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L教學法

KWL教學法是由Ogle(1986)於1986年始創,以建構主義的理念為基礎,強調學生新舊經驗的聯結,認為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能夠探索和解決問題,以吸收新的知識。KWL教學策略主要包含K,W,L三個元素。

K:WhatdoIknow?(我知道些什麼?)

W:WhatdoIwanttoknow?(我想學些什麼?)

L:WhatdidIlearn?(我學過哪些東西?)

KWL訓練學生結構、程序的思考,不但有助於幫助學生自學,同時亦可讓他們習得如何製作一篇完整的報告。

教學步驟

(一)準備教材

老師在選定適當的教材,包括閱讀材料,相關的多媒體素材時,準備一份KWL表格,可以是一張類似學習單的表格,分為三欄,作為記載KWL之用。

(二)K、W—主要學習活動之前的活動

1.K(WhatdoIKnow?):關於即將要學習的這個主題或議題,我知道什麼?K是英文字know的字首,代表學生的先備知識與舊經驗。K這個活動主要是在引導學生喚醒、回顧、啟動自己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作為下一步學習的基礎。教師可透過提問的方式協助學生思考並將相關背景知識記載於KWL表格的K這一欄。

2.W(WhatdoIwanttoknow?):關於即將要學習的這個主題或議題,我想學到什麼?在教與學過程的過程中,如果是由教師擔任學習重弖的決定者,往往讓學生成為被動的、單向吸收知識的一方。W是英文字want的字首,邀請學生思考「我想學習什麼」並記載於KWL表格的W這一欄,能夠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形成學習時關注的焦點與具體任務,進一步找出問題的答案、解決問題。

(三)進行主要學習活動

在K與W階段之後、L階段之前,學生參與主要學習活動,針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嘗詴以閱讀、觀察、實驗、討論等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四)L—完成主要學習活動之後的任務

L是英文句子「WhatdidILearn?」中learn這個字的字首,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邀請學生思考、回顧自己學到些什麼。學生可參考之前K與W兩欄中的紀錄,審視舊有經驗、是否在學習過程中解決了待答問題等。學生在這個活動裡學習自我評估,聯結新舊經驗,有意識回答自己於前幾個階段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