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度第2學期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高齡生命敘事智慧實錄(113-2)
學程名稱:智在銀髮樂活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胡小玫(高齡福祉服務系)
開課單位:高齡福祉服務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24人
課程代碼:1JD00R01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銀向社區實務專題(113-2)
學程名稱:智在銀髮樂活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胡小玫(高齡福祉服務系)
開課單位:綜合實踐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27人
課程代碼:1PD02K01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自然照護學暨實務(113-2)
學程名稱:智在銀髮樂活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陳美珠、劉明宜(高齡福祉服務系)
開課單位:高齡福祉服務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代碼:1JD02J01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高齡居家環境安全評估(113-2)
學程名稱:智在銀髮樂活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陳美珠、劉明宜(高齡福祉服務系)
開課單位:綜合實踐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6人
課程代碼:1PD02G01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合音演唱訓練(113-2)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陳慧如(流行音樂產業系)
開課單位:流行音樂產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32人
課程代碼:1DD0BD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演藝經紀與活動企劃(一乙)(113-2)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徐志杰(流行音樂產業系)
開課單位:流行音樂產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43人
課程代碼:1DD09F02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演藝經紀與活動企劃(一甲)(113-2)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徐志杰(流行音樂產業系)
開課單位:流行音樂產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53人
課程代碼:1DD09F01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紀實影片製作(113-2)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鄭靜怡(資訊傳播系)
開課單位:資訊傳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1人
課程代碼:F0D37C01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音樂風格訓練(113-2)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莊承翃(流行音樂產業系)
開課單位:流行音樂產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36人
課程代碼:1DD09G01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資訊圖像設計(113-2)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鄭靜怡(資訊傳播系)
開課單位:資訊傳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2人
課程代碼:F0D39A01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進階舞台音響設計(113-2)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葉家彰(流行音樂產業系)
開課單位:流行音樂產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20人
課程代碼:1DD09601
計畫名稱:左曜山生─創意生活加值計畫2.0
課程名稱:文化產業與博物館(113-2)
學程名稱: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賴孟玲(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9人
課程代碼:J0D38N01
計畫名稱:左曜山生─創意生活加值計畫2.0
課程名稱:展演空間設計實務(113-2)
學程名稱: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賴孟玲(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3人
課程代碼:J0D38801
計畫名稱:左曜山生─創意生活加值計畫2.0
課程名稱:體驗與活動企劃(113-2)
學程名稱: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陳一夫(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63人
課程代碼:J0D37N01
計畫名稱:左曜山生─創意生活加值計畫2.0
課程名稱:立體造形設計(A)(113-2)
授課教師:劉大琦(創新產品設計系)
開課單位:創新產品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代碼:1CD01302
計畫名稱:左曜山生─創意生活加值計畫2.0
課程名稱:色彩實驗與應用(商設一乙)(113-2)
學程名稱: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童鼎鈞(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50人
課程代碼:J0D19902
計畫名稱:左曜山生─創意生活加值計畫2.0
課程名稱:色彩實驗與應用(創設一甲)(113-2)
授課教師:童鼎鈞(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49人
課程代碼:J0D19904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漁鄉之綠電創能與數智雙生跨界整合淨零永續行動計畫
課程名稱:工程統計學(113-2)
學程名稱:綠電創能與節能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李雨容(機械工程系)
開課單位:機械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43人
課程代碼:10D10001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漁鄉之綠電創能與數智雙生跨界整合淨零永續行動計畫
課程名稱:機器學習應用實務(113-2)
授課教師:林克默(機械工程系)
開課單位:機械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42人
課程代碼:10D36A01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漁鄉之綠電創能與數智雙生跨界整合淨零永續行動計畫
課程名稱:機構學(113-2)
授課教師:林育昇(機械工程系)
開課單位:機械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9人
課程代碼:10D31M01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漁鄉之綠電創能與數智雙生跨界整合淨零永續行動計畫
課程名稱:電路學(二)(113-2)
學程名稱:綠電創能與節能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黃玉君(電機工程系)
開課單位:電機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62人
課程代碼:20D10102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漁鄉之綠電創能與數智雙生跨界整合淨零永續行動計畫
課程名稱:電子商務(三乙)(113-2)
授課教師:蔡雅玲(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開課單位: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54人
課程代碼:D0D1BU02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漁鄉之綠電創能與數智雙生跨界整合淨零永續行動計畫
課程名稱:電子商務(三甲)(113-2)
授課教師:蔡雅玲(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開課單位: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53人
課程代碼:D0D1BU01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漁鄉之綠電創能與數智雙生跨界整合淨零永續行動計畫
課程名稱:能源實作與電網應用(113-2)
授課教師:盧建源(機械工程系)
開課單位:機械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56人
課程代碼:10D366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觀光導論(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洪飛碩(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39人
課程代碼:B0D387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日本文學與文化(113-2)
授課教師:李詠青(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人文藝術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6P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植物芳療與在地生活(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沈雅琦(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自然科學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ND038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電影與在地文化(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邱瀅儒(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人文藝術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7B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數位特效製作(113-2)
授課教師:洪士傑(資訊傳播系)
開課單位:資訊傳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51人
課程代碼:F0D36V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探索府城—五條港(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梁媛淋(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人文藝術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69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城市博物館的探索(A)(113-2)
授課教師:連子儀(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社會科學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MD041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城市博物館的探索(B)(113-2)
授課教師:陳姿光(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社會科學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20人
課程代碼:1MD04102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文創產業實用英文(113-2)
授課教師:黃郁琇(應用英語系)
開課單位:應用英語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31人
課程代碼:C0D5EL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南瀛探索(B)(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劉淑玲(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人文藝術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7502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竹藝與鹽水在地文化(113-2)
授課教師:蔡惠婷(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人文藝術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7S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創業概論(113-2)
授課教師:鄭靜怡(資訊傳播系)
開課單位:資訊傳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9人
課程代碼:F0D399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在地文化與城市文創─老街文創與再生(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蕭百芳(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人文藝術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5E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走讀在地文化—五條港VS月津港(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蕭百芳(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人文藝術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6F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商業美學與文創藝術─在地文化與城市文創(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蕭百芳(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人文藝術領域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4人
課程代碼:1LD06G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遊戲機制與心理(一甲)(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謝承勳(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
開課單位: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62人
課程代碼:K0D39M03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遊戲機制與心理(一乙)(113-2)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謝承勳(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
開課單位: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63人
課程代碼:K0D39M02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餐旅採購與供應實務(二甲)(113-2)
授課教師:蘇家愷(餐旅管理系)
開課單位:餐旅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2人
課程代碼:M0D17I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餐旅採購與供應實務(二乙)(113-2)
授課教師:蘇家愷(餐旅管理系)
開課單位:餐旅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4人
課程代碼:M0D17I02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立體造形設計(B)(113-2)
授課教師:劉大琦(創新產品設計系)
開課單位:創新產品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代碼:1CD01304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進階傳達設計(113-2)
授課教師:黃添貴(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3人
課程代碼:J0D31Q02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跨領域設計實務(113-2)
授課教師:陳一夫(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J0D38601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休閒風險管理(二甲)(113-2)
授課教師:楊蓓涵(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35人
課程代碼:B0D44M01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休閒風險管理(二乙)(113-2)
授課教師:楊蓓涵(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36人
課程代碼:B0D44M02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創業管理(四甲)(113-2)
授課教師:陳慧玲(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27人
課程代碼:B0D43201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創業管理(四乙)(113-2)
授課教師:陳慧玲(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38人
課程代碼:B0D43202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遊憩體驗(113-2)
授課教師:王嘉淳(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28人
課程代碼:B0D32501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幼兒觀察(113-2)
授課教師:陳志盛(幼兒保育系)
開課單位:幼兒保育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2人
課程代碼:I0N1AH01
計畫名稱:USR課程
課程名稱:環境永續與安全衛生概論(113-2)
授課教師:黃玉君(電機工程系)
開課單位:電機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62人
課程代碼:20D1G802
113學年度第1學期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行銷管理(113-1)
授課教師:蔡雅玲(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開課單位: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61人
課程代碼:D0D01002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實際構思能力:
學生需要結合所學知識,針對社區特性與需求進行具體的行銷構思,提出創新的行銷短片內容。
行銷短片能力:
課程學生進入社區場域後,需深入了解社區文化特色,進一步拍攝該社區的行銷短片。
實踐應用能力:
通過參與實際場域活動,學生能將課堂所學的行銷專業與技能應用於真實情境中,強化學以致用的能力。
社會責任與關懷能力:
在思考如何行銷社區的同時,學生也會更關注社區需求,學習從社會價值出發設計行銷方案,培養對在地文化與居民的關懷意識。
青銀共創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安平區四鯤鯓社區,在青銀共創計畫團隊的導覽下,深入了解社區的生態環境與民間信仰。從四鯤鯓碼頭、龍山寺到龍目井等地,學生透過實地參訪,結合行銷管理理論探索如何將地方文化轉化為短影片行銷亮點,提升對社會實踐課程的理解。
本課程導入地方文化與專業技能的跨領域學習,學生透過短影片製作,掌握剪輯、設計、文案等技能,提升數位媒體應用能力。透過與社區的互動,不僅深化對地方文化的認同,也學會將理論應用於實務,縮小學用落差,提升職場競爭力。
課程成功整合地方議題、專業學習與實務應用,讓學生得以深入社區進行實地觀察與拍攝,提升學習動機,並促進創新思維。而學生作品不僅有助於社區行銷,也能作為課程機制的延續,未來可擴展至其他社區,發展更多地方文化行銷案例,形成長期效益。
學生透過短影片行銷提升鯤鯓社區的知名度,展現教育創新與地方發展的雙重價值。透過實地操作與創新行銷手法,學生不僅累積專業技能,也在實踐中體會行銷工作的挑戰與成就,為未來職涯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台語生活會話與應用(113-1)
學程名稱:智在銀髮樂活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劉明宜(高齡福祉服務系)
開課單位:高齡福祉服務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59人
課程代碼:1PD02301
學程課程:智在銀髮樂活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長輩與年輕人之間的台語溝通能力。
業師協同課程:
邱偉欣 /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青銀共創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同學到臺南市中西區的溫陵社區,透過講解與學生實作練習,培養學生掌握並應用台語的基本能力。除了業師的專業教學外,課程還融入說故事與衛教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實務性的台語對話,並安排至社區的活動中心與長輩互動,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中累積語言能力與文化理解。
首先,學生透過台語的學習,不僅能理解在地文化,還能深入認識長輩早年的生活背景與智慧,藉此提升學習興趣。同時,課程也幫助部分學生改變對台語「粗俗」的刻板印象,進而樂於使用台語與長輩溝通,促進代間對話與情感交流。
其次,透過專業業師的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建立學習動機,並透過實地場域活動應用所學,與長輩進行實際對話。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能夠運用語言進行專業溝通,也有助於減少與長輩之間的語言隔閡,使溝通更加順暢。
最後,配合計畫於社區活動中心辦理活動,學生也參與了「府城萬歲節」與「寒冬送暖」等活動,透過台語與長輩互動、關懷並陪伴他們。學生與長輩聊天、發送福袋、共進餐點,過程中即使台語不夠流利,長輩仍能理解,甚至會熱心指導學生如何表達。這樣的學習環境比起課堂更有趣味,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就感,真正達到寓學於樂的效果。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青銀軟實力(113-1)
學程名稱:智在銀髮樂活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劉明宜(高齡福祉服務系)
開課單位:高齡福祉服務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5人
課程代碼:1JD01S01
學程課程:智在銀髮樂活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軟質飲食製備能力、高齡友善用餐環境設計。
業師協同課程:
連正源 / 台南新樓醫院營養室
青銀共創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同學到臺南市東區的大福里社區,規劃透過場域的活動讓學生與長輩實際接觸,了解社區長者咀嚼吞嚥與營養問題。實際應用於製備適合牙口或吞嚥不佳長輩的飲食,幫助他們在進食時兼顧營養與美味。本課程並邀請由醫院專業廚師擔任業師示範相關製備技巧,讓學生將課堂理論與實務技術結合,提升應用能力。
課程採取課堂教學與實作並重的模式,透過場域活動深化學習,主要成果有三:首先,牙口不佳的長輩不必局限於糊狀或口感欠佳的食物,透過飲食質地改善,即使是特殊膳食也能兼具美味與吸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行設計適口性佳的飲食,並在實作中與長輩互動,讓飲食不再只是營養補充,而是一種享受。
其次,透過專業業師的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習基礎營養學、臺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並由業師示範如何調整食材質地,使長輩更容易咀嚼與吞嚥。學生進一步在場域活動中,實際應用所學,與長輩互動並觀察其飲食需求,深入理解長者咀嚼、吞嚥困難所帶來的影響,並學習如何設計適合的餐點,增進長輩的進食意願與營養攝取。
最後,本課程結合其他專業課程與社區活動,學生除了與長輩、小朋友一同製作餐點外,還參與由本校與國立台灣文學館攜手舉辦的「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本課程的專業內容也被融入此活動,學生在現場準備適合長輩食用的軟質點心,並與社會局、衛生局、企業及USR夥伴學校等單位合作,成功串聯產官學資源,深化社會影響力。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創業管理(113-1)
授課教師:陳淑玲(工業管理與資訊系)
開課單位:工業管理與資訊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5人
課程代碼:50D28301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實際構思能力:
學生需要結合所學知識,針對微型創業的特性與市場需求進行具體的創業構思,提出創新的產品或服務內容。
創業提案能力:
課程中,學生需深入了解市場運作與消費者需求,進一步製作針對目標客群的創業提案,具體展示其創業構想的可行性。
實踐應用能力:
通過參與真實創業模擬或實際運營,學生能將課堂所學的商業模式與技能應用於創業情境中,強化學以致用的能力。
社會責任與創新能力:
在規劃微型創業的同時,學生也會更關注社會需求,學習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設計創業方案,培養對社會價值與永續發展的意識。
青銀共創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安平區四鯤鯓社區,在青銀共創計畫團隊的導覽下,深入了解社區的生態環境與民間信仰。從四鯤鯓碼頭、龍山寺到龍目井等地,學生透過實地參訪,結合行銷管理理論學習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設計創業方案,提升對社會實踐課程的理解。
本課程導入地方文化與專業技能的跨領域學習,學生透過與社區的互動,不僅深化對地方文化的認同,培養對社會價值與永續發展的意識,也學會將理論應用於實務,縮小學用落差,提升職場競爭力。
課程成功整合地方議題、專業學習與實務應用,讓學生得以深入社區進行實地觀察,提升學習動機,並促進創新思維。而學生深入了解市場運作與消費者需求,製作針對目標客群的創業提案,具體展示其創業構想的可行性。不僅有助於社區行銷,也能作為課程機制的延續,未來可擴展至其他社區,發展更多地方文化行銷案例,形成長期效益。
學生將課堂所學的商業模式與技能應用於創業情境中提升鯤鯓社區的知名度,強化學以致用的能力,展現教育創新與地方發展的雙重價值。透過實地操作與創新行銷手法,學生不僅累積專業技能,也在實踐中體會專案工作的挑戰與成就,為未來職涯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環境永續與安全衛生概論(113-1)
授課教師:林家妤(生物與食品科技系)
開課單位:生物與食品科技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9人
課程代碼:H0D15C01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1. 學習環境永續專業知識。
2. 學習環境採樣技術。
3. 學習微生物培養技術。
青銀共創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台南市南區鯤鯓社區,透過環境檢測實作,探討當地生態變遷與公害議題,將理論知識與現場應用結合,深化學生對環境永續的理解與實踐能力。
課程前半學期以課堂講授環境永續議題,包括生態保育、空氣與水汙染、固體廢棄物管理等,幫助學生建立基礎公害知識。期中後,則安排校外實作,帶領學生進入鯤鯓社區,認識當地魚塭生態,並探討漁村轉型帶來的環境挑戰,如廢棄魚塭管理、漁電共生發展、氣候變遷影響等。學生現場進行水質與空氣採樣,並透過數據分析檢測環境變化,驗證課堂所學。
課程不僅突破傳統課堂授課模式,更強調實務操作與社會關懷。學生在學期末彙整檢測成果,撰寫報告並提供給社區居民作為改善參考,透過實際行動參與地方環境議題,提升對家鄉的關注度。
面對環境變遷,本課程提供學生一個學習與實踐並行的場域,使其具備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也深化他們對永續發展的認識。透過親身參與,學生不僅提升專業技能,也培養了環境保護的責任感,期望未來能將這份經驗延伸至職場與社會,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社區照護服務(113-1)
授課教師:劉明宜(高齡福祉服務系)
開課單位:高齡福祉服務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意識提升課程
修課人數:23人
課程代碼:1JD00P01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透過社區照護服務課程,了解社區照護服務意義,如何進行相關計畫與問題發覺,解決社區問題。
業師協同課程:
溫筱婕 / 台南新樓醫院社區健康中心
青銀共創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同學到臺南市東區的大福里社區,帶領學生實際投入高齡社區照護服務。課程利用參與社區活動,直接與社區長輩互動,藉由參與活動以及社區達人分享,了解社區需求與計畫執行概念。
課程規劃先以課堂教學指導學生能以社區照護服務之架構,包含疾病預防、照護服務及健康促進等概念為主的理論與實作並重的模式,並透過場域活動深化學習,引導學生將課堂理論與實務技術結合。
課程也邀請專業業師在課堂上用實際案例只分享社區計畫的評估、執行等實際的案例。並示範社區活動的技巧,讓學生能了解社區照護服務的評估、計畫、執行與評值的概念及預防與綜合性的照護服務。將課堂所學與實務技術融合應用滿足社區民眾之健康需求與福祉。
最後,本課程結合其他專業課程與社區活動,除了與大福里社區長輩互動外,學生也還參與由本校與國立台灣文學館攜手舉辦的「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透過社區照護服務課程,了解社區照護服務意義,並與社會局、衛生局、企業及USR夥伴學校等單位合作,成功串聯產官學資源,深化社會影響力。
計畫名稱: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課程名稱:3D建模與實務(113-1)
學程名稱:智在銀髮樂活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李博明(電子工程系)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1人
課程代碼:1PD02201
學程課程:智在銀髮樂活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文化創意與產業應用(三甲)(113-1)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鄭靜怡(資訊傳播系)
開課單位:資訊傳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3人
課程代碼:F0D39D01
學程課程:在地共融創演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電子書圖文編輯能力、影音互動設計、團隊合作與溝通。
跨樂尬陣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市西港區,透過對場域進行田調的歷程了解社區歷年經營社造的重點內容。再結合課程教學與教師、業師引導與分享,以五感體驗了解在地文化元素的創意應用。
課程以特定學習理論的實踐為基礎,如問題導向學習(PBL)與專案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設計出結合社區走讀、文化調研與創意實作的課程活動。學生透過參與西港社區的實地調查,觀察當地的傳統文化與生活場景,進行故事創作完成電子書繪本專案,幫助地方文化的傳播。並讓學生以分組的方式透過專案實作的方式製作電子書專案。
課程過程中,專業業師如編劇導師提供專業技術與創作指導,讓學生理解如何將文化元素與創意概念落實到具體作品中,而在地業師則分享地方的文化智慧,例如金獅陣的故事、傳統工藝的技術,讓學生的創作更貼近地方特色。在場域課程中學生學習了如繪畫、絹印、編劇等創作技能,進一步應用這些技能製作專題。
期末分組學生分別發表了以西港陣頭為主題的「西港蜈蚣陣」、青年返鄉議題的「返鄉的奇蹟」及以在地特產為主題的「小胡的冒險日記」、胡麻大盜、西港遊記、胡麻勇者復興之路、藺草媽媽、胡麻Gina的田園日記、芝麻小識、胡麻物語等10組電子書專題,課程讓學生學到投入地方產業中的實際景況,啟發了他們如何將課堂所學應用於真實情境中,讓文化創意建立在地方特色與實踐需求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與地方創生的雙贏目標。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創意思考與設計方法(一乙)(113-1)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徐志杰(流行音樂產業系)
開課單位:流行音樂產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36人
課程代碼:1DD02M02
學程課程:在地共融創演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溝通領導,社會責任與意識提升。
業師協同課程:
張雅淳 / 自由音樂創作人
石旆奇 / 宗易設計有限公司
跨樂尬陣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西港區場域,了解舊港區文化歷史,並以西港在地議題為核心的文化與環境為案例探討,讓學生透過實地觀察與研究,深入了解地方發展面臨的挑戰,並透過創意策略提出回應,進而累積對音樂創作的靈感,啟發其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樂曲與文創思考。
本課程邀請獨立音樂製作人,透過樂琴與即興創作,融合在地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就地方特色並進行議題反思,理解對文化多元的欣賞與尊重。再由專業業師分別就歌詞發想、創作與台灣在地文化的課題協同授課,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批判性思考及創新思維等能力。在業師的指導下學生更利用AI 創作了一首結合在地元素與電子音樂的作品,說明西港的優美廟宇文化,喚起更多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並在課堂上分享創作經驗,將音樂創作與社會議題結合,透過創作探索社會議題。
於期末結合USR西港在地音樂定目劇總彩排,帶領學生參與現場觀摩與實地學習,理解如何藉由演出與音樂創作來延續與傳承傳統文化。課程特色在於結合文化、藝術與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地方文化如何透過音樂劇呈現與再造。藉由USR課程將學生帶入實際場域在實境中運用所學,也促進與社區成員間的互動,此類互動不僅深化其對在地文化的關懷,也提升學生將學術知識應用於實際環境的能力。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創意思考與設計方法(一甲)(113-1)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徐志杰(流行音樂產業系)
開課單位:流行音樂產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參與課程
修課人數:43人
課程代碼:1DD02M01
學程課程:在地共融創演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溝通領導,社會責任與意識提升。
業師協同課程:
張雅淳 / 自由音樂創作人
石旆奇 / 宗易設計有限公司
跨樂尬陣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西港區場域,了解舊港區文化歷史,並以西港在地議題為核心的文化與環境為案例探討,讓學生透過實地觀察與研究,深入了解地方發展面臨的挑戰,並透過創意策略提出回應,進而累積對音樂創作的靈感,啟發其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樂曲與文創思考。
本課程邀請獨立音樂製作人,透過樂琴與即興創作,融合在地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就地方特色並進行議題反思,理解對文化多元的欣賞與尊重。再由專業業師分別就歌詞發想、創作與台灣在地文化的課題協同授課,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批判性思考及創新思維等能力。在業師的指導下學生更利用AI 創作了一首結合在地元素與電子音樂的作品,說明西港的優美廟宇文化,喚起更多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並在課堂上分享創作經驗,將音樂創作與社會議題結合,透過創作探索社會議題。
於期末結合USR西港在地音樂定目劇總彩排,帶領學生參與現場觀摩與實地學習,理解如何藉由演出與音樂創作來延續與傳承傳統文化。課程特色在於結合文化、藝術與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地方文化如何透過音樂劇呈現與再造。藉由USR課程將學生帶入實際場域在實境中運用所學,也促進與社區成員間的互動,此類互動不僅深化其對在地文化的關懷,也提升學生將學術知識應用於實際環境的能力。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樂團合奏(二)(113-1)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莊承翃(流行音樂產業系)
開課單位:流行音樂產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31人
課程代碼:1DD0AS01
學程課程:在地共融創演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培育學生的Live Band表演技能,以及團隊合作之能力。
業師協同課程:
張雅淳 / 自由音樂創作人
蔡慶輝 / 勝聲音樂工作室
許丞曜 / 南方爵士
跨樂尬陣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以農業發展為主臺南市西港區,與西港區公所及農會合作,為推廣在地特色與農產品,透過音樂創作推廣在地以胡麻聞名並素有「胡麻的故鄉」的特色行銷,提升地方知名度。
本課程後期安排兩次場域活動,讓學生參與西港共融音樂劇與市集活動,實踐課堂所學,深化對西港文化的理解,也為音樂創作提供豐富素材。課程要求學生分組組建樂團,創作符合地方特色的音樂,最終選出最佳樂團與最佳樂手。為提升學習效果,課程不僅介紹不同音樂風格,還邀請在地業師教授月琴,幫助學生融入在地文化。
此外,課程安排學生參訪專業錄音室,讓錄音室老闆親授音樂製作與錄製技術,強化與業界的連結。為拓展學生音樂視野,特別邀請三次業師協同授課,透過專家示範與現場演奏,講解不同曲風與節奏技巧,並提供與業師合奏的機會,加強實戰經驗。
本課程強調「做中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即產出作品,雖然部分學生認為課程挑戰較高,但多數學生收穫豐富的實戰經驗。課程最後的優秀作品將被選出,部分學生更獲得西港歌曲創作的合作機會,真正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務應用,為未來從事音樂相關行業累積實力。
計畫名稱: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課程名稱:跨域展演實踐(113-1)
學程名稱:在地共融創演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徐志杰(流行音樂產業系)
開課單位:流行音樂產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8人
課程代碼:1DD0AW01
學程課程:在地共融創演
計畫名稱: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課程名稱:構成設計(113-1)
學程名稱: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童鼎鈞(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7人
課程代碼:J0D38K03
學程課程: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實作能力。
點亮左鎮USR課程:
本課程聚焦場域為臺南市左鎮區,以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為核心,透過議題導向學習,帶領學生探討如何以設計回應地方需求。並以製作大型花燈為實作主軸,並融入當地文化特色與歷史記憶,呈現地方意象。學生從構思、草圖、設計到製作,實際動手繪製燈籠與創作十二生肖主題花燈,不僅學習技術,更深入了解設計如何作為文化傳承與社區發展的媒介。
透過花燈創作,學生不只學會技術操作,更學會觀察地方文化,從自然資源、民俗故事中汲取靈感。他們體會到自身設計可為社區創造價值,激發了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責任感。燈籠作品展示於左鎮在地空間,讓學生設計成果能與社區直接連結,也讓居民與遊客感受設計為地方帶來的新視角與活力,創造文化傳遞與美感經驗的雙重價值。
本課程不僅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也強化其文化敏感度與實作能力。學生從中獲得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能力,並將文化內涵轉化為創意作品,為未來投身設計產業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課程讓學生意識到設計不只是形式上的創作,而是實踐地方價值、連結社群的重要工具。未來若能與在地組織或政府資源結合,將能深化社區共創並推動文化永續發展。
計畫名稱: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課程名稱:版印設計(113-1)
授課教師:童鼎鈞(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60人
課程代碼:J0D38P01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溝通能力與事務處理之能力。
點亮左鎮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以農業發展為主臺南市西港區,與西港區公所及農會合作,為推廣在地特色與農產品,透過音樂創作推廣在地以胡麻聞名並素有「胡麻的故鄉」的特色行銷,提升地方知名度。
本課程後期安排兩次場域活動,讓學生參與西港共融音樂劇與市集活動,實踐課堂所學,深化對西港文化的理解,也為音樂創作提供豐富素材。課程要求學生分組組建樂團,創作符合地方特色的音樂,最終選出最佳樂團與最佳樂手。為提升學習效果,課程不僅介紹不同音樂風格,還邀請在地業師教授月琴,幫助學生融入在地文化。
此外,課程安排學生參訪專業錄音室,讓錄音室老闆親授音樂製作與錄製技術,強化與業界的連結。為拓展學生音樂視野,特別邀請三次業師協同授課,透過專家示範與現場演奏,講解不同曲風與節奏技巧,並提供與業師合奏的機會,加強實戰經驗。
本課程強調「做中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即產出作品,雖然部分學生認為課程挑戰較高,但多數學生收穫豐富的實戰經驗。課程最後的優秀作品將被選出,部分學生更獲得西港歌曲創作的合作機會,真正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務應用,為未來從事音樂相關行業累積實力。
計畫名稱: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課程名稱:材料與製程(113-1)
學程名稱: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劉大琦(創新產品設計系)
開課單位:創新產品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9人
課程代碼:1CD04L01
學程課程: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資訊能力、整合創新、表達溝通,對應系所指標。
業師協同課程:
陳柏仲 / Dishan studio遞嬗設計工作室
點亮左鎮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的場域位於臺南市的左鎮區,並聚焦左鎮在地風土文化,透過實地教學與設計實作引導學生將材料循環設計應用在與地方文化融合,發揮再生材料的可能性。
課程初期安排業師分享國際循環設計案例及業界參訪,讓學生了解從材料開發到產品設計及行銷的完整流程。結合教學設計講授工業材料與製程配合實作體驗,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與手作創作結合,發展以在地素材為核心的創新設計提案,並透過與社區連結的教學設計,強化其社會實踐與文化感知力。
期中、期末的兩階段分組創作,則實地體驗材料應用與自造設計,讓學生運用白堊土、竹材、可可殼等左鎮在地素材,進行DIY翻模、野燒製作、數位製造等技術實作,創作如化石拼圖教具、竹風車裝置、可可文創商品等作品。期末成果除了以展演方式進行期末成果發表外,更實際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將設計作品參與「左鎮二寮彩虹日光心願燈」地方燈展,結合課堂所學與地方特色,提出象徵族群多元融合的彩虹燈飾設計、以「甕」為主題結合左鎮地景的視覺裝置,並與社區長輩協作完成,展現學生創意與社區共作的成果。
課程讓學生對工業材料與地方資源的結合,轉化為具象的感官與動手操作的認識更具體的呈現。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如何從使用者與地方文化的角度出發進行創作,並思考永續材料的實務應用與產品可能性。累積更完整的產業鏈實務經驗,並深化其參與在地創生與文化再設計的動機與能力。
計畫名稱: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課程名稱:專案計畫與市場調查(113-1)
學程名稱: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陳一夫(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6人
課程代碼:J0D38001
學程課程: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市場調查與分析能力、專案企劃撰寫與提報能力。
業師協同課程:
張舜雅 / 南漂仔聚匯總部(歪腰市集)
莊智樑 / 左鎮區公所課長
點亮左鎮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深入臺南市左鎮區,聚焦於左鎮化石園區、阿嬤生活節與歪腰市集等場域,透過問卷與訪談方式進行遊客現地調查,掌握真實需求。學生依活動類型分組調查,蒐集對場域互動體驗、餐飲服務、活動內容與文化推廣的意見與建議。
課程結合課堂所學與場域實務,培養學生以使用者視角進行需求洞察,並提出具體改善方案,強化學生在地方創生與設計企劃實務上的應用能力。透過與真實遊客與在地業者的互動,學生在分析需求、設計解方的過程中學會從使用者角度思考,強化資料分析、團隊溝通與提案能力。
學生分9組進行場域實地調查與分析後,針對問題提出創新構想。例如針對化石園區提出動物戲劇表演、客製化拍貼機與化石探秘DIY活動;阿嬤生活節方面,提出品牌出攤、「阿嬤ㄟ灶跤」互動攤位與文化體驗設計;歪腰市集則發展「竹林七賢」主題牆、互動竹幣消費機制與文創商品開發。學生不僅提出創意構想,也思考經費來源如群眾募資,顯示出高度實務整合能力與社區關懷意識。
期末成果報告中,邀請地方業師參與成果評圖提供即時回饋,使學生了解企劃與場域實況之落差,也反思問卷設計、資料分析與提案架構不足的地方,讓學生獲得真實提案經驗,也提升未來投入職涯中參與地方創生的契機。
計畫名稱: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課程名稱:空間基礎設計(113-1)
授課教師:賴孟玲(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8人
課程代碼:J0D37S01
計畫名稱: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課程名稱:文創品牌與設計實務(113-1)
學程名稱: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賴孟玲(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8人
課程代碼:J0D37P01
學程課程:風土創意社會實踐實務
計畫名稱: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課程名稱:概念傳達設計(113-1)
授課教師:黃添貴(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2人
課程代碼:J0D31N02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課程名稱:智動化永續淨零執行應用實務(113-1)
學程名稱:綠電創能與節能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陳宥任(機械工程系)
開課單位:機械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5人
課程代碼:10D35X01
學程課程:綠電創能與節能實務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探討漁塭場域所面臨之議題,並透過團隊協作與溝通,設計及實作出成果,獲得解決問題之技巧。
業師協同課程:
黃崇修 / 水產種苗協會理事
蔡宜倫 / 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藏碳蘊漁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台南市安南區場域,在土城仔魚塭養殖業者的導覽解說中,帶領學生理解碳排放減量的全球趨勢與在地挑戰。引導其從魚塭養殖戶角度切入,構思當前或未來可能面臨的永續經營議題。
課程結合智慧化技術與永續應用,初期透過案例分析與問題導向學習,強化了學習動機與現場理解力,為後續的實作與專題設計打下堅實基礎。並邀請產業業師於課堂上講述ESP32開發板並搭配IoT技術,並讓學生實作操作建置水質監控系統,探索智慧養殖的可能性。也透過SWOT與NSDB模型進行問題分析與策略設計,學生分組進行專題製作,實際穿著青蛙裝下水取水採樣,針對水質管理與設備成本等關鍵議題,提出兼顧智慧化與永續性的創新解方。
期末專題成果發表中,學生需將專題成果帶至魚塭場域進行展示與說明,接受業師現場評估與回饋,進一步強化其實務應用能力與簡報溝通技巧。課程透過場域導向、跨域整合與問題解決導向教學,成功促進學生將永續發展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不僅豐富學生的實務經驗,更有效提升其專案規劃、創新設計與跨領域合作能力。亦為未來相關教學模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發展方向,展現大學在地實踐與永續創新之教育價值。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課程名稱:創意思考(113-1)
授課教師:黃玉君(電機工程系)
開課單位:電機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64人
課程代碼:20D1AH02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利用前9週所學到的設計思考理論建立、設計思考腦力激盪、IDEO課程練習,以及後9週學習SOLID EDGE、ARDUINO、PPT製作,完成期末天使基金爭奪戰。
業師協同課程:
張舜閔 / 張家鱻白蝦
藏碳蘊漁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深入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魚塭進行場域參訪與實地學習,結合理論教學與實務操作,透過創意思考理論介紹、場域問題探索及專題實作,引導學生培養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初期安排破冰遊戲「棉花糖挑戰」促進學生間的互動與團隊合作,進而進入創意思考理論的學習,包含IDEO設計思維、雙鑽石模型與Stanford ME310課程等。再以以「出門找問題」方式,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校園並提出待改善項目實踐創新思維。
課程中也安排兩次至土城仔魚塭實地參訪,透過業師講解魚塭操作流程、設備運作與養殖困境,引導學生從實務中找出痛點,實際動手解決魚塭問題,最終完成創新專題。
於期末舉辦「天使基金爭奪戰」報告競賽,由業師與教師擔任評審給予建議與回饋。各組學生依據魚塭問題設計出如「自動飼料分向投餵系統」、「魚塭檢測小船」、「水質感測器」、「太空魚塭」等實用性提案,展現高度創意與執行力。透過與業師對話、團隊合作與反覆迭代,學生在跨領域整合與創新實作上皆有顯著成長。同時課程強化學生對地方產業的理解與關懷,提升其參與地方創生及永續發展的意識。未來可持續深化場域連結與專題成果實用化,擴大課程影響力與產學合作效益。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課程名稱:風力發電系統應用實務(113-1)
授課教師:陳宥任(機械工程系)
開課單位:機械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26人
課程代碼:10D35901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創意發想與設計思維,理解風力機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轉換,使用專業軟體進行技術繪圖與性能模擬,選擇合適材料,以及實際建造與系統測試。
業師協同課程:
陳泰維 / 力矩科技
蔣佳佑 / 三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藏碳蘊漁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從理論與實作兩大層面,深入理解風力發電技術的基礎原理與實際應用多維度理解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迫切需求。課程內容涵蓋風力發電機的結構與運作機制、風速與風能評估方法、風場選址的環境與經濟條件等,並強調綠能在未來能源佈局中的角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建立了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更了解風能在全球永續發展中的關鍵地位。
課程特色之一為強調實務應用與跨領域合作,安排學生分組進行風力發電機模型設計與製作,結合機械、電機與環境面向,解決能源輸出效率、可靠性等實際工程問題。此外,學生亦參與「全國大專生風力盃競賽」與多場學術與產業交流活動,透過競賽與研討會發表,提升創新設計能力與專業表達技巧。課程並邀請產業專家進行講座,分享技術趨勢與市場需求,協助學生掌握產業脈動與實務應用策略。
在課程後期,學生進一步學習簡報製作與商業計劃撰寫,結合技術與商業思維,培養其創業能力與領導潛能。透過專題發表與工作坊,學生實地參訪風能設施,強化其團隊合作與實作能力。整體而言,本課程成功整合教育與產業資源,培養學生兼具理論基礎、實務技能與永續意識的專業素養,為其未來投入綠能領域、參與能源創新與社會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課程名稱:智慧型感測數據分析與應用(113-1)
學程名稱:綠電創能與節能實務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林育昇(機械工程系)
開課單位:機械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57人
課程代碼:10D35I01
學程課程:綠電創能與節能實務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同學們對於參與活動對於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會更有體會,走出教室也能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的。透過實際探訪讓同學們了解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讓其所學到知識不只是停留在學校中,而是能與地方及社會接軌。
利用主題式學習方法學習機構設計的流程和實作,透過在地養殖產業的結合,瞭解台江生技如何利用馬達變頻的技術、智慧電錶及感測器來進行遠端的物聯網監控,實際讓同學去參觀魚場上架設的風機和太陽能綠電,以及小水力發電等設計構想。
利用本系學習的程式語言、感測器控制、數據分析等技巧去將構想設計和模擬,結合其他學科所吸收到的知識,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的專業技巧,同時也訓練同學們的創新思考開發。透過期末報告的整理讓學生去發現問題,並讓同學透過智慧感測中所學之溫濕度感測、馬達控制、距離偵測等技術來解決問題,讓其對智慧感測等方法有更深的認識並且能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之技巧。
業師協同課程:
顏榮宏 / 台江生技
藏碳蘊漁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地踏查臺南安南區土城仔魚塭,了解在地漁業面臨極端氣候與人力不足的挑戰。透過與場域業師的互動及校外參訪,引導學生後續於課程中學習運用智慧感測器、樹莓派與程式設計等工具,將理論知識應用於產業問題,實踐「學以致用、在地關懷」的理念。
課程安排兩次實地參訪。第一次由業師導覽魚塭環境並介紹養殖流程,學生根據業師提出的需求產生設計構想,使用本課程教學的程式能力及樹莓派感測設備擷取感測數據做分析、回饋應用,並提出智慧化的設計依據實際需求進行感測器設計與資料分析。第二次則於工作坊發表構想並獲業師指導,操作水質檢測設備進行應用驗證。課程同時融入氣候變遷、永續養殖、碳足跡監測等議題,並邀請台江生技顏總經理介紹AIoT於智慧養殖之應用,深化學生對永續產業的理解。
於期末報告中學生提出創新方案,如利用含氧量感測器與樹莓派連結雲端,當數值過低時即時通知業者,並能自動啟動打水車,實現遠端監控與自動控制,展現實作力與創新思維。本課程強化學生跨域整合與問題解決能力,也培養其對在地產業的關懷與永續意識。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課程名稱:3D角色建模(113-1)
授課教師:高逸峯(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6人
課程代碼:J0D38C01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課程名稱:環境永續與安全衛生概論(車輛一乙)(113-1)
授課教師:陳冠仁(機械工程系)
開課單位:機械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4人
課程代碼:10D35V06
計畫名稱: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課程名稱:環境永續與安全衛生概論(自控一甲)(113-1)
授課教師:陳冠仁(機械工程系)
開課單位:機械工程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4人
課程代碼:10D35V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電腦輔助3D商品設計(113-1)
授課教師:王明宏(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2人
課程代碼:J0D37T01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表達溝通、團隊合作、文化底蘊。
業師協同課程:
陳冠州、邱明賢 / 台南市文化協會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帶學生走入台南中西區神農街,透過文化導覽與街區踏查,認識五條港歷史脈絡與在地文化資產。課程邀請資深文化導覽老師分享街屋故事與郊商背景,協助學生建立文化觀點並作為設計創作的基礎,有效將設計發想產出實際作品。學生在專業業師帶領下,從文化觀察延伸至文創設計,強化其設計思維的根基與脈絡。
課程導入創新教學模式,並透過線上平台展示學習成果,擴展文化內容的傳播與學習延展性。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學習3D建模與列印技術,將概念具體化為立體作品,如桌上型擺件、Q版公仔與手機支架等,呈現普濟殿、神農街窗花等地方意象。雖多數學生首次接觸相關工具,教學團隊透過適性引導,降低學習焦慮並激發學生投入熱情,展現跨域整合與實作能力。
學生作品融合文化轉譯與設計專業,展現視傳系創設組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觀察力與詮釋力,成功將廟宇神話、街區符號轉化為具實用價值的文創商品。從課程初期的摸索到期末的自信發表,不僅見證學生的成長,也體現USR課程在促進學用合一、文化扎根與永續教育上的價值與成效。未來課程將持續深化設計專長與地方連結,鼓勵學生以創意實踐回應社會與文化議題。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探索府城—五條港(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梁媛淋(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6701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知能、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
業師協同課程: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 / 台南市文化協會
林芷涵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舊城街區,透過田調與踏查,深入了解商圈發展歷程。課程安排3次校外參訪,學生實地採訪水仙宮市場內的鴻宏行、三信商行,以及民權路上的聯興中藥行、永發金紙店、成記佛俱錫器等老店。此外,學生也,以闖關遊戲走訪海安宮及清代郊商信仰中心,認識老街文化。同時,訪問神農街耆老,記錄口述歷史,並整理為專題報導與五分鐘短片,於協作平台公開,為地方文化留下珍貴紀錄。
課程亦邀請業師蒞校講演,補足文創商品製作與觀光宣傳片剪輯的實務知識。適逢臺南建城400週年,業師鄭采芹、林芷涵分享文化創作經驗,講解文創商品設計與影片剪輯技巧,並介紹「台南400,國際交陪」活動,讓學生理解歷史如何轉化為文化創作,並探討不同時期的文化遺跡如何融入當代設計。
透過學術與實務並重的課程,學生不僅深化對地方文化的認識,也學習如何結合文化與創意,從創作者角度思考文化產業的可能性。這門課程培養學生田野調查、採訪與影音編輯能力,為未來投入相關產業工作奠定基礎,並鼓勵學生在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中發揮影響力。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休閒創意產品開發(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蔡惠婷(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26人
課程代碼:B0D43Q01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庶務聯繫、課堂紀錄。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訪臺南市鹽水區,在業師導覽下實地踏查鹽水老街,觀察老街生活、空間演變、人口老化與青年返鄉等議題,並引導學生思考傳統與現代如何並存。學生實際參訪天主堂、王爺廟、八角樓等名勝,透過業師的講解理解在地文史轉變,進而激發學習興趣與動機。同時,課程融入在地竹工藝產業,讓學生認識竹產業與地方連結,並於鹽水國小舉辦「竹子運動會」,讓學生發揮創意,設計並參與活動規劃與操作。
竹運會活動包含多項結合在地文化的趣味競賽,如「竹見認識炮台」,讓孩童了解鹽水蜂炮的歷史與文化;「趣味擲葫」體驗早期葫蘆的使用方式與象徵意涵;「魚鱗巷裡學俚語」,讓學生理解月津港的貿易往來歷史;「編編阿嬤家的牆」,透過竹編體驗了解傳統工藝。參與國小生透過遊戲學習地方文化,加深對家鄉的認同感。同時,學生亦製作竹編作品,如心自由纏繞、夏日鳳梨、萬聖節小馬、竹編船與竹編花等,深化竹工藝與創作實踐。
透過場域實踐課程,學生不僅規劃具文化意涵的活動,亦在課堂中反思並深化創作。有學生進一步提出公私部門合作的構想,將活動擴展至更多小學,甚至一般民眾與觀光客,期望未來能將「竹子運動會」發展為鹽水的特色文化活動。從課程過程可見,學生對地方文化的關注與實踐能力皆有所提升,並透過創意與行動,為鹽水區帶來文化活絡的新契機。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文化創意與產業應用(三乙)(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鄭靜怡(資訊傳播系)
開課單位:資訊傳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9人
課程代碼:F0D39D02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電子書圖文編輯能力、影音互動設計、團隊合作與溝通。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深入臺南市鹽水區,透過業師導覽與在地店家訪談,親身體驗當地人文地景與文化特色。課程邀請在地夥伴與地方創生實務教師分享鹽水的文化脈絡、產業轉型與社區發展現況,讓學生理解面臨人口老化、新舊居民文化斷層及文化商業化衝突等在地問題,進而培養對地方創生精神的具體認識。學生亦參與「月之美術館」共創活動,體會文化進入社區的實踐方式。
課程採用PBL問題導向學習法,分三階段進行:首先由學生實地踏查鹽水社區,體驗並記錄地方文化;第二階段導入設計思考進行創意發想與分組討論;最後則回到場域驗證想法,結合影音製作與文字創作技能,完成電子書專題。學生在專案中需將觀察所得轉化為具視覺化表現的故事箱與繪本創作,並在專業導師指導下深化對地方故事、文化符號與傳統工藝的理解,使創作更貼近在地特色與文化精神。
學生於期末發表9組電子書作品,主題涵蓋鹽水蜂炮、八角樓、月之美術館、大眾廟與在地老店美食等,展現學生將所學技能應用於地方文化轉譯的成果。學生普遍回饋表示,實作過程提升了他們的文化認同與學習動機,並透過團隊協作克服創作困難,培養了溝通協調與創意思維能力。此課程不僅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跨域整合能力,更深化對文化保存與地方創生的理解與實踐,為未來職涯奠定人文與創意兼具的基礎。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城市博物館的探索(B)(113-1)
授課教師:陳姿光(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9人
課程代碼:1MD04102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博物館基礎知識、跨領域整合能力、文化傳承與創新。
業師協同課程:
鄭采芩、邱明賢 / 台南市文化協會
楊欽榮 / 目目文創曁赫茲博物
陳以諾 / 撼動列國音樂文化有限公司
文化底蘊USR課程:
這門課程帶領學生深入台南市中西區五條港街區,透過場域業師的導覽,實地走訪如北巷雕手雕刻、隆興亞鉛店、振香珍餅舖及歷史悠久的看西街教會,以沉浸式學習方式探索街區文化。學生從實體街區博物館的參訪中,了解五條港街區的生活樣貌與人文背景,再透過博物館數位化發展與資訊技術,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為街區博物館帶來創新展示與互動體驗。
課程核心為在引導學生了解博物館數位化發展及資訊技術如何為傳統博物館帶來創新的展示方式。在讓學生分組以「聲景創作」的實作方式,實地錄音與聲音採集方式,記錄廟宇鐘鼓聲、傳統市場叫賣聲、職人工藝聲響及日常生活聲音。學生透過數位音樂工具BandLab進行剪輯與創作,將聲音素材轉化為具敘事性的三分鐘聲景作品,培養跨域藝術與文化素養,並理解聲音在文化保存與傳播中的角色。
期末成果展於本校圖書館展出,精選九件學生創作(含三件優選與六件佳作),展現學生對五條港文化的感受與創意。作品同步上傳至USR計畫網站與YouTube,擴大文化推廣效益,讓更多人透過聲音認識五條港,實踐地方文化的保存、再現與永續傳承。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在地文化與城市文創─老街文創與再生(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蕭百芳(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1人
課程代碼:1LD05E01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實境遊戲的規劃與設計。
業師協同課程: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 / 台南市文化協會
李幼軒 / 安平文教基金會
鄭朵棻 / 雲雀小島工作室
文化底蘊USR課程:
課程帶領學生踏訪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場域,沿著新港墘,橫跨信義街、忠孝街、普濟街、新美街,並結合年度普濟燈會活動,調整場域至普濟街,讓學生透過遊戲闖關方式認識在地文化,並將優秀作品延續至暑假街區遊戲夏令營,吸引遊客參與,從遊戲中深入體驗老街魅力。
課程以「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的模組進行,學生在業師導覽下認識老街文化,並依據五條舊港道分組設計遊戲。為深化理解,學生訪談街區住民與在地職人,蒐集在地歷史與文化故事,再將田調成果整理,轉化為可玩性與教育價值兼具的遊戲內容。
為提升遊戲設計的實用性,課程安排學生於校內W棟進行初步遊戲測試,先行練習,再進入街區進行最終實測與調整,確保遊戲能夠有效傳遞文化特色。今年,優秀作品更於神農街元宵花燈展亮相,提供遊客體驗,並透過遊戲的方式加深對老街的文化認識。
課程培養學生遊戲設計與團隊合作能力,從實際在街區測試遊戲的效果,顯見學生的遊戲設計概念與文化知識吸收已見成效。透過,更進一步理解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強化對地方的認同感。暑假將延續此計畫,舉辦街區遊戲夏令營,吸引親子團體報名參與,讓更多人透過遊戲協力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休閒導論(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洪飛碩(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33人
課程代碼:B0D37101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透過SDGs 11 吸引力與行銷策略。
業師協同課程:
鄭采芩 / 台南市文化協會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深入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文化區,在場域業師的導覽下,探訪神農街區的歷史街屋及市定三級古蹟水仙宮,了解府城舊港區的文化背景與發展脈絡。業師特別介紹臺南古都基金會推動「臺南市老屋欣力」的歷程,以及神農街如何透過不同世代的文化與創意注入,成為今日極具藝術特色的老街。
本次的場域走訪雖然遇到雨天,但在業師生動精闢的導覽下,來自不同生活環境及背景的同學透過走訪體驗,激發對地方的好奇與情感,並展開討論交流。期末行銷文案發表時,學生從多元視角切入,設計出具辨識度的IG行銷內容,強化商圈的獨特形象,進一步協助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
於期末設計行銷文案發表上,學生透過場域體驗,激發對地方的情感與探索精神為神農街塑造具辨識度的IG行銷內容,強化商圈形象。課程中,學生亦觀察地方產業街道的景觀、商業模式、公共設施及街區活動等,理解觀光發展對地方帶來的影響。
隨著觀光熱潮的提升,神農街及五條港周邊已成為臺南重要觀光景點。透過場域學習,學生不僅深化對地方文化的理解,更透過創新思維,參與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為未來地方發展提供新視角與可能性。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植物芳療與在地生活(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沈雅琦(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ND03801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在地創生、環境友善、整合創新、溝通關懷。
業師協同課程:
楊繕鎂 / 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榮輝 / 鹽水區區公所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前進臺南市鹽水區,學生在業師帶領下沿舊月津港河道探索港口歷史變遷,尋訪市區百年古蹟,並調查當地生活與產業發展。
課堂首先介紹鹽水的歷史與物產,接著透過校外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地風土民情。因早期河港沒落,鹽水區保留了許多古蹟、東西方宗教建築、二戰遺跡如防空洞,以及象徵海上庇護的媽祖廟。學生遊歷其中,不僅深入了解台灣先民開墾歷程、文化交流與歷史演變,也體會到人與環境的緊密連結及地方創生的重要性。此外,學生透過訪查當地物產,協助社區居民製作洗滌產品,為地方產業尋找創生機會。
社區實作活動進一步深化學習,將植物芳療與地方創生理念結合,利用鹽地番茄製作滋潤清潔的洗劑產品。「做中學」的方式,讓學生更能體會課堂概念,並與社區居民合作研製番茄皂,藉由共學交流增進溝通與協作能力。同時,學生學習製作環保洗滌劑,提升對減碳與環境永續的意識。
透過USR課程學習使學生深刻體會植物芳療與在地生活的連結。藉由植物不僅改善生活品質,更能促進社區發展。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體認到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建立友善環境珍惜資源的觀念,實現和諧共生。學生們經由到鹽水社區的活動,養成服務關懷的態度,進而去了解自己的家鄉與周遭環境人事物,啟發對自然環境之反省與關懷,培養環境友善觀念,珍惜自然環境。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虛擬場景製作(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洪士傑(資訊傳播系)
開課單位:資訊傳播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59人
課程代碼:F0D36A01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藉由USR場域文化永續之議題,提供學生服務與學習實務之機會,結合課程實作技法課程,融入專題導向學習策略,以數位典藏任務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專業實務能力。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訪中西區神農街區,透過田野調查與業師導覽,以走讀方式了解場域的歷史沿革與不同時期的發展變遷。課程引入地方議題,讓學生透過實際場域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深化學習效果,並探索社區場域及老屋建築的外觀與質地。學生在社區夥伴的介紹下,學習辨識不同時期的建築樣式與工法,進一步挖掘在地文化的獨特性。
虛擬場景製作課程過去多以教室技法教學為主,學生的學習表現容易產生差異。然而,透過實際場域的觀察與實踐,不僅能確保學習內容與主題的一致性,也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建築與街區的獨特風貌。學生透過學習社區建築外觀,結合網路資料研究該時期的建築工法,將知識應用於數位老屋的建造,例如材質模擬製作與窗花外型數位建構,提升建築與文化的理解與實踐能力。
在期末成果展示中,學生選取神農街不同型態的老屋,運用電腦軟體製作3D數位模型,細緻描繪窗花外型、翻修後的鐵皮、日式牆面、歷史斑駁痕跡等建築特色。課程不僅強調建築外觀細節,更深化對歷史與文化象徵的理解。透過創新學習模式,學生對社區有更全面的認識,也將所學技能應用於其他課程,部分學生更進一步製作動畫影片,以視覺化方式介紹神農街,為地方文化傳承與永續城鄉發展貢獻心力。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電影與在地文化(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邱瀅儒(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7B01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基本知能、 本土與國際意識、人文與倫理素養。
業師協同課程:
張娟瑩、鄭沛瑩、湯淑貞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臺南市鹽水區進行場域踏查,導覽範圍從橋南老街擴展至布街、中正路與竹仔街,讓學生親身體驗鹽水多元的文化脈絡。
在場域導覽業師的帶領下,學生探索竹工藝的歷史與應用,並透過實地踏查與社區居民訪談,深入了解竹工藝文化的價值與挑戰。課程鼓勵學生思考如何保留與創新竹工藝,並將所學融入日常生活,體認竹材在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同時,學生也發現竹文化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更具備深厚的精神與藝術價值,經常成為文學與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課程聚焦於鹽水的竹工藝文化,將學生分為五組,主題涵蓋竹絲意麵、竹投壺、竹木偶玩具、竹拼圖與竹畚箕。學生與社區長輩共學,從傳統技藝中汲取靈感,並透過互動培養竹工藝學生志工,以實踐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
課程最後舉行成果發表會,各組以海報與簡報分享研究過程與創作成果,透過交流與觀摩提升表達能力與文化認知。學生在學習與實作中反思如何保留在地文化,並為竹工藝文化的永續傳承提出創新方案,深化對傳統技藝的理解與實踐。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南瀛探索(B)(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劉淑玲(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8人
課程代碼:1LD07502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溝通及協調的能力。
業師協同課程:
謝曜鍾 / 自由業
陳瑩如 / 日出南方工作室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鹽水,在業師導覽下走訪鹽水老街,蒐集當地產業與人文特色,沉浸在地文化。透過USR計畫的創新走讀模式,學生將南瀛特色文化與所學專業結合,深化在地認同,進而深耕社區、開創地方價值。
鹽水為大臺南六大歷史街區之一,17世紀軍隊入港後,催生港區產業文化的興盛。課程透過業師的文史解說,引領學生探索鹽水豐厚的文化底蘊,並分組訪談經營逾一甲子的老店、在地里長與仕紳。學生實地採訪橋南老街、月津故事館、福興銀紙行、劉家古厝等,並將訪談內容整理為期末報告與短片,最終編撰成鹽水地區特色導覽刊物。
期末各組同學於學校聚賢廳共發表了各種主題的報告,如老人嫁妝、鹽水講古及街區店家主題的橋南老街、劉家古厝及福興銀紙行等採訪影片及報告。透過USR課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於場域中實踐所學,學生除獲得課堂外的寶貴經驗,提升多元領域的商業洞察力,並深刻體會保留傳統產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這趟學習旅程不僅加強在地認同,更為文化永續發展注入實際行動力。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商業美學與文創藝術─在地文化與城市文創(113-1)
學程名稱: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蕭百芳(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LD06G01
學程課程:文化底蘊創新與社會實踐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業師協同課程:
陳一平、曾娜、林芷涵 / 台南市文化協會
陳佳妤 / 台南市政府都發局
文化底蘊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中西區民權路(舊五條港郊商南勢街)與水仙宮市場進行田調與採訪,並安排3次場域實踐課程,透過在地協會導覽老師的帶領,認識五條港、神農街歷史文化,並訪談當地老店,如聯興藥行、永發金紙店、成記佛具店,以及水仙宮市場內的鴻宏行與三信商行,探索港區產業與文化變遷。
課程多年來透過「走讀+教室翻轉+實作」模式,讓學生了解港區文化與店家經營現況,並透過與住民互動,發掘場域問題與需求,進一步學習文創美學與經營策略。雖多數修課學生並非設計相關科系,但透過訪談與研究,他們能針對老店需求構思文創品,並記錄老店故事製作行銷影片。同時,住民也因學生的參與,對文化保存計畫有更深的理解,並支持計畫團隊編撰《看見五條港》半年刊,以及每年推動元宵燈展,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學生也為老店設計文創品與行銷影片,協助推廣地方特色,提升老店創生機會。
課程引導學生在跨領域思考過程中,創作出具創意的作品,獲得在地設計業師的肯定。並邀請業師指導學生,協助調整文創品設計與影片剪輯方向,讓學生即便未曾接觸文創設計,仍能在學期結束後完成具實用價值的作品。業師的專業建議與鼓勵,不僅強化學生的實作能力,也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與學習成效,為場域經營與文化傳承注入新動能。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城市博物館的探索(113-1)
授課教師:連子儀(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代碼:1MD04101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結合所學文化知識,落實街區的探索。
業師協同課程:
鄭采芩、陳冠州 / 台南市文化協會
許明揚 / 山海屯股份有限公司
文化底蘊USR課程:
這門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街區,透過業師導覽與訪談,深入了解舊城街區的歷史與文化。學生挖掘在地店家特色,並設計互動體驗活動,讓遊客能更深入參與,促進地方創生與城市博物館的概念實踐。
課程以議題導向為核心,探討街區博物館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並引導學生將文化視角帶入日常生活。除理論學習外,課程強調實務操作,透過田野調查與訪談,學生觀察五條港文化園區的現況,進行資料蒐集與整理,為後續體驗設計奠定基礎。課堂討論、期中報告與期末成果展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研究與創新能力。
在訪談過程中,學生發掘店家故事與文化價值,並設計多元互動體驗。例如,在中藥店設計「酸梅湯調配體驗」,讓遊客親手調製專屬風味;在寶來香餅舖舉辦「椪餅膨脹挑戰」,學習傳統糕餅文化;在手工皂店設計印章手工皂體驗,提升品牌辨識度。此外,還有老油漆店的色彩學活動、古玩店的產品解說遊戲等,這些活動不僅展現創意,也拉近了年輕世代與老街區的距離。
期末成果透過文字、影像與專題報告呈現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經驗。課程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觀察、訪談到設計體驗活動,展現跨領域學習成果。透過與社區夥伴的合作,學生更能深刻感受地方文化,並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地方創生貢獻一己之力。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動態影像設計(113-1)
授課教師:高逸峯(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58人
課程代碼:J0D34X01
計畫名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
課程名稱:XR應用開發設計(113-1)
授課教師:謝承勳(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
開課單位: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議題構思課程
修課人數:56人
課程代碼:K0D3AJ01
計畫名稱:漁光再造種子計畫
課程名稱:社群媒體創作(113-1)
授課教師:楊智晶(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33人
課程代碼:B0D44T01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本課程將帶領學員參訪線上社群媒體帶動線下產業發展之成功單位,並邀請業界師資與社群經營者於課堂間分享實務案例,讓學員構思期末成果所共同經營的社群媒體內容創作方向。
業師協同課程:
藍以文 / 一草一木工作室
黃瑞志、郭育廷
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市安平區漁光社區的漁光島,認識海域遊憩活動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藉由實地觀察與評估,提升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課程導入在地議題,結合水域環境與休閒安全教育,培養學生遊憩規劃能力與創意思維。
課程規劃三次的業師協同課程,邀請社群媒體經營者演講,分享實際操作經驗來促進學生們的學習動機及創新發想,縮短學用落差。校外教學則帶領學生至水道博物館實作,透過業師引導讓學生攀樹體驗與安全訓練,並與幼兒園合作進行交流活動,讓學生設計規劃海洋故事屋的互動活動及海廢在生的教學帶領幼兒園的小朋友一同參與,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實踐力。課堂中導入跨領域整合與社會參與,期末學生也各自分享實際投入活動體驗的心得,及在規劃設計相關遊憩活動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也於漁光社區辦理成果分享重現漁光島的蚵產業文化,並推動海洋環境教育。
課程成功建構了校園與社區、產業協作的永續教學模式,學習成果展現於宣導活動及成果展,學生在實作中建立團隊合作精神與風險管理意識。藉由真實場域體驗與反思回饋、環境意識與社會參與上皆獲顯著成長,也提升對海洋環境保護議題的關注與參與為出發點考量,對未來職場投入海域相關遊憩工作的信心和保護海洋的使命感,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
計畫名稱:漁光再造種子計畫
課程名稱:團隊帶領(113-1)
授課教師:王嘉淳(休閒事業管理系)
開課單位:休閒事業管理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在地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22人
課程代碼:B0D44V01
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攀樹活動風險及操作、理解大學社會責任、建立與在地社區之連結。
業師協同課程:
藍以文 / 一草一木工作室
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市安平區漁光社區的漁光島,認識海域遊憩活動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藉由實地觀察與評估,提升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課程導入在地議題,結合水域環境與休閒安全教育,培養學生遊憩規劃能力與創意思維。
課程設計結合業師協同授課,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創新能力與職場信心,縮短學用落差。校外教學則帶領學生至水道博物館實作,透過業師引導讓學生攀樹體驗與安全訓練,並與幼兒園合作進行交流活動,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實踐力。課堂中導入跨領域整合與社會參與,期末學生也各自分享實際投入活動體驗的心得,及在規劃設計相關遊憩活動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也於漁光社區辦理成果分享重現漁光島的蚵產業文化,並推動海洋環境教育。
課程成功建構了校園與社區、產業協作的永續教學模式,學習成果展現於宣導活動及成果展,學生在實作中建立團隊合作精神與風險管理意識。藉由真實場域體驗與反思回饋、環境意識與社會參與上皆獲顯著成長,也提升對海洋環境保護議題的關注與參與為出發點考量,對未來職場投入海域相關遊憩工作的信心和保護海洋的使命感,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具實踐性與創新影響力。
計畫名稱:七股里海永續種子計畫
課程名稱:場域活化設計(113-1)
授課教師:陳一夫(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43人
課程代碼:J0D38V
USR課程:
本課程帶領學生來到臺南市安南區及七股區場域,聚焦於臺南市七股區建功國小與安南區土城國小城西分校兩處閒置校舍活化議題。藉由引導學生從使用者視角出發,透過需求觀察與資料分析,提出具創意且可行的場域改善構想,並強化其在地方創生與設計企劃實務的應用能力。課程中與在地校長、社區發展協會等利害關係人深入互動,回應少子化背景下校舍閒置問題對地方發展的影響,探索大學社會責任在地實踐之可能性。
課程首先邀請臺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進行專業分享,說明建築設計在地方創生中的角色與場域設計應考量的面向。再配合場域課程帶領學生實地前往七股與安南兩校進行勘查,了解空間現況並蒐集在地需求,並與建功國小黃郁雯校長、土城國小李貞慧校長、城西社區陳國忠理事長等人交流構想。
在期末成果報告中,學生以小組方式提出創新活化方案,包括藝術推廣、環境教育、公民科學推廣等主題進行成果發表,並邀請地方業師進行評圖與即時回饋,讓學生認識提案與實際場域間的落差,課程運用真實校舍進行設計實作,強化學生場域感知力、需求探知力與提案能力,也提升其對地方創生議題的理解與參與動機。學生所提方案獲地方校長與社區代表高度肯定,並成為114年度兩校閒置空間活化構想的重要參考。未來,課程將持續深化設計專業與地方實務結合,發展出可永續推動的場域活化模型。
計畫名稱:七股里海永續種子計畫
課程名稱:畢業專題(113-1)
授課教師:黃添貴(視覺傳達設計系)
開課單位:視覺傳達設計系
必選修類別:■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自選必修
課程類別:跨領域實踐課程
修課人數:10人
課程代碼:J0D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