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歷年課程

USR介紹

112-2 USR介紹-公告版.pdf

112學年度第2學期

112學年度第1學期

108課綱校本課程教案的發想、街區或社區無法留住觀光客,透過學生文創帶入人潮等。

藉由媒合地方資源,讓修習課程的學生能對接在地居民,製作成載地方特色並富年輕創意的網路節目影片。過程將結合傳統電視台節目製作的工作編制進行團隊分工,以社區行銷作為共同目標,但保有小組業績競爭的屬性,讓學生在各階段能夠觀摩並修正企劃,持續在作品品質上精進。 

張博瑋 / 馬尼通訊新媒體部製作人

歐陽迪芃 /虎椰製作動態影像導演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透過場域業師導覽,讓學生經歷有別於以往走馬看花的深度文化體驗。過程除南美里溫陵社區的深度導覽說明外,也對場域內的人文景點進行解說,如:林百貨、蕭氏節孝坊、湯德章名人故居等地點,為課程加入人文創生與地方認同的多彩光譜。

接著,將學生分為「節目組」及「大秀組」兩個工作編制,並讓學生混合編組來參與各分組的工作,包含:網路節目經營及影片製作及影音平台的上架、推廣及排程管理等工作,模擬業界自媒體對外經營及內部合作的現況,並在期末規劃至溫陵社區執行短影音與社群貼文的數媒製作。過程中也配合青銀計畫與台灣文學館一同合作的「文學資源箱」活動,由學生執行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以及參與為長輩辦理的健康促進的桌遊活動,再以影片紀錄社區長輩參與活動的剪影。

課程培養學生將媒播專業用以紀錄在地人文,同時也對接在地居民,讓長輩體驗另類年輕世代的網路自媒體議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以社區行銷及創生做為課題,達到永續城鄉的目的,對USR課題也有了新的認識,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108課綱校本課程教案的發想、街區或社區無法留住觀光客,透過學生文創帶入人潮等。

藉由媒合地方資源,讓修習課程的學生能對接在地居民,製作成載地方特色並富年輕創意的網路節目影片。過程將結合傳統電視台節目製作的工作編制進行團隊分工,以社區行銷作為共同目標,但保有小組業績競爭的屬性,讓學生在各階段能夠觀摩並修正企劃,持續在作品品質上精進。

張博瑋 / 馬尼通訊新媒體部製作人

歐陽迪芃 /虎椰製作動態影像導演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透過場域業師導覽,讓學生經歷有別於以往走馬看花的深度文化體驗。過程除南美里溫陵社區的深度導覽說明外,也對場域內的人文景點進行解說,如:林百貨、蕭氏節孝坊、湯德章名人故居等地點,為課程加入人文創生與地方認同的多彩光譜。

接著,將學生分為「節目組」及「大秀組」兩個工作編制,並讓學生混合編組來參與各分組的工作,包含:網路節目經營及影片製作及影音平台的上架、推廣及排程管理等工作,模擬業界自媒體對外經營及內部合作的現況,並在期末規劃至溫陵社區執行短影音與社群貼文的數媒製作。過程中也配合青銀計畫與台灣文學館一同合作的「文學資源箱」活動,由學生執行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以及參與為長輩辦理的健康促進的桌遊活動,再以影片紀錄社區長輩參與活動的剪影。

課程培養學生將媒播專業用以紀錄在地人文,同時也對接在地居民,讓長輩體驗另類年輕世代的網路自媒體議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以社區行銷及創生做為課題,達到永續城鄉的目的,對USR課題也有了新的認識,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銀共創、健康促進、高齡少子化

1.瞭解感官、知識、心智、天然及神性處所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2.能運用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的原則。

3.認識療癒環境於高齡服務實務上之應用。

樂活集團綜合管理處/護理督導長兼永春護理之家護理長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臺南市南區的社區機構,包含長照、居家、日照或是醫院等單位,在取得相關單位的同意後,進行社區4位居民手部微生物的採集與培養,用以對課堂講授之各式消毒清潔法進行比較與實證。

課程邀請業師針對長期照顧機構之六大品質監測指標與院內感染指標監測之注意事項與實務經驗進行協同授課分享,並由青銀USR計畫團隊的林家妤教師,教導學生微生物與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及如何採集與培養微生物的概念,並引導學生依所學之傳染病防治方法設計4種消毒清潔方法,對培養後的微生物菌種,比較各清潔方法成效之分析,並於期末進行成果報告。

由於學生均為首次接觸微生物學的課程,對所培養出來的微生物菌種都深感驚訝,在成果報告中也熱絡地表達實證體驗,如:經過實證,洗手的效果無法百分百殺菌,但卻是減少細菌最簡單方式;每天使用的不同清潔用品,殺菌程度有所差異;培養中發現社工師的細菌最多,推斷許多細菌是藏在鍵盤中,因此,無論長照人員或醫護人員,均須注意自己的手部清潔。

藉由課程設計讓學生驗證課堂所學深化學習印象與自身養成手部清潔習慣的重要,未來更可以協助將感染防治融入照護活動中,以提昇其在高齡服務中健康照護實務之成效。

青銀共創、健康促進、高齡少子化。

1.瞭解感官、知識、心智、天然及神性處所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2.能運用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的原則。

3.認識療癒環境於高齡服務實務上之應用。

樂活集團 綜合管理處 護理督導長 兼 永春護理之家 護理長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臺南市南區的社區機構,包含長照、居家、日照或是醫院等單位,在取得相關單位的同意後,進行社區4位居民手部微生物的採集與培養,用以對課堂講授之各式消毒清潔法進行比較與實證。

課程邀請業師針對長期照顧機構之六大品質監測指標與院內感染指標監測之注意事項與實務經驗進行協同授課分享,並由青銀USR計畫團隊的林家妤教師,教導學生微生物與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及如何採集與培養微生物的概念,並引導學生依所學之傳染病防治方法設計4種消毒清潔方法,對培養後的微生物菌種,比較各清潔方法成效之分析,並於期末進行成果報告。

由於學生均為首次接觸微生物學的課程,對所培養出來的微生物菌種都深感驚訝,在成果報告中也熱絡地表達實證體驗,如:經過實證,洗手的效果無法百分百殺菌,但卻是減少細菌最簡單方式;每天使用的不同清潔用品,殺菌程度有所差異;培養中發現社工師的細菌最多,推斷許多細菌是藏在鍵盤中,因此,無論長照人員或醫護人員,均須注意自己的手部清潔。

藉由課程設計讓學生驗證課堂所學深化學習印象與自身養成手部清潔習慣的重要,未來更可以協助將感染防治融入照護活動中,以提昇其在高齡服務中健康照護實務之成效。

社區高齡海嘯來襲,所衍生的照顧問題,透過課程的引導解決弱勢族群的照顧問題及多元照顧文化差異。

1.瞭解照護或文化的定義與概念,及其目的、功能與內容。

2.瞭解感官、人性化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3.能將所學溝通技巧、照護知識及技術運用於高齡個案。

胡志蘭/富邦人壽南鯨通訊處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及南區鯤鯓社區實地踏訪,藉由導覽活動,體驗社區的在地文化與風俗民情,了解多元化照顧在面對生活文化差異時所適用的方式。

課程邀請三位業師透過講授及桌遊的方式,融入同志與新住民的多元型態照護、金融理財、投資風險、存款等專業課題,引導學生理解實務上的照護需求。學生分組將所習得的專業知識結合照顧文化,團隊合作、腦力激盪,設計4個主題活動,分別為:1.訓練手眼協調與平衡力的貪吃「鍋」牛;2.以故事訴說自己居住社區的「這裡是哪裡呀?」;3.發掘社區在地美食的「投進你的胃」;4.用社區老建築照片喚起長輩回憶的「永」遠深「克」的回憶。

期末舉辦成果發表會,邀請溫陵社區的26位長者共同參與。在成果展活動中,長輩憶起當年,源源不絕與學生分享過去的年華歲月。透過長輩分享,學生走入被照護者的生活,體認到回憶對照護的重要性,對實作照護的影響甚大。活動最後長輩也給予學生極高的評分與正向鼓勵,在雙向互動過程中,看著長輩笑容,同時也獲得了成就感。

1.瞭解感官、知識、心智、天然及神性處所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2.能運用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的原則。

3.認識療癒環境於高齡服務實務上之應用。

青銀共創、健康促進、高齡少子化

吳叔平/安東健康企業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與南區鯤鯓社區,以在實作中學習為目的,將教學融入社區在地議題。課程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以營造呵護長輩們「身、心、靈」健康的療癒環境為目的,設計互動內容,將所習得之照護專業融入活動,提供參與的長輩們一個舒適的照護環境。

課程共邀請3位業師教授身心療癒相關課程,分別為:身心機能活化運動、芳香療法及禪繞畫,來充實學生後續的互動活動設計,使其能更豐富多元。其中尤以「禪繞畫」課程讓學生印象深刻,透過作畫時的專注,以非語言的形式讓學生身心放鬆、精神專注,達到心靈的平靜。

期末成果發表時,學生將課程成果結合照顧文化來呈現,從療癒基本五感理念(視聽嗅觸味)發想活動內容,如:藝術療法的蝶谷巴特、自我療癒的靜態冥想、植物芳香療癒、食為主題的甜點創作及古老技藝的剪紙趣。參與的社區長輩也給予極高的評價與正向鼓勵,學生從長輩笑容獲得成就感,也對未來的照護課題建立起自信心。

本次規劃主要目標在於培訓不懂 3D 列印流程的學生,使其了解 3D 建模的流程以及 3D 列印機的操作方式,並結合社區關懷活動,協助社區居民將有問題的家具設備例如門把、椅腳墊塊等無法採購到相同零件的物件重新建模,並利用 3D 列印機列印這些零件來進行替換。如此一來可以達到優質教育的主要目標,並協助社區居民能再次利用這些故障的家具,達到永續城鄉的次要目標。

1.提升學生具有 3D 列印操作能力

2.訓練學生 3D 建模能力

3.訓練學生可以針對社區居民進行 3D 物件建模/列印

本課程帶領同學至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及南區的鯤鯓社區實際踏訪,結合課程學習的3D建模流程、3D列印技術與社區關懷活動,除了提供給社區居民有關 3D 列印的基礎常識外,也協助社區居民將有問題的家具設備,例如:門把、椅腳墊塊等無法採購到零件的物件重新建模,利用 3D 列印機列印這些零件來進行替換,還運用3D列印製作了小禮物,送給參與活動之社區居民。

考量修課學生並非全都是電子工程相關領域,因此調整教學重點,以實作能力養成為主,讓學生在反覆操作設備的練習過程中增加實作能力,並自行設計產出結合場域社區需要的專題作品。

期末帶領學生參與「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暨課程成果展」,在活動中設置攤位與社區居民交流成果作品。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也了解一般民眾對於 3D 列印科技的想像與期待。透過此課程,學生對於USR課題有了新的認識,也表示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竭盡所能協助社區生活機能提升,達到永續城鄉的目標。

SDG 3: 保健﹔課程關注生活照護輔具的設計與應用,直接涉及到醫療與健康。這與SDG 3(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相關。通過設計更有效、實用的輔具,可以提升使用者的生活品質,特別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人。

SDG 4: 優質教育﹔課程可能涉及培養學生的設計技能,同時加深對輔具設計的理解。這符合SDG 4(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透過提供具體的實踐經驗,培育學生成為有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

SDG 10: 減少不平等﹔生活照護輔具的設計需求常常涉及到減少不平等。這符合SDG 10(減少不平等),尤其是在提供身心障礙者更平等的使用權利和生活機會方面。

SDG 11: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課程可能強調的是在城市和社區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這與SDG 11(使城市和人類的社區在未來變得更加包容、安全、彈性和可持續)相關,尤其是通過改進輔具的可使用性和適應性。

問題實踐、設計反饋

林珂莆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台南市南區的金華社區,透過訪談與在地參與的方式,了解高齡長者生活上的照護需求,並以「將生活照護輔具導入在地」的創新議題為發想,引導學生關注高齡社會的照護問題。

課程邀請4位業師協助建構一個青銀對話的平台,並教導學生訪談與資料整理的技巧,將訪談內容彙整出清晰且契合需求的人物誌和使用歷程,讓學生在輔具的設計上有了明確的方向。再配合與業師及社區長輩的意見交流,最終呈現了兼具價值與實用的作品。

在期末成果展中,學生製作且發表了扶手式淋浴椅、兩用洗衣用具、掛物車、智能拐杖、動能助行器及友善購物車……等作品。學術、業界及場域社區的深度合作,提供學生豐富的實務經驗與多元觀點,更加了解理論與實際應用的密切關係。不僅激發了學生實踐理論的動力,亦習得了豐富的專業知識,提升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敏銳度及職涯發展上的競爭力。

營養知識與保健食品以及安全議題一直都是社區長輩關心的議題。本課程藉由食品與健康介紹,了解營養素以及保健食品的功能與應用,並從高齡者的角度出發,了解高齡者營養現況及高齡者在營養上的特殊性,並介紹各類保健食品其應用於高齡者照護相關之原則。

老人營養狀態的評估、保健食品等知識。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及南區的鯤鯓社區實際踏訪,了解社區長輩對於高齡營養知識與保健食品及安全議題的高度關切。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了解社區長輩營養現況及在營養攝取的特殊性,並從高齡者的角度出發,將專業知識應用在高齡者照護及餐食的設計應用。

課程中學生也將社區訪視的成果加以分析研究,進而了解隨著台灣國民所得提高、健康意識抬頭、人口老化及文明病增加,國人越來越重視食物供應與營養需求,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更成為近年產業的後起之秀。超過6成的長輩有使用保健食品的習慣,卻對保健食品的使用無專業知識,因此,教導社區民眾如何正確選擇及使用膳食補充品,真正達到保障健康的目的,正是社區的重要議題。隨後將學生分組,以常見的保健食品為題材做成專題,以增加自身的專業知識。

本課程也與其他專業課程配合,成功舉行「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在現場與長輩分享課程所學專業知識,學以致用,提升其競爭力。

利用古早味的懷舊美食,吸引長輩至社區參與活動,藉由懷舊美食讓長輩動動腦、動動手。本課程將試圖透過探討古早味的懷舊美食議題帶領本課程同學深入淺出了解高齡者早年的飲食文化現象,並運用課堂所學之懷舊料理學習之實作成果於學期末在社區辦桌中呈現,除了可協助高齡者找回懷舊媽媽味外,更可以重溫古早好滋味。

了解長輩營養需求以及長輩的古早味料理,培育學生與長者共學與共創,具備青銀溝通與團體合作的能力。透過青銀共創懷舊美食製作,服務關懷社區高齡者。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的溫陵社區,實際與場域的青銀夥伴們透過餐點製作的互動課程,了解高齡者的飲食文化現象,並運用課堂所學之懷舊料理實際烹調餐食,於社區的辦桌中呈現,除協助高齡長輩找回懷舊古早味外,更可以重溫媽媽的好滋味。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與多位長輩參與課程學習並共創懷舊料理。課程中,長輩們分享烹飪經驗,學生體會到高齡長者由於年齡漸長,在膳食方面需兼顧飲食質地與營養的攝取,「吃的下、吃的夠、吃的對、吃得巧」。由於長輩牙口不好的限制,餐點除了考慮營養,長輩能吃得下更重要,所以學生必須改變烹飪方式、選擇軟質食材或運用軟化技巧 、美化擺盤等,並安排家人、親友陪伴用餐,大幅提升高齡者的食慾。

最後,在課程安排下,同學參與本校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舉辦的「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串聯在地社區、企業及USR伙伴學校等,共有百餘位長輩參加。學生在活動中,用在來米製作了九層糕軟質點心,長輩們不但品嘗到懷舊的滋味,也表達了對於活動的喜悅,讓學生們獲得不少成就感。

青銀之間常有台語溝通的障礙,本課程透過業師教學,以及台語說故事、台語照護與衛教的教學方式,訓練學生具有台語表達專業的能力。

長輩與年輕人之間的台語溝通能力

邱偉欣/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訪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及南區金華社區,透過實際與場域長輩的互動接觸,培養學生應用台語交談互動的溝通經驗。

課程邀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邱偉欣老師,藉由課堂講授及實作練習,培養學生掌握台語學習的基本能力。課程包括台語的演變與羅馬拼音的歷史,並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欣賞台語的優美及文字的內涵。課程中透過業師專業指導台語的羅馬拼音與使用、聲調(本調、變調)、閱讀,並介紹醫學台語及臨床對話練習,透過衛教的角度,引導學生實際運用台語交談,介紹居家安全的主題宣導並與場域社區長輩互動、聊天、溝通,在青銀對話的課題上有極大斬獲。

最後,課程安排學生參與本校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舉辦的「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串聯在地社區、企業及USR伙伴學校,進行青銀對話與闖關活動,共有百餘位長輩參加。在這門台語課程中,學生重新認識了自己熟悉的語言,由不斷的對話交談中克服了緊張感,對於未來在高齡照護的學習路上更增添了一份自信心。

社區長者咀嚼吞嚥與營養問題。透過基礎營養學、臺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以及業師親自指導,訓練長者適合的飲食質地膳食,增加長者進食與營養的攝取。

軟質飲食製備能力、高齡友善用餐環境設計。

連正源/台南新樓醫院營養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東區裕文國小,透過與青銀夥伴的互動,體會高齡長者由於年事已高,在膳食方面必須兼顧飲食質地與營養的攝取,以重新找回用餐的喜悅。

課程也邀請臺南新樓醫院營養室連正源講師,透過醫療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高齡友善飲食的課題、學習飲食質地的分類、咀嚼吞嚥與營養、肌少症及軟化食物技巧與菜單設計……等,並讓學生實際操作了4~7級軟質食物的烹調,並與社區長輩及小朋友一同製作雪花糕點心。在滿懷好奇心的小朋友與經驗豐富的長輩兩代間交流溝通的碰撞下,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是非常不一樣的體驗。在課末的心得分享中,學生認為透過課堂重新學習關懷周遭長輩的需求與烹飪的相關知識,如:技術及美食的擺盤……等,收穫頗豐。

最後,在課程安排下,學生參與本校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舉辦的「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串聯在地社區、企業及USR伙伴學校,共有百餘位長輩參加,學生在活動上用在來米製作了九層糕軟質點心,長輩們品嘗了懷舊的滋味也表達了對於活動的喜悅,讓學生增添許多的成就感。

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知能、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

鄭采芩、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舊城街區進行田調與踏查,了解場域商圈的發展歷程。課程邀請5位文化協會的業師,透過4次校外參訪及2次協同課程,進行在地導覽,走訪安平地區名勝,以闖關遊戲帶領學生認識老街;參觀熱蘭遮博物館,了解府城文史工作現狀,並採訪當地商家及耆老;也以蒞校講演的方式,針對文創商品製作與觀光宣傳片剪輯兩主題,分享創作經歷、介紹文創品,補足課堂講授跟實務上的學用落差。

在校外參訪課程中,同學走訪了民權路經營多年的誼德參行、玉珠美容院及三加三食品行等店家與清代郊商信仰中心的海安宮,並訪問神農街耆老姜滄源先生,透過口述歷史以文字和影像記錄在地故事,並在期末將訪談成果去蕪存菁,寫成一篇篇精彩的採訪報導,將採訪影片剪輯成五分鐘的短片在協作平台上公開,留下在地文化傳承的點滴。

2024年適逢臺南建城400週年,業師也分享針對臺南400製作相關紀念產品的構思,讓學生了解文創商品如何與特定的文化主題活動結合,以業界講師的資訊分享來學習相關知識,引起學生對文化產業的共鳴,從創作者的角度思考能做什麼事,給予學生成為文化傳承一份子的契機,亦對學生未來投入相關就業市場增添助益。

在地文資保存與觀光推廣,透過學生走入鹽水,認識在地人文地產景,以專業媒體技能轉譯圖文進行在地文資保存,深化學生文化應用能力,並透過參加國際華文電子書大賽為鹽水進行在地觀光推廣。

培養學生文化及通識核心素養應用於實務專題之能力,並進一步提高其社會參與力。

禹禹藝術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市鹽水區月津港文化園區,在業師的導覽解說下進行田野調查、探訪在地人文地景產及體驗在地文化,實際與在地店家進行訪談互動。

課程導入PBL學習策略,將「體驗學習」和「探索學習」策略融入其中,第一階段讓學生走入鹽水社區,體驗在地文化並記錄後,第二階段則運用設計思考工具,進行分組討論與創意發想,最後在第三階段再回到場域,透過實際的文化活動驗證理論後,應用課堂學習的影音技能和文字創作對當地議題進行轉譯,完成期末電子書專題的製作與發表。同時課程也安排竹編業師帶學生體驗竹編杯墊製作,親身感受古早台灣的生活藝術,看似簡單的竹編卻一點都不簡單,學生十分珍惜USR課程帶來的難得經驗。

在期末成果發表中,學生針對在地文史主題發表8組電子書作品,分別訴說著鹽水在地的竹工藝、月津燈節、蜂炮、在地美食及街區老店的時光故事與未來之根。課程讓學生從認識在地到地方創生,進一步運用所學媒體技能有效的保存並傳播文化,加深了學生未來在進入工作職場上對文化保存的體認與認知。

透過拜訪街區店家,進行認識與紀錄,發展出在地體驗的活動,作為街區生態博物館實踐的基礎。

結合所學文化知識,落實街區的探索。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街區,在場域業師的導覽下,認識府城舊城街區在地的歷史與文化,學生透過訪談在地店家找出商店特色後,為老店設計主題式的互動體驗活動,讓遊客能與店家有更近一步的交流互動,促進地方創生。

課程設計以議題導向,將課堂的學理帶入街區。課堂上先討論關於博物物館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再透過場域業師導覽,帶領學生以文化的視角及自身的體驗去觀察城市街區的生活、記憶與文化後,透過實地走訪及面對面訪談挖掘店家特色與文化,以分組合作的方式探索城市,並在期末以製作報告的方式展現學習成果。在學生的探訪挖掘下,得到許多店家的故事及物件,如:在雜貨店內,發現年代久遠的彈珠台與有著歷史痕跡的冰淇淋冰杓;在販售古玩古著的店家,發現符應時代與文化的特色旗袍;發現修復老舊電器的二手物流老店……等。

期末的文字記錄、照片拍攝與報告,訴說著透過USR課程將知識落實到實踐裡,難能可貴的經驗。學生因課程更貼近自己生活的城市,走入在地,面對多元、突發的問題並加以解決,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SDG9 創新及基礎建設

1.城市解謎遊戲設計

2.在地遊程規劃

3.團隊合作及溝通

4.創意思考

本課程前進臺南市中西區的神農街區,在教師的規劃下,導入在地議題,透過2次的場域課程,引導學生思考「老舊街區公共設施缺乏」及「商圈缺乏代表性的活動」等兩大主題,並在神農街街區場勘、踩線及收集資料。引導學生針對這些問題構思解決方案、提出創新想法,培養遊憩規劃能力。

除教導學生學習遊憩規劃的相關知識及方法,期末也根據課堂預擬之大綱請學生撰寫可行且有創意的【遊憩規劃建議書】,以走讀、社區融滲、做中學等三種方式,進行創新的遊程規劃與設計。藉由走讀與體驗在地文化知識,以及在地店家的創意誘導,交叉積累,引導做中學,達到在地創生的成效。

課程深化了學生社區融滲的意涵,以及對文化保存的體認與認知,也能以地方創生議題為出發點考量,與在地店家討論並為店家作設計,達成在地實踐的良好典範,有效的保存並傳播文化。

以數位資產保存之內容提倡數位加值導向之運作,期以數位加值為社區達到永續城鄉之目標。

藉由USR場域文化永續之議題,提供學生服務與學習實務之機會,結合課程實作技法課程,融入專題導向學習策略,以數位典藏任務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專業實務能力。

鄭采岑/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訪中西區神農街區,進行田野調查。在業師的導覽下,以走讀的方式了解場域的歷史沿革,及其不同時期的發展變遷和演變。

場域業師引導學生不僅能了解社區老屋建築的外觀風貌,還能深入探究歷經各時期文化融合帶來的建築工法。虛擬場景製作的實務課程過去多半僅透過教室的技法教學,容易造成學生不一致的學習表現。然而,透過實際場域的實踐,不僅能維持學習內容與表現主題的一致性,同時能夠拉近學生學習的真實感,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也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自我效能。

在期末的成果展示中,學生分別針對神農街8間不同型態老屋建築,透過電腦軟體繪製出數位3D模型,並細緻的描繪出不同材質建構的窗花外型、翻修過的鐵皮、日式牆面、與保留歷史痕跡斑駁牆面等。透過此課程,學生不但了解當地歷史,更也能仔細注意建築的外觀細節,培養出更好的洞察力,並透過影片拍攝的方式來向其他人介紹神農街,為永續城鄉盡一己之力。

當台灣竹工藝逐漸消逝、鹽水地區少子化問題、偏鄉小學的資源少之下,透過工藝的製作教學過程,除了介紹竹的相關內容與涵義以外,透過引導學生於工具上的認識、編織技巧的運用上,能夠更親近土地、環境,進而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有更深的體認與學習可能。

於鹽水國小透過辦理竹運會,大學生參與設計的活動及擔任關主過程中,帶領小朋友從遊戲認識在地外,也可以藉由夥伴間的合作,提升團隊的精神。

讓大學生進到國小辦理活動,讓雙方透過活動更加了解在地。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訪臺南市鹽水區,在業師導覽解說下,引導學生實地踏查鹽水老街,觀察老街生活、空間的演變、人口老化與青年返鄉等場域正面臨的問題,進而誘發反思,一同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討論思索傳統與現代如何並存。課程實際走訪了鹽水區的天主堂、王爺廟及八角樓等名勝,透過業師的講解說明,傳遞在地文史的轉變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課程也融入在地的竹工藝產業,了解竹產業與地方的連結,並規劃於鹽水國小辦理竹子運動會,讓學生發揮創意與創新,參與活動的規劃與操作,製作如:竹葫蘆、釣魚道具等小物品,並規劃知識問答、擲葫蘆與釣魚遊戲等趣味競賽,讓參與的國小小朋友認識鹽水蜂炮、了解早期使用葫蘆的含義及曾有船舶進出貿易的月津港歷史等,提升在地孩童對於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透過觀察反思,在回到教室之後,學生持續加以發酵與進行創作,製作出許多竹編作品,如:杯墊、燈籠、置物籃與竹筏船……等,此更可看出學生與在地的連結及地方議題關注上,都有了相當程度的提升。

1.文化 故事 產業與歷史

2.體驗在地文化與解說技巧

體驗在地文化與解說技巧

鄭采芩老師/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中西區五條港文化區,在場域業師的導覽下,尋訪神農街區的歷史街屋及市定三級古蹟水仙宮,以了解府城舊港區的豐富歷史文化背景。過程中,場域業師也特別說明了臺南古都基金會推動臺南市老屋欣力的過程脈絡,以及神農街在不同世代元素注入下,營造出的街區藝術亮點。

然而,修課學生來自不同國籍,因著多元的成長背景及生活環境差異,在場域走訪體驗過程中有許多討論,期末行銷的文案發表也以許多不同觀點切入,設計出屬於商圈特殊性可辨識的IG行銷文案,渲染出具吸引力的魅力商圈意象,協助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

2024年適逢府城台南400活動,在慶典的氛圍下更有新神農街的老街特色,藉由場域走訪體驗的過程,讓學生產生對地方的記憶、情感與價值,除此之外,進一步勾勒出構成地方或產業街道的產(商)業街道景觀、店面自身空間陳設、公共空間設施及活動等感知。

1.解決遊客來神農街不知道該作什麼,只能短暫停留的問題

2.改善傳統口說的導覽形式,進行遊戲式的導覽開發

3.透過街區遊戲的方式,讓民眾遊玩入戲,看見老街的文化之美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實境遊戲的規劃與設計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進至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場域,透過遊戲闖關的方式認識在地文化。原課程設計的五條老街與港道,配合年度的普濟燈會活動,把原先規劃的信義街調整成普濟街,學生依五條舊港道,分成五個組別設計遊戲,並讓優秀作品能在後續改良後,做為暑假街區遊戲夏令營的關卡,讓遊客在遊戲中認識老街。

在3次的場域踏訪過程中,藉由業師導覽認識老街的文化特質,並讓學生實際訪談街區住民與在地職人,了解場域更深一層的故事。接著引導學生將歷次的田調結果彙整,並思考如何透過遊戲傳達老街的文化魅力。課程的模組採取「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在實作設計後的遊戲測試中,先安排學生們於本校W棟實測,做為校內遊戲設計練習的場地,彌補從未接觸過街區遊戲的實作不足的問題。

五條老街的遊戲樣貌在計畫團隊的經營下都已成型,今年優秀作品也於年度神農街元宵花燈展上市,暑假將特別舉辦街區遊戲夏令營,延續以往許多親子團體報名預約的盛況與遊客們同樂,一起從遊戲中協力地方創生與文化保存。

製作老屋基因與協助文創開發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3.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林建農、曾娜/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五條港與神農街場域進行田調與採訪,並安排4次深入實踐場域的走讀課程,由在地協會的導覽老師帶領學生認識五條港、神農街與安平的連結。本學期適逢臺南400活動,課程也安排學生參與「安平古堡生日快樂快閃活動」,認識臺南建城之始——安平,了解往昔郊商貿易,從鹿耳門或安平經內海進五條港將貨物運至府城的情景。

課程深耕場域多年以走讀、教室翻轉、實作的方式,藉此讓學生認識港區文化與在地店家的經營現況。本學期採訪店家為位於民權路上玉珠美容院、純理髮、三加三食品行、誼德參行,以及神農街的新駐店袋等,並為商家設計文創品及製作行銷影片,協助在地老店創生。

由於本次修課學生絕大多皆非設計學系的學生,因此,課程也聘請專業業師講授文創品與影片剪輯的相關課題,提升學生文創品設計與影片製作技巧。雖然學生手繪與設計能力有限,但對於問題意識的獨到且跨領域思維,也讓學生創作出有趣的文創品,並獲得在地設計業師讚賞,對未來持續專研相關領域的知識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文創美學與經營運用亦有更深刻的體認。

人文關懷、在地物產應用、環境友善、永續發展

在地創生、環境友善、整合創新、溝通關懷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榮輝老師/鹽水區區公所

本課程實地踏查臺南市鹽水區場域,本次參與的學生大多對鹽水感到陌生,因而在課程開始,先由教師透過課堂介紹,引起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興趣後,於課程中安排3次校外參訪。

業師導覽由鹽水八景的大眾廟聚波亭開始,沿昔日月津港的河道介紹地方歷史變遷與尋訪百年古蹟,體驗在地生活與產業發展,讓學生對鹽水地理、人文特質、歷史演變與區域特產有所認識後,參與鹽水月之美術館的「日常美術課-走走日常」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由扭蛋遊戲中取得指引,穿梭在鹽水的老街巷弄,尋訪特色古蹟或有趣的建築,以雙眼觀察、用雙腳走入在地的日常,體驗地方風景。最後發揮創造力,以繪畫的方式記錄鹽水,並用畫作兌換在地特色建築的卡片,十分有趣且深具意義。

另外,也藉由課堂講授植物芳療與關懷地方在地創生的理念,並製作手工肥皂。除運用番茄、米糠與植萃材料外,也導入地方素材——甘蔗,並與橋南社區居民一起製作香皂,各組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並向居民們介紹,討論精油配方調製,在共學的模式中培養溝通表達的能力,透過課程建立了環境友善觀念,並開始主動去了解自己的家鄉與周遭環境人事物,為地方創生貢獻心力。

永續觀光發展文化

溝通及協調的能力

李榮昌/自由業

陳瑩如/日出南方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際至臺南市鹽水區的場域踏訪,在業師的導覽下,以走讀的方式了解鹽水的歷史沿革、觀光發展及古蹟維護的發展過程。課程並以南瀛地區特殊地理位置及歷史的縱深觀察角度來瞭解台灣的文史,讓學生對南瀛各區有全面性的認知,再由業師帶領至場域實際踏查驗證,體會南瀛歷史與風土民情。

鹽水地區是大臺南市六大歷史街區之一,而早期鹽水港更是在17世紀軍隊入港後,開啟了港區產業文化的心臟。透過業師對地方文史及歷史變遷的深度解說,融入鹽水厚實的文化基因後,學生分成五組,對場域內經營一甲子以上的老店進行訪談,分別採訪了鹽水區的建盈商店、大上海美髮、元利鐵店、和合信餅店及福順利金紙,並以製作採訪短片的方式,加深對採訪店家的印象,再將成果製作成導覽鹽水地區的特色刊物。

訪談過程中從工作規畫、分配到實際採訪,學生將現場所遇問題逐一克服、釐清疑問,吸收了課堂以外寶貴的經驗與能力,啟發了學生對多元領域的商業洞察與認知,以及保留傳統產業的重要性及急迫性,也期望能透過所製作成果刊物,讓更多人認識鹽水,為延續文化永續盡份心力。

確保孩童能獲得高品質的幼兒發展、照護及學前教育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教保專業能力、在地文化認識能力

照護及學前教育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教保專業能力、在地文化認識能力

許桂禎/將軍幼兒園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區場域,將課程導入在地議題並融入台南各地特色,設計一系列的遊戲關卡,讓修課學生與參加的孩子們一同在遊戲中探索府城,促進臺南地區親子對在地文化的認識。

課程也帶學生參訪臺南市將軍幼兒園,透過與小朋友的接觸,了解孩子的想法,並請園長分享幼兒園課室經營能力及專業幼保技能。在老師指導和同儕互相觀摩學習下,學生製作了「臺南博物穿越:圈圈冒險」、「神農我最蝦」及「台南農產丟丟樂」……等9款闖關活動,並為孩子設計如黃靈芝、藍小枸和綠薄荷……等,具神農街特色的隊名進行闖關,闖關結束後接續繪燈活動,將課堂講述的知識加以活用,從做中學習,時刻的觀察孩子的每個動作,及這些動作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也發現在與幼兒互動的同時,適時的鼓勵與讚美,可以激發幼兒遊戲的動力。

活動除增廣學生對臺南地方和文化的見聞,也增進自己觀察瞭解到每位孩子發展和學習的差異性,對未來投入工作職場提供更多實務經驗。而透過USR課程也體認到自己服務社會的使命感,期望能持續進步為永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文化永續、竹工藝文化踏查

基本知能、 本土與國際意識、人文與倫理素養

張娟瑩、鄭沛瑩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際走訪臺南市鹽水區,在2次校外參訪規劃中,第1次參訪在業師的導覽下以橋南老街為蹲點,擴展到三福路(布街通)、中正路及朝琴路(竹仔街),讓學生以實地踏查及親身體驗的方式深入認識鹽水多元的文化脈絡。

第2次的參訪將課程對接場域議題,主要以蒐集鹽水的竹工藝文化做為創作素材,將學生分成五組,以竹工藝為主題,與場域的社區長輩在共學中啟蒙竹工藝文化,思考如何保留在地的文化。在業師的引導下,各組的主題以早期的竹藝品為題材,分別根據生子椅、謝籃、竹九宮格、竹輪鼓車、編竹夾泥牆等五大主題進行訪談,訪談中場域老師的分享,讓同學了解了傳統文化禮俗的深奧,也發現無論是食衣住行育樂,總是可以看到竹的身影。除了物質之外,竹的精神文化更是豐富多元,常為文學藝術取用的素材,運用極廣。

在期末成果發表會上,各組學生將小組討論過程和成果海報以簡報方式,互相交流,透過相互學習觀摩,增強自身知識與表達能力,並開始學習思考如何保留在地文化與永續傳承的課題。

1.在地議題呈現為左鎮行銷企劃,期望可帶動左鎮社區。

2.參與開基玉皇宮之環保文創設計比賽;舉辦環保文創設計競賽,希望大專院校的學子將創新的想法,付諸實行可將自行設計的環保文創品,真正落實到實務上可用之產品。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

1.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2.左鎮行銷企劃;訓練學生們關懷社區發展。

 3.藉由參與開基玉皇宮之環保文創品企劃競賽活動,可讓學生們更加知道怎麼愛護地球。

賴政達/左達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左鎮場域,透過在地業師的導覽講解,走讀左鎮老街與公舘社區,探究左鎮的社區活化與青年返鄉等重要課題,並將左鎮的特色亮點——惡地老街及公舘社區農特產「葛鬱金」(即俗稱的粉薯),做為課末電子商務行銷企劃的主題,讓學生們經由實地參訪與認識社區後,在期末製作電子商務的行銷企劃書。

同時課程為促進學理與業界所需可以契合,也安排業界講師協同授課,內容為手機短影片的拍攝、剪輯與短片實作教學等課題,來減少學用落差,並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協助其了解產業現況。學生在導覽課程中看到社區迫切的問題,為了在期末成果上能呈現出符應在地需求的的電子商務企劃案,為老街與公舘社區提出解方,於課程中更積極蒐集多元的資訊,學習上也看到在教室裡少見的專注神情,積極走訪左鎮與當地耆老交流,包含編竹阿伯、在地國中老師,甚或是拉著公舘社區理事長訪談。

期末成果發表中,學生發表了遊歷左鎮老街企劃,與以人寵共食為特色主題的「金津有味」,使用在地農特產「葛鬱金」的手作零食。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與挑戰。

1.在地議題呈現為左鎮行銷企劃,期望可帶動左鎮社區。

2.參與開基玉皇宮之環保文創設計比賽;舉辦環保文創設計競賽,希望大專院校的學子將創新的想法,付諸實行可將自行設計的環保文創品,真正落實到實務上可用之產品。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

1.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2.左鎮行銷企劃;訓練學生們關懷社區發展。

3. 藉由參與開基玉皇宮之環保文創品企劃競賽活動,可讓學生們更加知道怎麼愛護地球。

賴政達/左達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左鎮場域,透過在地業師的導覽講解,走讀左鎮老街與公舘社區,探究左鎮的社區活化與青年返鄉等重要課題,並將左鎮的特色亮點——惡地老街及公舘社區農特產「葛鬱金」(即俗稱的粉薯),做為課末電子商務行銷企劃的主題,讓學生們經由實地參訪與認識社區後,在期末製作電子商務的行銷企劃書。

同時課程為促進學理與業界所需可以契合,也安排業界講師協同授課,內容為手機短影片的拍攝、剪輯與短片實作教學等課題,來減少學用落差,並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協助其了解產業現況。學生在導覽課程中看到社區迫切的問題,為了在期末成果上能呈現出符應在地需求的的電子商務企劃案,為老街與公舘社區提出解方,於課程中更積極蒐集多元的資訊,學習上也看到在教室裡少見的專注神情,積極走訪左鎮與當地耆老交流,包含編竹阿伯、在地國中老師,甚或是拉著公舘社區理事長訪談。

期末成果發表中,學生發表了遊歷左鎮老街企劃,與以人寵共食為特色主題的「金津有味」,使用在地農特產「葛鬱金」的手作零食。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與挑戰。

培養學生挖掘與開發在地材質,設計體驗教案,增進地方藝術特色在地議題的呈現,透過學生文創帶入人潮等。

資訊能力、整合創新、表達溝通,對應系所指標。

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茅明旭理事長、沈介文先生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左鎮地區場域踏查參訪,透過挖掘、開發在地質材來體驗設計,以增進在地藝術特色的議題呈現。

在幾次校外參訪中,除實地至左鎮地區的老街蔗埕公園、菜寮溪及化石博物館尋訪地方再生循環材料,也參訪位於臺南市區的亨達模具與志鋼金屬觀光工廠,針對工業製程議題,深化對產品設計知識的實用性與記憶點。透過認識業界的金屬模具與加工製造的產業現況,引導學生在進入左鎮採集素材,並思考翻模創作與少量生產的同時,能有更具體對產品開發的認知與身邊素材的應用關係。在場域業師的講述中,學生了解了左鎮地方文史及關於化石採集與植物認識的議題,並體驗植物藍晒手作課程。地方的竹藝工作者,更引導學生以在地素材「刺竹」與「月桃」為發想融入創作,實際投入左鎮在地「火炬報佳音」的文化活動,在當地耆老講述技藝及火炬復刻等課程,認識了火炬文化。

期末學生分組於校內X棟外,辦理循環質材工作坊成果發表,工業製程組同學以指定產品拆解後灌模創作成作品展演,而循環材料翻模組則以數種循環質材製作成系列作品。透過USR計畫參與在地活動,並運用學理在實做中學習,也在推廣過程中,透過學生的文化創意與手作為地方帶入人潮。


1.協助淺山地區農友參與淺山市集攤位布置,突現攤位視覺特色,吸引消費者進一步了解淺山農產特性與優勢,並進一步吸引購買。

2.與淺山市集農友合作,協助以在地風土特色、市場定位等,進行個別品牌設計,透過訪談、勘查、工作坊、設計、討論、修改、呈現。

1.掌握淺山地區農友品牌特色的能力:挖掘關鍵風土特色能力

2.與小農業主溝通能力,並釐清小農品牌之市場方向

3.小農品牌設計能力

4.團隊合作能力

台南市文史協會/宋金山理事長

本課程帶領學生將場域從臺南市的左鎮區推展至玉井區,與臺南的淺山地區農友一同參與淺山市集,協助完成市集攤位的布置。

在業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品牌攤位的創意思考,後以調查、訪談與觀察的方式,了解在地農產特色與優勢,並導入設計實務課程所學,規劃能突顯攤位展示視覺特色及小農品牌的設計,進而吸引消費者購買。並與樹德科技大學學生合作,辦理「淺山綠色攤位設計工作坊」,在淺山市集活動前透過農場參訪、場地勘查、設計工作坊、提案發表等,讓兩校互動、交流、學習,藉此讓學生發現自己所學與其他學校的差異之處,進而肯定自身特色。參與學生分為四組,分別與左鎮區的蔬果園及玉井區的天埔社區、農場與果鋪的在地青農與業主,在溝通中釐清品牌之市場定位與合作店家的需求,並將設計元素轉譯實現,從實做中學習。

在期末報告上,各組呈現其設計的產品,也分享執行過程的心得,提到要將設計理念與農家討論說明是件不容易的事,對農友回饋意見的修改與問題排除,更是嚴峻的挑戰。最後在市集舉辦當天,如期完成特色攤位布置,更是難忘的經驗與收穫,也希望未來能以品牌設計思維與在地產學鏈結,為地方經濟開創商機。


依據SDGs11的永續城市與社區議題,融入台南左鎮地區的文化特色

文化整合、創意表達能力、實踐操作

本課程帶領學生透過文獻參考,深入了解左鎮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元素,引導學生對在地的文化樣貌、色彩和主題應用進行探究,並融入左鎮特色和在地元素,來執行版印設計的實作課程。

在教師講述中,學生先對版印的排版、圖形配置與色彩搭配有初步了解後,再透過實際參與設計春聯和紅包袋版型設計,深刻理解版印印刷技術的操作。由於需思考將左鎮場域在地元素展現於自己的設計,誘發學生更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彼此間的詢問互動、分享設計想法與心得,營造了充滿創意和共學的學習氛圍。運用橡皮膠板雕刻具左鎮文化的模板,從發想、設計到雕刻,完全自主且以手作方式完成。雕刻的模板造型融入左鎮在地文化特色,如:農特產(筍子、芒果)、左鎮化石、二寮日出、竹編技藝等,並以節慶用語及今年的龍年寓意相結合,印製出具在地文化的春聯及紅包袋,讓這些成果作品顯得格外獨特。

議題導入式的學習除提升技能外,也體現在文化與跨學科的知識整合與實踐等方面,並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而結合場域特色和文化的課程,也促進左鎮地區的文化傳承。未來這些設計也將透過計畫協作在場域社區中展示,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實現社區文化的永續傳承。

在地文資保存與觀光推廣,透過學生走入西港,認識在地人文地產景,以專業媒體技能轉譯圖文進行在地文資保存,深化學生文化應用能力,並透過參加國際華文電子書大賽為西港進行在地觀光推廣。

培養學生文化及通識核心素養應用於實務專題之能力,並進一步提高其社會參與力。

晒港有機智慧農產社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西港區,在場域業師的導覽中,實地感受西港獨特的人文風情及地景,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在地文化。課程並規畫學生實際參與融入西港在地特色的胡麻節活動展演,建構起與在地的互動的橋樑。

課程導入PBL學習策略,將「體驗學習」和「探索學習」策略融入其中,在第一階段讓學生走入西港社區體驗在地文化並記錄後,第二階段則運用設計思考工具進行分組討論與創意發想,最後在第三階段再回到場域,透過實際的文化活動驗證理論後,應用課堂學習的影音技能和文字創作,對當地議題進行轉譯,完成期末電子書專題的製作與發表。多數學生也回饋此一難得的經驗,透過USR課程才知道在地的胡麻產業、西港慶安宮的歷史、民俗知識、器具、歷史、建築及在地美食等。

在期末的成果發表中,各小組對在地文史主題發表10組電子書作品,分別訴說著西港在地的胡麻農產、廟宇、在地美食及街區老店的時光故事與未來之根。課程讓學生從認識在地到地方創生,進一步運用所學媒體技能,有效地保存並傳播文化,加深了學生未來在進入工作職場上對文化保存的體認與認知。

左鎮為人口老化及外移嚴重之極限鄉鎮,本計畫為促進左鎮農業推廣,擬結合食農教育,與左鎮農會及農民合作,於左鎮人潮聚集處之在地通路,透過學生設計創新食農教育方案,以協助在地夥伴創新食農教育作法,有助於其爭取資源加以實踐。

專案企劃能力、市場調查能力、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的提升、跨領域議題處理能力。

左鎮區農會吳素卿主任、左鎮區農會穆翠玲承辦人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左鎮區實際踏訪,藉由業師的講述、引導與經驗分享,讓學生了解左鎮為人口老化及外移嚴重的極限鄉鎮,迫切面臨的問題更包含農產品、自然及文化資源等產業振興議題。

課程先以講授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專案撰寫以及市場調查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方式,而在期中階段透過實地的校外參訪,並將學生分組,針對場域目標客群進行市場調查,再將調查結果進行客群分析,以了解目標受眾的特徵和期望。最後,各小組藉資料分析的結果調整專案內容,設計符合在地社區及消費者之實際需求的企劃案。期末簡報時,各組透過創意設計將選定核心議題轉化,以視覺傳達來呈現成果,包括文宣海報編排、周邊商品設計、體驗活動企劃、展示內容設計、場域規劃美化等方式,表達各組對複雜食農教育議題的呈現。

課程執行過程中的歷次評圖,亦邀請業師協同進行評分並給於建議,有助學生改進專案計畫的內容,使其更容易被民眾理解和產生共鳴。學生實踐所學理論知識,透過親身體驗、品嚐及購買農特產,理解食農教育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環境友善飲食議題的關注,也實際協助了左鎮社區永續發展。

藉由帶領學生走訪場域,藉由實作磨練演藝經紀、創作展演與燈光音響之跨域展演經驗

1.演藝經紀與活動企劃能力

2.創作與展演之能力培養

3.燈光音響實務經驗

張名廷/音樂創作人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西港區,在業師的導覽下,參訪西港場域與地方社區創生的成果展示。課程並規劃學生實際參與西港在地胡麻節活動的規劃和執行,將課堂的專業科目應用於實踐中,從而提升學習動機,減少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讓學生在理解西港地區文化的同時,透過音樂和創意的共同語言,協力社區成員共同塑造西港的全新形象。

課程規劃專業業師協同授課,從音樂配置、編曲實務到硬體規劃、活動展演流程執行及救護規劃等多面向的課題切入,讓學習成為一個多元而整合實務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將所學應用於真實場景。在了解西港地區在地文化及當地的人口外移及老化等偏鄉議題後,對於能將自身專業結合在地議題協力地方創生,學生在實踐課程上有了新的動力,如:流行音樂系的潘維謙同學與當地居民,以在地的農特產「胡麻」共同創作反映在地農民和特產的歌曲——《胡麻老飛俠》;將嘻哈音樂曲風帶入西港國小,與孩童們一同用音樂翻轉在地歌謠;最後在西港胡麻節活動上,更帶領居民、返鄉青年和在地學童們一同在胡麻節上展演,贏得了居民的認同和熱烈反響。結合教育與社會責任議題的學習體驗,也為學生在個人發展和未來職業道路上,提供了寶貴的指引和經驗。

培育學生的Live Band表演技能,以及團隊合作之能力

宋振富/升昇樂器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市西港區,與西港區公所及農會合作,參與在地胡麻節市集演出活動。

學程特邀西港在地業師透過月琴音樂教學,讓學生對在地文化有深入的認識,並收集許多在地素材,結合歌曲創作產出作品。課程安排上除介紹不同的樂風、曲風之發展背景、差異與特性外,更安排了三次協同業師教學,實際帶修課同學參訪業界專業錄音室及樂器行,並由錄音室老闆親自講解業界音樂創作與錄製等知識,也讓學生實際上台演奏或與業師合奏,從實作中累積學習經驗,加深身體記憶並發現自身演奏上的問題。修課學生共分組成4組樂團創作音樂作品,最後遴選3組上台演出,另一組則擔任幕後工作。

在胡麻節的演出活動上,各組藉由觀摩演出與實際上台展演自創的音樂作品,了解課堂所學與實際應用的差異,學期末學生均表示與西港在地藝文團體共同行銷西港,累積了許多實戰經驗,而部分參與演出的佳作也將被挑選出來,在下學期獲得報酬,讓西港歌曲創作工作更能與業界接軌,為未來就業埋下發芽的種子。

SDG:優質教育、永續城鄉。藉由帶領學生走訪場域,啟發與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歌曲與文創活動

1.詞曲創作能力

2.培養對於SDGs與在地意識提升

3.藉由設計思考之專業規劃文創活動

陳義豪/葛瑞特音樂經紀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與西港區場域,透過踏訪神農街,了解舊港區文化歷史,並實際參與融入西港在地特色的胡麻節活動展演,進而累積對音樂創作的靈感,啟發其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樂曲與文創思考。

課程藉由神農街的場域業師導覽,引導學生在踏查過程運用「人物環流互訊」的思維,學習蒐集在地資料方法,並學會如何從文化遺產的角度理解社會現象,及從府城廟宇文化發展中,理解對文化多元的欣賞與尊重。再由兩位專業業師分別就歌詞發想、創作與台灣在地文化的課題協同授課,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批判性思考及創新思維等能力。期末時讓學生設計富有創意的表演方案,在課堂上分享創作經驗,並安排對展演感興趣的學生,參與西港胡麻節活動演出,在公眾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藝。

修課的學生當中,尤以魏順財同學對於音樂創作結合社會實踐,表現出高度興趣與熱誠,不僅在西港胡麻節活動中主動爭取演出機會,成為音樂會的舞台主持人,也積極參加USR學生社群,在USR博覽會中擔任解說員,鞏固他學習與實踐的經驗。藉由USR課程將學生帶入實際場域在實境中運用所學,也促進與社區成員間的互動,此類互動不僅深化其對在地文化的關懷,也提升學生將學術知識應用於實際環境的能力。

SDG:優質教育、永續城鄉。藉由帶領學生走訪場域,啟發與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歌曲與文創活動

1.詞曲創作能力

2.培養對於SDGs與在地意識提升

3.藉由設計思考之專業規劃文創活動

施勁偉/音樂創作人

石牧民/財團法人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與西港區場域,透過踏訪神農街,了解舊港區文化歷史,並實際參與融入西港在地特色的胡麻節活動展演,進而累積對音樂創作的靈感,啟發其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樂曲與文創思考。

課程藉由神農街的場域業師導覽,引導學生在踏查過程運用「人物環流互訊」的思維,學習蒐集在地資料方法,並學會如何從文化遺產的角度理解社會現象,及從府城廟宇文化發展中,理解對文化多元的欣賞與尊重。再由兩位專業業師分別就歌詞發想、創作與台灣在地文化的課題協同授課,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批判性思考及創新思維等能力。期末時讓學生設計富有創意的表演方案,在課堂上分享創作經驗,並安排對展演感興趣的學生,參與西港胡麻節活動演出,在公眾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藝。

修課的同學當中,尤以王芷琳同學對於音樂創作結合社會實踐,展現高度興趣與熱誠,在西港胡麻節活動中主動爭取演出機會,在演出中大放異彩,深得在地民眾的讚譽。此經驗不僅豐富了王同學的實踐經驗,也強化了她的自信和公眾表達能力。藉由USR課程帶領學生在場域中運用所學,促進與社區成員間的互動,不僅深化其對在地文化的關懷,也提升學生對學術知識應用於實際環境的能力。

1.本土養殖戶的沒落

2.如何改善戶外養殖存活率降低

3.養殖產業的經驗傳承與知識創新

4.在地產業與教育的結合與推廣

1.同學們對於參與活動對於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會更有體會,走出教室也能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的。

2.透過實際探訪讓同學們了解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讓其所學到知識不只是停留在學校中,而是能與地方及社會接軌。

3.利用主題式學習方法學習機構設計的流程和實作,透過在地養殖產業的結合,瞭解土城魚塭近年來魚苗存活率較低,產業成本等考量,實際讓同學去在參觀和訪問現場使用到的機具、方法、流程,盤點問題後產生設計構想。

4.利用主題式學習方法讓學生學習如何透過樹梅派進行感測,並與實地場域合作,讓同學經由業師介紹如: 環境因素與漁獲量之間的關係、水中的微生物對魚類生存的重要性等等,在介紹及訪問中發想如何透過感測來分析影響場域之因子,並加以改善。

5.利用本系學習的工程技巧電腦輔助繪圖去將構想設計和模擬,運用機構學課程上所學的分析方法以及零件評估的方法,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的專業技巧,同時也訓練同學們的創新思考開發。

6.透過分組討論讓學生去發現問題,並讓同學透過智慧感測中所學之溫濕度感測、馬達控制、距離偵測等技術來解決問題,讓其對智慧感測等方法有更深的認識並且能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之技巧。

林威廷/木木商行

林郡智/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透過場域業師的導覽解說,實地參訪在地養殖魚塭及工作坊,了解在地養殖漁業現況及產業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生產力降低問題,思考該如何用科技的方式來改變傳統。

課程規劃2次的校外參訪,第一次參訪土城漁塭,實地認識在地養殖產業的環境,及比較跟其他地方養殖環境的差別。在業者的講述下,學生了解魚塭養殖時會用上的基本概念,包含海水鹽分的滲透,及魚塭中有那些數值會影響到魚類的成長後,請學生根據業師提出的需求產生設計構想,使用本課程教學的程式能力及樹莓派感測設備擷取感測數據做分析、回饋應用,並提出智慧化的設計;而在第2次的參訪中,則直接到業師的工作坊,各小組針對前次場域參訪的心得制定主題並與業師分享,討論小組的設計構想是否合理,場域業師實際利用水濁度跟水溫檢測儀,針對場域實際水的濁度和溫度進行感測,向學生展示智慧感測之應用。

透過此場域課程,讓學生設身處地去了解問題,進而思考、解決和設計,以實踐課堂上的內容,對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生活常識上都有實質助益。同時也導入寶貴的環境永續議題,將所學之智慧感測知識結合相關產業,培養自身機械工程之技能。

台南土城魚塭水質監控及測量

1.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2.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3.提升議題分析與找出解決之策略的能力

林威廷/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魚塭參訪,透過場域業師導覽,介紹魚塭環境,包含:魚池面積大小,打氧設備,餵食方法及水質管理等,同時也分享在飼養過程面臨的困難,使學生了解飼養魚群不單純只是餵食、換水等工作,對於魚塭水中氧氣濃度,魚隻健康狀態等問題也需一併考量。

在初步了解魚塭環境及相關問題後,學生分成數小組,整理場域參訪中發現的問題,並嘗試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教師要求每位學生都需要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同儕討論,藉以促進團隊合作,建立更多可研究探討的方向,再與老師討論解決方法的可行性。在這樣的激盪過程中,學生也發現了許多不一樣的問題,例如:冬季水溫下降時魚群因受寒死亡;魚塭面積過大,導致人力餵食上消耗大量時間;及於能見度低的魚塭中,無法掌握魚群的健康狀態,進而導致疾病傳染,影響其他魚的存活等問題。

各組在期末將問題製作成簡報評圖,也邀請業師蒞校一同參與,評估各組簡報是否適合應用於幫助魚塭解決問題。課程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應用所學,未來於職場面對環境永續課題能先一步理解,並為地方創生貢獻己力。

台南土城魚塭曝氣機

1.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2.引導學生在場域尋找機械設計的實際問題。

3.將書本的理論應用在魚塭曝氣機的實際設計。

4.訓練學生簡報能力,並思考理論與實際的關聯性與差異。

林威廷/木木商行

李健誌/長躍企業有限公司

李彥益/廣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魚塭參訪,透過場域業師導覽,介紹魚塭環境,包含:魚池面積大小,打氧設備,餵食方法及水質管理等,同時也分享在飼養過程面臨的困難,使學生了解飼養魚群不單純只是餵食、換水等工作,對於魚塭水中氧氣濃度,魚隻健康狀態等問題也需一併考量。

在初步了解魚塭環境及相關問題後,學生分成數小組,整理場域參訪中發現的問題,並發想設計以節省人力及廢氣排放為重點的曝氣機雛型機。過程中,學生也了解到曝氣機的設計上需要考慮的環節,如:水體特性、氧氣傳輸效率、製造成本等多個因素,思索如何在設計中平衡這些因素,以達到最佳的性能。

期末的成果發表分成理論組與實作組,運用ORID技法,有系統地整理了所發現的問題並發表簡報。也邀請業師蒞校一同參與,評估各組簡報是否適合應用於幫助魚塭解決問題。課程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應用所學,未來於職場面對環境永續課題能先一步理解,並為地方創生貢獻己力。

促進創新和基礎建設:傳統使用竹竿擾動水流,目前使用裝置馬達的膠筏人為操作,而學生實作實作「遙控弄魚船」。

1.了解全球 SDGs 項目、永續議題。  

2.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電子系/楊峻泓 老師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魚塭參訪,場域業師向同學介紹魚塭環境,包含:魚池面積大小、打氧設備、餵食方法及水質管理等問題。針對本次主題「弄魚」,引導學生了解實務經驗和業界觀點,縮小學用落差,也為專業課程提供新的觸發點。

「攏魚仔(弄魚)」的目的,是為讓虱目魚受到驚嚇將食物排出來,加上驚魂未定也不會再進食,可確保內臟乾淨,避免捕撈後腐壞。傳統以竹竿擾動水流,現今則使用馬達膠筏人為操作,效率顯著提高也突顯科技創新對捕撈效率的影響,展現現代化養殖的優勢,接著引導學生發想設計。

期末場域測試中,有同學以節省人力、降低危險性並減少燃料使用造成的廢氣排放為重點,實作「遙控弄魚船」,做出類似氣墊船以風力推進的「弄魚」載體船。在構想及實作方面得到業師的大力讚賞,僅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順利做出大學的初次實作專案。學生透過與業師討論魚塭的實際問題,學會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有助於塑造他們的實踐能力,讓製作成品與實測不再是課堂中的想像。

挖掘土城魚塭場域問題並使用ESP-32等軟硬體進行改善

1.實地踏訪魚塭挖掘潛在問題,並使用SWOT與NSDB進行分析提升學生蒐集資料與提案能力。

2.利用Arduino軟體結合ESP-32與各感測器之產物解決魚塭中發現之問題。

3.藉由教師與助理在課堂上的講解,抑或是使用桌遊讓同學們能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林威廷/木木商行

尤濬哲/點點滴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前往台南市安南區沿海的土城仔進行場域踏訪,透過業師——在地業者林老闆的導覽,了解場域養殖漁業的現況與運作模式,並與其進行訪談交流,了解場域內臨海環境對於相關魚塭設施與工作上所帶來的實際問題,作為期中簡報的提案內容。

由於修課學生對於USR課程都相對陌生,因此,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先以主題「養一條好魚」的提案,引導學生運用NSDB與SWOT分析,集思廣益分析議題,在後續對接場域課程時,便能夠快速思考魚塭養殖所涉及的核心條件,為課程奠定基礎。課程中也引入互動式桌遊——「我們的福爾摩沙」,培養學生從對應之SDGs項目進行討論,訓練獨立思考、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大學社會責任的正面態度。

在兩次場域活動中,同學將各自的提案以課堂所學的Arduino軟體與ESP-32的軟硬體為基礎,建構物聯網的應用功能並結合到設計產物上,實現資訊在雲端與裝置間傳遞,並藉由場域中實測與業師討論分析成效,於期末將提案課題與場域訪談的心得做成報告。

透過USR課程,學生了解永續議題的發展,認知到課堂所做的事能帶給社會的影響力,培養正向的工作態度,未來在職場與生活中能持續關心,並參與社會責任的實踐。

養殖業一直存在育成率的問題,氣候變遷的狀況下氣溫忽冷忽熱或是氣溫驟降都非常有可能導致魚苗死亡,透過課程推動讓學生認知SDGs的重要性,將課程所學的單晶片及物聯網運用在魚塭達到監測及檢測的功能,藉由此功能隨時關注魚苗的狀態來提升育成率。

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協作和團隊合作能力

林文瑞/鴻洋遊艇股份有限公司

林威廷/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透過場域業師的導覽解說,實地參訪在地養殖魚塭,在了解魚塭所面臨的問題後,鎖定在地業者提出的漁塭水質議題,探討因過量投放餌料,導致藻類繁殖衍生的浮沫問題。並以此做為本次課程的主題,分為兩組來製作打撈魚塭浮沫的「撈泡船」。

課程邀請遊艇業界專業講師講述船體結構與知識,並實際製作雙體船,在學校的水池下水測試,讓沒有基礎的學生找到設計方向,從無實際設計、製作船體經驗循序漸進,從無到有把作品實作出來。課程除需運用課堂專業知識以及繪圖等能力外,由於本次分組方式採隨機抽籤進行,學生在繪圖、3D列印、採購、組裝、配電測試到期末簡報等分工上,更考驗著互助團結的溝通能力。

學期末的成果展安排於場域內的土城鹿耳門聖母廟舉辦,邀請當地民眾一同參與,兩組以簡報的方式將作品的運作方式及SDGs 17項永續議題對在地民眾推廣,並讓民眾投票選出優勝隊伍,參與活動投票的民眾還可以摸彩抽獎,獲得學生以3D列印自行設計的胸章。透過與在地居民的交流互動中,學生累積了課程以外的活動舉辦經驗,提升對未來畢業後在職涯發展上的多元可能。

本課程透過最佳化設計流程於魚塭各項應用,分析出影響效率的各項設計參數,有助於提升魚塭設備的性能與附加價值,因此本課程符合SDG 8「透過多元化、科技升級與創新提高經濟體的產能,包括將焦點集中在高附加價值與勞動力密集的產業」。

透過課程讓學生了解最佳化實驗參數設計的重要性。

陳柏樺/木木商行

林郡智/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透過場域業師的導覽解說,實地參訪當地養殖魚塭,了解在地養殖漁業現況。

課程規劃2次校外參訪,先由場域業師講述在地養殖產業的環境,分享目前魚塭因天氣、溫度、水質等問題,導致養殖工作的過程產生的諸多困擾。在了解場域問題後,老師即以魚塭水質為主軸,讓學生分組自訂研究題目,協助養殖業者找到問題點,同時透過課程學習的田口最佳化研究法,驗證實驗過程的可行性。各組實驗分別針對降低水質酸鹼度、增加溶氧量及有效擴散餌料等不同面向,結合過去所學的機械設計、機構學等相關知識,設計以馬達連接軸帶動機械結構(葉片)擾動水流的方式進行。第2次的參訪前進業師的工作坊,各組同學展示設計的機械結構,與業師討論改進方向與建議。

各組期末報告均顯示機構傳動設計的任何調整,均會影響相關實驗因子,改變最終的效果與數據。學生透過操作的過程,了解課程導入的最佳化實驗設計帶來的貢獻程度,與實質影響測試的結果。經由社會實踐課程導入教學的方式,應用於計畫場域,使課程更具實踐導向,提高教學質量,並有助於學生未來將所學應用於學術研究或業界職場。

透過社群媒體建制的課程,培訓同學協助目標場域架設探索園區的社群媒體平台,並設計團體體驗預約線上活動,促進目標場域共融活動推廣,進一步達到社群上的正面影響力。

本課程將帶領學員參訪線上社群媒體帶動線下產業發展之成功單位,並邀請業界師資與社群經營者於課堂間分享實務案例,讓學員構思期末成果所共同經營的社群媒體內容創作方向。

黃瑞志講師

郭育廷講師

黃瑞志講師及工作室的教練們/ 一草一木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藉由校外參訪親身踏查及與業師訪談交流的方式,了解社群媒體經營實務。為了能夠實際體驗青年回鄉創業的社群民眾經營的產業,拜訪了雲林縣口湖鄉「好冏男養蝦場」、「口湖遊客中心」、「金湖休閒農業區」以及口湖社區的鐵窗花文化,觀摩其如何以社區團結的力量,來營造觀光客願意造訪的特色。

同時,課程也協同3位專業業師,分享社群管理與互動及品牌建立的經驗,如:郭育廷講師 (視障人士)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個人經營自媒體歷程,並讓學生嘗試遮住雙眼,感受看不到時所需面對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發生問題時接受挑戰不放棄的勇氣,分享內容讓大家都非常感動。

期末的成果發表會則帶領學生拜訪瑞復益智中心,以影片拍攝的方式記錄身心障礙學員的體驗活動,並將活動歷程練習在社群媒體發布。藉由USR課程讓同學實地參訪與參與自媒體運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了解創作自媒體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提供未來投入職場的實務經驗與培養正確觀念。

透過專業領域課程,培訓同學協助位於台南市安平區漁光島的瑞復益智中心擔任探索園區的場域指導員及探索設施維護管理人員,並開設團體營隊協助場域的維護運營與活動帶領,進而成為共融體驗活動指導員。

本課程將教授學員如何設計與策劃適合幼兒及身心障礙者的遊憩活動,並將其融入友善共融的環境。學員將進行案例分析和實地考察,以深入了解幼兒及身心障礙者兩族群的需求,並學習創造包容性的遊憩環境。

黃瑞志講師及工作室的教練們/ 一草一木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入在地,前往高雄市美濃區的精功社區,在社區發展協會的講師解說下,認識客家風情、體驗竹竿人力盪鞦韆及社區開發的在地食材及植栽、葉拓成品等特色遊憩元素的經營實例。參訪課程中除了教會學生綁束繩結,體驗竹竿人力鞦韆外,也為期末課程培訓基本知識。

課程並與臺南市「一草一木工作室」業界講師合作,除課堂授課外,並舉辦「攀樹」的戶外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培訓團體營隊活動的運營與規劃,進而成為共融體驗活動的指導,於期末成果課程中,協助安平區瑞復益智中心的身心障礙學員,進行「攀樹」活動。在幾次的場域走訪和業師的教導中,學生走出課堂實際參與活動企劃的進行,並思考不同族群的遊憩活動規劃,在協助身心障礙學員進行「攀樹」活動過程中,學生們發現臨場會產生的問題並加以解決,不僅培養了自信心和愛心,也從學員們的笑容和歡笑聲中,了解到自己的努力學習實際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而這也是課堂上所學不到的經驗。

藉由USR課程實地參與活動企劃,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了解建立公平、正確的觀念,並體認到創造包容性的遊憩環境,達成共融學習的社會責任之重要性,未來投入職場後,能建立正確的觀念。

保育海洋生態

從社區在地的人事物地理景觀探究108課綱校本課程教案的發想與SDG的連接性。

陳建都/台南市文化局古蹟區導覽解說員

李啟榮/龍岡國小校長

謝承翰/崇明國小教師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安平區的四鯤鯓社區與南區的夥伴學校龍崗國小,在臺南市文化局業師的詳盡導覽中,帶領大家了解社區的生態環境和民間信仰。從四鯤鯓碼頭、龍山寺到龍目井等地方,讓學生們對於府城的文化與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激發對於社會實踐課程的想像力。

參訪過程中也規劃學生前往龍崗國小,在教師的介紹中,了解夥伴學校的特色與即將舉辦的校慶活動,修課學生則對校慶活動提出雙語互動教學教案,做為期末的教學實踐成果。另外,還邀請專業業師,針對「師培生的職場說明及學校(班級)經營理念」及「雙語教案和多模態的應用」做主題式演講,分享教學熱忱與創新精神,鼓勵修課的師資生未來在職場上不斷尋求新的挑戰和機會,不被固定模式所限制。

最後,在校慶闖關遊戲的創意主題提案中,學生將海洋、校慶、養蚵產業和在地文化融合於遊戲中,這些提案得到校方的指導和支持。過程中,不僅實際學到雙語教學課程的設計,也提升自身雙語教學素養及融入永續議題能力。學程結合了社會實踐課程的設計,為師資生們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並深刻地理解教學的意義和價值,也為未來投入教學生涯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經驗。

111學年度第2學期

透過玩桌遊任民眾認識五條港與月津港,達到行銷兩港文化知識的目標。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桌遊的規劃與設計。

葉紀隆

郭麗桂、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黃國書、楊繕美(鹽水在地協會的導覽老師)

本課程帶領同學至神農街實地闖關,於過關的過程中認識在地文化,發想新的遊戲元素。課程的實踐場域為五條港,同學分別以五條港道,分成五個組別設計遊戲。五條老街與港道分別為信義街(新港墘港)、神農街(北勢港)、正興街(安海港)、康樂街(南河港)、新美街(佛頭港)。課程的模組採取「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優秀作品將於當年的神農街元宵花燈展上市,也會在進一步改良後,做為暑假街區遊戲夏令營的關卡,獲得許多親子團體的報名預約。

此外,本課程亦安排學生們於本校W棟實測,做為學生校內遊戲設計練習的場地。數位修課學生後續成為神農街的街區博物館館員,擔負起自己老街遊戲的改造者。

1.解決遊客來神農街不知道該作什麼,只能短暫停留的問題。

2.改善傳統口說的導覽形式,進行遊戲式的導覽開發。

3.透過街區遊戲的方式,讓民眾遊玩入戲,看見神農街的文化之美。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實境遊戲的規劃與設計。

林麗月、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李幼軒(安平文教基金會)

鄭朵棻(雲雀小島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同學至神農街實地闖關,於過關的過程中認識在地文化,發想新的遊戲元素。課程的實踐場域為五條港,同學分別以五條港道,分成五個組別設計遊戲。五條老街與港道分別為信義街(新港墘港)、神農街(北勢港)、正興街(安海港)、康樂街(南河港)、新美街(佛頭港)。課程的模組採取「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優秀作品將於當年的神農街元宵花燈展上市,也會在進一步改良後,做為暑假街區遊戲夏令營的關卡,獲得許多親子團體的報名預約。

此外,本課程亦安排學生們於本校W棟實測,做為學生校內遊戲設計練習的場地。數位修課學生後續成為神農街的街區博物館館員,擔負起自己老街遊戲的改造者。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3.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林建農、曾娜(台南市文化協會)

陳佳妤(台南市政府都發局)

林芷涵(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因應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計畫場域為一府城與四月津,因此本課程為該計畫兩港串接的橋樑,透過篩選出兩港的文化特色與亮點,修課學生分別探索五條港老街、美食與廟宇主題,月津港老街、美食與蜂炮主題。透過主題的設計,深化兩地的文化特色,產出的桌遊可以多面向的幫助認識兩港,促進觀光進而創生。

課程採取「走讀+社區融滲+教室翻轉+實作設計+檢討」模組,各組學生課程設計均實際製作為成品。於發表週,評審老師審議提問後,進行桌遊遊玩的測試,每組學生均須依據實測經驗打分數與給予意見。後續製作協作平台分享完整的桌遊設計,並於 w 棟7-11前進行課程成果展,藉此行銷五條港與月津港。


1.城市解謎遊戲設計。

2.在地遊程規劃。

3.團隊合作及溝通。

4.創意思考。

黃國書(鹽水當地導覽老師)

楊繕鎂(鹽水當地導覽老師)

周毓偉(神不在場遊戲工作室)

本課程結合共授課程、翻轉教室、及結合場域之問題導向課程等創新作法,帶領同學實地走訪台南鹽水,透過專業導遊解說與業師引導城市解謎遊戲的元素後,學生嘗試以年輕族群的角度設計專屬於台南鹽水的城市解謎遊戲。另一方面,學生實際設計結合當地特色的城市遊戲,能更了解鹽水在地文化,亦對解謎遊戲設計所需的完整性有深刻的印象,也自豪其謎題設計與鹽水的關聯。期待學生發想可進一步推廣在地觀光,提升學生對休閒產業的未來想像,並吸引地方觀光遊客駐足,感受台南鹽水獨有的在地特色。

在地創生、環境友善、整合創新、溝通關懷。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榮輝老師(鹽水區區公所)

本課程為本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底蕴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中五條港vs月津港課群之一,從鹽水物產出發,藉由上課的介紹講解以及實地踏查鹽水,引發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興趣,輔導學生從在地角度構思創見想法,除關懷鹽水當地社區與產業外,也經由在地物產採訪,協助社區居民製作相關的洗滌產品,為地方創生找尋出路。

參與此課程的學生大部分都沒有去過鹽水,除了課堂上介紹鹽水之外,也讓學生深入該地實地踏查,親身體驗的方式可以深入認識社區。由鹽水八景之一的大眾廟聚波亭開始,鹽水當地資深的導覽老師帶著同學們沿著昔日月津港的河道介紹月津港的歷史變遷,探訪百年古蹟,訪查鹽水在地生活與產業發展。藉由鹽水參訪對地方地理環境、人文特質、歷史演變與區域特產有所認識,鹽水地區因為河港沒落,沒有都市化改變,反而保留了許多古蹟,東西方宗教建築,世界大戰期間遺留下來的防空洞,保佑航海平安的媽祖廟,學生在此場域,能夠深刻瞭解台灣早期先民開墾的辛苦、文化交流與歷史演變,瞭解鹽水區的景觀與在地生活及產業的應用。

社區的實作活動對學生亦有多方面的啟發,落實課堂講授植物芳療與關懷地方在地創生的理念,用在地的植物素材鹽地番茄、米糠、洛神花⋯等製作滋潤清潔的洗劑產品,從做中學,更能體會課堂中講述的概念。同學以課堂習得的植物芳療知識與社區民眾分享,協力完成番茄米糠皂研製,與社區居民一起製作,彼此交流,活動中相互的腦力激盪及互助合作也是研習的重點;藉由青銀共學的方式,互相幫忙與交流,學習溝通表達,和諧融洽。

語言學習、表達溝通、團隊合作、文化底蘊。

邱明賢(臺南文化協會)

曾娜(臺南文化協會)

本課程實踐場域在五條港和神農街,課程混合多系學生,能以跨文化與跨領域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主修的專業應用與培育第二專長,產出多元成果。課程帶領同學走入五條港與神農街場域,思考如何協助在地商家推動神農街的觀光與文化,設計英語、日語、越南語等多語導覽(五條港行號)與中英日三語的三折頁(風神廟)。專業導覽老師帶領學生進入五條港與神農街的文化層,並嘗試以觀光客的腳步切入,思索如何協助在地商家推動神農街的觀光與文化。學生主動運用課餘時間再度拜訪場域,充分展現學習的動機,也付出心力的產出成果作品。應日系的同學主動提出加入日文的部分,並請應日系的老師協助校稿,使風神廟的廟宇介紹作品以中英日語的方式呈現。本學期課程學生於期中考前亦參加本校與創價協會合辦的SDGs活動,讓學生了解永續與社會實踐需結合每個人的心願與力量。學生從教室走入社區場域活用英語,使語言學習更有意義,也協助了神農街商家對國際化的需求。

基本知能、 本土與國際意識、人文與倫理素養。

張娟瑩

鄭沛瑩

本課程帶領學生探訪鹽水地區在地的布街文化,踏查場域以橋南老街為蹲點,擴展至三福路(布街通)、中正路及朝琴路(竹仔街),訪談店家為福興布行、建盈商行、裕豐百貨行、布街宏興佛具行、佑欣金銀紙店等在地商家,並在當地導覽老師的導覽下體驗鹽水地區多元的在地文化,學生訪談居民以了解布街的文化;學生從與長輩的互動中,思考在地文化保存議題,並將發想製作成果海報。學生在本課程也了解傳統人工製衣物及棉被等布手工藝品,到現代追求便利、快速又多樣的市場需求下,漸漸沒落為夕陽產業的窘境。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究手工布產業沒落的原因,如人口外移、結構老化、社區缺乏青年人才等,學生期待本課程能持續深耕,讓台南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1.了解地區歷史與文化。

2.藉由個案解析讓學生透過文案起草與撰寫方式。

3.鏈結在地特色 IG行銷,培育特色人才。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走訪五條港神農街區,協助同學們知悉五條港是社會物質文明與歷史進程的具體象徵,每條老街有其發展的特殊地理條件、時空背景、產業特色,以及老街的獨特歷史與文化意涵,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本課程引導學生透過年輕世代的觀點,探討與分析在地議題,鏈結自媒體IG來製作富有在地特色的行銷文案並於成果展上展出。

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知能、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

陳一平、陳冠州、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鄭彩岑(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對五條港地區的商家及廟宇進行田調與踏查,主要場域為中西區海安路、神農街與民權路一帶,透過三次的實地參訪,讓修課學生實際接觸當地的歷史文化,並了解老府城商圈的今昔發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培養對在地社區的關懷之心,這對學生而言應是一場新的體驗。

在場域課程部分,首次場域課程由導覽業師帶領學生走訪舊五條港地區;第二次場域課程則由學生透過學習單了解神農街老屋起死回生,變成吸引觀光客的店鋪的過程,並讓學生分組調查舊五條港地區的水仙宮、金華府、藥王廟、南沙宮等十個重要廟宇,從廟宇的創建歷史、祭拜的神明與建築特色等部分,去了解五條港地區的信仰文化;第三次場域課程則安排學生到民權路三段的錦隆油漆行、春興藥行等五間老店進行採訪,以口述歷史的方式了解老店的背景及經營過程。場域課程所啟動的學習歷程讓學生可實際接觸到舊五條港地區的人文風景,透過與當地人家互動的過程,去思考永續城鄉的相關議題,蓋善大部分學生對歷史課沒有興趣,或是因為背景知識不足有聽沒有懂的情況。

本課程引導學生採訪舊五條港地區的商家,以口述歷史的概念,將商家老闆的人生經驗留在影像及文字之中,藉此達到文化保存的目的,並將採訪報導、採訪短片等都以網站的方式公開,讓有興趣的民眾可隨時查閱,在促成大學與社區間深刻聯繫的同時,也增進大眾對於老街的理解與關懷。

溝通及協調的能力。

陳瑩如(日出南方工作室負責人)

陳煜楠(自由業)

鹽水是擁有豐富歷史人文的小鎮,本課程帶領同學前進鹽水地區場域,並將主題設定為經營一甲子以上的老店,在當地業師對的地方文史及歷史變遷的深入導覽解說後,將同學分成五組對踏訪場域內的老店進行訪談,店家分別為鹽水觀光美食城(舊點心城)、橋南老街上的月津香雜貨店、壽山堂中藥房、西服店及錫鋪,並將成果製作成導覽鹽水地區的特色刊物,在成果展上展示,然而部分清朝以來的郊商店家經歷近代的商業變化的興衰,增加了田野考察的困難度,但為協助學生深度了解鹽水,訪問的店家及受訪的長者們還是不厭其煩的詳細解說,讓學生感受到友善及富人情味在地情誼,訪談過程中學生對於商家為了保留傳統的信念也有深刻的感受,包含麵店老闆娘對製作麵食工序的堅持、月津香雜貨店的古色裝潢及陳列、西服店老闆堅守傳統的精神、中藥房保留的許多以前的用具及讓其大開眼界的錫工藝,也認知到保留傳統產業的重要性及急迫性,學生也期望能透過所製作成果刊物,讓更多人認識鹽水,為延續文化永續盡份心力。

1.觀光行銷/遊程設計。

2.文化傳承/散步導覽。

3.多元夥伴/聯合行銷。

遊程設計、導覽解說、行銷企劃。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走訪五條港舊城場域,將課堂所教授之遊程設計理論導入USR議題,讓學生從觀光行銷的觀點來鎖定目標族群設計出契合五條港舊城主題的觀光旅遊行程,以不足課堂講授跟實務上的學用落差。業師講述五條港舊城場域的歷史文物及周邊商圈的觀光資源,學生在瞭解商家的行銷策略後,規劃結合五條港舊城與台南市郊的觀光企劃案。學生遊程設計成果除了五條港舊城各特色景點外,還包含了北門區(水晶教堂、南鯤鯓代天府)、後壁區(菁寮老街)、鹽水區(永成戲院)、安南區(四草綠色隧道)、白河區(關子嶺溫泉遊憩區)等區域。學後續依據實際踏訪經驗修正旅遊元素,讓遊程可行性更高及更有吸引力,讓學生企劃案更具實務行與可行性,更契合坊間旅遊業者銷售的旅遊行程,對學生未來投入相關就業市場有所助益。

認識在地,並思考如何。

丁羿嫣(月之美術館)

本課程帶領同學至鹽水地區場域踏訪,在業師及導覽人員的引導下,實際走訪鹽水橋南老街、月之美術館及月津港等在地文化資產,並結合當地特有的「竹工藝」,使同學了解竹產業與地方的連結,認識到鹽水地區與竹子息息相關的日常,以及當代竹工藝式微的歷史更迭,「鹽水在地文化」+「竹」的特色產品,導入課程成果設計,並協助鹽水推展更具地方特色的旅遊元素,達到永續城鎮與社區的目的。學生也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腦力激盪下,不斷突破自己的框架,提出各種有趣的發想,包含手作竹編小物、提燈、香包及祈福鹽罐融入竹片的包裝設計與互動式遊戲,課程從學生的視野去了解現在民眾到地方社區遊玩時,真正看見的是什麼,而教師也將學生們發想內容與鹽水在地社區與國小合作,將成果推向在地,實際與民眾產生互動,讓觀光旅客與在地業者的需要能更一致。

1.輔導與撰寫神農街地街博物館營運企劃書,試與調查之可行性與建議。

2.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沈光文先生(台灣第一位文人)為主軸,用食衣住行育樂為六大議題以善化地區的特色來作為一文創創意競賽;目的為行銷善化地區做好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

此課程可以栽培到產業界所需的行銷專業人才,加強實務技能,希望學習到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精髓的實務技能面向。真正執行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讓學生在畢業後可以將企業倫理的理念落實到職場上,可以養成團隊合作的技巧,並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落實到商管學院的專業人才的培訓。

陳琦恩(台灣潛水公司)

鄭采芩(社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神農街場域實際探索在地文化,在業師的導覽下參訪神農街區,了解街區博物館的營運及管理後,引導學生規劃博物館管理方案。為了強化學生了解永續發展議題的行銷規劃與新商業模式,也邀請台灣潛水公司執行長分享該公司對於保護海洋環境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符合ESG永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學生於本課程除了撰擬街區博物館營運企劃書外,課程也輔導學生參加台南市善化區地方特色加值活動「沈光文文創行旅設計競賽」,透過實際參與設計文創品來增加學生了解街區活化所需的企劃與活動等元素,分組學生也獲得銅獎與佳作等獎項,讓學生對將在校所學與實務經歷之結合能更加善用發揮所長。

1.輔導與撰寫神農街地街博物館營運企劃書,試與調查之可行性與建議。

2.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沈光文先生(台灣第一位文人)為主軸,用食衣住行育樂為六大議題以善化地區的特色來作為一文創創意競賽;目的為行銷善化地區做好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

此課程可以栽培到產業界所需的行銷專業人才,加強實務技能,希望學習到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精髓的實務技能面向。真正執行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讓學生在畢業後可以將企業倫理的理念落實到職場上,可以養成團隊合作的技巧,並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落實到商管學院的專業人才的培訓。

陳琦恩(台灣潛水公司)

鄭采芩(社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神農街場域實際探索在地文化,在業師的導覽下參訪神農街區,了解街區博物館的營運及管理後,引導學生規劃博物館管理方案。為了強化學生了解永續發展議題的行銷規劃與新商業模式,也邀請台灣潛水公司執行長分享該公司對於保護海洋環境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符合ESG永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學生於本課程除了撰擬街區博物館營運企劃書外,課程也輔導學生參加台南市善化區地方特色加值活動「沈光文文創行旅設計競賽」,透過實際參與設計文創品來增加學生了解街區活化所需的企劃與活動等元素,分組學生也獲得銅獎與佳作等獎項,讓學生對將在校所學與實務經歷之結合能更加善用發揮所長。

神農街地方創生遊戲化APP設計。

李勇霆(雷亞遊戲)

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許立融(諾瓦遊戲Narwhal.GT)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神農街與五條港街區實際訪查,經由業師的街區導覽讓同學感受神農街郊商文化及時代魅力,課程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遊戲設計從理論導入實務,達到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教學歷程,也由於結合USR課程實際聚焦於神農街文化課題,使學生更能將所學理論有著力點的放在對地方創生議題,將實際觀察到的五條港文化歷史脈絡進行文化轉譯後配合遊戲機制,創作出不同類別的模擬遊戲軟件及APP遊戲的開發,而同學的創作也相當令人驚艷,從策略、經營模擬、放置到養成型的遊戲設計構想,打破過去憑經驗推測的黑箱模式,在課末的成果發表中,共提出了如模擬郊商進貨買賣的遊戲、廟宇信仰的王爺除瘴癘互動手遊及靈龜的傳說等計15款作品,每款遊戲都有不同的歷史面向及切入點,讓賞玩的人能透過遊戲帶來的科技感,感受神農街的時代魅力,而學生亦透過自身所學結合了文化底蘊課程與地方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連結。 

歷史文化轉譯能力、行動VR遊戲化設計能力。

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王彥凱(泥巴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許立融(諾瓦遊戲Narwhal.GT)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作行動遊戲程式設計,包含輸入操作控制、資料存取、外部函式庫呼叫等等相關專業知識,結合安平大員市鎮、熱蘭遮堡文化導覽的場域課程,讓學生在行動遊戲程式設計的課程中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校外實地參訪所認識到的台南的歷史文化,設計出一款充滿創意的VR遊戲。業師帶領同學走踏安平大員市鎮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築與歷史脈絡,場域走訪互動經驗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設計思維,引導同學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熱蘭遮堡的獨特之處,為學生提供寶貴的素材和發想空間,將文史資料轉化為遊戲元素,並進行熱蘭遮堡文化創生行動遊戲開發。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共同學習如何開發一款實際運行的遊戲,這樣的合作模式有助於學生在實際的遊戲開發過程中互相支持與幫助,透過討論評估各自的想法和方案,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技術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這對於未來在遊戲開發團隊或相關領域中的職業生涯非常重要。

文化創意創作的能力。

施伯鋒(安平平安創意科技有限公司)

本次課程帶領同學踏查台南市中西區的溫陵社區,從社區產業聚落、居民、信仰及地方故事等角度找尋靈感與洞悉地區的整體發展脈絡,來找出在地特色與居民認同的文化感,業師分享其文創產品開發經驗,引導學生依據溫陵社區特色設計與創作相關文創產品。場域課程改善網路查詢之靜態平面的資訊獲得與應用,促進學生可以五感體驗在地文化生活,更有利於創作的實務性,與降低憑空想像之教學問題;團體的創作與討論,可有效的訓練學生溝通表達及場域特色呈現的學習。學生將社區內極具特色的文化聚落(孔廟、美術館、林百貨)及美食等元素融入設計製作出5個文創產品,包含「溫陵美食趣」賓果遊戲、具溫陵社區廟宇特色的麻袋「帶走陵的心」、以孔廟為主題的孔夫子形象陶藝品、以溫陵居民信仰開基臨水夫人媽廟的麻袋「袋入希望」及手繪溫陵美食的桌遊組「美食小當家」。課程安排口頭成果報告,藉此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分享課程參與過程,從創作自信心的不足到一連串的社區文化特色觀察與實務創作不斷的腦力激盪,增加學生的信心。

1.瞭解感官、知識、心智、天然及神性處所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2.能運用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的原則。

3.認識療癒環境於高齡服務實務上之應用。

吳叔平(安東健康企業有限公司)

陳玉珍(台灣禪繞教師協會)

廖馨霓(IAA中華芳香精油全球發展協會)

胡志蘭(富邦人壽南鯨通訊處)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南區金華社區,實踐青銀共創課題,引導學生以在地議題為設計發想基礎,規劃可呵護高齡長輩「身、心、靈」健康的療癒環境,於期末成果展,將專業照護的概念與技巧融入活動設計。課程邀請4位業師,提供同學瞭解…將課程融入以金融理財的專業課題及身心機能活化的運動、心靈照護及創作紓壓等…多元化的課題,創造一個青銀對話的平台,並引導學生分組在實務課程中配合所學結合在地實踐議題,創作具獨特性且契合社區人、時、地需求的活動課程,並邀請社區內長輩與學生共同參與活動,同學從討論規劃開始,學習團隊合作,並結合所學及業師們的指導,規劃5個不同主題活動分別為,運用嗅覺及觸覺且呼應端午佳節的「包你香」中藥香包製作、透過選擇配色促進腦部思考的DIY活動「盲盲遇見你」、訓練肺活量的「乒ㄆㄥˋ」吹乒乓球活動及促進手眼協調的撕貼畫及繞化簡單圖形的畫作創作「藝起來作畫」以及「點到你心裡」,而在課程中透過業師的引導長輩和同學們也從參與桌遊對自身的金融理財及人生經驗作相互的分享及從自己調配療癒精油表達出每個人不同狀態及感受,這種雙向互動後回饋,學生看著長輩在參與的過程中的創造力和笑容,同時間也得到自信及成就感,未來也對其將療癒技能運用在社區工作站或臨床實務當中有良好的助益。

實踐能力的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的提升、跨領域合作。

茅明旭(臺南市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理事長)

許明揚(山海屯執行長)

吳靜瑜(專案經理)


1.左鎮歷史記憶文本建構(老街生活參與觀察、耆老口述歷史、文獻資料整理)。

2.左鎮文化轉譯:以老街故事、三重溪場域歷史(化石出土區)、蔗埕三個方向為設計轉譯主題發展示規劃、博物館推廣教具設計、DIY設計,並進行設計實作,透過課程的引導,培養同學從調研到設計的轉化能力。

3.培養同學從訪談、資料蒐集爬梳中建構出主題文本、並篩選子題至推廣教案教具、DIY設計之設計轉譯過程。

賴政達(左達工作室)

童琳倩(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環境教育師)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左鎮進行實地調查,並深入左中據點(左中社區發展協會)。由在地業師導覽並安排同學與社區長輩進行交流訪談,各組學生預擬訪談議題,並以世界咖啡館式的方式進行討論與交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能蒐集長輩對該主題所知道的內容。

有別以往,本課程選擇左鎮街區故事進行文化轉譯設計,分成五個主題:三重溪、老街、蔗埕、舊戲院、舊市場。長期以來雖有左中社區發展協會的零星調查,但蒐集到的文獻非常有限,也從未被整合,部分場景甚至已經消失。學生不但需要從場域訪談中認識主題,還得聽著不熟悉的台語,理解受訪者所說的內容,描繪出消失場景的往日樣貌與情景,並自行整合,從各種片段中發展出敘事主軸並連結主題,再以年輕人的視角做出獨特的設計與詮釋,例如:從消失的左鎮市場連結到水果台語及遊戲。

本課程可培養學生綜合敘事、多元想像及問題解決的能力,並回應場域實踐策略,發展利他精神概念,完成多元敘事的教具箱設計載體。課程結束後的回饋中,學生也提到從一開始的「瞎子摸象」,到慢慢把當地消失的文化記憶重現,完成時真的很感動,也發現左鎮是很有故事的地方,慢慢喜歡上這裡。

立體造型論述與做中學,社區議題認識參與。

李芝熒(薪藝滿竹)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左鎮地區,在業師導覽下尋訪左鎮街區裝置藝術並融入地方創生元素概念,引導學生發掘議題、投入不同觀點的設計與想法,進而促進地方復興。

踏訪場域包括左鎮老街、教會、蔗埕公園及化石博物館等,體驗竹編工藝品DIY活動,實際了解竹編創作的空間感,並分組提出裝置藝術提案,於成果發表會上分享。踏訪過程中除業師帶領外,亦有熱心的當地青年協助,這群年輕新血的投入,讓學生激盪出多元創意,發現許多珍貴議題,如:左鎮公車站後的陸蟹生態保育區、老街惡土農產的經營、化石地層的認識與採集……等。

在此課程中,老中青三代相互激盪創意,並透過手作傳達左鎮人文思維與立體造型設計,增進街坊或步道裝置之五感體驗,進而帶動左鎮遊歷的主題豐富度。

溝通能力與事務處理之能力。

穆崑郎(左鎮教堂牧師)

本課程選擇左鎮極具文化特色的「西拉雅最美麗哥德式教堂」——左鎮教會,讓學生進行色彩實驗計畫。業師講述左鎮教會的歷史後,學生分組查找相關文獻並進行探討,了解故事內涵,發揮創新思考,進行圖像轉譯,設計出十一幅彩繪圖像,繪製在左鎮教會圍牆上。

實作前,業師針對各組設計提出修改建議,歷經兩個月溝通才最後定稿,學生從中清楚改善方向並習得應用顏色的能力。彩繪過程中,各小組需因應實際繪畫空間大小來做調整,間接培養了學生分工合作及溝通的技巧。實作時間為五月仲夏,酷暑天氣無形中也考驗、培養學生的耐性及毅力。

課程結合了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學生將習得技巧發揮在作品上,獲益良多。壁畫完成後,鮮明的內容不只讓居民了解教會故事,也讓遊客看見左鎮信仰文化的發展脈絡,當地居民及遊客欣賞其成果後均給予正面鼓勵,讓學生在相關領域發展上增添不少信心。

合音演唱與技巧、歌曲合音實作能力。

陳乃嘉(合音歌手)

杜碩庭(晒港有機智慧農產社)

本課程邀請兩位業師,透過深度訪談及互動,引導學生學習合音演唱與編寫,並實際創作以西港在地的人、事、物為發想的作品,以合音演唱方式的作曲呈現,在期中與期末的展演中發表。

課程中兩位業師分工合作:陳乃嘉老師以實務經驗帶領學生學習合音演唱技巧,並聚焦於合音和諧之基礎訓練;杜碩庭老師則透過自身故事的分享,讓學生對於西港文化及風土民情有更深的認識,並將其轉化成創作的養分,寫成作品。

此課程除了可幫助學生認識西港在地文化,將專業結合在地元素作為創作素材外,也期許透過音樂的演繹創作,達到消除偏見、提升優質教育、減少不平等並永續城市與社區的發展目標。學生的創作中,以《回家》與《芝麻之歌》兩作品,因展現出合音演唱熱忱及廣泛運用西港社區的在地文化元素,而得到熱烈迴響。

此「專業合作」的課程設計,能讓同學走入場域,與場域之人、事、物合作並產生鏈結,參與在地活動,增進對於在地文化之暸解與認同。

活動企劃與宣傳、在地意識提升、多元創作能力啟發。

李育富(弘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俊杰(杰哥音樂傳播工作室)

本課程藉由導入在地議題,轉變了傳統的演藝經紀與活動企劃的教學模式。區公所及農會人員透過導覽,引領學生尋訪西港在地議題、深入了解西港在地文化、產業及故事;學生走訪西港農會經營的胡麻嫂故事館,了解當地胡麻產業的歷程,與當地農會建立連結;再由業師分享在地音響公司的經營經驗及實地專業設備操作,引導學生學習使用智慧裝置進行活動規劃與行銷。

課程中學生了解在地的鄉鎮文化故事及胡麻產業的往昔發展後,將西港在地議題融入音樂創作,並在成果發表會上演出。西港區公所也邀請學生參與西港花旗木節的現場演出,呈現創作成果。學習興趣結合實際操作,獲得珍貴的實踐經驗,對於學生而言更具意義。

此次課程學生表現亮眼,創作出多首結合西港在地特色的樂曲,在活動上演繹。透過課程資源,將專業知識投入到在地生活及產業,促使學生累積豐富實務經驗,提升未來求職的競爭力。

活動企劃與宣傳、在地意識提升、多元創作能力啟發。

李育富(弘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俊杰(杰哥音樂傳播工作室)

本課程藉由導入在地議題,轉變了傳統的演藝經紀與活動企劃的教學模式。區公所及農會人員透過導覽,引領學生尋訪西港在地議題、深入了解西港在地文化、產業及故事;學生走訪西港農會經營的胡麻嫂故事館,了解當地胡麻產業的歷程,與當地農會建立連結;再由業師分享在地音響公司的經營經驗及實地專業設備操作,引導學生學習使用智慧裝置進行活動規劃與行銷。

課程中學生了解在地的鄉鎮文化故事及胡麻產業的往昔發展後,將西港在地議題融入音樂創作,並在成果發表會上演出。西港區公所也邀請學生參與西港花旗木節的現場演出,呈現創作成果。學習興趣結合實際操作,獲得珍貴的實踐經驗,對於學生而言更具意義。

此次課程學生表現亮眼,更有獨具搖滾創作能力的同學領導團隊,創作出多首結合西港在地特色的樂曲,在活動上演繹。透過課程資源,將專業知識投入到在地生活及產業,促使學生累積豐富實務經驗,提升未來求職的競爭力。

獲得影像紀錄片之作曲、編曲與音樂錄製之實戰經驗。

陳福壽(ASALATO TAIWAN)

杜碩庭(晒港有機智慧農產社)

本課程前進西港,帶領學生參訪西港農會和胡麻聚落,了解在地故事、產業文化及胡麻產業對當地發展的影響。此外,透過業師親授,學生了解多元樂器的音樂風格,及演奏罕見掌上樂器ASALATO(阿沙拉托)應有的認知。

本課程教學方式不同以往,業師在課堂上大量介紹不同曲方之差異與特性,並搭配許多影音資料讓學生更有感覺;最後,使用教科書中一個影像配樂範例,來做深入教學和示範。除了老師的現場示範,學生也有實際演奏的機會,產生即刻的身體記憶並及時發現自身演奏問題。

成果呈現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學生分成9組,從拍攝、剪輯到創作配樂,每組需產出一部5分鐘左右的西港影音宣傳短片;第二,學生實際投入在地社區活化課題,參與西港花旗木節活動演出,與在地藝文團體一同行銷西港,結合自身所學、興趣與偏鄉議題,為地方推廣特色與文化盡一己之力。

展演音響 技術實作 、在地意識提升及 多元 技術能力啟發 。

黃暉祐(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

林俊杰(杰哥音樂傳播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西港,以導覽方式強化學生對在地議題的了解,並與在地音響設備業者交流學習,將專業所學導入西港在地社會責任關懷議題,結合課堂上的學理,實際投入西港地區花旗木節活動的展演工作,呈現所學。

課程中亦邀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業師,對大型展演所需了解的專業實務進行深入說明與實作,如:音場校正、幕後音響技術及特效……等,讓學生能更快速熟稔各項業界音響設備的調校,使活動進行更加順遂。

本年度適逢西港區農會成立百週年,學生與區公所及農會一起參與慶典籌備工作與活動推展,獲得地方的支持與讚賞。除了提升學習興趣與動機外,透過活動與在地建立連結,對於學生未來在精進更深的專業領域或是投入求職工作上,本次活動獲得的寶貴經驗,將使其擁有更多競爭力和發展的可能。

大數據基礎概念,發現問題的能力。

杜碩庭(晒港有機智慧農產社)

徐牧群(思構方程資訊服務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西港場域,實際探索在地議題,結合大數據分析專業課程所學,引導學生發掘在地偏鄉社區永續發展問題。

在業師導覽下,學生參訪西港在地信仰中心「慶安宮」、農會老舊倉庫改建的「胡麻故事館」、保留老字號傳統的「藺草工坊」及參與花旗木節活動,透過場域遊歷感受西港在地觀光活動的氛圍,認識西港區的人、文、地、景、產,最後與社區內領袖進行對談,進而發現問題。期末將大數據分析應用於專題企畫,提出地方活化提案:「慢活西港-西港區整合行銷大數據提案企畫」及「西港觀光推動網站企畫」。

同學從討論與分享中了解不少當地特色文化,如:西港刈香及藝陣文化、藺草手作及稻作、胡麻等物產,也了解地處偏鄉的西港存在著大眾交通不便、人口外流及當地民眾生活圈並未與週邊工業區產生連結等問題,使地方雖具有觀光資源,遊客卻寥寥無幾,期許學生提出的地方創生方案,能為社區帶來活化轉變。

1.運用SWOT與NSDB分析問題與提案,提升學生思考邏輯與資料蒐集能力。

2.通過提問討論,訓練學生溝通與思考能力。

3.了解能源對於環境之重要意義。

林威廷(木木商行)

許文陽(工研院綠能所)

陳柏樺(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台南土城魚塭進行踏訪,了解養殖漁業的現況、運作模式及臨海環境對於魚塭設施與工作帶來的實際問題。最後再由課程教師帶領學生找出解決辦法並投入實作,促進場域環境與產業的永續發展。

課堂上先是導入具教學性質的桌遊「我們的福爾摩沙」,以小組遊戲互動模式,讓學生從中學習資源分配、溝通與團隊合作的精神,進而體認促進環境永續經營之重要。再邀請USR專員入班闡述SDGs理念、工研院的業師對沿海場域環境進行說明,使學生實際走入場域時,能快速掌握環境特性。最後實地參訪魚塭業者,了解養殖魚塭需留意之變因,如:含鹽量、水溫、酸鹼值及含氧量……等。

接著,由教師以NSDB價值主張與SWOT分析作為主要工具,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針對魚塭問題,共擬定了13組題目:魚塭水溫、水質監測、供氧改善、養殖電力(風電與太陽能)及高頻水車……等,進行發想、討論、提案與簡報,歷經不斷修正與改善,最後以土城仔魚塭作為示範場域,以科技構建智慧魚塭,促進地方綠電創生。

1.本土養殖戶的沒落。

2.如何改善戶外養殖存活率降低。

3.養殖產業的經驗傳承與知識創新。

4.在地產業與教育的結合與推廣。

1.同學們對於參與活動對於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會更有體會,走出教室也能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的。

2.利用主題式學習方法學習機構設計的流程和實作,透過在地養殖產業的結合,瞭解土城魚塭近年來魚苗存活率較低,產業成本等考量,實際讓同學去在參觀和訪問現場使用到的機具、方法、流程,盤點問題後產生設計構想。

3.利用本系學習的工程技巧電腦輔助繪圖去將構想設計和模擬,運用機構學課程上所學的分析方法以及零件評估的方法,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的專業技巧,同時也訓練同學們的創新思考開發。

林威廷(木木商行)

陳建誠(醫視科技)

陳柏樺(木木商行)

機械工程科目中著重的是理論與實作,過去多為課程講授來進行經驗的傳承和知識的傳遞,再輔以實驗進行佐證,較少機會能夠去實踐,本課程教學方法符合CDIO的精神,並且透過USR課程的結合,提供同學認識在地產業生態、了解社會議題、解決現場問題等面向。本課程帶領同學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業師帶領同學走訪在地養殖魚塭並講述魚塭養殖現況及臨海環境對於魚塭設施與工作上所帶來的實際問題。課程並由專業業師命題,導入CAD電腦輔助製圖、電路學、機械製造、程式語言、機電整合與感測器等專業技能。學生於期末提出與漁業養殖相關的智能養殖設備提案包含:魚塭休耕時使用的翻土機、文蛤收補機、自動收網機、噴料桶餵食擺動器及小型風力發電機。

1.本土養殖戶的沒落。

2.如何改善戶外養殖存活率降低。

3.養殖產業的經驗傳承與知識創新。

4.在地產業與教育的結合與推廣。

1.同學們對於參與活動對於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會更有體會,走出教室也能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的。

2.利用主題式學習方法學習機構設計的流程和實作,透過在地養殖產業的結合,瞭解土城魚塭近年來魚苗存活率較低,產業成本等考量,實際讓同學去在參觀和訪問現場使用到的機具、方法、流程,盤點問題後產生設計構想。

3.利用本系學習的工程技巧電腦輔助繪圖去將構想設計和模擬,運用機構學課程上所學的分析方法以及零件評估的方法,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的專業技巧,同時也訓練同學們的創新思考開發。

林威廷(木木商行)

林耕任(麓禾科技專案工作室)

林郡智(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同學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透過實地參訪在地養殖魚塭,並透過場域業師講述了解魚塭養殖現況及場域內臨海環境對於相關魚塭設施與工作上所帶來的實際問題,再透過專業業師授課並給予同學業界主題進行課題任務研討,最後結合USR議題以在地養殖產業的問題需求及從場域業師講述中學習到的資訊和知識及過去所學習到的學能:CAD電腦輔助製圖、電路學、機械製造、程式語言、機電整合與感測器等,提出對土城仔場域漁業養殖的智能養殖設備提案包含:魚塭休耕時使用的翻土機、文蛤收補機、自動收網機、噴料桶餵食擺動器及小型風力發電機,最後在期末報告中發表,而在學程中,有同學的家庭就是從事養殖業,所以也嘗試著跟同學解釋和介紹,而同學對於課程的活動設計能結合場域,對於提升未來就業的技能都覺得很有幫助,也希望結合課程的設計未來能有機會去實踐機構設計。

著重認識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相關議題,加強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鼓勵勇於表達個人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鍾揚棋(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林郡智(木木商行)

本課程結合了工程統計學和社會責任教育的精神,旨在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本課程帶領同學至安南區土城仔場域參訪養殖魚塭,並由業師及當地養殖業者實地導覽說明漁塭場域的現場環境及會遇到的情況及探討台灣目前養殖技術問題和所面臨的困境,並在充分了解後以分組的方式,結合課程所學嘗試提出促進漁塭循環養殖的整體策略的解決方案,最後,各組同學於期末分別提出了對魚塭的土壤濕度及水溫的監測的相關報告,本次課程透過場域的實踐課程使同學早期漁民養殖魚苗除了餵餌外,對於檢測及管理僅能依賴經驗,對於每年的極端氣候變化存在了較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同學對於養殖漁業需要導入融合機械和物聯網環境以實現多元經營模式的需求也更有體會,同學透過參與課程的過程自主學習,將所學實際透過養殖場域實踐,不僅提升了同學的專業能力,更累積了實務上的經驗,對於未來想要就職也可幫助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成為具創新思維的專業人才。

1.台南土城魚塭辨識魚兒生長情形。

2.台南土城魚塭智能水車。

1.了解全球 SDGs 項目、永續議題。  

2.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歐龍文(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土城仔魚塭,在業師的導覽同學了解台南近海養殖魚塭現況及漁業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後,對魚塭建立基礎觀念並提出「魚塭智能水車」的成果提案,同學起初對於改善魚塭議題感到疑惑,想法都比較大方向的分析,在場域業師的講述下,同學也了解當前場域養殖業者面臨的問題,如:1.人力逐漸老化,人力缺口無法有效管理漁場2.早期養殖技術無法適應劇烈氣候變化3.電價調漲導致成本不斷增加,如何導入關鍵技術使產業永續發展已經是漁業產業所面臨的迫切問題,在同學掌握關鍵問題後,由教師引導同學透過SWOT分析,讓同學掌握永續發展議題與場域魚塭環境的變因最後提出相關問題的細節,例如:1.智能水車葉片需考慮打氧量和運作效率、2.水車配備視覺辨識技術,掌握魚苗生長及魚塭外來物辨識,減少養殖環境的破壞、3.遠端操控和自動化功能,減少人力並提升魚塭運營的效率和便利性,最後,在期末成果報告上對於智能水車實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業師討論需改進的地方進行報告分享,通過這次的課程,同學認識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試著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積極貢獻,透過實踐活動讓他們成為永續議題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對未來社會和環境保護盡己之力。

1.透過機械系的背景,找出問題的所在,並加以解決。

2.了解SDGs 、環境永續與淨碳排議題。

3.加深對環境議題的了解與重視,並勇於提出問題。

林威廷(木木商行)

賴致全(中唯科技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同學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並邀請當地魚塭的養殖業者擔任業師導覽同學了解台南近海養殖魚塭現況及漁業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藉以嘗試導入SDGs議題達到社會責任的落實及永續發展,而課程邀請專業業師來為同學講解太陽能板應用及安裝,讓同學在深入了解場域環境前,對太陽能板應用能先有初步的認識,在場域業師的講述下,同學也了解當前場域養殖業者面臨的問題,如:1.人力逐漸老化,人力缺口無法有效管理漁場2.早期養殖技術無法適應劇烈氣候變化3.電價調漲導致成本不斷增加,綜上所述,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也對未來養殖漁業的技術發展,需結合無人化、數位化監控及綠能環境應用,以肆應產業的永續發展,而同學也分別在期末時對魚塭太陽能應用進行提案與報告,同學們的提案與設計理念也能分別對水質檢測、溫度調節、濾水系統及太陽能板應用等提出問題與看法,並對其設計投入場域魚塭時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透過本次課程讓學生了解太陽光電技術應用及提案所設計的魚塭共生系統是可以促進產業永續,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

1.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2.以NSDB與SWOT分析策略,透過系統整合,找出問題需求,提出問題之解決方案,並同步規劃與執行。

3.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本課程為單晶片控制融入USR課程精神,結合SDGs 17項目標中之第八項、第九項議題,讓學生們能夠更加了解社會責任之重要性。學生們提出現今傳統魚塭養殖產業之問題,由養殖戶說明場域將面臨魚塭管理、養殖技術提升、環境因素等影響,引導學生們擁有找出問題及獨立思考之作業能力。同學以融入自己專業能力為基礎,協助當地養殖漁業做物聯網 AIOT 綠能監控及開發,透過課堂中學生自行之分組、互動,學生可互相交流整體製作方式之規劃與每週進度。期中報告中,針對每組提出之問題,老師給予各組相對應修改方向,課堂最後一週每組分別製作總結報告,分享十八週以來整體心得與製作進度,由台下老師與同學們分別對報告內容與進度做發問及評比,讓學生了解自身不足之處並加以了解修正。學生於期末發想的單晶片與感測器建置的面向包括風速風向感測器、水質感測器、土壤感測器等,藉由提供相關的監控數據,輔助魚塭業者們做出相對應的措施。學生們在過程中能夠培養分工、實作的能力,當地養殖戶則可協同發展出面對魚塭人力短缺問題的解方,整體課程成果可以為傳統魚塭養殖產業提供轉型物聯網智慧化之方向。

1.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多元思考能力。

2.對待每件事情更加認真,學會耐心對待小朋友。

3.學會跟其他班級的團隊合作。

4.與小朋友溝通的能力,學會使用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

5.與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技巧,學會以簡單方式讓對方理解。

6.學習適應較低年齡群體的思考和說話方式。

7.培養好奇心和主動回答問題的態度,從小學生身上看到不同的學習樣貌。

鍾維哲(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為引導同學了解SDGs4「優質教育永續發展目標」,規劃讓同學參與第一線的輔助教學活動,透過協助教師引導國小生的「AI探索營」場域活動,體會優質、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永續發展的意涵,而課程先帶領同學進行「我們的福爾摩沙」桌遊,藉由分組進行遊戲的互動過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遊戲中的問題和情境,使學生更理解永續發展的精神,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的能力,接著再進行場域活動前,在教師培訓下同學學習了Python的專業技能,也邀請專業業師講述人工智慧生成式AI的應用經驗與基礎知識,最後,在參與場域活動的過程中,同學運用了資訊科技教學的技巧和方法,引導小學生們運用PAIA遊戲式學習工具,藉由堆疊積木及撰寫Python程式,來玩經典的「Maze Car」及「Arkanoid」遊戲,遊戲框架提供了學習所需的模擬驗證,在場域活動的輔助教學環境中,同學很快的和小學生們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友誼。就像是小朋友的哥哥姊姊般,用心地教導小朋友們資訊知識,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培養了責任感,這次的活動讓學生們體會了社會責任的意義,並從和小學生的互動中學習了關懷他人和合作共享的價值觀。

1.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多元思考能力。

2.對待每件事情更加認真,學會耐心對待小朋友。

3.學會跟其他班級的團隊合作。

4.與小朋友溝通的能力,學會使用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

5.與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技巧,學會以簡單方式讓對方理解。

6.學習適應較低年齡群體的思考和說話方式。

7.培養好奇心和主動回答問題的態度,從小學生身上看到不同的學習樣貌。 

鍾維哲(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為引導同學了解SDGs4「優質教育永續發展目標」,規劃讓同學參與第一線的輔助教學活動,透過協助教師引導國小生的「AI探索營」場域活動,體會優質、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永續發展的意涵,而課程先帶領同學進行「我們的福爾摩沙」桌遊,藉由分組進行遊戲的互動過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遊戲中的問題和情境,使學生更理解永續發展的精神,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的能力,接著再進行場域活動前,在教師培訓下同學學習了Python的專業技能,也邀請專業業師講述人工智慧生成式AI的應用經驗與基礎知識,最後,在參與場域活動的過程中,同學運用了資訊科技教學的技巧和方法,引導小學生們運用PAIA遊戲式學習工具,藉由堆疊積木及撰寫Python程式,來玩經典的「Maze Car」及「Arkanoid」遊戲,遊戲框架提供了學習所需的模擬驗證,在場域活動的輔助教學環境中,同學很快的和小學生們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友誼。就像是小朋友的哥哥姊姊般,用心地教導小朋友們資訊知識,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培養了責任感,這次的活動讓學生們體會了社會責任的意義,並從和小學生的互動中學習了關懷他人和合作共享的價值觀。

111學年度第1學期

1. 培育場域文化保存理念。

2. 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文創設計。

3. 透過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以影像說故事的能力。

陳冠州、林建農、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正光行老闆、天心軒素餅老闆、鼓茶樓講師、博生堂中藥鋪老闆、泰順科學中藥老闆

林芷涵、陳佳妤(台南市文化協會與五條港行號)

莊昀真(長悅旅棧)

藉由走讀、教室翻轉、實作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場域、了解場域的經營現況。透過田野調查與採訪在地店家了解場域真實需求,協助店家之文創發想與行銷,也經由住民的業界經驗學習文創美學與經營。

1. 解決遊客來神農街不知道該做什麼,只能短暫停留的問題

2. 改善傳統口說導覽形式,進行遊戲式導覽開發

3. 透過街區遊戲的方式讓民眾遊玩入戲,看見神農街文化之美

1. 培育場域文化保存理念。

2. 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遊戲設計。

3. 實境遊戲規劃與設計。

鄭采芩、陳冠州、林麗月、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學生依據五條舊港道選擇五條老街分組設計闖關遊戲,藉由「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課程模組,引導學生將在地文化知識轉化成在地創意,並能夠融滲於社區,達到為老街注入活力,活化街區的目標。

基本知能、本土與國際意識、整合創新、表達溝通、敬業合群、人文與倫理素養。

張娟瑩(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蔡芳滿(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淑芬(津之竹創藝教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蒐集鹽水竹工藝文化創作素材,以竹工藝為主軸規劃老街、民俗、美食、燈節、廟宇等五大實作主題,從社區共學中培育竹工藝學生志工,藉此達成鹽水竹工藝文化之永續與傳承。

體驗及跨世代在地文化行銷手法。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藉由業師協同授課、場域走訪等創新學習,讓學生認識五條港文化古蹟、人文歷史與商圈環境,並進一步設計屬於商圈特殊性可辨識的IG行銷文案,渲染出具高度吸引力之魅力商圈意象,協助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

城市解謎遊戲設計、在地遊程規劃、團隊合作及溝通、創意思考。

周毓偉(神不在場遊戲工作室)

安排學生實地走訪臺南鹽水,深入了解在地文化、需求與遊戲操作限制,並結合業師授課,培養學生解謎遊戲設計、規劃與執行之創意思維與休閒事業管理專業能力,並將成果回饋在地,以協助社區觀光之永續發展。

服務關懷、整合創新、敬業合群、表達溝通、人文素養。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榮輝老師(鹽水區區公所)

橋南社區發展委員會

翁鳳鳴(益安堂中藥房)

帶領學生經由實地踏查、探訪產業等方式深入認識鹽水地方產業文化發展,並輔導學生從在地角度構思創見想法、以在地素材為主題研製乾洗手、香皂、乳液等產品,將植物芳療知識結合鹽水在地生活,為地方創生找尋出路。

探究在地的文化底蘊,從理解、內化到應用,完成具文化創意的數位敘事作品。

陳禹廷(禹禹藝術工作室)

黃國書、陳煜南(台南市解說員職業工會)

吳翊瑄(柒伍壹遊戲股份有限公司)

月之美術館

本課程的場域為鹽水區月津港文化園區,從在地需求出發提供學生深入在地體驗學習的歷程,並藉由完成紀實影音製作及在地文化議題電子書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數位媒體應用技能,從中將在地特色進行數位保存,促發人文關懷與利他能量。

探究在地的文化底蘊,從理解、內化到應用,完成具文化創意的數位敘事作品。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陳禹廷)

邱明賢、曾娜(台南市文化協會)

吳翊瑄(柒伍壹遊戲股份有限公司)

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的場域為中西區五條港文化園區,從在地需求出發提供學生深入在地體驗學習的歷程,並藉由完成踏查影音紀錄及在地文化議題電子書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數位媒體應用技能,從中將在地特色進行數位保存,促發人文關懷與利他能量。

溝通及協調能力。

陳瑩如(台南市日出南方工作室負責人)

陳煜楠(鹽水區公所導覽志工)

引導學生訪談鹽水在地經營超過一甲子的老店,透過相關文史資料的蒐集,增加學生對南瀛地區歷史變遷與鄰近社區環境的認識。過程中學生深刻感受到保留傳統產業的重要性及急迫性,踏查採訪成果亦獲得在地組織認同,協助印製刊物發行,豐富社區文化觀光資料的建置。

方健民(米鹿設計有限公司)

劉育燕野火娛樂

謝易珊宗易設計

1. 認識障礙文化與藝術。

2. 用自身專業思考解決永續問題的方法。

葉甄華(靜心瑜珈)

游鯉綺(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邱鈞評(好氏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台江文化中心、滯留島舞蹈團

台南市無障礙福利之家

本課程透過場域參訪及業師實務分享讓學生看見障礙與共融藝術的多元性,啟發對於創作的想像,同時也透過實際使用輔具了解到不同障礙者的需求,讓將來在規劃展演時能更加共融及落實文化平權。

1. 認識障礙文化與藝術。

2. 用自身專業思考解決永續問題的方法。

葉甄華(靜心瑜珈)

游鯉綺(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邱鈞評(好氏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台江文化中心、滯留島舞蹈團

台南市無障礙福利之家

本課程透過場域參訪及業師實務分享讓學生看見障礙與共融藝術的多元性,啟發對於創作的想像,同時也透過實際使用輔具了解到不同障礙者的需求,讓將來在規劃展演時能更加共融及落實文化平權。

在地需求認識、文化轉譯設計、地方實務設計。

吳靜瑜(臺南市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

蔡忠諺(枝多少有限公司)

林建叡(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

許明揚(山海屯股份有限公司)

帶領學生為左鎮街區嫌惡/閒置空間進行規劃設計,藉由導入在地議題培養學生在地需求認識、文化轉譯設計與地方實務設計能力。透過參訪、場域空間勘查測量、業師協同教學等方式,協助學生在規劃過程中更深入考慮到周邊利害關係人,進而營造出與在地連結的展演空間設計。

蘇亭安(社團法人臺南市佳里區漳州社區發展協會)

輔導與撰寫安平地區商家之行銷活動企劃書、協助辦理及參與北區開基玉皇宮文創設計比賽、SDGs 8 良好的就業與經濟成長」、SDGs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SDGs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習得電子商務的自媒體行銷實務技能,養成團隊合作技巧,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郭麗桂(台南市導覽協會)

陳昊(FORi Flower)

安平商家

藉由場域踏查讓學生在有了開基玉皇宮、安平商圈商家等具體實作對象後,更加提升創意發想與客戶實際需求之間的連結,深化文創行銷與自媒體電子商務技能的學習成效,並促動在地產學鏈結,以創新思維為傳統加值、為地方經濟開創新商機。

輔導與撰寫安平地區商家之行銷活動企劃書、協助辦理及參與北區開基玉皇宮文創設計比賽、SDGs 8 良好的就業與經濟成長」、SDGs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SDGs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習得電子商務的自媒體行銷實務技能,養成團隊合作技巧,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郭麗桂(台南市導覽協會)

陳昊(FORi Flower)

安平商家

藉由場域踏查讓學生在有了開基玉皇宮、安平商圈商家等具體實作對象後,更加提升創意發想與客戶實際需求之間的連結,深化文創行銷與自媒體電子商務技能的學習成效,並促動在地產學鏈結,以創新思維為傳統加值、為地方經濟開創新商機。

透過了解在地農村文化及其中的農糧生產,提升學生對於米食生產消費的認識,並進而設計出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知識學習型食農數位體驗」。

陳士元(哈瑪星數位科技)

結合業師及在地夥伴帶領學生進入後壁區,藉由親身踏查與訪談,取得在地農村社區所欲講述的地方觀點論述,並運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將在地觀點轉譯為可供體驗的學習教材,協助保存在地農村生活文化記憶、記錄在地農食生產與消費知識。

認識台灣能源議題的整體關連性,以團隊合作為工具,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風險溝通之關鍵能力。

王醒之(基隆市議員)

張哲源(永續海洋外木山工作室)

潘忠政(藻礁公投推動聯盟)

以能源轉型正義之真實議題帶領學生探討環境永續與科技發展的矛盾,藉此培養未來工程師對於工程倫理與社會正義的認識。透過實地參訪三接、四接工程現場感受臺灣生態豐饒,並藉由問題設計與訪談學習理解他人想法與觀點,提升科技公民的社會參與。

教保專業能力、在地文化認識能力。

賴孟玲老師(南臺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

崑山土城非營利幼兒園全體師生

許桂禎(台南市立將軍幼兒園)

連結幼兒發展活動與在地西拉雅文化,帶領學生設計規劃認識西拉雅闖關遊戲,並於校慶時邀請幼兒及家長體驗課程設計成果,促進臺南地區親子對在地文化的認識,達到教育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認同本土,了解文化」之目標。

1. 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2. 以NSDB與SWOT分析策略,透過系統整合,找出問題需求,提出問題之決策項目,並同步規劃與執行。

3. 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我國近年來積極發展物聯網AIoT,然實務面仍有許多問題及疑慮尚待解決。本課程藉由提出魚塭養殖監控水質、溫度、環境示範系統,期望達到消費者、漁民與環境三贏之目標,並藉此議題引導學生發掘問題、提出解方與策略,培養獨立思考作業的能力。

1. 認識「大學社會責任(USR)」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了解這些概念對於社會發展和公民責任的重要性。

2. 培養不同世代的溝通能力,並對周遭的人事物更具同理心。

3. 內化缺乏實務應用的淺層程式設計能力,成「問題解決」與「運算思維」等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本課程融入中小學資訊教育推廣場域活動及資訊素養課程,讓學生透過協助引導小學生學習基礎的PAIA積木程式、認識「演算法」與「機器學習」運算思維概念,進而強化自身專業能力,並對中小學生資訊素養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提升實務應用專業技能,培養人文關懷精神,強化公共服務動機與利他能量。

洪瑞霞(自由創作者)

許語宸(西港慶安宮地方文史工作者)

丁右任(西港區農會行銷組組長)

邱偉哲(明莘科技有限公司)

以西港區人文地景為對象,帶領學生深入場域進行田野採訪,將所蒐集的資料篩選淬鍊後製作主題網站。學生於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法,因而更加深入了解如何開發行動多媒體網頁,及如何有效運用不同媒體素材整合成有用的資訊傳播給受眾。

110學年度第2學期

城市解謎遊戲設計、在地遊程規劃、團隊合作及溝通、創意思考。

周毓偉(神不在場遊戲工作室)

程云美(喬立國際創育有限公司)

安排學生實地走訪臺南鹽水以深入了解在地文化,並結合城市解謎元素讓學生進行遊戲體驗,引導學生以年輕族群的角度設計專屬於臺南鹽水的城市解謎遊程,吸引未來遊客進入社區,協助社區永續經營與成長。

服務關懷、整合創新、敬業合群、表達溝通、人文素養。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榮輝老師(鹽水區區公所)

橋南社區發展委員會

翁鳳鳴(益安堂中藥房)

藉由實地探訪鹽水產業發展、參觀著名古蹟八角樓,讓學生了解舊時月津港繁盛的郊商文化與糖業歷史,並以在地素材甘蔗、艾草為主題研製洗滌產品,讓同學與在地居民重拾鹽水過往的糖產業,深具產業文化延續與傳承意義。

基本知能、本土與國際意識、 整合創新、 表達溝通、敬業合群、人文與倫理素養。

張娟瑩(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鄭沛瑩(橋南社區發展協會)

以鹽水布街為主軸規劃五大訪談主題,讓學生可以從訪談中擷取文化素材,重新整理出多元的鹽水布街文化脈絡,藉由與長輩的互相學習思考如何保留在地文化,達成永續與傳承的目標。

透過數位動態影像與特效合成製作,並結合光雕投影呈現,讓學生可以學會最光雕投影技術。

黃耀霆(北澤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應用光雕動畫與投影技術,透過數位新媒體的展現方式重新詮釋神農街的歷史與建築特色,藉此增加學生與神農街場域的互動,讓學生更加了解在地文化,也為城市的永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本土知識、人文素養、表達溝通、敬業合群。

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導覽員)

黃牧子、陳怡仁、董博明、辛久雄(台南市中西      區水仙宮普濟街店家、神農街店家)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透過「導覽老師導覽五條港區」、「採訪普濟街、神農街的老店與老屋史」及「街區遊戲與追尋港道遺址」三次主題參訪,引導學生融入在地,實地走讀,感悟街區。學生於參訪後分組撰寫體驗與訪談文稿,呈現出對於在地事物的觀察與反思。

溝通及協調的能力。

黃國書(台南市解說員職業工會)

陳煜楠(鹽水區公所導覽志工)

引導學生進入場域,透過拍攝採訪短片採集鹽水街區民俗基因,體驗在地文化,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如何將身邊的特色、文化連接到所學,進而增加在地認同感,為南瀛地區在地特色的傳承與推展貢獻心力。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桌遊的規劃與設計。

曾娜、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葉紀隆(南台桌遊社)

黃國書(解說員職業工會)

楊繕美(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本課程為串接USR計畫場域五條港與月津港的橋樑,透過篩選出兩港的文化特色與亮點,讓學生分別以五條港老街、美食、廟宇;月津港老街、美食、蜂炮六大主題設計桌遊,產出的桌遊可以多面向地幫助大眾認識兩港,促進觀光進而創生。

1. 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 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3. 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吉慶行第三代老闆、隆誠中藥行老闆、無店號第三代老闆、錢來也柑仔店店長

辛久雄、辛美英(海龍伯紀念館)

林芷涵、陳佳妤(台南市文化協會&五條港行號)

莊昀真(長悅旅棧)

本課程以走讀、教室翻轉、實作等方式,讓學生透過田調與採訪了解水仙宮市場攤商及神農街老屋店家的經營現況與需求,並經由在地店家的業界經驗學習文創美學與經營,雙方合作發想文創產品及行銷企劃,促進在地創生。

遊戲機制設定、五條港相關文化知識。

張江洪、曾娜(文化會館)。

本課程帶領學生認識與學習遊戲機制設計專業知識,並結合五條港文化導覽校外參訪,讓學生利用所學專業製做出一款以過去五條港的風貌為主軸的遊戲,讓一般民眾能透過簡單輕鬆的方式認識府城歷史與文化。

遊戲機制設定、五條港相關文化知識。

陳一平(台南市文化資產協會)、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認識與學習遊戲機制設計專業知識,並結合五條港文化導覽校外參訪,讓學生利用所學專業製做出一款以過去五條港的風貌為主軸的遊戲,讓一般民眾能透過簡單輕鬆的方式認識府城歷史與文化。

體驗在地文化與解說技巧。

鄭采芩老師(台南市文化協會)

藉由實地走訪,讓學生認識五條港神農街區的特殊地理條件、時空背景、產業特色,並藉此設計出屬於商圈特殊性可辨識的設計商品與旅遊行程規劃,協助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鄭朵棻雲雀小島工作室

李幼軒(安平文教基金會)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資訊傳播專案製作能力、策展能力。

郭藤安(吳郭魚藝文工作室)

馮容瀞(龍擎文創工作室內容總監)

本課程鏈結鯤鯓社區在地資源,讓學生與真實場域接觸、訪談、參訪,進而親近地方文史、找出地方故事,再利用專業技術形塑故事,完成主題網站與影音作品。本學期兩個班級共完成22組專題作品,並於期末舉辦實體及線上成果展,成果豐碩。

邱偉欣(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王華娟福樂多醫療福祉事業

蔡俊明福樂多醫療福祉事業

一、與金砂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共同以田野調查的研究方式探索社區人文發展的整體資源的脈絡與未來資源的傳承。

二、認識社區人文發展並分析相關人才培育的必要性。

三、透過與金砂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合作,探索在地文化,招募並培育社區永續發展的人才,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康崇仁(金砂里社區發展協會/前金砂里里長)。

李俊龍(金砂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羅淑華、黃秋鳳、蔡克章、李金富、吳順來、謝志德、謝主義(金砂里社區發展協會)。

帶領學生前往金砂社區田野調查,透過文獻蒐集、參與觀察、與當地耆老深度訪談,加深師生對於文化傳承與社區價值的認同,重新審視餐飲烘焙與在地食材、文化的鏈結,延續在地食材與文化生命力,協助社區永續發展。

臺南市西港區金砂社區發展協會

本課程與金砂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透過與居民共同討論引導學生思索如何增加在地食材利用的多元性,進而體認到餐飲採購的核心內涵與永續食材的意義。研發產品結合設計伴手禮,並兼顧到「經濟」、「社會」及「自然環保」三大要素,以達至公平及永續發展。

茅明旭(左鎮人文史工作室)

吳靜瑜(台南市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

陳柏羽(長物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金梅(欣洸興業有限公司)

蔡偉靖(巍聲國際藝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邱莛熏(高雄市音樂家室內樂團)

由場域夥伴滯留島舞團舞者至課堂現場演出,學生在了解該舞碼主題意境、所要傳達的意念後分組創作背景音樂,再由舞團評選優秀作品。以結合業界實務案例從做中學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更多元的音樂曲風及節奏訓練實作。

樓南尉(華語流行音樂知名創作人/獨立音樂工作者)

陳家倫(瀚聲國際娛樂有限公司)

鄭佑承(滯留島舞團)

與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業師合作,共同規劃出以「專業合作」代替「熱心幫助」弱勢群體之課程設計,讓學生從演藝經紀專業的角度發想消除歧視與偏見之做法,從而對促進文化平權有更深刻的理解。

施欣妤(Resonance留聲樂團)

黃語芊(Resonance留聲樂團)

鄭佑承(滯留島舞團)

本課程安排學生與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業師一同練習演唱,讓學生從學習合音演唱的專業出發,認識到障礙者與非障礙者的關係不只是幫助與被幫助,而是可以一起完成任務的「夥伴」。其中有四位學生主動參與滯留島舞團於台江文化中心的展演,獲得觀眾熱烈響應。

邱恩(Resonance留聲樂團)

張羽和(Resonance留聲樂團)

鄭佑承(滯留島舞團)

本課程安排學生與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業師一同練習演唱,讓學生從學習合音演唱的專業出發,認識到非障礙者與障礙者的關係不只是幫助與被幫助,而是可以一起完成任務的「夥伴」,進而對平權有更深刻的理解。

陳士元(路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帶領學生進入農村社區實地認識農糧生產,透過踏查與訪談汲取食農教育在地觀點,並以此結合專業英文進行臺灣農糧國際宣傳設計,協助在地鏈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陳建都(台南市文化局古蹟區)

林建宏(全域科技有限公司)。

鯤鯓社區高齡居民

本課程以行動研究為基礎,帶領國際研究生深入鯤鯓社區,與社區夥伴座談發掘在地議題,各小組再以設計思考流程定義問題、自訂目標、發展解決方法,最後完成大數據應用專題企劃,透過實際場域連結訓練研究生資料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經驗。

1.輔導與撰寫鯤鯓地區高齡就業企劃書,試與調查高齡就業之可行性與建議。

2.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沈光文先生(台灣第一位文人)為主軸,用食衣住行育樂為六大議題以善化地區的特色來作為一文創創意競賽;目的為行銷善化地區做好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

善化啤酒廠

鯤鯓社區

林芷涵(財團法人安平文教基金會研發設計經理)

帶領學生參訪善化啤酒廠、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系所專業行銷善化地區。此外亦引導學生認識鯤鯓社區的歷史文化、為當地長輩規劃高齡就業企劃書,運用社區行銷專業知識提供長輩更多元的生活模式選擇。

1.輔導與撰寫鯤鯓地區高齡就業企劃書,試與調查高齡就業之可行性與建議。

2.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沈光文先生(台灣第一位文人)為主軸,用食衣住行育樂為六大議題以善化地區的特色來作為一文創創意競賽;目的為行銷善化地區做好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

善化啤酒廠

鯤鯓社區

林芷涵(財團法人安平文教基金會研發設計經理)

帶領學生參訪善化啤酒廠、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系所專業行銷善化地區。此外亦引導學生認識鯤鯓社區的歷史文化、為當地長輩規劃高齡就業企劃書,運用社區行銷專業知識提供長輩更多元的生活模式選擇。

林威廷(木木商行)

漁電共生為近年國家能源轉型積極發展項目,然實務面有需多問題尚待解決,本課程提出一套可快拆式風光互補發電為場域示範系統,藉由場域實地體驗與實作,讓學生學習如何發掘議題、思索解決途徑,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

SDGs 7.確保人人負擔得起、可靠和永續的現代能源。

SDGs 13. 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SDGs 14.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促進永續發展。

潘忠政老師(藻礁公投推動聯盟)

莊家榮(台灣攝影協會)。

本課程透過藻礁公投此一真實社會議題,帶領學生至現場感受臺灣生態豐饒,探討事件始末、關鍵議題、自身看法,並藉由問題設計與訪談學習理解他人想法與國際觀點,促進學生關注臺灣能源議題,提升科技公民的社會參與。

許桂禎、張春鳳、許玉雪、王淑婷、吳慧君、吳素慧、蔡宜芬、蔡玉晏、李辛儒、蔡姿潔、林佩儀、王筱婷、吳曉葳(臺南市立將軍幼兒園園長)

徐如美、李亭純、林杏娟、翁儷喜、施孟秀、林杏華、陳麗雪、薛小玲、林佳儀(台南市崑山土城非營利幼兒園)。

帶領學生至兩所偏鄉幼兒園實地觀察,再將觀察到的幼兒行為與需求結合幼兒園在地文化教學主題,設計教案及教具。雖因疫情無法親赴幼兒園實行教案,學生轉而拍攝教案示範影片與幼兒遠距互動,得到正面的迴響。

110學年度第1學期

1.解決遊客來神農街不知道該作什麼,只能短暫停留的問題。

2.改善傳統口說的導覽形式,進行遊戲式的導覽開發。

3.透過街區遊戲的方式,讓民眾遊玩入戲,看見神農街的文化之美。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實境遊戲的規劃與設計。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學生依五條港道選擇五條老街分組設計闖關遊戲,藉由「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課程模組,引導學生將在地文化知識轉化成在地創意,並能夠融滲於社區,達到為老街注入活力,活化街區的目標。

1.厚植神農街文化底蘊,讓神農街文化被看見-《看見五條港》。

2.開發街區文創,作為神農街駐點五條港文化會館的文宣圖像。

3.與住戶互動凝聚街區意識,共辦燈展活動。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3.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寶來香餅舖第三代老闆、韓氏油飯老闆、金重號老闆、福味珍手作魚丸老闆、杜馬青草茶老闆。

本課程藉由走讀、教室翻轉、實作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場域、了解場域的經營現況。透過田調與採訪了解場域裡的問題與需求,也經由住民的業界經驗學習文創美學與經營,並與在地店家合作,協助店家之文創發想與行銷。

基本知能、本土與國際意識、 整合創新、 表達溝通、敬業合群、 人文與倫理素養。

蔡芳滿、鄭沛瑩。

黃淑芬。

張永旺。

採議題導向課程設計並導入專業與人才培育,引導學生進入鹽水場域,從社區共學中培育竹工藝學生志工,讓鹽水的竹藝文化得以永續傳承。

服務關懷、整合創新、敬業合群、表達溝通、人文素養。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榮輝老師(鹽水區區公所)

橋南社區發展委員會

益安堂中藥房

藉由訪查鹽水在地生活與產業發展、參訪傳統中藥房,讓學生能結合植物芳療知識與在地素材,與居民協力研製竹炭皂、中藥皂、中藥香包等產品,並合作完成具地方特色之包裝設計,為地方創生構思新解方。

1.3D模型製作能力。

2.2D影像製作能力。

3.AR擴增實境製作能力。

4.互動媒體領域研究能力。

5.以數位方式推廣在地文化能力。

尤威捷(蒔創設計工作室)

白明翰(魔翼工作室)

透過應用行動裝置結合擴增實境科技技術與GPS定位系統的方式來介紹神農街的老屋歷史與建築特色,藉由數位科技應用達成文化永續與在地文資保存。

本土知識、人文素養、表達溝通、敬業合群。

施彩鳳、許美蘭、張江洪(台南市文化協會導覽員)

王燦輝、韓秉正、杜燈順、鍾幸娥、石素禎(台南市中西區水仙宮裡外店家)

陳冠州、邱明賢、曾娜(台南市文化協會)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透過「導覽老師導覽五條港區」、「採訪神農街的老屋史」、「街區遊戲與追尋港道遺址」及「安平參訪」四次主題參訪,引導學生融入在地,實地走讀,感悟街區。學生於參訪後分組撰寫體驗與訪談文稿,呈現出對於在地事物的觀察與反思。

溝通及協調的能力。

黃國書(台南市解說員職業工會)

丁羿嫣(四健會協會)

引導學生進入場域,採集鹽水街區民俗基因,體驗在地文化的洗禮,及實際參與地方產業公共事務,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如何將身邊的特色、文化連接到所學,進而增加在地認同感,為南瀛地區在地特色的傳承與推展貢獻心力。

歐陽誠(新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吳叔平(財團法人台東縣私立台東仁愛之家)。

陳玉珍(台灣禪繞教師協會)。

透過實作體驗與社區服務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療癒環境的認識與體驗,不僅能發揮所學服務高齡者、增加與社區居民互動接觸的機會,更可從中訓練學生遇到困難之臨場反應與互助合作。

陳佩苓(社團法人雲林縣輔助科技服務協會)

陳英宗(沛得適醫療輔具有限公司)

鍾孟修(愛迪樂居家職能治療所)

陳欣如(筆心視覺設計有限公司)

以傳統飲食文化中善用在地食材及剩食再利用概念,結合學生的烹飪專長,賦予西港場域之在地食材新的料理使命,對促進地產地消、降低食物運送之碳排放、支持在地農業生產、提昇在地及綠色食材之可及性等做出貢獻。

周俊良、楊昇憲(台南市佳里區延平國小)

姚志峯(台南市佳里區延平社區發展協會)

吳靜瑜(左鎮人文史工作室)

許明揚(山海屯股份有限公司)

邱明賢(台南市導覽協會常務理事)

透過課堂講授、專家講座及戶外走讀,讓學生認識到臺南在地的文化產業,體驗多元的在地歷史與文化。

陳建都(台南市文化局)。

郭藤安(吳郭魚藝文工作室)

邱偉哲(明莘科技有限公司)

鯤鯓社區。

以鯤鯓社區為對象,以問題導向及專題導向式學習引導學生整合應用既有的資訊傳播硬實力,系統性地呈現在地人文,進一步連接社區與課室以磨練內容產製軟實力,提升學生社會參與度,並達到文化傳承與傳播。

一、探究事理、樂於學習,具本土與國際意識。

二、表達想法與創新實踐,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三、感知與欣賞美的人文事物,表現合宜的行為與態度。

四、活化性別意象,創新多元的依戀內涵。

五、永續城鄉,與人合作,建立健康和諧新關係。

江玉婷(南方設計/玉帛美學有限公司)

李奇紘(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南部辦公室)

許忠欽(大觀音亭理事)

源氏博之(台灣海德沃福台南頂美店總經理)、李順來(台灣海德沃福台南頂美店店長)

帶領學生踏查西市場攤商,於當地舉辦「通識暨USR課程成果展—不老四丁目」,設置多項布藝體驗活動加深學生及參與者與空間、歷史的連結,並結合前瞻科技為古蹟市場重新點燈,為一度寂寥的布料展售場域帶來改變的力量。

可藉由訪談總鋪師,了解到廟宇平安宴文化。並推廣台灣廟宇美食文化到國際上去。並藉由此計畫提升廟宇美食文化之英文版升級。學生們分組拍攝影片上傳到臉書做國際性之整合行銷。在此希望此課程可以栽培到產業界所需的國際行銷專業人才,加強實務技能,讓學生在畢業後將國際行銷理念落實到職場上,可以養成團隊合作的技巧,並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落實到商管學院的專業人才的培訓。

吳致亘(志剛金屬經理/台南市上華蒙特梭利實驗機構)

周志明(和勝堂資深文化講師/采牧士山房)

邱培華(普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帶領學生參訪臺南市和勝堂,體驗傳統廟宇「平安宴」文化,並拍攝影片上傳至臉書,實踐國際故事行銷。

可藉由訪談總鋪師,了解到廟宇平安宴文化。並推廣台灣廟宇美食文化到國際上去。並藉由此計畫提升廟宇美食文化之英文版升級。學生們分組拍攝影片上傳到臉書做國際性之整合行銷。在此希望此課程可以栽培到產業界所需的國際行銷專業人才,加強實務技能,讓學生在畢業後將國際行銷理念落實到職場上,可以養成團隊合作的技巧,並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落實到商管學院的專業人才的培訓。

吳致亘(志剛金屬經理/台南市上華蒙特梭利實驗機構)

周志明(和勝堂資深文化講師/采牧士山房)

邱培華(普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帶領學生參訪臺南市和勝堂,體驗傳統廟宇「平安宴」文化,並拍攝影片上傳至臉書,實踐國際故事行銷。

109學年度第2學期

1.厚植神農街文化底蘊,讓神農街文化被看見-《看見五條港》。

2.開發街區文創,作為神農街駐點五條港文化會館的文宣圖像。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3.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72號言本食食店長、83號慶餘古物店老闆、86號No.2玩具店老闆、101號久川飲老闆、105號室町鰻魚飯老闆

林芷涵、陳佳妤(台南市文化協會/五條港行號)

本課程以共學、採訪、創藝、完成發表等四種方式建立課程模組,帶領學生實際觀察實踐場域、認識在地文化;與認養老屋屋主互動,確實瞭解在地與其需求,以文創為老屋創生;透過課室互動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1.解決遊客來神農街不知道該作什麼,只能短暫停留的問題。 

2.改善傳統口說的導覽形式,進行遊戲式的導覽發。 

3.透過街區遊戲的方式,讓民眾遊玩入戲,看見神農街的文化之美。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實境遊戲的規劃與設計。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模組採取「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學生依五條港道選擇五條老街分組設計闖關遊戲,優秀作品並於當年度神農街元宵花燈展、暑假舉辦的街區遊戲夏令營中落實,吸引許多親子團體踴躍報名。

遊戲機制設定、五條港相關文化知識。

邱明賢、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將遊戲設計與地方文化結合,藉由遊戲設計重現五條港風華,以輕鬆、好玩的方式將五條港的文化及歷史推廣給大眾。

服務關懷、整合創新、敬業合群、表達溝通、人文素養。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橋南社區發展委員會

從鹽水物產出發,藉由課堂介紹與實地踏查促發學生對鹽水在地文化的興趣。經由在地物產採訪發掘「竹仔街」歷史,協助社區居民運用科技方法製作竹炭皂,轉譯鹽水昔日竹產業風華,為地方創生構思新解方。

基本知能、本土與國際意識、整合創新、表達溝通、敬業合群、人文與倫理素養。

黃國書(解說員職業工會)

鄭沛瑩(橋南社區發展協會)

沈連香(晶水工藝社)

採議題導向課程設計並導入專業與人才培育,引導學生進入鹽水場域,從社區共學中培育布工藝學生志工,讓鹽水的布郊工藝文化得以永續傳承。

1.影片拍攝能力。

2.影片後製能力。

3.動畫製作能力。

4.數位合成能力。

5.以數位方式推廣在地文化能力。

神農街老屋屋主、商家

黃耀霆(北澤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透過應用行動裝置掃描QR Code出現數位動畫影片、動態影像與特效合成的方式來介紹神農街的老屋歷史與建築特色,藉由數位科技應用達成文化永續與在地文資保存。

本土知識、人文素養、表達溝通、敬業合群。

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導覽員)

許益逢、張許雪櫻、許平山、陳素粉、江耀堃(台南市中西區神農街住民)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透過「導覽老師導覽五條港區」、「採訪神農街的老屋史」及「街區遊戲與追尋港道遺址」三次主題參訪,引導學生融入在地,實地走讀,感悟街區。學生於參訪後分組撰寫體驗與訪談文稿,成果豐碩。

葉紀隆(南台桌遊社-指導老師)

鄭采芩、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黃國書(解說員職業工會)

楊繕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林俊宏(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丁國桓(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

劉育釧(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邱偉欣(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英語表達、中英翻譯、影視剪接、創意企劃、溝通能力。

蔡天民、蔡友誠師傅(西佛國)、謝奇峰老師(西羅殿)、王延先生(永川大轎)、海安宮趙先生(海安宮)、許藏春先生故居等。

為老街工藝與寺廟文化進行中英文簡介,產出三折頁、語音導覽及影片導覽等成果,協助神農街五條港在地社區英語國際化。

1.地方調查與溝通能力

2.文化資源設計轉換能力:以場域問題(在地人文故事設計化)作為課題進行設計實務操作。

茅明旭(臺南市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常務理事/左鎮人文史工作室)

李碧珠(榮和里關懷據點照服員)

劉晏伶(左鎮化石園區導覽老師)

王佳琪(南臺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帶領學生進入社區及化石園區周邊踏查,與居民、耆老及館方人員訪談瞭解菜寮聚落人文歷史,使菜寮聚落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生態學習體系,最終開發出11個創意教案/教具設計,並與在地居民進行期末線上交流,提升學習成效。

陳殿典(獨立製片導演)

蕭淑琳(滯留島舞團經理)

張忠安(滯留島舞團編舞家)

學生與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合作,最終提出20份符合SDGs與在地夥伴需求之企劃書。其中,「夏日活動藝起來」邀請台江文化中心鄰近之安慶國小與海東國小學童,以畫筆紀錄身障舞者與共融音樂會表演風采,以淺移默化的方式種下文化平權種子。

陳殿典(獨立製片導演)

蕭淑琳(滯留島舞蹈劇團)

孫鈺芸(服裝設計師)

帶領學生實際參與設計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於「台江孤島計畫」展演所需之舞臺道具與服裝,讓學生走出課堂,用創意和雙手與在地夥伴共同討論創作需求、概念發想與執行,實踐協作與共融。

蕭淑琳(滯留島舞蹈劇場)

林世唐(台灣愛爾蘭音樂推廣中心)

蔡嘉祥、吳家綺(三多功學社音樂中心)。

林書瑜(高雄屏山國小太鼓校隊指導教練)

帶領學生為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新舞劇製作演出配樂,課程中需引導學生們的歌曲創作方向、熟悉之前沒有學過的曲風、與舞劇搭配的音樂製作方法等知識與訣竅,最終產出15首原創樂曲。

文化及通識核心素養、影音製作能力。

邱明賢、曾娜(台南市文化協會)

洪申讚(仟鼎設計行銷有限公司)

李易晃(鳳信有線電視)

陳契綸室町鰻魚飯

沈鉅家言本食食咖啡

吳和庭金和國際,久川茶飲

林義倫NO.2玩具店

顏稚耘凱基銀行

本課程發展跨域專題連接社區與課室,以神農街社區夥伴為對象進行三次場域教學,藉以了解老屋文史,達成以影音為媒介落實文化保存之任務,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將文化及通識核心素養應用於實務專題之能力,提高其社會參與力。

賴哲顯(善化區公所顧問)

林芷涵財團法人安平文教基金會)。

郭佩函社團法人B型企業協會B Lab Taiwan)。

帶領學生前往善化認識在地工廠、善化糖廠及開臺文化祖師沈光文史蹟,並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系所專業行銷善化地區,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江國銘(台南市優質農業推廣協會理事/臺南市關廟區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台南市社區營造協會理事/臺南市政府青年社區規劃師/嗊哩社生態農村執行長/新豐社造中心執行長)

王建雄(公共電視台公民新聞平台企劃製作人)

引領學生走入在地,前往歸仁與「青農」開會、採訪、拍攝、提出行動方案,協助行銷農產品;前往官田國中記錄該校學生從翻土、播種到採收之食農教育學習歷程。

甘寶鳳(阿寶農場)

甘文聰(台灣阿甘有機農場/台灣阿甘公司)

甘士照(台南市照護關懷服務協會理事長/祭祀公業法人台南市甘臥山)

連結當地桑葚產業,透過深度訪談發掘在地議題與產業需求,並藉由行動研究提出異業結盟方案,強化創業管理實務執行力與創業家精神。

李蘭婷(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臺灣))

109學年度第1學期

108學年度第2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