5的意義,

因此要求孩子們將這個算式的意思畫出來,

而第一個自告奮勇上台說明的孩子是這樣畫的


          接下來老師的關鍵問話是:

老師還是看不出來在圖中哪裡有減5,

大家可以把它標示出來嗎?

 

依據上一個孩子的圖示,

孩子們在小組討論的作用下,

也順利畫了出來並完成了合理的說明,

當然這也為等分除的概念奠定下了基礎。


        之後孩子們提出的第三個解題想法是加法 ,

        這時孩子們就很快的能對算式中的數字5進行合理的解釋。  


           最後當然是除法要登場了,

問題是要如何釐清這個算式中數字的意義,

並引導孩子們發覺等分除和包含除的相異之處呢?

老師所採取的策略是先將昨日的布題和今日的布題一起放在白板上,

並將數字統整成一致,

然後讓孩子上台將符合題意的圖畫在題目下方,

再引導孩子們依據題意將被除數、除數及商的單位進行標示,

最後再大家一起討論這兩個相同的算式所代表的不同意義,

以讓孩子們能察覺包含除和等分除的相異之處!

後記:

課後仔細回想,

今天還真多虧的孩子們沒有一開始就先拋出除法來解題,

反倒是最後才提出除法,

不然就無法如此有序的達到今日的教學目標,

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們對除法依然深感陌生,

所以會先提出能讓自己感到安全的加、減、乘法概念,

也比較有把握能進行正確的說明吧!

可見踩在舊經驗上來建構知識,才是最符合人性的!

2013.11.20  ~  除法3 (有餘數的除法)

在上幾堂課中,

孩子們已經經驗過包含除和等分除的除法解題,並且學會了除法的橫式及直式列式,

因此今天的學習目標就是要學會能理解有餘數的除法,並能懂得如何用橫式及直式來表徵餘數。

布題:

13顆糖果,3顆裝一盒,

最多可以裝成幾盒?

 

由於數字小且題意不可能會造成孩子們計算上的迷思,

因此老師今天採取了不一樣的步驟,先讓孩子們思考一下要如何算出答案,

然後問孩子們

如果要算出答案,你會產生的一些困擾嗎?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困擾是什麼嗎?

 

有孩子立刻說:

我無法找到3× (   ) =13的數。

 

老師接著便請全班有這樣困擾的人舉手,結果有十幾個孩子都舉手。

(要孩子舉手的用意,是要讓孩子們感到安全,覺得自己表達出自己的疑問,並不是在讓大家看笑話。)

 

另一個孩子接著說:

我的問題是算完後會有剩下的耶!

 

老師便要全班想想這樣的問題要如何解決?

           結果有孩子回到題目去說明,

認為題目中只問”最多”可裝成幾盒,並沒有說不可以剩下啊!

Bingo!

接著就請一個孩子上台將題意及解題結果畫在白板上,

並藉由這樣的表徵來介紹”餘數”這個數學名詞。

為了不要讓孩子們僅是從圖像表徵中看到答案,而直接填入橫式中,

因此便要求孩子們先試著將直式表徵寫出來,

以下便是今日所看到的表徵類型:

老師先從下面這兩張表徵開始問孩子們覺得對嗎?

由於看到孩子們反應的不確定,有人認為應該在答案中要寫出剩下1顆才對,

因此決定要他們做3分鐘的小組快速討論,

而在之後的全班討論中,就會因為孩子們已經交換過意見了,

全班討論就更容易聚焦且能有自信地進行說明,

最後達到的共識是,

依照題意是不需要寫出剩下1顆,但如果寫出來的話也沒關係。

而在達到這個共識之後,

要再對左邊這張表徵進行討論,

就會是很簡單的事了!


當然”餘數”是今天教學的主角,所以下一個提問便是:

被除數的單位一定會和餘數一樣嗎?

 

這個問題還真是讓孩子們猶豫不決了好久,

共做了兩次的小組討論和一次的全班討論,才終於得到共識,

我們的共識是

因為餘數是從被除數中產生的,

從圖象表徵示中也可同樣發現這樣的結論,

因此被除數和除數的單位一定是一樣的。

 

最後老師便再布一題,數字一樣但題型不一樣的等分除題目,

並讓孩子上台將相關的圖像表徵畫出,

最後便介紹除法有餘數時的橫式表徵該如何記錄,

完成了今日的教學。

2013.11.21  ~  除法4 (數學日記)

由於孩子們已經經驗過等分除和包含除的除法,因此老師出了一份數學日記,

想測試看看,孩子們能不能清楚分辨出其中的相異之處。

後記:

在隔天收回的數學日記中,

發現孩子們幾乎都順利完成了!

2013.11.25  ~  除法5(審題?!)

今天的題目是要解決商數是否需要加1的問題,

而藉由今日的討論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讓孩子們有機會說出他們的疑問及想法,

我們會更能從孩子的觀點去引導進行有效的學習!

 

題目:

甲班共有34個小朋友,

全部的人都要坐遊園小火車,

一節車廂可以坐4人,

最少需要幾節車廂才夠坐?

 

在解題的過程中,

孩子們有的人認為要加1,有的人認為不需要,

現在將孩子們的問答過程,摘錄在下面。

 

S1: 因為題目問最少需要幾節車廂,因此 32÷4=8…2 , 共需要8節車廂。

S2: 可是剩下的2個人要坐哪裡?

S1: 但是題目是問“最少”需要幾節車廂啊!

S3: 題目上有說”全部的人“都要做坐,就是每一個都要去,所以必須增加一輛車讓剩下的人坐。

 

在S1終於被說服之後,又有孩子開始提問。

S4: “一節車廂可以坐4人“是什麼意思?

S5: 那就是每節車廂可以坐1人、2人、3人或4人都可以。

S4: 那都一定要坐滿嗎?

S6: 因為題目問最少需要幾節車廂才夠坐因此要盡量坐滿。

 

當大家都快達到共識認為此題應該是

32÷4=8…2

8+1=9

又有孩子發問了……

S7: 算式中8+1的1,在題目中並沒有這個1,那這個1是從哪來的?


這個問題還真是打中了孩子們的死穴,

在孩子們的數學解題經驗中,

孩子們很容易認為題目中出現的數字一定要用,或沒出現的數字不可以用,

因此這個問題還真的是卡住了他們,

此時老師便上場了,

T: 你們認為那個1的單位是什麼?

S們:是1節

T: 為什麼算出8節車廂後要再加1節上去?

S們: 因為還有2個人沒有車廂可以坐,因此要再多1節車廂。

T: 所以在這裡把 8(節)+1(節) = 9(節),這樣符合題意嗎?

S們: 符合

T: 那麼題目中雖然沒有1節車廂,那可以加1嗎?

S們: 可以

 

今天的課堂中,

讓老師看到了當題目有一個以上的條件時,相對的對孩子們的挑戰性就越高,

如果我們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順著他們的想法去引導他們審題,

那麼孩子們就更能深刻體會到題目中每一個字的重要性,而能養成不忽略細節的習慣了!

乘法  

2013.11.07  ~ 二位數乘以一位數

乘法的直式表徵本身奠定在位值概念上,

在進行實際教學時,有2個孩子出現了很有趣的相同表徵,跟大家分享!

 

布題:

一本故事書要35元,買了5本共要付多少元?

依據題意,孩子選擇了用乘法的概念來解題,

在行間巡視時,初次看到這張解題紀錄,直覺是認為乘法成錯了,

但看到有另一個孩子也這樣寫時,不禁嗅到可疑之處。

因此在小組討論時,特地去仔細聽聽看孩子是怎麼說的,

原來他們把5個一乘5倍得到25,然後在十位上劃記2,

在進行十位的乘法時,竟將劃記的2和十位的3先相加,

然後再一起乘5倍,所以得到了25的十,也就是250。

有趣的是,

要如何引導孩子們發現自己的迷思概念呢?

在他們的一問一答中,很欣喜的看到孩子們會回到題目去說明算式的意義,

最後的關鍵性答話就是:

“如果將劃記的2和十位的3先相加再乘5,那豈不是一本書變成了55元了嗎?”

哈哈! 懂得回到題目來說服對方,讚喔!

2009.10.15 ~  三位數乘以一位數

學生的先備知識:  理解一位數乘以一位數的數學意義。


照道理應該先教二位數乘以一位數的乘法,

但在未教前,想先檢測一下孩子們究竟對乘法的數學意義,以及被乘數和乘數的數學關係的理解是否穩固,

因此就故意布一個數字大的題目,來做個教學前的前測。


布题:

一個披薩299元,如果想要買3個披薩,一共要花多少元? 

 (布題後鼓勵解題完成的孩子,繼續思考是否有其他的解題策略 ~ 發展多元解題策略)


學生的解題紀錄如下: 

解題紀錄一

解題紀錄二








解題紀錄三

從上面的的解題紀錄中,

我們可發現孩子們的解題策略充滿了多元性,所使用的數學知識,有加法、減法、位值概念和乘法

當然也在解題紀錄三的(1)中,看到補習班先進行教學的影響,

但依然可以觀察出孩子建構知識的潛力,真是不可小看啊! 

分數 

2020.01.08  ~  幾分之一比大小

這是課本(康軒版)內容,

目的是要讓孩子們理解,即使分數的大小是一樣,

但在有情境的狀況下,

若所分的個物是不同的個物,則要看原始的個物彼此之間的大小,才能比較。


而這個狀況只會出現在有情境的狀況下才如此,

若是裸題,1/2  =  1/2 是必然的,

不用擔心是不是分同一個個物,

因為已脫離情境,因此我們會直接視為是同一個個物。


有趣的是,課本的這個布題根本不用思考,看圖也會立即知道是1/6個海鮮披薩比較大,

因此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

因此,我將題目進行更改,不僅不附上圖示,還將分母進行更動,順便檢視他們的分數概念是否穩固,試圖想要一魚二吃。

布題:

馮老師吃了1/4個披薩,戴老師也吃了1/3個披薩,

請問誰吃的比較多? 說明你的數學理由。


有趣的是,題目才一布完,

立刻有個坐在前方的孩子脫口說:「老師我想問,這是同一個披薩嗎?」

開玩笑!我怎能回答這個問題,回答了我今日想檢測他們的計畫豈不全毀了,

還好他坐在第一排且音量不大,且無人有同樣問題,

因此立即拿出老師的威嚴說:「這就是全部的題目內容,自己想。」


個別解題後就開始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請孩子們將小組共識貼在白板上。

看到各小組送出的共識,就發現全班都無一倖免的落入迷思中了,

但還是決定順著他們的思維,

很嚴謹的和全班討論將各組的共識依照分數概念的語述方式來進行修正(綠筆標示處)。

全班討論結束後,我便問之前坐在第一排的那個孩子,

請他大聲說出,在解題前他想要問的問題是什麼,

這孩子便說出:「我想要問,馮老師和戴老師是不是吃同一個披薩?」

此話一出,3秒後立即出現一些驚叫聲,真是一語驚醒眾人,

他們立即表示此題無法比較,因為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披薩。

因此我問孩子們題目要如何修改,才能讓白板上的各組共識變正確,

立刻有人舉手完成了題目的修正(如下)。

其實分數的概念對孩子們是抽象的,

孩子們常會忽略分數題目前的第一句話

像是「媽媽買了一盒蛋糕,哥哥吃了..........」

或是「桌上有兩盒一樣大的蛋糕,一盒是草莓口味,一盒是巧克力.......」,

只看著題目後面的分數數值就進行運算,

腦袋裡根本沒有具體的分數概念,

所以算出答案後也無法察覺答案與提議中數字之間的不合理處。

更進一步,還會導致之後的分數運算時,

要理解分數相乘或相除後是變大還是變小,感到困惑不已。

所以,在三年級時要好好將分數概念的根紮好才行。

不過,課上到這裡還沒結束呢!

還需要回到課本去結合一下,因此我用電子白板將下面的題目揭示,

孩子們很快就說出是哥哥吃得多,也就是1/6的海鮮披薩比較大,因為看圖就知道了。

接著我再揭示下一個題目(如下圖),問他們答案還是一樣嗎?

孩子們立刻表示此題無法比較,因為不知道海鮮披薩和蔬菜披薩是不是一樣大,

此時下課鐘聲也響起了,

大家開心下課吧!

周長與面積 

2009.09.10  ~  周長與面積

今天孩子們要利用老師所提供的「工具」來測量兩本無法直積比較面積大小的書。


當然這項任務並不會這麼容易過關為了確認孩子們能明確辨別出周長與面積的概念,

因此在工具箱中,被放入了小方格紙、撲克牌、直尺及一條塑膠長繩。


孩子們應該要選擇小方格紙或撲克牌來進行面積的測量而不應使用直尺及塑膠長繩。

接下來重頭戲就上場了...

哈哈!果真有人「中計」選了塑膠長繩正在測量周長呢! 

當各組出來講解作法時,

孩子們很自豪的說出他們如何絞盡腦汁找出撲克牌和小方格的最佳組合(也就是盡量將撲克牌和小方格排滿要比較面積大小的兩本書)

不過,問題也就這樣悄悄的來臨了...

其中有一組的測量結果如下面白板右方的表紀錄:

問題是 到底是國語課本還是故事書的面積大啊???

孩子們也一下子全傻了眼,

這時有人打破僵局說出了第一種解法

孩子說:

「只要將國語課本所需的三張撲克牌及32張小方格紙,全部移至故事書上面去放,

如果放得下且還有空間,那麼就是故事書的面積比較大了。」 

哇! 大家在佩服聲中,終於鬆了一口氣,

可是...老師又問「還有別的方法嗎?」


最後我們經過了一番討論得到的共識就是

「如果能將撲克牌的張數控制成一樣的數量那麼只要比較小方格紙的數量就會知道誰的面積比較大了。」

BINGO!

可是...老師又再問了「還有別的方法嗎?」


這時有位「勇士」勇敢的舉起手來大聲的說 ...

「也可以比較國語課本和故事書的周長周長比較長的面積也比較大。」


這時老師心中OS是 「我就是在等你這句話啦!   終於給我等到了啊!」


但因為上課時間快不夠,因此經過舉手投票的快速民調,

發現有一半的孩子還挺支持這樣的想法呢!所以當天孩子們帶回了一張「數學日記」做為回家功課, 

由於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學習著自己回家思考解題的方式並寫在數學日記上,

因此審閱過隔天交回來的數學日記,

確實發現正確結果的,大約也只佔全班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而已,

經過討論後,大家才開始「睜開」雙眼,

懂得討論數學需要的是「事實」,而不是「感覺」。


不過這畢竟只是個開始,

讓我們未來繼續拭目以待這群孩子的表現吧! 

重量 

2013.10.18  ~  認識一公斤的秤面

在課本上開宗明義就是呈現出一公斤秤面的樣子,先要孩子們觀察秤針的運動方式,

然後開始教孩子們如何看著秤面進行秤面刻度的報讀,

接著宣告1公斤=1000公克。

 

但為了符合孩子學習歷程,以「經驗-察覺­-理解」的理念來進行教材設計,

因此這回在課室中,採用了另一個方式來引導孩子,

以下就是我們的故事。


【上課了】

老師先引導孩子們回憶在生活中所看過的秤,以及測量不同重量範圍秤的功用,

最後聚焦在1公斤的彈簧秤上。

 

T: 現在我們要設計一個能秤出1公斤以內(含1公斤)重量的秤,所以老師先畫一個圓形的秤面在白板上。

T: 我們學過的重量單位有?

S: 公斤。

 

T: 那麼「公斤」這個重量單位運用在1公斤的秤面上,好嗎?

S: 不適合

 

T: 所以在進行接下來的設計之前,為了要能表示小於1公斤的重量,老師要先介紹一個重量單位,那就是「公克」,

1公斤=1000公克,這樣我們就能利用「公克」這個單位來設計秤面了。

 

 

T: 你們想要先把這個秤面平分成幾等分?

S1: 1000等分。

S2: 太多了!很難分。

 

T: 請問大家這是幾公斤的秤面?

S: 1公斤。

T: 那麼如果分1000等分有困難,該怎麼辦?

S: 分10等分。

【孩子上台操作試畫後放棄,因為對分再對分,最後只能畫出8等分。】

 

T: 那現在怎麼辦?

S: 先平分一半就好。

【分好後,由孩子們來確認刻度的標示數字,最後完成了0和500公克的標記。】

 

T: 如果秤面上的指針剛好落在其他地方,不是剛好500公克,怎麼辦?

S: 再平分一半。

【引導孩子們來推算刻度1/4處的標示數字是250公克,然後讓孩子們合理說明3/4處的標示為什麼該是750公克,完成了250和750公克的標記。】

 

T: 如果我現在方一顆蘋果在這個秤上,請問你正為原本指在0的指針會往右?還是往左旋轉? 為什麼?

S: 應該往左旋轉,如果往右會變大到小,往左才會是小到大。

 

T:那如果當我放了一個蘋果上去,指針剛好落在0和250公克之間,怎麼辦?

S: 再平分成一半。

T: 那這個在0和250之間的標記該是多少公克?

S1: (遲疑了一會兒後) 125公克。

S2: 這樣分下去會出現小數耶!(有人喃喃自語地說著)

 

T: 好像各位出現困惑喔!

我們是為了好用才進行刻度的標記,那就請大家進行三分鐘小組討論,討論一下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討論之後大家決定要平分成5等分,每一個等分是50公克。】

 

T:如果秤面每一等分是50克,大家來數數看,看看好不好用?

【當孩子們從50個一數,數到1000後,都同意很好用。】

 

T: 那如果針剛好落在0和50公克之間,又該怎麼辦?

S: 再分成 10等分,每一等分是5公克。

T: 可是老師在白板上的秤面有些小,畫不下10等分,那我又該怎麼辦?

S: 分成5等分也可以,每一等分是10公克。

【接下來老師將實體的1公斤秤放在各組,要求大家先觀察一下真正的秤面跟大家剛剛設計出的秤面有什麼不同,

結果孩子們都驚呼和我們設計的一樣耶!當然,接下來的秤面判讀也就對他們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了!】

2013.10.25  ~  重量的加減

今日的布題和四年前的布題一樣,

但並未像四年前布題時,強調要孩子們找出符合題目要求且體重是最重的組合,

也因此這題出現了不同的可能性,他們的解題策略當然也不負眾望的展現出不同的風貌!

 

當日題目內容如下:

拔河隊伍一隊8人,規定8位選手的總重量不能超過320公斤。

目前已選出六位選手,他們的體重合起來是242公斤,

但必須再選出二位選手才能比賽。

請問:老師可以從下面的名單中選出哪兩位做為選手呢?為什麼?

小文42公斤 小如40公斤 小玲45公斤 小吉35公斤

策略一:

從4人中最輕的2人先算,然後以320公斤為基準點,

看看還有多少的差距,然後再將最輕的和第三輕的人相加,

看看會不會超過320公斤。

策略二:

從320-242=78的結果中,

發現這4位可能入選選手體重的十位分別為4和3,

因此為了要能不超過78公斤,

判斷出一定是三十幾公斤加四十幾公斤才有可能符合要求。

而相同的策略在另外一班的算式表徵則如下:

(在另外一班的布題數字相同,但更改了選手的名字。)

解題策略三:

將所有的可能性算出,然後找出答案!

仔細看看便會發覺孩子們並未察覺出4位選手進行2人的組合,

應該有6種可能組合才對,但他們都只找到4種,

且從上面兩張解題紀錄中也可發現,每張上所呈現的4種組合並未完全重複,

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能有系統進行配對,就是下堂課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