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數學

長度 (二年級)

2023.02.02 ~ 有趣的「度」量衡

今日在賴以威老師的FB看到他的這篇文章,

才恍然大悟了一些有趣的事!


我將他的文章內容複製在下面,並附上網址供大家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1110895358931489/posts/6062683320419310/?sfnsn=mo&mibextid=VhDh1V

原文:

今天就來針對中國度量衡中的「度」做一番探討分析!這個「度」可不是「角度」,而是長「度」噢

 ​ 

最早的長度標準是參考自然界的物品,身上的各個部位也不例外。雖然很方便,但誤差也很大,光是要用你的還是對方的手臂當標準,就得爭論好一陣子。

 ​ 

隨著文化推進,漸漸出現人造的長度標準,人們對於統一「#長度」的方法才逐步建立共識。秦朝統一天下後,中國有了相同的長度規制,從此以後大家測量出的長度都一模一樣了……嗎?當然是不可能!中國五千年歷史這麼長,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 

魏晉南北朝開始,長度規制又發生了混亂,幾乎每改朝換代一次,標準就會再次更新,有時變長一些,有時又變短一些。到了明清時代,長度的標準才逐漸穩定下來,跟現在中國採用的一尺≒33.3公分差不多。 ​ 

 ​ 

 ​ 

▍ 為什麼「一尺」愈來愈長?

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平平都是「一尺」,對應的長度為什麼愈來愈長?

背後的原因尚未有個定論,以下我們介紹常見的三種說法。

 ​ 

第一種說法是「製造度量衡的技術變好了」。

隨著原料跟技術的改革,測量工具愈來愈容易製作,所以人們開始製造較長的測量工具。例如最早出土的象牙尺,由於原料稀有、長度有限,所製造出的象牙尺只有15.8公分。後來改用木材製作木尺,就能做得更長。

 ​ 

不過,也有一派人認為這個說法有些倒果為因,應該是先有測量更長物體的需求,人們才追求技術的進步。

 ​ 

所以囉,第二種說法是: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產出量愈來愈多,交易的量與次數也愈來愈頻繁。

 ​ 

因此同樣的,愈來愈常測量,且每次測量的長度愈來愈大,於是1尺的長度愈漸增加。例如織布技術的上升,導致布匹的大量生產,價格也因此變得便宜。所以將量尺改大,有助於快速測量布匹長,同時意味著一樣的金錢能換到的布匹變得較長。

 ​ 

最後介紹的第三種說法則帶點陰謀論:政治需要。

 ​ 

度量衡改制通常是政府的決策,將度量衡變大,可以視為間接增加稅收的方法。比方說,同樣繳交10尺布匹,秦朝百姓要拿出231公分,但清朝人民要繳交的數量卻一口氣增加到320公分。比起直接說「多交一點稅」,增大度量衡比較容易被接受。這有點像是洋芋片漲價不容易,不如就弄小包一點的概念。

 ​ 

如果很難叫百姓多繳稅,那不如就修改單位。乍看之下好像很容易被識破,但考量到古代的教育水平,人民對單位換算的反應,或許還真的是一個方法。

 ​ 

所以說,培養數感果然很重要吧!

公升與毫升(三年級)

2021.10.04 ~如何 使用5公升和3公升的杯子,倒出4公升的水?

如何 使用5公升和3公升的杯子,倒出4公升的水?」

這是一道小學奧數題目,

對於剛升上三年級才一個月的小孩,這題目很抽象,且不好操作證明,

因此我將題目改成

然後將飲料杯裁剪成500毫升和300毫升的杯子,

好讓孩子們思考完後,可以自行來操作看看,協助他們能聚焦在問解決上。

當然! 結果如我所料,孩子們即使合力解決,都無法找出方法,

並一直懇求要給些提示,我只好說:「就是加加又減減的關係。」

老師提示說得很玄,而孩子們卻也奮戰不懈,十分有趣!

最後只有兩個孩子已經解出到一半了,可是限於思考框架無法突破,又鍛羽而歸。

但當我在全班的面前,重新複製這兩個孩子的解法,並輔以圖示,且還加上一句「已經快解出了喔!」

這下子他們就像羽翼下有風一般,竟然很快就突破困境,看出了端倪,找出了第一種解法。

那第二種解法呢?

我只能說:「第一種解法是先倒滿300毫升的杯子,那第二種法當然只好從倒滿500毫升杯子出發了!」

因為前一種解法已經打破了他們原本的思考框架,因此沒過多久,就有孩子來挑戰並成功了!

其實,這個題目與公升和毫升並沒有關係,而是藉著「倒水」這件事,來訓練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邏輯思考而已。

不要害怕孩子們解不出來,過程遠比結果更珍貴!


下面是願意嘗試將解法寫下來的孩子作品,供大家欣賞!

(基本上,我是不會要每一個孩子都學習將解法寫下來,因為這對三年級孩子來說,是頗有難度的,

但還是鼓勵願意的孩子來做做看,以提升他們的數學表達能力。)

解法一: 從倒滿300毫升的杯子開始

               以算式來表示就是     500-300=200

                                                             300-200=100

                                                             100+300=400

解法: 從倒滿500毫升的杯子開始

  以算式來表示就是      500-300=200

                                                  300-200=100

                                                   500-100=400

小數(三年級)

2022.04.28 ~ 一位小數比大小(數學遊戲)

一般來說,只要孩子們的位值概念良好,

要進行「數」的大小比較都不是難事。

在剛開始學習一位小數時,主要是個位和十分位,

在此分享一個簡單的教室遊戲來檢驗孩子們的「一位小數比大小」能力。


先在板上畫好兩個有個位和十分位的位值表,

再拿教室都會有的籤筒來抽籤。

只看抽出數字的個位做為比賽者可以使用的數字,

例如:抽出15號,那就代表數字5,抽出20號,就代表數字0。


兩個孩子輪流抽籤,然後依序決定要將先抽出來的數字放在個位或是十分位,

然後再抽下一個數字。

然後等兩個數字都抽完,誰的小數比較大(或比較小)誰就勝出。


遊戲是很簡單,且不用額外做任何準備,

但三年級的小孩倒是玩得很開心,

身為老師的我,也可以藉由他們如何選擇先放在哪一個位值,

同時檢視他們對於小數的數感好不好呢!

統計圖(四年級)

2017.11.22 ~  好笑的折線圖

這個貼文令我忍不住笑出聲了!

國小數學是生活數學,所以真的很實用,但也不能這樣用吧!

連續量和離散量雖然都是數量,但本質上還是很不一樣喔!

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2017年11月22日


【數感生活—你會用折線圖嗎?】

折線圖是國小四年級下學期的課程,以下是康軒版的教師手冊是這麼教我們的:

折線圖往往是連續的資料,著重在資料的趨勢。故一般來說,長條圖是方便表示數量大小的比較,而折線圖即較容易考察數量的變化情形。

一般來說,只有當資料是所謂的「連續變項」時,我們才會根據資料繪製折線圖。下面就是一些可以繪製折線圖的例子:

1.小華在民國102到104年間,身高的變化情形

2.十二月十日在上午九時到中午十二時的溫度變化情形

3.班上同學身高的分布情形

下面的例子不適合繪製折線圖

1. 班上男同學和女同學的人數

2. 學校一到六年級的學生人數

「性別」、「人數」和「年級」都不是連續的資料,所以不適合用折線圖來表示。

複習完小學四年級的數學,照例得練習題目

【習題】請問「贊不贊成行政院鬆綁一例一休的立法行動的人數比例」是否適合使用折線圖來表示?

您覺得做問卷的台灣民意基金會答對了嗎?

註: 感謝 陳重嘉 (Chung-Chia Chen)大大提供資料。


億以上的數(四年級)

2020.12.22 ~ 億萬億顆的星星

親子天下出版了一本繪本,名字叫做  億萬億顆星星:宇宙這麼多星星,但在某個地方藏著獨一無二的「1」

這本繪本很貼心的在翻譯的時候,將西方數字位值標示的三位一數,改為符合我們位值習慣的四位一數,

因此,是個很不錯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大數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https://www.rubeelittle.com/%E5%84%84%E8%90%AC%E5%84%84%E9%A1%86%E6%98%9F%E6%98%9F/


三角形的面積(五年級)

2020.08.28  ~  正方形蛋糕如何平分成五等份

在觀看這個影片時,我的大腦也在不停的思考,

最後知道答案時,覺得數學真有意思啊!

因數與倍數(五年級)

2020.12.04 ~ 鐘面的刻度為什麼是平分成12等份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鐘面的刻度為什麼不是分成10等份,且時間的計算採大家都習慣的10進位呢?

理由很簡單,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時,

常會需要因應不同的情境來將時間量平分,

所以只是為了平分上的方便而已。


因為10的因數有 1、2、5、10,

而12的因數則是有 1、2、3、4、6、12,

也就是說,12這個數字要被平分的機率大,且不容易出現循環小數,

且數字還算小,也容易讓一般人輕鬆使用,

在生活上應用的效度高。


而為什麼1小時不是100分鐘,而是60分鐘呢?

100 是10的倍數,60是12的倍數,

由此就可知,

60的因數個數一定大於100的因數個數,

所以,還是60進位勝出。


除此之外,

角度也是如此,

周角是360度,平角是180度,直角是90度,

都是12的倍數,

這也代表要平分角度時,出現循環小數的機率會大大降低

可以避開複雜的計算呢!


質數 (六年級)

2022.05.02 ~ 質數追追追(數學遊戲)

這是一個讓孩子們熟悉140以內質數的遊戲,

也可以用同樣的手法,改成合數追追追,也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以2個人為玩家為例:

2人各拿半副撲克牌(也就是26張),

撲克牌A當作是數字1,J是數字11,Q是是數字12,K是數字13。

接下來玩家要輪流組合撲克牌的數字,一次最多只能丟出兩張牌(也可以是一張牌),且數字組合後必須是質數,

(若孩子玩得很投入,要將丟出的牌數增加,或把鬼牌當數字0來玩,都是可以自由變化的。)

例如:丟出A和10,組成質數101;丟出J和3,組成質數113或311。


若丟出的牌組合出的數字經驗證後,發現是合數,則需要將此次遊戲回合自己丟出的牌全部拿回去。


贏家的判定方法如下:

提供一份1-1000質數表供大家參考。

其實在遊戲中,去驗證是否為質數,就是很好的質因數分解練習喔!

圓面積的計算(六年級)

2021.03.14 ~ 圓周率

今天是314國際數學日

國際數學會(IMU)計畫在2019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

制定每年 3月14日 為 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Mathematics (國際數學日)

3月14日也被表示為3.14,恰好是圓周率 pi 的近似值,因此這一天也被稱為 Pi Day


以前我在引導學生去理解圓面積的公式,都會利用課本提供的附件來切割圓拼湊,

最後用電腦動畫去讓學生理解,

當平分圓的份數越多時,所拼湊出的圖形就會越接近長方形,

然後再帶著孩子們從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到圓面積公式。

看了這部的影片後,我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至於要不要在教室切披薩,我覺得見人見智啦, 哈哈!)

我的教學步驟還是會一樣,

但這回我會讓孩子們準備捲尺(做衣服用的那種尺),

然後每回平分圓拼湊後,就測量長邊的真正的弧長再除以半徑,

最後引導孩子們察覺到所除出的數與3.14的關係,

強化「圓周率」是一種近似值的比率概念

這也是為什麼圓周率的準確值至今仍未出現於世。

2019.10.26  ~  買披薩

今天看到這幅,真是非常生活化的圓面積教材,值得去測試學生一下喔 !

建議讓孩子們要了解生活中的9吋蛋糕,是指直徑9吋,而非半徑。

比與比值 (六年級)

2020.11.04  ~  吸管排笛的製作(相等的比)

今天在賴以威老師的數感實驗室老師的中,看到一個有趣的影片,

影片的的後1/3部分有教如何製作喔!

2020.11.05  ~  用「比」來測量金字塔高度的數學家泰勒斯

在上到「竿影」測量高度的單元時,

可參考網頁上 https://sites.google.com/view/mathtalk2020/%E9%A6%96%E9%A0%81/%E5%85%AD%E5%B9%B4%E7%B4%9A%E4%B8%8A%E5%AD%B8%E6%9C%9F?authuser=0#h.dg77e2929ifi    的教學。


而延伸知識可以搜尋有關數學家泰勒斯,就會得知相關資料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xD2UVoDK8


2020.11.05  ~  神奇的A系列紙 (可以應用在比與比值或比例尺的教學上)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常用的A4紙對折1半,就是A5紙的大小,

A3紙的一半就是A4紙大小。

這是偶然發生的嗎? 

當然不是!

這可是18世紀的國科學家利希滕貝格提出來的,常和寬的完美比例,

這個比例可以使畫在A系列紙上的任何圖案都可以簡單的等比例放大或縮ˇ小,

到其他A系列的紙上而不會使圖案變形。


利希滕貝格提出的A系列紙,寬和長的比例是

https://hackmd.io/@Ljames/A4%E7%B4%99%E9%95%B7%E5%AF%AC%E6%AF%94


但在小學階段,孩子們不懂根號的,所以我們可以用取到小數第一位,也就是1:1.4來讓他們進行體驗活動即可!

速率 (六年級)

這個影片很巧妙地說到平均速率和區間速率,

很值得讓孩子們一邊看一邊思考喔!

元宵燈謎 ~ 數學版

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很有趣的數學元宵燈謎,

設計這燈謎的人還真是太有才了。

可以讓孩子們猜猜看喔!


1.謎題:0000

  謎底:四大皆空

================

2.謎題:0+0=0

    謎底:一無所獲

================

3.謎題:0+0=1

   謎底:無中生有

================

4.謎題:1×1=1

    謎底:一成不變

================

5.謎題:1的n次方

    謎底:始終如一

================

6.謎題:1:1

    謎底:不相上下

================

7.謎題:1/2

   謎底:一分為二

================

8.謎題:1+2+3

   謎底:接二連三

================

9.謎題:3.4

    謎底:不三不四

================

10.謎題:33.22

      謎底:三三两两

================

11.謎題:2/2

     謎底:合二為一

================

12.謎題:20÷3

     謎底:陸續不斷

================

13.謎題:1=365

     謎底:度日如年

================

14.謎題:9寸加1寸

     謎底:得寸進尺

================

15.謎題:1÷100

      謎底:百裡挑一

================

16.謎題:333,555

      謎底:三五成群

================

17.謎題:5,10

     謎底:一五一十

================

18.謎題:1,2,3,4,5

     謎底:屈指可數

================

19.謎題:1,2,3,4,5,6,0,9

     謎底:七零八落

================

20.謎題:1,2,4,6,7,8,9,10

       謎底:隔三差五

================

21.謎題:2,3,4,5,6,7,8,9

      謎底:缺衣少食

================

22.謎題:7/8

      謎底:七上八下

================

23.謎題:2,4,6,8

      謎底:無獨有偶

================

24.謎題:4,3

      謎底:顛三倒四


簡單數學算式該如何用英文來說

在雙語教學如火如荼被重視的現在,

這個影片中清楚說明在英文中「加減乘除」該如何正確使用,

值得一看!


但若看仔細點,

就會發現在影片中,

當再說明 7 × 9 的時候,

是以 9 的 7 倍來進行說明,也就是等同於我們認為的 9 × 7,

這並不是影片有出錯,

而是在美國的乘法教學中,

是 單位量 (倍數) × 單位數,跟我們剛好相反,

但這不影響結果,是因為乘法具有交換律。

不過,若是美國小學生將 單位量 × 單位數 放在相反的位置,

也是會被糾正的,

那是因為這是在建立乘法的邏輯概念,答案正確並不是唯一的考量。


ps. 因為是youtubeu影片,因此可以打開字幕選擇英文或中文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