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網路成癮,從成年人開始 張藝璉2025.5.8
今年4月19日早上,在高雄市鼓山區鼓岩國小參加親職講座,講題是:「數位時代的親職因應與學習」。講師為前鎮區樂群國小輔導室鄭秀梅主任,她為家長提出五個策略:1.溝通:親子當面溝通;2.設立界線(使用時間);3.遊戲化:讓學習變得有趣;4.網路安全:守護孩子在網路上的安全;5.正向使用3C產品:讓3C幫助學習,而非只是遊玩。
昨天(5月7日)晚間,在Google meet聆聽臺中家商蕭仕原老師線上講座,老師引用相關數據,提醒聽眾(多為學校老師),沉溺網路、數位多工,對專注力及大腦神經的影響。並且提到:弱勢者(包括孩子及大人)更容易沉溺於虛擬世界。我在Google meet的聊天區留下:「弱勢更加弱勢」。
個人心得:沉迷網路影響正常生活的問題,久已不是青少年或學童專屬問題,
許多成人在不自覺間也會花太多時間在3C產品上,耗費時間、眼力不說,心理也將受到若干影響。當我們「無意識地」、「心不在焉」的處於許多當下,時間是不知不覺地離去,而我們卻跟有水有電時不知珍惜水電的人一樣,暫時忘記:時間的離去是不可逆的。(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上個月,藝璉參與陳勇延校長舉辦的線上讀書會,每晚在Google meet與學友們線上共讀30分鐘,可開鏡頭,如同在咖啡店般坐著共讀。校長的本意,是讓大家回到接觸紙本書的感覺。我選的書籍是戶外教育。美國人同樣發現小孩、大人沉迷網路而欠缺戶外活動的問題,他們認為走出戶外,應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我的感受是,現在人走出戶外,還是很容易滑手機;所以應該配合部分時間「斷網」,才能在戶外尋得內心清淨。
四月初,參加佛光山課程,報到掛單前,已經自主遠離手機(手機未帶上山),那兩天過得清淨專注。之前準備各項考試時,也曾暫時退出某些群組。不過,現在要「斷網」,似乎不如以往容易,而且有許多課程也在數位環境進行。十年前,只要把網路線切斷就好;今日,似乎只能從使用時間著手,每日限制使用網路的時間,其他以紙本書籍、筆記本及實物為主要媒材。
大人要讓自己先不沉迷網路,才可能幫助小孩避免網路成癮。
網路、AI、書籍還有許多外物,都是幫助人將生活與生命過好的一種工具或途徑,「人」永遠才是主體與目的,我們切不可以本末倒置。當我們過於重視網路上的聲光影音,卻可能看不見、聽不到身邊人的「心聲」,應該自問:我還醒著嗎?但也不是只有面對網路成癮時需作如是想。不管我們正在追求什麼,總要回頭問自己一句:我醒著嗎?
善待自己也是現代人重要的功課。避免網路成癮,其實不是規範、要求、束縛自己,而是善待自己的開始。如果有一個人,先讓自己被網路綁架,一離開網路就茶不思、飯不想,到哪都是「心不在焉」,這個人說要愛惜自己,不覺得有點窒礙難行嗎?
苗栗縣政府教育處黃建科督學,近日投書國語日報,談「教師離線權」。我不是普通支持,而是非常支持。仰望教育行政部門,儘速訂立相關辦法,讓老師們下班儘量不必再使用網路處理公務,也鼓勵老師們假日多走出戶外,培養親近山水的生活。不是用研習時數吸引或約束大家,而是關懷、鼓勵與示範。教育行政長官及督學,要先「樂在離線」,然後帶大家「自主離線」,下班後,與網路保持適當距離,多學習放鬆,好好休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