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辛酸,不只是財務的壓力,也來自與人共事的磨合與不對等期待。經營一家咖啡廳,即便有合夥人共同奮鬥,我們仍在泥淖中掙扎求生。
生意稍有起色,我們已筋疲力盡;生意清淡時,心裡卻更是被無聲的恐慌與焦慮吞噬。我每天咬牙學習咖啡廳的經營,從備料、清潔、到顧客服務,樣樣親力親為,只為了分擔壓力、證明價值。然而,我的努力,似乎從未被看見。
我特別渴望學會手沖咖啡。那不僅是一杯飲品,而是一種儀式,是對自己的肯定。我主動提出學習,卻被直接潑了一盆冷水:「教你也沒用,你學不會的。」他們認為我沒有「感知咖啡」所需的心、眼、手、鼻的協調力。我知道那是一門藝術,但我更相信——只要肯學,人人都能入門。
被質疑的不是我的技術,而是我的能力與存在。
這樣的否定,日復一日地蠶食我的自信,讓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只是一個拖油瓶?
直到有一天,生意異常繁忙。合夥人專心手沖咖啡,我見到一旁等餐的客人逐漸不耐,便鼓起勇氣,決定動手製作我們店裡的招牌——軟式法國麵包。我全心投入,每一個不熟悉的步驟,都是我對這份創業夢最後的寄託與熱情。
然而,當合夥人忙完走到我身邊時,只是冷冷地瞥了一眼我剛出爐的麵包,隨即、毫不遲疑地將它丟進垃圾桶。
那一刻,我的世界安靜了。不是氣憤,是心碎。原來我渴望被接納的努力,從頭到尾,對方從未打算認真看見。
我學會了:合夥人不等於夥伴。合作,是需要共同信念、互相尊重的,不是誰凌駕誰之上。
這段創業旅程的磨合與落空,是我人生中最深刻的一堂「人性學」。這不是結束,而是我故事真正開始的地方——接下來,有些不能說但該知道的「秘辛」,以及許多值得收藏的「乾貨」,我會一一分享。
「不是每個一起創業的人都能成為夥伴;真正的夥伴,是在看見你跌倒時,願意拉你一把的人。」
📌 【內心提醒】本章提醒自己的一句話
「當別人看不起你,不要跟著他們一起看不起自己。」
💡 【三個收穫】從挫折中學會的事
溝通不等於共識
——對方聽得見你的話,不代表理解你的心。
學會被拒絕,才能重新選擇信任誰
——不是每段關係都值得你耗盡自己去證明。
用尊嚴離開,而不是帶著委屈留下
——不被尊重的堅持,只會讓你忘了為何出發。
📖 【推薦閱讀】陪伴低潮的書單或語錄
《斜槓青年》——Susan Kuang
不只是多重身份,更是找到多元價值的勇氣。
《情緒勒索》——周慕姿
教你辨識「讓你覺得是自己錯」的關係,勇敢劃清界線。
《真正的力量》——歐普拉(Oprah Winfrey)
「你不是為了討好誰而存在,你是為了實現自己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