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課程模組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獲得智識啟發、能夠有創意的解決問題、可以克服事物的複雜性,那麼,知道事實還不夠——其關鍵在於概念性理解。 在課堂上,當孩子們領悟了繁雜的學科內容背後的重大概念時,當他們形成了看待事物與現象的學科觀念時,他們的情感與智力都會被激發起來,老師也會為此激動不已。

步驟:1.投入2.聚焦3.調查4.組織5.通則6.遷移7.反思

隨著全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STEM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戰略和途徑。探索STEM教育應用模式,開發跨學科融合的STEM課程,是推動STEM教育開展的關鍵。為促進我國STEM教育課程設計與開發,該研究以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與設計學院合作的d. loft STEM Learning項目中的STEM課程為例進行案例研究,在詳細介紹課程整體結構、課程活動設計及實施的基礎上,分析並總結歸納該課程的特點。主要包括:基於設計思維培養學生核心技能與STEM素養,課程活動目標與美國《下一代科學教育標準》相對應,以真實問題與項目為載體實現跨學科整合,提供豐富的學習支架與工具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在此基礎上,圍繞STEM教育與設計思維的核心理念,從學生能力培養出發,構建了基於設計思維的跨學科STEM課程模型,並提出相關實施建議,為STEM教育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借鑑。

步驟:1.同理心2.尋求定義3.創意構思4.原型實現5.實際測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ducation/63k8693.html

大六法(BIG SIX)是一種資訊尋求問題解決的技能,其名詞產生為取其六個步驟的英文名稱組合。由美國Eisenberg 和Berkowitz二位學者共同提出,為培養資訊素養的技能之一。透過有系統的方式引導學習者面對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強調「資訊」處理。

步驟:1.定義問題2.搜尋策略3.取得資訊4.運用資訊5.彙整資訊6.評估資訊

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和知識的建構。

步驟:1.參與2.探究3.解釋4.精緻5.評價

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的活動(Design For Change,簡稱DFC)是在2009年由印度河濱學校創辦人瑟吉校長(Kiran Bir Sethi)首創,DFC 由許芯瑋引進臺灣之後, 希望透過孩童的雙眼觀察周遭事物,實踐課堂所學,進而在一週內時間做出改變周遭的行動,再藉由影像文字紀錄,將成果分享出去,透過網路平臺,讓全世界看見孩子創意的力量。

步驟:1.感受2.想像3.實踐4.分享

探究式學習(WebQuest),又稱為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模式。在教師的輔助下,由學生策劃、執行及自我評估的學習方法。它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技巧。學生透過研習一個特定的專題的同時,運用現有的知識和技巧來重新綜合,並透過進行一些特定的活動,使學生能自主地建構知識,繼而學會這個新的題目,而達至學會學習的目的,並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

問題導向學習,簡稱PBL,是目前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透過簡單的生活實例,藉由小組討論、實際解決問題的方式,來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老師帶釐清問題;自我探究;學生分享(老師在旁邊)

專題研習,又稱為專題式學習、研究性學習、或疑難為本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模式。在教師的輔助下,由學生策劃、執行及自我評估的學習方法。還有老師會讓學生就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選定一個研習題目,然後搜集資料,對題目作出探索和討論。同學才是專題研習過程的「主人」。 它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技巧。

由學生決定問題(真實切身的問題);進行探究(以實作作品回應問題);解決方案要有觀眾(公開展示或檢驗作品)

地方本位教育(place-based education),係指將地方社區及其環境做為課程與教學的起點,並強化學校與 社區聯繫,以培養學生關懷社區、欣賞自然環境,以及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建立公⺠參與能力。

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近年來,越來越多學校帶領孩子走出教室,探索世界、認識自我,這無疑對體驗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值得欣喜和期待的趨勢。但是,怎麼樣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帶走能力又兼顧學科知識的驗證與獲得,更是許多教育現場的老師們,更高的期待和理想。三個面向:體驗為本的核心精神;學科知識的融入驗證;帶走能力與情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