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學期

* 請在下方目錄中,選擇想要觀看的單元!


108課綱

單元一   10以內的數 + 線上數學遊戲介紹

這是小一新鮮人的第一個數學學習單元,

內容對於孩子來說,很生活化且可能幼稚園就有不少機會接觸了,

所以,基本上孩子在學習上不太會產生困難。


但這個學習單元僅僅只是認識數字嗎?

我用這個影片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影片中的4個遊戲都是免費的,

很適合來輔助本單元的學習喔!


2022.10.28 ~ 聽故事學「單位量詞」

五味太郎的繪本往往充滿著濃濃的童趣。

當我看到這本有關數數的繪本,

我不僅喜歡,

也覺得可以利用這本繪本,

來展現單位量詞的多樣面貌,

希望能讓一年級的孩子對於單位量詞能多些「警覺性」。

單元二  ~  比長短

完成了「比長短」這個單元的影片之後,

我只有一個心得,

就是小一的數學啟蒙,

是不可跳過

「從具體物操作中去察覺『數學』的歷程」,

這件事真的很重要的!

2023.07.27 ~ 美味的馬鈴薯濃湯 (聽故事認識身體量尺)

在108課綱中,身體量尺的概念似乎被弱化了,

當然這不是準確的測量工具,

且隨著身體的變化,

身體量尺也會跟著改變。

但身體畢竟是與人不可分離的,

因此理解身體量尺的特性,

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的。

因此就藉由這個故事來說說有關身體量尺吧!


單元三  ~  排順序、比多少 + 線上數學遊戲介紹

這個單元可以說是前兩個學習單元「認識1-10」、「比長短」的綜合延伸學習。

在這個學習單元中,

孩子們除了會建立「數」和「序數」的概念,

還會有更多機會要練習,

用數學生活用語來描述所看到的數學現象,

而有少部分的孩子在這個單元就會產生數學迷思。


因此不是個有難度的學習單元,

卻是個要好好說清楚的教學單元喔!


影片中的2個遊戲都是免費的,

很適合來輔助學習「比多少」的學習喔!


2022.07.18 ~  「數字」的排列

昨日在網路上到一則新聞,

有個小一的孩子將數字26-60的數列,

寫得令人讚「嘆」!

也許有人會說這孩子就是在做「鏡射」,

因為不少孩子在開始習寫國字時,也會這樣寫。

但你再仔細看看這孩子的寫法,

每當數列排列方向往左或往上時,他就出現問題,

數列排列方向往右或往下時,

他又恢復正常。


當然大人可看出這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寫,

但這僅僅就是個「有創意」錯誤嗎?


因為已經習寫到60,我推測這是這孩子是小一下學期的表現,

而這也代表他在小一上學期的學習中,

並未穩固「數字的讀寫」都應從左至右的概念,

所以,即使已經學到以上的數,

這孩子還會出現書寫數字上的錯誤。


這也就是之前我在小一教學影片中強調的,

教學時,要引導孩子去理解我們讀數字的「方向」,

「從左至右」就是我們數學上的約定,

這件事對大人來說,會覺得理所當然,

但對於如白紙般的小一生來說,

我覺得他們對數字的概念,

可真的是從50%的「知其然」,

0%的「知其所以然」開始。


萬丈高樓平地起,

那也是要一個個微小建材的堆疊,才能成高樓的。

所以,教學者要訓練對這些細節的敏銳度,

才能讓藏在細節中的「魔鬼」不會壞了孩子對數學的理解喔!

2023.03.12 ~ 聽故事學數和序數

我利用這個繪本的故事,

將數和序數融入在故事中,

希望孩子們聽故事時,

也能「一箭雙鵰」啊!

單元四  ~  分與合

這個學習單元為之後的數學運算開始奠基,

因此對於10以內的分與合(化與聚)要確實讓孩子們熟練,

請千萬不要像背九九乘法一樣,

讓他們去死記10以內分與合的規律,

而是聚焦在給予足夠的分與合經驗後,

察覺理解出其中的規律。

就算在這個學習單元數學概念沒有內化到完美,

其實也不用擔心,


之後一系列學習「數的加減」單元,

還會不停的利用及強化10以內分與合規律。

所以,理解孩子的學習速度上的差異,

才是以孩子為主體的有效教學!

在影片中的2個遊戲都是免費的,

遊戲本身的互動性不錯,

第一個遊戲適合做為學習的暖身活動,

第二個遊戲則適合作為熟練深化概念的學習活動!

2023.04.30 ~ 卡卡先生與蛋蛋的夢想 (聽故事學10的分與合)

數學繪本在繪本世界裡是屬於極少數的,

可能是對於作者來說,

這樣的題材不是很好處理。

不過,還是感謝有一些作者能寫出顧及故事性及數學思維的繪本,

讓孩子可以一邊聽故事,一邊學習數學概念。

這本「卡卡先生與蛋蛋的夢想」就是一本挺好的數學繪本書,

我不太需要對於繪本內容作更多的「後製」,

就可以把故事完整說完。

而在故事的最後,

我還加碼教了孩子如何做出一本簡單的「10的分與合」小書,

但影片錄製到最後,

我竟然把小書上應該寫 0+10的部分,寫成10+0了,

但整個錄製的過程令我實在是累了,

就決定這部分不重錄了,

就當作孩子聽故事時的抓錯「彩蛋」吧!


單元五  ~  方盒、圓罐、球 (認識常用的幾何圖形)

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正式學習圖形,

在教學上著重在「經驗」及「認識」,

強調在數學上的定義呵!





影片中的遊戲是免費的,

可以增加辨識幾何圖形練習次數並挺有樂趣的!

2022.10.08 ~ 聽故事學形狀

昨日在學校的圖書館裡看到這本繪本,

覺得十分可愛有趣,

因此今日就一鼓作氣將故事與認識形狀作些許的結合,

希望一年級的孩子們也會喜歡這本繪本!

單元六  ~  30以內的數

這是前面「10以內的數」以及「排順序、比多少」的進階學習單元,

在學習的過程中,

雖不討論有關「十進位」的概念,

但卻隱含在其中喔!

這次共介紹4個線上小遊戲,

前三個遊戲是1-20,

最後一個則是1-30。 

單元七~ 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雖然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是分屬於兩個獨立的學習單元,

但我將他們合在一起來進行說明,

不僅是因為「加和減」是分不開的「兄弟」,

這兩個單元也是開始運用前面學習的數學概念,

來啟蒙孩子們數學思維的重要學習單元呢!


介紹3個簡單的線上資源,

可以幫助孩子熟練10以內的分和合! 

2020.12.10 ~ 從10以內的加減法說起

從成人的眼光來看,也許覺得一年級的數學真是簡單,

即使需要利用操作教具去覺察出數學關係,

這些數學教具操作也很簡單,甚至課堂教學進行到越後面,被教學者忽略或簡化的機率也大增。


其實數學算式中所中的數字及數學符號,就如同國字一般,都是抽象的符號,

符號的形狀並不能完全幫助我們推論出其中的完整意義,

這些數學符號及中文字型都是人類對它們賦予既定的意義之後,它們才開始被意義化的。


而對於年幼的小孩,生活經驗薄弱,因此數學符號的意義理解會比國字意義的理解門檻高一些,

這也是為什麼低年級的啟蒙數學多半都是在經驗、認識數學以及學些很基本的數學概念及符號,

真正的重頭戲會從中年級開始展開(尤其是108課綱將不少高年級的內容搬移到了中年級來教),

我個人認為,能培養孩子察覺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以及在熟悉數學後,不討厭數學,

且能使用基本的數學符號表達自己的數學想法就算達標了!


想要讓一年級的孩子從經驗到理解數學概念,

就要靠有效及足夠的數學教具操作來讓孩子覺察到數學概念,並理解數學符號是如何能與數學想法緊密結合的。


以一年級10以內的加減法為例:

我建議的教學步驟是

1.先拿實物或實物圖片操作

2再將實物以圓圈或花片(統一規格的半具體操作)

3.學會用數學符號表示自己的數學想法


布題一:  妹妹口袋裡有4顆糖,奶奶又給了她2顆,她現在一共有幾顆糖?  (添加型題型)

步驟1-1: 展現實物或圖片 (目的在讓孩子能理解題意,且能了解糖果長的不一樣沒關係,因為問的是糖果顆數,而不是糖果不同口味的顆數。)

               先依題意擺放出4顆形狀不一樣的糖果,然後再擺出2顆,讓孩子理解什麼叫做「一共有」。

步驟1-2: 接著引導孩子進行計算,觀察孩子的加法計算策略,評估孩子的數學能力。

步驟1-3: 多布幾題數目不同的添加型題目,但同時題目結語要有變化(如:「共有」、「總共」、「全部」、「合起來」等),

                    除了讓孩子經驗「加法」概念,也同步口語練習數學語言,例如: 4顆糖加上2顆糖等於6顆糖,但不教數學符號。


步驟2-1:  開始不拿出實物或圖片,引導孩子用統一規格的花片或畫圈圈的方式,

                     練習只看個數,隨著題目逐步將數目的本身用圖形半具體化呈現出來,

                     並同步口語練習數學語言,例如: 3顆糖加上5顆糖等於8顆糖,但不教數學符號。。

步驟2-2:  除了繼續練習深化加法的計算策略,還要引導孩子將花片或圈圈成直線排列來呈現,因為加法所得的「和」,是來自於被加數和加數的累積。

                      在中年級時,教畫線段圖時,也是畫在同一條線上。


步驟3: 最後開始介紹加法和等於的數學符號,讓孩子理解,如何用數學算式來表示計算的結果。

                因為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口語已經常用「加」、「等於」,所以此時教「+」、「=」只是臨門一腳不會有問題的。


不論是併加型、添加型、拿走型、比較型的題型(請見上一篇「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基本教學步驟都如上,但唯有比較型的題型有部分是例外的。


布題二:

佳佳有5顆糖,明瑩有7顆糖,佳佳比明瑩少幾顆糖? (比較型題型)


比較型的減法和之前的三個類型的最大差別,

就是題目中是有兩個獨立的數量,

教學時要能讓孩子

1.必須要察覺題目中有兩個獨立的數量,跟之前的題型都不同。

2.必須要同時察覺到哪一個數量是比較大的

才能順利完成算式的書寫。


因此,在操作花片或畫圖時,

必須排成兩列來相比較而非一列,

且要訓練孩子排列時向左看齊,像排班級隊伍一樣,盡量對齊,直到不能對齊為止。

(在中年級畫線段圖時,也是要畫成兩條直線,因為這兩個數量是獨立的。)


這樣將數量排成兩列,孩子才更容易感受到「比較多」或「比較少」的數學意義,

而不會因題目中數字出現的先後或題目問「多幾個」或「少幾個」,

而將算式寫成5 - 7 = 2 。


2021.01.10 ~ 減法的迷思概念

今日在家中幫我剛上一年級的可愛小外甥複習數學時,

聊到班上有同學在學習減法時,一直搞不懂為什麼 3-5 是不對的,

他認為同學應該要知道小的數不能減大的數,所以一定要寫成 5-3才對!


迷思1:  對減法算式意義的不理解

其實,國小階段所談的減法,是屬於減法的基本概念

也就是減法算式中的數學意義是指: 被減數代表數的總量,減數代表要從總量中削減的量

因此 3-5 就會完全不正確,因為我們無法從總量3中,拿出5的量來削減;

也因此,大人就會直接告訴孩子們說: 「小的數不能減大的數。」

但這樣的說法就會在國中遇到負數概念時,會產生很大的認知衝突。

所以,我在教學時,是不會告知孩子們「小的數不能減大的數」,

而是會讓他們知道,現在你們學的是減法概念中的一種,

算式前面的數(被減數)代表全部有多少,減號後面的數(減數)代表要從全部中削減掉多少。

因此目前算式中,前面的數一定會比減號後面的數大。

但等你們到了國中之後,會學到另一種的減法概念,

到時候前面的數就可以比減號後面的數小,但那所代表的數學想法是不太一樣的喔!


迷思2:  對文字題目理解的便宜行事

除了孩子們因不理解算式中被減數和減數的關係,而陷入迷思寫出 3-5 ,

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被文字題目迷惑。


布題:

佳佳有5顆糖,明瑩有7顆糖,佳佳比明瑩少幾顆糖? (比較型題型)


孩子寫出5-7=2,

表示已經理解出這是減法的概念,也知道5和7之間是差2,但為什麼寫成5-7呢?

除了有可能是陷入的迷思1的狀況,

還有可能是根本不經大腦直接從題目中抽數字出來排算式。

因為一開始學減法時,

題目都會自動將大的數字放在題目的前面,

例如: 明瑩有7顆糖,佳佳有5顆糖,明瑩比佳佳多幾顆糖?

所以,孩子題目做多了就過度學習遷移,認為就該將題目中前面的數字放在減號前,題目中後面的數字放在減號後來排算式。


迷思3:  比較型減法題型的迷思

實習老師在實習教小一數學時,對我提出了這個問題。

明明是比較型減法,但題目中的兩個數量是彼此獨立的,

那要如何合理說明「被減數代表數的總量,減數代表要從總量中削減的量」這件事呢?

以下題為例:

 明瑩有7顆糖,佳佳有5顆糖,明瑩比佳佳多幾顆糖?

7-5 = 2 的 算式意義,並不是在說要從明瑩的7顆糖中,削減掉佳佳的5顆糖,

而是為了要比出明瑩比佳佳多幾顆糖,

因此把明瑩的7顆糖中,和佳佳數量一樣的5顆糖,先進行削減,

這樣減出來的數就是明瑩有的顆數,而佳佳沒有的顆數,

也就是明瑩比佳佳多的部分。


一年級的減法看似簡單,但在這些簡單的數字和題目中,

卻隱含了減法概念的邏輯性,

這都是數學邏輯訓練的基礎,

因此教學時,除了確認答案的正確性之外,

更要去確認孩子是否理解題目、算式和答案之間的邏輯關係,

而唯一能理解的方式,

就是要請孩子說給你聽,他是如何想出要如此解題的理由了!





2022.01.07 ~ 這是小一的減法素養題嗎?

最近看到一則有關對岸小一數學應用題的新聞,

標題是  「小1數學題:10人公車7人下車剩幾人?全班答3 卻全錯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047644


這個標題很快就吸引到我,

原始題目是「公交車(公車)上限載客10人,下去7個人,車上還有幾個人?

擷取報導中的一段文字,如下:


如此單純的問題,相信多數人一看就知道答案了,

就是「10-7=3」車上留下3人,班上所有同學幾乎都回答3,沒想到答案是錯的?

班上老師解釋,7個人下車後,仍必須要有人開車,要把「司機1人」加進去,

所以車上留下的不是3人而是4人才對,並不是單純的「10-7=3」。

然而,如此像文字遊戲的解釋,讓部分家長難以接受,

被題目騙了的網友們則紛紛直呼「這超過小1數學的範疇了吧」「不是同學答錯,是錯在老師」、「乾脆說車上還有導遊算了」;

不過也有人表達贊同,認為題目要閱讀清楚,出題邏輯是考驗學生的思考,不應陷入僵化的認知。


我個人的認知是認為此題是「無解」,

因為題目中根本沒有說明是車子在滿載的狀況中,

只說了載客上限為10人,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

那7人下車前,究竟車上一共有幾人。


此外,若單從「載客10人」這句話來看,

司機不是客人,可以算在「載客」中嗎?

且我們無法從題目可以理解出「載客上限10人」就是指汽車的限乘人數

所以,此題根本是錯誤布題,

既考不出學生的思考能力,也無法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

對於小一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布題真是想太多了,

小一才開始培養數感和量感,這樣的布題只會折損掉孩子對數學的好感而已!

單元八 ~ 幾點鐘

這是很生活化的一個學習單元。

當然! 

也代表「具體操作」就是將這單元能學習好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