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熟悉的職場體系後,我轉身投入咖啡廳經營的世界。這不只是一次職涯的轉彎,更是一場心靈的遠征。在這段看似「換工作」的過程中,我學到的,其實是重新看待自己存在的價值。
咖啡廳營運的壓力常常壓得我喘不過氣,但就在這些日子裡,有些光亮始終照進來——那來自一位又一位朋友的到訪。他們從台灣各地來到我在關渡的小店,不為咖啡,而是為我而來。他們坐下,聊開店的苦、創業的難,也聊生活的煩,更多時候只是陪我靜靜坐著,讓我知道:你還被在乎著。
這些溫暖的探訪,對當時的我,是一帖帖不動聲色的強心劑。
但現實也很殘酷。
我以為,自己在原公司打拼了26年,深耕了這麼多人脈與情誼,離開後會有不少老同事前來支持。但沒想到,實際來店裡的寥寥無幾。不僅如此,甚至有人告訴我:「他們不敢來,怕被貼標籤。」
我一開始真的不懂,為什麼會這樣?我只是換了角色,沒變的是人啊!過往的情義難道只是因為『職位』而存在?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一段時間。
失去職位後的孤獨,才是對人性的真正考驗。
我開始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是建立在「利益」與「體制」之上,一旦脫離體制,你會看清哪些是真心、哪些只是順勢而來。
但這也讓我慢慢學會釋懷。因為那些沒有來的,我不怨;而那些願意來的,我銘記在心。
這段日子教會我:人生的價值,不來自職位,而來自你持續想活出真實的勇氣。
「當你沒了頭銜,才會看清哪些人,是看見你這個人。」
📌 【內心提醒】本章提醒自己的一句話
「你的價值,不該靠名片證明,而是由你活出來。」
💡 【三個收穫】從挫折中學會的事
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你沒有職位就離你而去
——人生低谷見人心,身邊的人會說話,更會說明一切。
人際關係的本質,是選擇,不是交換
——能留下的,都是願意「陪你重新開始」的人。
失去身分,才能找回自己
——當你卸下標籤、頭銜、薪資後,你才真正開始認識自己是誰。
📖 【推薦閱讀】陪伴低潮的書單或語錄
《活出生命的意義》——維克多・弗蘭克
「即使一無所有,你仍有選擇態度的自由。」這本書幫助我在低潮中重建內在力量。
《慢思考的力量》——Daniel Kahneman
幫助我反思職場決策與人生判斷背後的慣性與偏見。
《不在位置上,也能活得有價值》——中野善壽
日本經營之聖的生命智慧,教我放下身份,也能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