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學期

* 請在下方目錄中,選擇想要觀看的單元!


108課綱

單元一  ~  50以內的數數

在一上孩子們已經能數到30,

他們懂得拿實物、畫圈圈等方法,來點數及將10個一圈來方便數數。


現在「50以內的數」不僅要複習之前所學過的累加1和累減1,

還要更進一步的學習累加10和累減10,

此時,古氏積木就適合登場了!

它是屬於半具體的數學教具,

但也是個易操作且可以建立位值概念的好教具。

因此,藉由此教學單元的內容,製作了約11分鐘的影片,

來簡單分享我是如何操作古氏積木進行教學的。


單元二 ~ 18以內的加法

在這個學習單元中,

只要利用古氏積木中的「小白」和兩條格子就可以輕易的讓孩子在操作中,

清楚的看到、覺察到「合十方法」是如何運作的,

孩子也會在反覆的操作中,內化成「合十」的能力,

最終就不需要操作就可以在腦海中自行運算了,

為接下來的加法十進位奠下重要的基礎。


下面是我製作的約6分鐘的影片來分享我的作法,

因錄音器材簡陋,若有聲音不清楚的地方,也請大家包涵了!

單元三 ~ 圖形與分類 

圖形與分類中的「全等圖形」

在這個單元中的「分類」,主要為「依據特徵分類」與「學習記錄分類結果」,

也就是只要能依據自己所選出的特徵,

進行適切的分類並能做出表格或畫「正」來紀錄即可。


因此,我想要聚焦在「圖形」的教學分享,

在這個學習內容中,隱藏著2個數學概念,

接下來就藉著下面的影片來談談第一個概念 ~ 「全等圖形」。

圖形與分類中的「等積異形」

下面的影片將要介紹隱藏在這個單元中的第二個數學概念就是「等積異形」。

等積異形」的意思就如字面上,

指的是兩個圖形的形狀不一樣,但面積是相等的

面積的概念要等二年級時(108新課綱)才開始正式學習

【舊課綱則是在三年級】,

而「等積異形」的概念是更為抽象的,因此正式學習要到中年級以後。

有了「等積異形」的概念後,進行不規則圖形的面積計算,

才能使用切割、拼湊、旋轉、填補圖形等數學策略去算出面積。


因此,此單元的學習重點是,

要讓孩子以相同數量的幾何圖形進行拼湊後,

察覺圖形產生的各種變化即可,

也就是二年級正式學習面積概念前的暖身活動。


2021.03.23 ~ 圖形與分類的「分類」

這次有機會進入一年級的課室對實習老師的教學進行觀課,

從觀課的過程中,我看到不少有意思的事物。


首先要先說說,在一年級下學期「分類」的教學重點可分為兩部份,


課本(康軒一下)的內容如下:

圖1                                                                                                                                                                  圖2

在「如何有依據的分類」教學活動中的教學重點分別是:

經驗:  提供情境物品,讓孩子們觀察可以用什麼標準來進行分類,通常都是會先發展二分法(如圖1)。

察覺:  在發展二分法【將物品分成兩類】的過程中,能發現分類標準可以不同,只要是能確實區分相異之處即可。

             進而發現,不同的情境物品甚至有可能分出2類以上。

理解: 分類要依據物品之間相異的特徵來分類,要能理解分類的種類不需要限於2類。


在圖2的課本內容中,將數學附件依形狀和顏色各分成4類。

但若是能不讓孩子們先看到課本是如何分類的,

而是直接給這些數學附件,請他們自行想出分類的標準,

大家覺得會不會更能符合孩子們的學習需求,且有可能出現下面這樣的分類方法呢?

若他們分完類後,

可以確實說明自己的分類標準,且確認無誤,

我們就可以確認孩子們真的已理解何謂「分類」了。

分2類: 有角的和沒有角的

分3類: 沒有角、三角的、四角的

分4類: 依形狀不同來分類

分4類: 依顏色不同來分類

在「如何將分類結果有效紀錄」教學活動的教學重點分別是:

經驗: 1.  讓孩子們進行上述的分類活動後,並將結果記錄下來。【紀錄表應包含 分類名稱 、數量及單位】

             2.  再讓孩子們進行類似公布選票的分類活動後(也就是無法立即知道整體的數量),同步將結果記錄下來。   

察覺:  1. 觀察彼此的紀錄方式,找出效度較高的紀錄法。

             2. 介紹畫「正」的紀錄法。

理解: 當要統計的數量越大時,畫「正」的紀錄法就越能符合需求,且五個一數是容易一眼就看出統計結果的。

課本(康軒一下)的內容是引導孩子們用文字或畫圈來記錄結果,

但在當天實習老師教學時,並沒有讓孩子們拿出課本放在桌面上,

這也使得孩子們的思考沒有被課本制約,

出現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分類結果紀錄法。

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去引導孩子們討論,彼此記錄方法的優異,

即使他們一時無法立刻察覺優異處在哪,

教學者也不用緊張,

只要再進行一次類似公布選票的分類活動,並將總量加大,

例如原來是要將20顆球分類,改為40顆球,

這樣孩子們就會容易察覺紀錄方法是有高低之分的,

且也為接下來的畫「正」紀錄法做了一個很好的墊步!

用畫1來代表增加1個數量。

用畫 O來代表增加1個數量。

用文字來記錄每一個數量。

當增加1個數量時,就擦賴原本的數字並+1。

用+1來代表增加1個數量。

用畫正來代表增加的數量。

我個人覺得這些孩子們展現的紀錄結果十分有意思,

即使在該班教室白板的下方,級任老師早就在使用畫正的方式,進行班級相關活動的紀錄,

而實際觀察下來,使用畫正來記錄的孩子竟然不超過5個,

可見孩子們的思考活動很「奧妙」也很「獨立」呢!

2023.02.24 ~ 繪本「衣服,怎樣穿才好呢?」

在文化部的兒童文化館網頁中,有很多繪本的動畫,

其中有一本是「衣服,怎樣穿才好?」。


這本繪本的內容與數學無關,

但衣物是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

因此,採用衣物來讓孩子們學習「分類」的概念是一個很好的媒介,

而此繪本可以用來做教學上的引起動機活動,

藉由繪本中的敘述,讓孩子察覺衣物的差異,

這樣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

就可以以整理衣物為主題,

讓孩子們進行整理(也就是分類),

引導孩子去找到衣物中的共同特徵來分類,

期待孩子們的分類想法可以更多元,

感受到分類的「魅力」呢!


繪本所在的網頁: https://children.moc.gov.tw/book/232432


2023.05.07 ~ 逃離可怕貓咪的方法【聽故事學分類與統計】 

看完這本繪本時,我不禁哈哈大笑!

故事中除了巧妙地融合「分類與統計」,

還解決了「誰來替貓掛鈴鐺」這件事,

真是有趣的很!

單元四 ~ 18以內的減法

孩子們學會了合十策略後,就要開始學習拆十策略了,

待兩種策略都熟練了以後,

就可蓄勢待發準備迎接之後的「二位數的加減」了!


單元五 ~ 有多長 

若學習只是將知識直接傳遞即可,那麼素養導向教學是個不該存在的議題;


而要進行素養導向教學

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要能讓孩子產生學習的需求感」。



一上的「比長短」和一下的「有多長」是為了二上學習用公分來測量的基礎。


單元內容雖簡單,但如何設計及滿足孩子們的學習需求,


並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孩子們能自主性的操作,那就在於教學者呈現教材的方法了!


單元六 ~ 100以內的數

到了這個單元,終於要從數數正式進入位值概念的教學了!


孩子們的位值概念越好,

對於日後的計算與換算及理解與「數」相關的概念就會輕鬆很多!

若之前的學習都有拿操作古氏積木來操作,

那麼這個單元用古氏積木來教位值概念,就會很容易水到渠成了!


2021.04.27 ~100以內的數

前幾日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有關小一數學考卷的文章,

且剛好是有關一年級「100以內的數」的學習內容,

就想藉此文章來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吧!


文章的原始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98/5398528

標題是 :小一數學考卷打敗一票家長 爸媽哀號變文盲「根本連題目都看不懂」

先來看看考題本身

即使文章最後有指出答案應該是


2的倍數62、64、66、68、72、76、74、78都要打圈,

    5的倍數65、70、75、80都要打勾,

    70和80這兩個數字要同時打勾和打圈。


我對這題目及答案依然感到一頭霧水!


一年級的孩子不僅還不懂「倍數」的概念,

且無論是2個一數、5個一數或10個一數,

都是因為有多個個物無法立即知道總量,

(例如:桌上有一大堆的鳳梨酥)

所以要藉由數數來知道總量。

但1個一數速度很慢,

而我們又從2個一數、5個一數或10個一數的過程中,

發現到被數到的數字之間存在著規律,

因此,才採用這樣的數數策略來快速知道總量有多少。


而課本中(康軒一下)利用百數表來讓孩子們標示出幾個一數的結果,

只是要引導他們發現2個一數、5個一數及10個一數會產生的數字規律,

這樣孩子們就會相信這個規律,並應用它來數出總量是多少。

簡單來說,

無論是2個一數、5個一數或10個一數,

我認為一開始都應該從數字2、5或10開始數起。

而題目要學生「從61開始,把2個一數畫圈」,

這句話本身就很奇怪,

那個答題的小孩選了61、63、65......,

我還真心覺得這孩子是懂得2個一數的,

只是這題目本身的敘述是有問題,

苦了這孩子了!


若將題目改成

「小明用『2個一數』和『5個一數』一直數到了60這個數字,

請你幫他繼續數下去,

將接下來『2個一數』數到的數字畫O,『5個一數』數到的數字打√。」

大家覺得這樣會不會題意更清楚呢?


清楚合宜的題目敘述才能真正檢測出孩子們的數學能力

身為教學者的你我,大家一起努力吧!

單元七 ~ 認識錢幣

這個單元的學習是非常貼近生活的,

但一開始學習時,孩子們會因未察覺到「幣值」的意義,

而陷入迷思中,

我藉由約6分鐘影片和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

單元八 ~二位數的加減

二位數加減的計算

到了這個單元,學期也快近尾聲了,

孩子們從「18以內的加法」學會了合十策略,

「18以內的減法」學會了拆十策略,

到了「100以內的數」習得了位值概念,

現在在這個單元就是要將之前所學到的數學知識,

在此單元進行整合並精熟了!


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的應用問題 (2024.05.12)

孩子們常對於題目中的"誰比誰多"感到困惑,

這是因為在他們目前的生活中,

這樣的用語對他們而言不夠生活化,

且文字變化時所產生的意涵常令孩子們一頭霧水。

因此這部影片一方面是回應前幾日有困惑請教我的一位母親,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為有這樣困惑的孩子除去腦中迷霧!

二位數加減的應用問題

應用問題一直是孩子們數學考試的大Boss!

有不少大人常會認為是題目中落落長的語文,

干擾了孩子數學上的理解與計算,

因此就算寫錯也是非戰之罪。

但要將數學應用於生活中,不就本該從生活用語中察覺再進行思考嗎?

也因此,素養導向的應用問題才會敘述的很生活化,然後就很容易「落落長」囉!


但除非是題目本身敘述就是有問題的,

不然應用問題可是數學能力的重要檢測工具,就像作文在國語中的地位一般。


因此,如何從生活用語中察覺到數學的軌跡,就是應用問題在訓練的重點,

今天我就用課本(康軒版)上的三種題型,

來示範我如何引導小一的孩子思考應用問題中的文字所隱含的數學意義。


2023.11.12 ~ 聽故事學二位數加法「私房藍梅派」

這個繪本中很清楚的將二位數加法的過程融入故事畫面中,

因此我將故事錄成影片,

來強化孩子們對「不進位與進位」概念理解。

單元九 ~ 幾月幾日星期幾

這個單元是本學期的最後一個單元了!

基本上這個單元不難,只要把握幾個原則進行教學即可,

我將在影片中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