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度-USR歷年課程

109學年度第2學期

1.厚植神農街文化底蘊,讓神農街文化被看見《看見五條港》。

2.開發街區文創,作為神農街駐點五條港文化會館的文宣圖像。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3.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72號言本食食店長、83號慶餘古物店老闆、86號No.2玩具店老闆、101號久川飲老闆、105號室町鰻魚飯老闆

林芷涵、陳佳妤(台南市文化協會/五條港行號)

本課程以共學、採訪、創藝、完成發表等四種方式建立課程模組,帶領學生實際觀察實踐場域、認識在地文化;與認養老屋屋主互動,確實瞭解在地與其需求,以文創為老屋創生;透過課室互動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1.解決遊客來神農街不知道該作什麼,只能短暫停留的問題。 

2.改善傳統口說的導覽形式,進行遊戲式的導覽發。 

3.透過街區遊戲的方式,讓民眾遊玩入戲,看見神農街的文化之美。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實境遊戲的規劃與設計。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模組採取「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學生依五條港道選擇五條老街分組設計闖關遊戲,優秀作品並於當年度神農街元宵花燈展、暑假舉辦的街區遊戲夏令營中落實,吸引許多親子團體踴躍報名。

遊戲機制設定、五條港相關文化知識。

邱明賢、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將遊戲設計與地方文化結合,藉由遊戲設計重現五條港風華,以輕鬆、好玩的方式將五條港的文化及歷史推廣給大眾。

服務關懷、整合創新、敬業合群、表達溝通、人文素養。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橋南社區發展委員會

從鹽水物產出發,藉由課堂介紹與實地踏查促發學生對鹽水在地文化的興趣。經由在地物產採訪發掘「竹仔街」歷史,協助社區居民運用科技方法製作竹炭皂,轉譯鹽水昔日竹產業風華,為地方創生構思新解方。

基本知能、本土與國際意識、整合創新、表達溝通、敬業合群、人文與倫理素養。

黃國書(解說員職業工會)

鄭沛瑩(橋南社區發展協會)

沈連香(晶水工藝社)

採議題導向課程設計並導入專業與人才培育,引導學生進入鹽水場域,從社區共學中培育布工藝學生志工,讓鹽水的布郊工藝文化得以永續傳承。

1.影片拍攝能力。

2.影片後製能力。

3.動畫製作能力。

4.數位合成能力。

5.以數位方式推廣在地文化能力。

神農街老屋屋主、商家

黃耀霆(北澤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透過應用行動裝置掃描QR Code出現數位動畫影片、動態影像與特效合成的方式來介紹神農街的老屋歷史與建築特色,藉由數位科技應用達成文化永續與在地文資保存。

本土知識、人文素養、表達溝通、敬業合群。

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導覽員)

許益逢、張許雪櫻、許平山、陳素粉、江耀堃(台南市中西區神農街住民)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透過「導覽老師導覽五條港區」、「採訪神農街的老屋史」及「街區遊戲與追尋港道遺址」三次主題參訪,引導學生融入在地,實地走讀,感悟街區。學生於參訪後分組撰寫體驗與訪談文稿,成果豐碩。

葉紀隆(南台桌遊社-指導老師)

鄭采芩、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黃國書(解說員職業工會)

楊繕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林俊宏(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丁國桓(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

劉育釧(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邱偉欣(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英語表達、中英翻譯、影視剪接、創意企劃、溝通能力。

蔡天民、蔡友誠師傅(西佛國)、謝奇峰老師(西羅殿)、王延先生(永川大轎)、海安宮趙先生(海安宮)、許藏春先生故居等。

為老街工藝與寺廟文化進行中英文簡介,產出三折頁、語音導覽及影片導覽等成果,協助神農街五條港在地社區英語國際化。

1.地方調查與溝通能力

2.文化資源設計轉換能力:以場域問題(在地人文故事設計化)作為課題進行設計實務操作。

茅明旭(臺南市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常務理事/左鎮人文史工作室)。

李碧珠(榮和里關懷據點照服員)。

劉晏伶(左鎮化石園區導覽老師)。

王佳琪(南臺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帶領學生進入社區及化石園區周邊踏查,與居民、耆老及館方人員訪談瞭解菜寮聚落人文歷史,使菜寮聚落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生態學習體系,最終開發出11個創意教案/教具設計,並與在地居民進行期末線上交流,提升學習成效。

陳殿典(獨立製片導演)。

蕭淑琳(滯留島舞團經理)。

張忠安(滯留島舞團編舞家)。

學生與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合作,最終提出20份符合SDGs與在地夥伴需求之企劃書。其中,「夏日活動藝起來」邀請台江文化中心鄰近之安慶國小與海東國小學童,以畫筆紀錄身障舞者與共融音樂會表演風采,以淺移默化的方式種下文化平權種子。

陳殿典(獨立製片導演)

蕭淑琳(滯留島舞蹈劇團)

孫鈺芸(服裝設計師)

帶領學生實際參與設計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於「台江孤島計畫」展演所需之舞臺道具與服裝,讓學生走出課堂,用創意和雙手與在地夥伴共同討論創作需求、概念發想與執行,實踐協作與共融。

蕭淑琳(滯留島舞蹈劇場)。

林世唐(台灣愛爾蘭音樂推廣中心)。

蔡嘉祥、吳家綺(三多功學社音樂中心)。

林書瑜(高雄屏山國小太鼓校隊指導教練)。

帶領學生為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新舞劇製作演出配樂,課程中需引導學生們的歌曲創作方向、熟悉之前沒有學過的曲風、與舞劇搭配的音樂製作方法等知識與訣竅,最終產出15首原創樂曲。

文化及通識核心素養、影音製作能力。

邱明賢、曾娜(台南市文化協會)

洪申讚(仟鼎設計行銷有限公司)

李易晃(鳳信有線電視)

陳契綸(室町鰻魚飯)

沈鉅家(言本食食咖啡)

吳和庭(金和國際,久川茶飲)

林義倫(NO.2玩具店)

顏稚耘(凱基銀行)

本課程發展跨域專題連接社區與課室,以神農街社區夥伴為對象進行三次場域教學,藉以了解老屋文史,達成以影音為媒介落實文化保存之任務,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將文化及通識核心素養應用於實務專題之能力,提高其社會參與力。

賴哲顯(善化區公所顧問)。

林芷涵(財團法人安平文教基金會)。

郭佩函(社團法人B型企業協會B Lab Taiwan)。

帶領學生前往善化認識在地工廠、善化糖廠及開臺文化祖師沈光文史蹟,並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系所專業行銷善化地區,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江國銘(台南市優質農業推廣協會理事/臺南市關廟區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台南市社區營造協會理事/臺南市政府青年社區規劃師/嗊哩社生態農村執行長/新豐社造中心執行長)。

王建雄(公共電視台公民新聞平台企劃製作人)。

引領學生走入在地,前往歸仁與「青農」開會、採訪、拍攝、提出行動方案,協助行銷農產品;前往官田國中記錄該校學生從翻土、播種到採收之食農教育學習歷程。

甘寶鳳(阿寶農場)。

甘文聰(台灣阿甘有機農場/台灣阿甘公司)。

甘士照(台南市照護關懷服務協會理事長/祭祀公業法人台南市甘臥山)。

連結當地桑葚產業,透過深度訪談發掘在地議題與產業需求,並藉由行動研究提出異業結盟方案,強化創業管理實務執行力與創業家精神。

李蘭婷(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臺灣))

109學年度第1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