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部落的「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實踐原民轉型正義

2021-01-17 獨立評論@天下

作者 辛靜婷 Makus Suyan(徐榮春) Yabu Silan(高文良)

在歷來殖民政府統治及系統性的種族歧視下,原住民族語言文化長期流失。直至今日,原住民族學童在同化主義下接受主流教育,他們的文化與語言不受主流認可,因此也不易發展對自我族群的文化認同。在城市就學的原住民學生尤其如此。

近年來許多人倡議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其中就包含振復原住民族文化與語言,而教導原住民族學生關於原住民族的知識體系、增進文化認同,就成為重要的目標。這條路雖然顛簸,但在有志之士努力下,也漸能恢復以往由部落自己教育孩子的理想。

結合耆老傳統與一般知識的原住民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法》在1998年立法通過,然而到了2004年,才開始出現「原住民族學校」一詞,強調學習傳統民族文化,但平常仍以一般教育為主,原住民相關知識只是附帶。一直到2019年,才開始以原住民族學校傳遞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強調以原住民為主的教育。

由於憂心原住民族文化消失,在修法的漫長過程中,族人不斷累積文化復興的能量。以新竹縣尖石鄉的Tnunan(緊密交織)策略聯盟為例,這個於2013年籌備、2014年由幾所原住民重點學校參與的成功專案,主要是要提升原住民族學生的基本學力。這些地區的頭目、國小及國中的原住民族校長、族人、教育工作者在合作過程中,開始思索成立原住民族學校、傳遞原民知識的可能。

近年來許多人倡議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其中就包含振復原住民族文化與語言,而教導原住民族學生關於原住民族的知識體系、增進文化認同,就成為重要的目標。圖為小女孩正在嘗新米。

各實驗學校開始根據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規畫文化課程,圖為學生採收小米。

小米、山林河流、樂舞、編織都是實驗教育的課程之一。

2014年通過的實驗教育三法,為這個想法帶來契機。2017年Tnunan策略聯盟成立,以泰雅部落的結盟方式,推動四所小學及一所國中成為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至今全台已設立和籌備中的原住民族實驗小學已經成長到27所,但仍僅占原住民地區重點小學的10%,原住民族實驗國中層級以上的學校數量則更少。

原住民地區成立公立實驗學校後,課程規劃不再受限於教育部原本的規定,而更有彈性可以放入原住民族的知識體系課程。然而,原民知識不少隨著耆老隕歿而流失,如何藉由田野調查及文獻探討重構知識體系,是原住民族教育的一大挑戰。

Tnunan策略聯盟參考了台中市博屋瑪國小所建立的泰雅族知識體系,以及原民會、他校原住民知識體系等相關文獻,在新竹縣尖石鄉部落進行田野調查,調整修訂泰雅族知識體系,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尊崇泰雅gaga規約的「完整泰雅人」,能發展慷慨互助、溫柔思維的人際及與泛靈關係;能貼近土地、解決問題、關心永續發展;能融合不同族群(包含主流族群)文化(cultural hybridity)、理解國際多元文化、成為世界公民(cosmopolitism)。完整泰雅人重視和土地及自然的關係、全面及情境化學習、代間智慧的傳承,皆呼應了國際在原住民認識論(epistemology)及知識體系上的相關研究。

有了初步的知識體系,各實驗學校開始根據知識體系規畫文化課程,落實在五領域中,包含社會組織與精神文化、小米、山林河流、樂舞、編織等等。其中讓部落耆老進入公立學校正式課程,教導學童原住民族知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Tnunan策略聯盟的作法是由學校教師和由耆老擔任的文化教師共同準備文化課程,學校教師記錄耆老的授課內容,同時加入一般教育的課程內容和融入課程綱要,例如耆老可能教導孩子,當觀察到當地櫻花開花,就是適合播種小米的季節;而學校教師則設計學習單,讓學童觀察及記錄小米生長。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正在創造一種以原住民族知識為主、並融合一般教育的教育新型態。

在國教課綱放入原住民族認識論

雖然目前實驗學校已經可以實施原住民族知識課程,但族人對原住民族教育有更多期待。正在修訂的《原住民族學校法》草案如果通過,將取得和《國民教育法》相同的地位,未來原住民族更能主導規畫符合族群需求的各級原住民族學校。

此外,原住民族學校教育和一般學校教育的師資培育,目前似乎是兩條平行線。這部分可參考加拿大維多利亞省的作法,他們將「原住民族學習原則」放入最高層級課程綱要精神,所有職前和在職教師,不論是否在原住民地區服務,都必須理解原住民族學習原則,並在教學時融入。因此,將原住民族認識論置於國教課程綱要,可作為當前原住民族教育努力的目標,也更符合針對原住民族教育的轉型正義。

(作者辛靜婷為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Makus Suyan徐榮春為頭目、新竹縣尖石鄉嘉興民族實驗小學校長,Yabu Silan高文良為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民族實驗小學校長。)

部落耆老也可進入公立學校正式課程,教導學童原住民族知識。

學生可在課程中學習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