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學年度-USR歷年課程

112學年度第2學期

112學年度第1學期

108課綱校本課程教案的發想、街區或社區無法留住觀光客,透過學生文創帶入人潮等。

藉由媒合地方資源,讓修習課程的學生能對接在地居民,製作成載地方特色並富年輕創意的網路節目影片。過程將結合傳統電視台節目製作的工作編制進行團隊分工,以社區行銷作為共同目標,但保有小組業績競爭的屬性,讓學生在各階段能夠觀摩並修正企劃,持續在作品品質上精進。 

張博瑋 / 馬尼通訊新媒體部製作人

歐陽迪芃 /虎椰製作動態影像導演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透過場域業師導覽,讓學生經歷有別於以往走馬看花的深度文化體驗。過程除南美里溫陵社區的深度導覽說明外,也對場域內的人文景點進行解說,如:林百貨、蕭氏節孝坊、湯德章名人故居等地點,為課程加入人文創生與地方認同的多彩光譜。

接著,將學生分為「節目組」及「大秀組」兩個工作編制,並讓學生混合編組來參與各分組的工作,包含:網路節目經營及影片製作及影音平台的上架、推廣及排程管理等工作,模擬業界自媒體對外經營及內部合作的現況,並在期末規劃至溫陵社區執行短影音與社群貼文的數媒製作。過程中也配合青銀計畫與台灣文學館一同合作的「文學資源箱」活動,由學生執行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以及參與為長輩辦理的健康促進的桌遊活動,再以影片紀錄社區長輩參與活動的剪影。

課程培養學生將媒播專業用以紀錄在地人文,同時也對接在地居民,讓長輩體驗另類年輕世代的網路自媒體議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以社區行銷及創生做為課題,達到永續城鄉的目的,對USR課題也有了新的認識,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108課綱校本課程教案的發想、街區或社區無法留住觀光客,透過學生文創帶入人潮等。

藉由媒合地方資源,讓修習課程的學生能對接在地居民,製作成載地方特色並富年輕創意的網路節目影片。過程將結合傳統電視台節目製作的工作編制進行團隊分工,以社區行銷作為共同目標,但保有小組業績競爭的屬性,讓學生在各階段能夠觀摩並修正企劃,持續在作品品質上精進。

張博瑋 / 馬尼通訊新媒體部製作人

歐陽迪芃 /虎椰製作動態影像導演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透過場域業師導覽,讓學生經歷有別於以往走馬看花的深度文化體驗。過程除南美里溫陵社區的深度導覽說明外,也對場域內的人文景點進行解說,如:林百貨、蕭氏節孝坊、湯德章名人故居等地點,為課程加入人文創生與地方認同的多彩光譜。

接著,將學生分為「節目組」及「大秀組」兩個工作編制,並讓學生混合編組來參與各分組的工作,包含:網路節目經營及影片製作及影音平台的上架、推廣及排程管理等工作,模擬業界自媒體對外經營及內部合作的現況,並在期末規劃至溫陵社區執行短影音與社群貼文的數媒製作。過程中也配合青銀計畫與台灣文學館一同合作的「文學資源箱」活動,由學生執行紀錄片的拍攝工作,以及參與為長輩辦理的健康促進的桌遊活動,再以影片紀錄社區長輩參與活動的剪影。

課程培養學生將媒播專業用以紀錄在地人文,同時也對接在地居民,讓長輩體驗另類年輕世代的網路自媒體議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以社區行銷及創生做為課題,達到永續城鄉的目的,對USR課題也有了新的認識,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銀共創、健康促進、高齡少子化

1.瞭解感官、知識、心智、天然及神性處所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2.能運用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的原則。

3.認識療癒環境於高齡服務實務上之應用。

樂活集團綜合管理處/護理督導長兼永春護理之家護理長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臺南市南區的社區機構,包含長照、居家、日照或是醫院等單位,在取得相關單位的同意後,進行社區4位居民手部微生物的採集與培養,用以對課堂講授之各式消毒清潔法進行比較與實證。

課程邀請業師針對長期照顧機構之六大品質監測指標與院內感染指標監測之注意事項與實務經驗進行協同授課分享,並由青銀USR計畫團隊的林家妤教師,教導學生微生物與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及如何採集與培養微生物的概念,並引導學生依所學之傳染病防治方法設計4種消毒清潔方法,對培養後的微生物菌種,比較各清潔方法成效之分析,並於期末進行成果報告。

由於學生均為首次接觸微生物學的課程,對所培養出來的微生物菌種都深感驚訝,在成果報告中也熱絡地表達實證體驗,如:經過實證,洗手的效果無法百分百殺菌,但卻是減少細菌最簡單方式;每天使用的不同清潔用品,殺菌程度有所差異;培養中發現社工師的細菌最多,推斷許多細菌是藏在鍵盤中,因此,無論長照人員或醫護人員,均須注意自己的手部清潔。

藉由課程設計讓學生驗證課堂所學深化學習印象與自身養成手部清潔習慣的重要,未來更可以協助將感染防治融入照護活動中,以提昇其在高齡服務中健康照護實務之成效。

青銀共創、健康促進、高齡少子化。

1.瞭解感官、知識、心智、天然及神性處所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2.能運用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的原則。

3.認識療癒環境於高齡服務實務上之應用。

樂活集團 綜合管理處 護理督導長 兼 永春護理之家 護理長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臺南市南區的社區機構,包含長照、居家、日照或是醫院等單位,在取得相關單位的同意後,進行社區4位居民手部微生物的採集與培養,用以對課堂講授之各式消毒清潔法進行比較與實證。

課程邀請業師針對長期照顧機構之六大品質監測指標與院內感染指標監測之注意事項與實務經驗進行協同授課分享,並由青銀USR計畫團隊的林家妤教師,教導學生微生物與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及如何採集與培養微生物的概念,並引導學生依所學之傳染病防治方法設計4種消毒清潔方法,對培養後的微生物菌種,比較各清潔方法成效之分析,並於期末進行成果報告。

由於學生均為首次接觸微生物學的課程,對所培養出來的微生物菌種都深感驚訝,在成果報告中也熱絡地表達實證體驗,如:經過實證,洗手的效果無法百分百殺菌,但卻是減少細菌最簡單方式;每天使用的不同清潔用品,殺菌程度有所差異;培養中發現社工師的細菌最多,推斷許多細菌是藏在鍵盤中,因此,無論長照人員或醫護人員,均須注意自己的手部清潔。

藉由課程設計讓學生驗證課堂所學深化學習印象與自身養成手部清潔習慣的重要,未來更可以協助將感染防治融入照護活動中,以提昇其在高齡服務中健康照護實務之成效。

社區高齡海嘯來襲,所衍生的照顧問題,透過課程的引導解決弱勢族群的照顧問題及多元照顧文化差異。

1.瞭解照護或文化的定義與概念,及其目的、功能與內容。

2.瞭解感官、人性化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3.能將所學溝通技巧、照護知識及技術運用於高齡個案。

胡志蘭/富邦人壽南鯨通訊處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及南區鯤鯓社區實地踏訪,藉由導覽活動,體驗社區的在地文化與風俗民情,了解多元化照顧在面對生活文化差異時所適用的方式。

課程邀請三位業師透過講授及桌遊的方式,融入同志與新住民的多元型態照護、金融理財、投資風險、存款等專業課題,引導學生理解實務上的照護需求。學生分組將所習得的專業知識結合照顧文化,團隊合作、腦力激盪,設計4個主題活動,分別為:1.訓練手眼協調與平衡力的貪吃「鍋」牛;2.以故事訴說自己居住社區的「這裡是哪裡呀?」;3.發掘社區在地美食的「投進你的胃」;4.用社區老建築照片喚起長輩回憶的「永」遠深「克」的回憶。

期末舉辦成果發表會,邀請溫陵社區的26位長者共同參與。在成果展活動中,長輩憶起當年,源源不絕與學生分享過去的年華歲月。透過長輩分享,學生走入被照護者的生活,體認到回憶對照護的重要性,對實作照護的影響甚大。活動最後長輩也給予學生極高的評分與正向鼓勵,在雙向互動過程中,看著長輩笑容,同時也獲得了成就感。

1.瞭解感官、知識、心智、天然及神性處所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2.能運用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的原則。

3.認識療癒環境於高齡服務實務上之應用。

青銀共創、健康促進、高齡少子化

吳叔平/安東健康企業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與南區鯤鯓社區,以在實作中學習為目的,將教學融入社區在地議題。課程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以營造呵護長輩們「身、心、靈」健康的療癒環境為目的,設計互動內容,將所習得之照護專業融入活動,提供參與的長輩們一個舒適的照護環境。

課程共邀請3位業師教授身心療癒相關課程,分別為:身心機能活化運動、芳香療法及禪繞畫,來充實學生後續的互動活動設計,使其能更豐富多元。其中尤以「禪繞畫」課程讓學生印象深刻,透過作畫時的專注,以非語言的形式讓學生身心放鬆、精神專注,達到心靈的平靜。

期末成果發表時,學生將課程成果結合照顧文化來呈現,從療癒基本五感理念(視聽嗅觸味)發想活動內容,如:藝術療法的蝶谷巴特、自我療癒的靜態冥想、植物芳香療癒、食為主題的甜點創作及古老技藝的剪紙趣。參與的社區長輩也給予極高的評價與正向鼓勵,學生從長輩笑容獲得成就感,也對未來的照護課題建立起自信心。

本次規劃主要目標在於培訓不懂 3D 列印流程的學生,使其了解 3D 建模的流程以及 3D 列印機的操作方式,並結合社區關懷活動,協助社區居民將有問題的家具設備例如門把、椅腳墊塊等無法採購到相同零件的物件重新建模,並利用 3D 列印機列印這些零件來進行替換。如此一來可以達到優質教育的主要目標,並協助社區居民能再次利用這些故障的家具,達到永續城鄉的次要目標。

1.提升學生具有 3D 列印操作能力

2.訓練學生 3D 建模能力

3.訓練學生可以針對社區居民進行 3D 物件建模/列印

本課程帶領同學至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及南區的鯤鯓社區實際踏訪,結合課程學習的3D建模流程、3D列印技術與社區關懷活動,除了提供給社區居民有關 3D 列印的基礎常識外,也協助社區居民將有問題的家具設備,例如:門把、椅腳墊塊等無法採購到零件的物件重新建模,利用 3D 列印機列印這些零件來進行替換,還運用3D列印製作了小禮物,送給參與活動之社區居民。

考量修課學生並非全都是電子工程相關領域,因此調整教學重點,以實作能力養成為主,讓學生在反覆操作設備的練習過程中增加實作能力,並自行設計產出結合場域社區需要的專題作品。

期末帶領學生參與「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暨課程成果展」,在活動中設置攤位與社區居民交流成果作品。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也了解一般民眾對於 3D 列印科技的想像與期待。透過此課程,學生對於USR課題有了新的認識,也表示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竭盡所能協助社區生活機能提升,達到永續城鄉的目標。

SDG 3: 保健﹔課程關注生活照護輔具的設計與應用,直接涉及到醫療與健康。這與SDG 3(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相關。通過設計更有效、實用的輔具,可以提升使用者的生活品質,特別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人。

SDG 4: 優質教育﹔課程可能涉及培養學生的設計技能,同時加深對輔具設計的理解。這符合SDG 4(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透過提供具體的實踐經驗,培育學生成為有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

SDG 10: 減少不平等﹔生活照護輔具的設計需求常常涉及到減少不平等。這符合SDG 10(減少不平等),尤其是在提供身心障礙者更平等的使用權利和生活機會方面。

 SDG 11: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課程可能強調的是在城市和社區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這與SDG 11(使城市和人類的社區在未來變得更加包容、安全、彈性和可持續)相關,尤其是通過改進輔具的可使用性和適應性。

問題實踐、設計反饋

林珂莆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台南市南區的金華社區,透過訪談與在地參與的方式,了解高齡長者生活上的照護需求,並以「將生活照護輔具導入在地」的創新議題為發想,引導學生關注高齡社會的照護問題。

課程邀請4位業師協助建構一個青銀對話的平台,並教導學生訪談與資料整理的技巧,將訪談內容彙整出清晰且契合需求的人物誌和使用歷程,讓學生在輔具的設計上有了明確的方向。再配合與業師及社區長輩的意見交流,最終呈現了兼具價值與實用的作品。

在期末成果展中,學生製作且發表了扶手式淋浴椅、兩用洗衣用具、掛物車、智能拐杖、動能助行器及友善購物車……等作品。學術、業界及場域社區的深度合作,提供學生豐富的實務經驗與多元觀點,更加了解理論與實際應用的密切關係。不僅激發了學生實踐理論的動力,亦習得了豐富的專業知識,提升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敏銳度及職涯發展上的競爭力。

營養知識與保健食品以及安全議題一直都是社區長輩關心的議題。本課程藉由食品與健康介紹,了解營養素以及保健食品的功能與應用,並從高齡者的角度出發,了解高齡者營養現況及高齡者在營養上的特殊性,並介紹各類保健食品其應用於高齡者照護相關之原則。

老人營養狀態的評估、保健食品等知識。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及南區的鯤鯓社區實際踏訪,了解社區長輩對於高齡營養知識與保健食品及安全議題的高度關切。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了解社區長輩營養現況及在營養攝取的特殊性,並從高齡者的角度出發,將專業知識應用在高齡者照護及餐食的設計應用。

課程中學生也將社區訪視的成果加以分析研究,進而了解隨著台灣國民所得提高、健康意識抬頭、人口老化及文明病增加,國人越來越重視食物供應與營養需求,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更成為近年產業的後起之秀。超過6成的長輩有使用保健食品的習慣,卻對保健食品的使用無專業知識,因此,教導社區民眾如何正確選擇及使用膳食補充品,真正達到保障健康的目的,正是社區的重要議題。隨後將學生分組,以常見的保健食品為題材做成專題,以增加自身的專業知識。

本課程也與其他專業課程配合,成功舉行「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在現場與長輩分享課程所學專業知識,學以致用,提升其競爭力。

利用古早味的懷舊美食,吸引長輩至社區參與活動,藉由懷舊美食讓長輩動動腦、動動手。本課程將試圖透過探討古早味的懷舊美食議題帶領本課程同學深入淺出了解高齡者早年的飲食文化現象,並運用課堂所學之懷舊料理學習之實作成果於學期末在社區辦桌中呈現,除了可協助高齡者找回懷舊媽媽味外,更可以重溫古早好滋味。

了解長輩營養需求以及長輩的古早味料理,培育學生與長者共學與共創,具備青銀溝通與團體合作的能力。透過青銀共創懷舊美食製作,服務關懷社區高齡者。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的溫陵社區,實際與場域的青銀夥伴們透過餐點製作的互動課程,了解高齡者的飲食文化現象,並運用課堂所學之懷舊料理實際烹調餐食,於社區的辦桌中呈現,除協助高齡長輩找回懷舊古早味外,更可以重溫媽媽的好滋味。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與多位長輩參與課程學習並共創懷舊料理。課程中,長輩們分享烹飪經驗,學生體會到高齡長者由於年齡漸長,在膳食方面需兼顧飲食質地與營養的攝取,「吃的下、吃的夠、吃的對、吃得巧」。由於長輩牙口不好的限制,餐點除了考慮營養,長輩能吃得下更重要,所以學生必須改變烹飪方式、選擇軟質食材或運用軟化技巧 、美化擺盤等,並安排家人、親友陪伴用餐,大幅提升高齡者的食慾。

最後,在課程安排下,同學參與本校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舉辦的「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串聯在地社區、企業及USR伙伴學校等,共有百餘位長輩參加。學生在活動中,用在來米製作了九層糕軟質點心,長輩們不但品嘗到懷舊的滋味,也表達了對於活動的喜悅,讓學生們獲得不少成就感。

青銀之間常有台語溝通的障礙,本課程透過業師教學,以及台語說故事、台語照護與衛教的教學方式,訓練學生具有台語表達專業的能力。

長輩與年輕人之間的台語溝通能力

邱偉欣/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訪臺南市中西區溫陵社區及南區金華社區,透過實際與場域長輩的互動接觸,培養學生應用台語交談互動的溝通經驗。

課程邀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邱偉欣老師,藉由課堂講授及實作練習,培養學生掌握台語學習的基本能力。課程包括台語的演變與羅馬拼音的歷史,並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欣賞台語的優美及文字的內涵。課程中透過業師專業指導台語的羅馬拼音與使用、聲調(本調、變調)、閱讀,並介紹醫學台語及臨床對話練習,透過衛教的角度,引導學生實際運用台語交談,介紹居家安全的主題宣導並與場域社區長輩互動、聊天、溝通,在青銀對話的課題上有極大斬獲。

最後,課程安排學生參與本校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舉辦的「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串聯在地社區、企業及USR伙伴學校,進行青銀對話與闖關活動,共有百餘位長輩參加。在這門台語課程中,學生重新認識了自己熟悉的語言,由不斷的對話交談中克服了緊張感,對於未來在高齡照護的學習路上更增添了一份自信心。

社區長者咀嚼吞嚥與營養問題。透過基礎營養學、臺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以及業師親自指導,訓練長者適合的飲食質地膳食,增加長者進食與營養的攝取。

軟質飲食製備能力、高齡友善用餐環境設計。

連正源/台南新樓醫院營養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東區裕文國小,透過與青銀夥伴的互動,體會高齡長者由於年事已高,在膳食方面必須兼顧飲食質地與營養的攝取,以重新找回用餐的喜悅。

課程也邀請臺南新樓醫院營養室連正源講師,透過醫療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高齡友善飲食的課題、學習飲食質地的分類、咀嚼吞嚥與營養、肌少症及軟化食物技巧與菜單設計……等,並讓學生實際操作了4~7級軟質食物的烹調,並與社區長輩及小朋友一同製作雪花糕點心。在滿懷好奇心的小朋友與經驗豐富的長輩兩代間交流溝通的碰撞下,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是非常不一樣的體驗。在課末的心得分享中,學生認為透過課堂重新學習關懷周遭長輩的需求與烹飪的相關知識,如:技術及美食的擺盤……等,收穫頗豐。

最後,在課程安排下,學生參與本校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舉辦的「青銀幸福憶當年——失智友善樂活嘉年華」活動,串聯在地社區、企業及USR伙伴學校,共有百餘位長輩參加,學生在活動上用在來米製作了九層糕軟質點心,長輩們品嘗了懷舊的滋味也表達了對於活動的喜悅,讓學生增添許多的成就感。

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知能、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

鄭采芩、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舊城街區進行田調與踏查,了解場域商圈的發展歷程。課程邀請5位文化協會的業師,透過4次校外參訪及2次協同課程,進行在地導覽,走訪安平地區名勝,以闖關遊戲帶領學生認識老街;參觀熱蘭遮博物館,了解府城文史工作現狀,並採訪當地商家及耆老;也以蒞校講演的方式,針對文創商品製作與觀光宣傳片剪輯兩主題,分享創作經歷、介紹文創品,補足課堂講授跟實務上的學用落差。

在校外參訪課程中,同學走訪了民權路經營多年的誼德參行、玉珠美容院及三加三食品行等店家與清代郊商信仰中心的海安宮,並訪問神農街耆老姜滄源先生,透過口述歷史以文字和影像記錄在地故事,並在期末將訪談成果去蕪存菁,寫成一篇篇精彩的採訪報導,將採訪影片剪輯成五分鐘的短片在協作平台上公開,留下在地文化傳承的點滴。

2024年適逢臺南建城400週年,業師也分享針對臺南400製作相關紀念產品的構思,讓學生了解文創商品如何與特定的文化主題活動結合,以業界講師的資訊分享來學習相關知識,引起學生對文化產業的共鳴,從創作者的角度思考能做什麼事,給予學生成為文化傳承一份子的契機,亦對學生未來投入相關就業市場增添助益。

在地文資保存與觀光推廣,透過學生走入鹽水,認識在地人文地產景,以專業媒體技能轉譯圖文進行在地文資保存,深化學生文化應用能力,並透過參加國際華文電子書大賽為鹽水進行在地觀光推廣。

培養學生文化及通識核心素養應用於實務專題之能力,並進一步提高其社會參與力。

禹禹藝術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市鹽水區月津港文化園區,在業師的導覽解說下進行田野調查、探訪在地人文地景產及體驗在地文化,實際與在地店家進行訪談互動。

課程導入PBL學習策略,將「體驗學習」和「探索學習」策略融入其中,第一階段讓學生走入鹽水社區,體驗在地文化並記錄後,第二階段則運用設計思考工具,進行分組討論與創意發想,最後在第三階段再回到場域,透過實際的文化活動驗證理論後,應用課堂學習的影音技能和文字創作對當地議題進行轉譯,完成期末電子書專題的製作與發表。同時課程也安排竹編業師帶學生體驗竹編杯墊製作,親身感受古早台灣的生活藝術,看似簡單的竹編卻一點都不簡單,學生十分珍惜USR課程帶來的難得經驗。

在期末成果發表中,學生針對在地文史主題發表8組電子書作品,分別訴說著鹽水在地的竹工藝、月津燈節、蜂炮、在地美食及街區老店的時光故事與未來之根。課程讓學生從認識在地到地方創生,進一步運用所學媒體技能有效的保存並傳播文化,加深了學生未來在進入工作職場上對文化保存的體認與認知。

透過拜訪街區店家,進行認識與紀錄,發展出在地體驗的活動,作為街區生態博物館實踐的基礎。

結合所學文化知識,落實街區的探索。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街區,在場域業師的導覽下,認識府城舊城街區在地的歷史與文化,學生透過訪談在地店家找出商店特色後,為老店設計主題式的互動體驗活動,讓遊客能與店家有更近一步的交流互動,促進地方創生。

課程設計以議題導向,將課堂的學理帶入街區。課堂上先討論關於博物物館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再透過場域業師導覽,帶領學生以文化的視角及自身的體驗去觀察城市街區的生活、記憶與文化後,透過實地走訪及面對面訪談挖掘店家特色與文化,以分組合作的方式探索城市,並在期末以製作報告的方式展現學習成果。在學生的探訪挖掘下,得到許多店家的故事及物件,如:在雜貨店內,發現年代久遠的彈珠台與有著歷史痕跡的冰淇淋冰杓;在販售古玩古著的店家,發現符應時代與文化的特色旗袍;發現修復老舊電器的二手物流老店……等。

期末的文字記錄、照片拍攝與報告,訴說著透過USR課程將知識落實到實踐裡,難能可貴的經驗。學生因課程更貼近自己生活的城市,走入在地,面對多元、突發的問題並加以解決,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SDG9 創新及基礎建設

1.城市解謎遊戲設計

2.在地遊程規劃

3.團隊合作及溝通

4.創意思考

本課程前進臺南市中西區的神農街區,在教師的規劃下,導入在地議題,透過2次的場域課程,引導學生思考「老舊街區公共設施缺乏」及「商圈缺乏代表性的活動」等兩大主題,並在神農街街區場勘、踩線及收集資料。引導學生針對這些問題構思解決方案、提出創新想法,培養遊憩規劃能力。

除教導學生學習遊憩規劃的相關知識及方法,期末也根據課堂預擬之大綱請學生撰寫可行且有創意的【遊憩規劃建議書】,以走讀、社區融滲、做中學等三種方式,進行創新的遊程規劃與設計。藉由走讀與體驗在地文化知識,以及在地店家的創意誘導,交叉積累,引導做中學,達到在地創生的成效。

課程深化了學生社區融滲的意涵,以及對文化保存的體認與認知,也能以地方創生議題為出發點考量,與在地店家討論並為店家作設計,達成在地實踐的良好典範,有效的保存並傳播文化。

以數位資產保存之內容提倡數位加值導向之運作,期以數位加值為社區達到永續城鄉之目標。

藉由USR場域文化永續之議題,提供學生服務與學習實務之機會,結合課程實作技法課程,融入專題導向學習策略,以數位典藏任務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專業實務能力。

鄭采岑/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訪中西區神農街區,進行田野調查。在業師的導覽下,以走讀的方式了解場域的歷史沿革,及其不同時期的發展變遷和演變。

場域業師引導學生不僅能了解社區老屋建築的外觀風貌,還能深入探究歷經各時期文化融合帶來的建築工法。虛擬場景製作的實務課程過去多半僅透過教室的技法教學,容易造成學生不一致的學習表現。然而,透過實際場域的實踐,不僅能維持學習內容與表現主題的一致性,同時能夠拉近學生學習的真實感,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也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自我效能。

在期末的成果展示中,學生分別針對神農街8間不同型態老屋建築,透過電腦軟體繪製出數位3D模型,並細緻的描繪出不同材質建構的窗花外型、翻修過的鐵皮、日式牆面、與保留歷史痕跡斑駁牆面等。透過此課程,學生不但了解當地歷史,更也能仔細注意建築的外觀細節,培養出更好的洞察力,並透過影片拍攝的方式來向其他人介紹神農街,為永續城鄉盡一己之力。

當台灣竹工藝逐漸消逝、鹽水地區少子化問題、偏鄉小學的資源少之下,透過工藝的製作教學過程,除了介紹竹的相關內容與涵義以外,透過引導學生於工具上的認識、編織技巧的運用上,能夠更親近土地、環境,進而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有更深的體認與學習可能。

於鹽水國小透過辦理竹運會,大學生參與設計的活動及擔任關主過程中,帶領小朋友從遊戲認識在地外,也可以藉由夥伴間的合作,提升團隊的精神。

讓大學生進到國小辦理活動,讓雙方透過活動更加了解在地。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訪臺南市鹽水區,在業師導覽解說下,引導學生實地踏查鹽水老街,觀察老街生活、空間的演變、人口老化與青年返鄉等場域正面臨的問題,進而誘發反思,一同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討論思索傳統與現代如何並存。課程實際走訪了鹽水區的天主堂、王爺廟及八角樓等名勝,透過業師的講解說明,傳遞在地文史的轉變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課程也融入在地的竹工藝產業,了解竹產業與地方的連結,並規劃於鹽水國小辦理竹子運動會,讓學生發揮創意與創新,參與活動的規劃與操作,製作如:竹葫蘆、釣魚道具等小物品,並規劃知識問答、擲葫蘆與釣魚遊戲等趣味競賽,讓參與的國小小朋友認識鹽水蜂炮、了解早期使用葫蘆的含義及曾有船舶進出貿易的月津港歷史等,提升在地孩童對於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透過觀察反思,在回到教室之後,學生持續加以發酵與進行創作,製作出許多竹編作品,如:杯墊、燈籠、置物籃與竹筏船……等,此更可看出學生與在地的連結及地方議題關注上,都有了相當程度的提升。

1.文化 故事 產業與歷史

2.體驗在地文化與解說技巧

體驗在地文化與解說技巧

鄭采芩老師/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中西區五條港文化區,在場域業師的導覽下,尋訪神農街區的歷史街屋及市定三級古蹟水仙宮,以了解府城舊港區的豐富歷史文化背景。過程中,場域業師也特別說明了臺南古都基金會推動臺南市老屋欣力的過程脈絡,以及神農街在不同世代元素注入下,營造出的街區藝術亮點。

然而,修課學生來自不同國籍,因著多元的成長背景及生活環境差異,在場域走訪體驗過程中有許多討論,期末行銷的文案發表也以許多不同觀點切入,設計出屬於商圈特殊性可辨識的IG行銷文案,渲染出具吸引力的魅力商圈意象,協助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

2024年適逢府城台南400活動,在慶典的氛圍下更有新神農街的老街特色,藉由場域走訪體驗的過程,讓學生產生對地方的記憶、情感與價值,除此之外,進一步勾勒出構成地方或產業街道的產(商)業街道景觀、店面自身空間陳設、公共空間設施及活動等感知。

1.解決遊客來神農街不知道該作什麼,只能短暫停留的問題

2.改善傳統口說的導覽形式,進行遊戲式的導覽開發

3.透過街區遊戲的方式,讓民眾遊玩入戲,看見老街的文化之美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實境遊戲的規劃與設計

鄭采芩、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進至臺南市中西區五條港場域,透過遊戲闖關的方式認識在地文化。原課程設計的五條老街與港道,配合年度的普濟燈會活動,把原先規劃的信義街調整成普濟街,學生依五條舊港道,分成五個組別設計遊戲,並讓優秀作品能在後續改良後,做為暑假街區遊戲夏令營的關卡,讓遊客在遊戲中認識老街。

在3次的場域踏訪過程中,藉由業師導覽認識老街的文化特質,並讓學生實際訪談街區住民與在地職人,了解場域更深一層的故事。接著引導學生將歷次的田調結果彙整,並思考如何透過遊戲傳達老街的文化魅力。課程的模組採取「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在實作設計後的遊戲測試中,先安排學生們於本校W棟實測,做為校內遊戲設計練習的場地,彌補從未接觸過街區遊戲的實作不足的問題。

五條老街的遊戲樣貌在計畫團隊的經營下都已成型,今年優秀作品也於年度神農街元宵花燈展上市,暑假將特別舉辦街區遊戲夏令營,延續以往許多親子團體報名預約的盛況與遊客們同樂,一起從遊戲中協力地方創生與文化保存。

製作老屋基因與協助文創開發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3.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林建農、曾娜/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五條港與神農街場域進行田調與採訪,並安排4次深入實踐場域的走讀課程,由在地協會的導覽老師帶領學生認識五條港、神農街與安平的連結。本學期適逢臺南400活動,課程也安排學生參與「安平古堡生日快樂快閃活動」,認識臺南建城之始——安平,了解往昔郊商貿易,從鹿耳門或安平經內海進五條港將貨物運至府城的情景。

課程深耕場域多年以走讀、教室翻轉、實作的方式,藉此讓學生認識港區文化與在地店家的經營現況。本學期採訪店家為位於民權路上玉珠美容院、純理髮、三加三食品行、誼德參行,以及神農街的新駐店袋等,並為商家設計文創品及製作行銷影片,協助在地老店創生。

由於本次修課學生絕大多皆非設計學系的學生,因此,課程也聘請專業業師講授文創品與影片剪輯的相關課題,提升學生文創品設計與影片製作技巧。雖然學生手繪與設計能力有限,但對於問題意識的獨到且跨領域思維,也讓學生創作出有趣的文創品,並獲得在地設計業師讚賞,對未來持續專研相關領域的知識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文創美學與經營運用亦有更深刻的體認。

人文關懷、在地物產應用、環境友善、永續發展

在地創生、環境友善、整合創新、溝通關懷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榮輝老師/鹽水區區公所

本課程實地踏查臺南市鹽水區場域,本次參與的學生大多對鹽水感到陌生,因而在課程開始,先由教師透過課堂介紹,引起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興趣後,於課程中安排3次校外參訪。

業師導覽由鹽水八景的大眾廟聚波亭開始,沿昔日月津港的河道介紹地方歷史變遷與尋訪百年古蹟,體驗在地生活與產業發展,讓學生對鹽水地理、人文特質、歷史演變與區域特產有所認識後,參與鹽水月之美術館的「日常美術課-走走日常」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由扭蛋遊戲中取得指引,穿梭在鹽水的老街巷弄,尋訪特色古蹟或有趣的建築,以雙眼觀察、用雙腳走入在地的日常,體驗地方風景。最後發揮創造力,以繪畫的方式記錄鹽水,並用畫作兌換在地特色建築的卡片,十分有趣且深具意義。

另外,也藉由課堂講授植物芳療與關懷地方在地創生的理念,並製作手工肥皂。除運用番茄、米糠與植萃材料外,也導入地方素材——甘蔗,並與橋南社區居民一起製作香皂,各組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並向居民們介紹,討論精油配方調製,在共學的模式中培養溝通表達的能力,透過課程建立了環境友善觀念,並開始主動去了解自己的家鄉與周遭環境人事物,為地方創生貢獻心力。

永續觀光發展文化

溝通及協調的能力

李榮昌/自由業

陳瑩如/日出南方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際至臺南市鹽水區的場域踏訪,在業師的導覽下,以走讀的方式了解鹽水的歷史沿革、觀光發展及古蹟維護的發展過程。課程並以南瀛地區特殊地理位置及歷史的縱深觀察角度來瞭解台灣的文史,讓學生對南瀛各區有全面性的認知,再由業師帶領至場域實際踏查驗證,體會南瀛歷史與風土民情。

鹽水地區是大臺南市六大歷史街區之一,而早期鹽水港更是在17世紀軍隊入港後,開啟了港區產業文化的心臟。透過業師對地方文史及歷史變遷的深度解說,融入鹽水厚實的文化基因後,學生分成五組,對場域內經營一甲子以上的老店進行訪談,分別採訪了鹽水區的建盈商店、大上海美髮、元利鐵店、和合信餅店及福順利金紙,並以製作採訪短片的方式,加深對採訪店家的印象,再將成果製作成導覽鹽水地區的特色刊物。

訪談過程中從工作規畫、分配到實際採訪,學生將現場所遇問題逐一克服、釐清疑問,吸收了課堂以外寶貴的經驗與能力,啟發了學生對多元領域的商業洞察與認知,以及保留傳統產業的重要性及急迫性,也期望能透過所製作成果刊物,讓更多人認識鹽水,為延續文化永續盡份心力。

確保孩童能獲得高品質的幼兒發展、照護及學前教育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教保專業能力、在地文化認識能力

照護及學前教育學生獲得之關鍵能力、 教保專業能力、在地文化認識能力

許桂禎/將軍幼兒園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區場域,將課程導入在地議題並融入台南各地特色,設計一系列的遊戲關卡,讓修課學生與參加的孩子們一同在遊戲中探索府城,促進臺南地區親子對在地文化的認識。

課程也帶學生參訪臺南市將軍幼兒園,透過與小朋友的接觸,了解孩子的想法,並請園長分享幼兒園課室經營能力及專業幼保技能。在老師指導和同儕互相觀摩學習下,學生製作了「臺南博物穿越:圈圈冒險」、「神農我最蝦」及「台南農產丟丟樂」……等9款闖關活動,並為孩子設計如黃靈芝、藍小枸和綠薄荷……等,具神農街特色的隊名進行闖關,闖關結束後接續繪燈活動,將課堂講述的知識加以活用,從做中學習,時刻的觀察孩子的每個動作,及這些動作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也發現在與幼兒互動的同時,適時的鼓勵與讚美,可以激發幼兒遊戲的動力。

活動除增廣學生對臺南地方和文化的見聞,也增進自己觀察瞭解到每位孩子發展和學習的差異性,對未來投入工作職場提供更多實務經驗。而透過USR課程也體認到自己服務社會的使命感,期望能持續進步為永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文化永續、竹工藝文化踏查

基本知能、 本土與國際意識、人文與倫理素養

張娟瑩、鄭沛瑩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際走訪臺南市鹽水區,在2次校外參訪規劃中,第1次參訪在業師的導覽下以橋南老街為蹲點,擴展到三福路(布街通)、中正路及朝琴路(竹仔街),讓學生以實地踏查及親身體驗的方式深入認識鹽水多元的文化脈絡。

第2次的參訪將課程對接場域議題,主要以蒐集鹽水的竹工藝文化做為創作素材,將學生分成五組,以竹工藝為主題,與場域的社區長輩在共學中啟蒙竹工藝文化,思考如何保留在地的文化。在業師的引導下,各組的主題以早期的竹藝品為題材,分別根據生子椅、謝籃、竹九宮格、竹輪鼓車、編竹夾泥牆等五大主題進行訪談,訪談中場域老師的分享,讓同學了解了傳統文化禮俗的深奧,也發現無論是食衣住行育樂,總是可以看到竹的身影。除了物質之外,竹的精神文化更是豐富多元,常為文學藝術取用的素材,運用極廣。

在期末成果發表會上,各組學生將小組討論過程和成果海報以簡報方式,互相交流,透過相互學習觀摩,增強自身知識與表達能力,並開始學習思考如何保留在地文化與永續傳承的課題。

1.在地議題呈現為左鎮行銷企劃,期望可帶動左鎮社區。

2.參與開基玉皇宮之環保文創設計比賽;舉辦環保文創設計競賽,希望大專院校的學子將創新的想法,付諸實行可將自行設計的環保文創品,真正落實到實務上可用之產品。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

1.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2.左鎮行銷企劃;訓練學生們關懷社區發展。

 3.藉由參與開基玉皇宮之環保文創品企劃競賽活動,可讓學生們更加知道怎麼愛護地球。

賴政達/左達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左鎮場域,透過在地業師的導覽講解,走讀左鎮老街與公舘社區,探究左鎮的社區活化與青年返鄉等重要課題,並將左鎮的特色亮點——惡地老街及公舘社區農特產「葛鬱金」(即俗稱的粉薯),做為課末電子商務行銷企劃的主題,讓學生們經由實地參訪與認識社區後,在期末製作電子商務的行銷企劃書。

同時課程為促進學理與業界所需可以契合,也安排業界講師協同授課,內容為手機短影片的拍攝、剪輯與短片實作教學等課題,來減少學用落差,並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協助其了解產業現況。學生在導覽課程中看到社區迫切的問題,為了在期末成果上能呈現出符應在地需求的的電子商務企劃案,為老街與公舘社區提出解方,於課程中更積極蒐集多元的資訊,學習上也看到在教室裡少見的專注神情,積極走訪左鎮與當地耆老交流,包含編竹阿伯、在地國中老師,甚或是拉著公舘社區理事長訪談。

期末成果發表中,學生發表了遊歷左鎮老街企劃,與以人寵共食為特色主題的「金津有味」,使用在地農特產「葛鬱金」的手作零食。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與挑戰。

1.在地議題呈現為左鎮行銷企劃,期望可帶動左鎮社區。

2.參與開基玉皇宮之環保文創設計比賽;舉辦環保文創設計競賽,希望大專院校的學子將創新的想法,付諸實行可將自行設計的環保文創品,真正落實到實務上可用之產品。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

1.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2.左鎮行銷企劃;訓練學生們關懷社區發展。

3. 藉由參與開基玉皇宮之環保文創品企劃競賽活動,可讓學生們更加知道怎麼愛護地球。

賴政達/左達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左鎮場域,透過在地業師的導覽講解,走讀左鎮老街與公舘社區,探究左鎮的社區活化與青年返鄉等重要課題,並將左鎮的特色亮點——惡地老街及公舘社區農特產「葛鬱金」(即俗稱的粉薯),做為課末電子商務行銷企劃的主題,讓學生們經由實地參訪與認識社區後,在期末製作電子商務的行銷企劃書。

同時課程為促進學理與業界所需可以契合,也安排業界講師協同授課,內容為手機短影片的拍攝、剪輯與短片實作教學等課題,來減少學用落差,並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協助其了解產業現況。學生在導覽課程中看到社區迫切的問題,為了在期末成果上能呈現出符應在地需求的的電子商務企劃案,為老街與公舘社區提出解方,於課程中更積極蒐集多元的資訊,學習上也看到在教室裡少見的專注神情,積極走訪左鎮與當地耆老交流,包含編竹阿伯、在地國中老師,甚或是拉著公舘社區理事長訪談。

期末成果發表中,學生發表了遊歷左鎮老街企劃,與以人寵共食為特色主題的「金津有味」,使用在地農特產「葛鬱金」的手作零食。未來希望能繼續從永續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中出發,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與挑戰。

培養學生挖掘與開發在地材質,設計體驗教案,增進地方藝術特色在地議題的呈現,透過學生文創帶入人潮等。

資訊能力、整合創新、表達溝通,對應系所指標。

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茅明旭理事長、沈介文先生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左鎮地區場域踏查參訪,透過挖掘、開發在地質材來體驗設計,以增進在地藝術特色的議題呈現。

在幾次校外參訪中,除實地至左鎮地區的老街蔗埕公園、菜寮溪及化石博物館尋訪地方再生循環材料,也參訪位於臺南市區的亨達模具與志鋼金屬觀光工廠,針對工業製程議題,深化對產品設計知識的實用性與記憶點。透過認識業界的金屬模具與加工製造的產業現況,引導學生在進入左鎮採集素材,並思考翻模創作與少量生產的同時,能有更具體對產品開發的認知與身邊素材的應用關係。在場域業師的講述中,學生了解了左鎮地方文史及關於化石採集與植物認識的議題,並體驗植物藍晒手作課程。地方的竹藝工作者,更引導學生以在地素材「刺竹」與「月桃」為發想融入創作,實際投入左鎮在地「火炬報佳音」的文化活動,在當地耆老講述技藝及火炬復刻等課程,認識了火炬文化。

期末學生分組於校內X棟外,辦理循環質材工作坊成果發表,工業製程組同學以指定產品拆解後灌模創作成作品展演,而循環材料翻模組則以數種循環質材製作成系列作品。透過USR計畫參與在地活動,並運用學理在實做中學習,也在推廣過程中,透過學生的文化創意與手作為地方帶入人潮。

1.協助淺山地區農友參與淺山市集攤位布置,突現攤位視覺特色,吸引消費者進一步了解淺山農產特性與優勢,並進一步吸引購買。

2.與淺山市集農友合作,協助以在地風土特色、市場定位等,進行個別品牌設計,透過訪談、勘查、工作坊、設計、討論、修改、呈現。

1.掌握淺山地區農友品牌特色的能力:挖掘關鍵風土特色能力

2.與小農業主溝通能力,並釐清小農品牌之市場方向

3.小農品牌設計能力

4.團隊合作能力

台南市文史協會/宋金山理事長

本課程帶領學生將場域從臺南市的左鎮區推展至玉井區,與臺南的淺山地區農友一同參與淺山市集,協助完成市集攤位的布置。

在業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品牌攤位的創意思考,後以調查、訪談與觀察的方式,了解在地農產特色與優勢,並導入設計實務課程所學,規劃能突顯攤位展示視覺特色及小農品牌的設計,進而吸引消費者購買。並與樹德科技大學學生合作,辦理「淺山綠色攤位設計工作坊」,在淺山市集活動前透過農場參訪、場地勘查、設計工作坊、提案發表等,讓兩校互動、交流、學習,藉此讓學生發現自己所學與其他學校的差異之處,進而肯定自身特色。參與學生分為四組,分別與左鎮區的蔬果園及玉井區的天埔社區、農場與果鋪的在地青農與業主,在溝通中釐清品牌之市場定位與合作店家的需求,並將設計元素轉譯實現,從實做中學習。

在期末報告上,各組呈現其設計的產品,也分享執行過程的心得,提到要將設計理念與農家討論說明是件不容易的事,對農友回饋意見的修改與問題排除,更是嚴峻的挑戰。最後在市集舉辦當天,如期完成特色攤位布置,更是難忘的經驗與收穫,也希望未來能以品牌設計思維與在地產學鏈結,為地方經濟開創商機。

依據SDGs11的永續城市與社區議題,融入台南左鎮地區的文化特色

文化整合、創意表達能力、實踐操作

本課程帶領學生透過文獻參考,深入了解左鎮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元素,引導學生對在地的文化樣貌、色彩和主題應用進行探究,並融入左鎮特色和在地元素,來執行版印設計的實作課程。

在教師講述中,學生先對版印的排版、圖形配置與色彩搭配有初步了解後,再透過實際參與設計春聯和紅包袋版型設計,深刻理解版印印刷技術的操作。由於需思考將左鎮場域在地元素展現於自己的設計,誘發學生更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彼此間的詢問互動、分享設計想法與心得,營造了充滿創意和共學的學習氛圍。運用橡皮膠板雕刻具左鎮文化的模板,從發想、設計到雕刻,完全自主且以手作方式完成。雕刻的模板造型融入左鎮在地文化特色,如:農特產(筍子、芒果)、左鎮化石、二寮日出、竹編技藝等,並以節慶用語及今年的龍年寓意相結合,印製出具在地文化的春聯及紅包袋,讓這些成果作品顯得格外獨特。

議題導入式的學習除提升技能外,也體現在文化與跨學科的知識整合與實踐等方面,並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而結合場域特色和文化的課程,也促進左鎮地區的文化傳承。未來這些設計也將透過計畫協作在場域社區中展示,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實現社區文化的永續傳承。

在地文資保存與觀光推廣,透過學生走入西港,認識在地人文地產景,以專業媒體技能轉譯圖文進行在地文資保存,深化學生文化應用能力,並透過參加國際華文電子書大賽為西港進行在地觀光推廣。

培養學生文化及通識核心素養應用於實務專題之能力,並進一步提高其社會參與力。

晒港有機智慧農產社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西港區,在場域業師的導覽中,實地感受西港獨特的人文風情及地景,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在地文化。課程並規畫學生實際參與融入西港在地特色的胡麻節活動展演,建構起與在地的互動的橋樑。

課程導入PBL學習策略,將「體驗學習」和「探索學習」策略融入其中,在第一階段讓學生走入西港社區體驗在地文化並記錄後,第二階段則運用設計思考工具進行分組討論與創意發想,最後在第三階段再回到場域,透過實際的文化活動驗證理論後,應用課堂學習的影音技能和文字創作,對當地議題進行轉譯,完成期末電子書專題的製作與發表。多數學生也回饋此一難得的經驗,透過USR課程才知道在地的胡麻產業、西港慶安宮的歷史、民俗知識、器具、歷史、建築及在地美食等。

在期末的成果發表中,各小組對在地文史主題發表10組電子書作品,分別訴說著西港在地的胡麻農產、廟宇、在地美食及街區老店的時光故事與未來之根。課程讓學生從認識在地到地方創生,進一步運用所學媒體技能,有效地保存並傳播文化,加深了學生未來在進入工作職場上對文化保存的體認與認知。

左鎮為人口老化及外移嚴重之極限鄉鎮,本計畫為促進左鎮農業推廣,擬結合食農教育,與左鎮農會及農民合作,於左鎮人潮聚集處之在地通路,透過學生設計創新食農教育方案,以協助在地夥伴創新食農教育作法,有助於其爭取資源加以實踐。

專案企劃能力、市場調查能力、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的提升、跨領域議題處理能力。

左鎮區農會吳素卿主任、左鎮區農會穆翠玲承辦人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左鎮區實際踏訪,藉由業師的講述、引導與經驗分享,讓學生了解左鎮為人口老化及外移嚴重的極限鄉鎮,迫切面臨的問題更包含農產品、自然及文化資源等產業振興議題。

課程先以講授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專案撰寫以及市場調查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方式,而在期中階段透過實地的校外參訪,並將學生分組,針對場域目標客群進行市場調查,再將調查結果進行客群分析,以了解目標受眾的特徵和期望。最後,各小組藉資料分析的結果調整專案內容,設計符合在地社區及消費者之實際需求的企劃案。期末簡報時,各組透過創意設計將選定核心議題轉化,以視覺傳達來呈現成果,包括文宣海報編排、周邊商品設計、體驗活動企劃、展示內容設計、場域規劃美化等方式,表達各組對複雜食農教育議題的呈現。

課程執行過程中的歷次評圖,亦邀請業師協同進行評分並給於建議,有助學生改進專案計畫的內容,使其更容易被民眾理解和產生共鳴。學生實踐所學理論知識,透過親身體驗、品嚐及購買農特產,理解食農教育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環境友善飲食議題的關注,也實際協助了左鎮社區永續發展。

藉由帶領學生走訪場域,藉由實作磨練演藝經紀、創作展演與燈光音響之跨域展演經驗

1.演藝經紀與活動企劃能力

2.創作與展演之能力培養

3.燈光音響實務經驗

張名廷/音樂創作人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西港區,在業師的導覽下,參訪西港場域與地方社區創生的成果展示。課程並規劃學生實際參與西港在地胡麻節活動的規劃和執行,將課堂的專業科目應用於實踐中,從而提升學習動機,減少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讓學生在理解西港地區文化的同時,透過音樂和創意的共同語言,協力社區成員共同塑造西港的全新形象。

課程規劃專業業師協同授課,從音樂配置、編曲實務到硬體規劃、活動展演流程執行及救護規劃等多面向的課題切入,讓學習成為一個多元而整合實務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將所學應用於真實場景。在了解西港地區在地文化及當地的人口外移及老化等偏鄉議題後,對於能將自身專業結合在地議題協力地方創生,學生在實踐課程上有了新的動力,如:流行音樂系的潘維謙同學與當地居民,以在地的農特產「胡麻」共同創作反映在地農民和特產的歌曲——《胡麻老飛俠》;將嘻哈音樂曲風帶入西港國小,與孩童們一同用音樂翻轉在地歌謠;最後在西港胡麻節活動上,更帶領居民、返鄉青年和在地學童們一同在胡麻節上展演,贏得了居民的認同和熱烈反響。結合教育與社會責任議題的學習體驗,也為學生在個人發展和未來職業道路上,提供了寶貴的指引和經驗。

培育學生的Live Band表演技能,以及團隊合作之能力

宋振富/升昇樂器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進臺南市西港區,與西港區公所及農會合作,參與在地胡麻節市集演出活動。

學程特邀西港在地業師透過月琴音樂教學,讓學生對在地文化有深入的認識,並收集許多在地素材,結合歌曲創作產出作品。課程安排上除介紹不同的樂風、曲風之發展背景、差異與特性外,更安排了三次協同業師教學,實際帶修課同學參訪業界專業錄音室及樂器行,並由錄音室老闆親自講解業界音樂創作與錄製等知識,也讓學生實際上台演奏或與業師合奏,從實作中累積學習經驗,加深身體記憶並發現自身演奏上的問題。修課學生共分組成4組樂團創作音樂作品,最後遴選3組上台演出,另一組則擔任幕後工作。

在胡麻節的演出活動上,各組藉由觀摩演出與實際上台展演自創的音樂作品,了解課堂所學與實際應用的差異,學期末學生均表示與西港在地藝文團體共同行銷西港,累積了許多實戰經驗,而部分參與演出的佳作也將被挑選出來,在下學期獲得報酬,讓西港歌曲創作工作更能與業界接軌,為未來就業埋下發芽的種子。

SDG:優質教育、永續城鄉。藉由帶領學生走訪場域,啟發與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歌曲與文創活動

1.詞曲創作能力

2.培養對於SDGs與在地意識提升

3.藉由設計思考之專業規劃文創活動

陳義豪/葛瑞特音樂經紀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與西港區場域,透過踏訪神農街,了解舊港區文化歷史,並實際參與融入西港在地特色的胡麻節活動展演,進而累積對音樂創作的靈感,啟發其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樂曲與文創思考。

課程藉由神農街的場域業師導覽,引導學生在踏查過程運用「人物環流互訊」的思維,學習蒐集在地資料方法,並學會如何從文化遺產的角度理解社會現象,及從府城廟宇文化發展中,理解對文化多元的欣賞與尊重。再由兩位專業業師分別就歌詞發想、創作與台灣在地文化的課題協同授課,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批判性思考及創新思維等能力。期末時讓學生設計富有創意的表演方案,在課堂上分享創作經驗,並安排對展演感興趣的學生,參與西港胡麻節活動演出,在公眾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藝。

修課的學生當中,尤以魏順財同學對於音樂創作結合社會實踐,表現出高度興趣與熱誠,不僅在西港胡麻節活動中主動爭取演出機會,成為音樂會的舞台主持人,也積極參加USR學生社群,在USR博覽會中擔任解說員,鞏固他學習與實踐的經驗。藉由USR課程將學生帶入實際場域在實境中運用所學,也促進與社區成員間的互動,此類互動不僅深化其對在地文化的關懷,也提升學生將學術知識應用於實際環境的能力。

SDG:優質教育、永續城鄉。藉由帶領學生走訪場域,啟發與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歌曲與文創活動

1.詞曲創作能力

2.培養對於SDGs與在地意識提升

3.藉由設計思考之專業規劃文創活動

施勁偉/音樂創作人

石牧民/財團法人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與西港區場域,透過踏訪神農街,了解舊港區文化歷史,並實際參與融入西港在地特色的胡麻節活動展演,進而累積對音樂創作的靈感,啟發其創作符合在地意象之樂曲與文創思考。

課程藉由神農街的場域業師導覽,引導學生在踏查過程運用「人物環流互訊」的思維,學習蒐集在地資料方法,並學會如何從文化遺產的角度理解社會現象,及從府城廟宇文化發展中,理解對文化多元的欣賞與尊重。再由兩位專業業師分別就歌詞發想、創作與台灣在地文化的課題協同授課,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批判性思考及創新思維等能力。期末時讓學生設計富有創意的表演方案,在課堂上分享創作經驗,並安排對展演感興趣的學生,參與西港胡麻節活動演出,在公眾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藝。

修課的同學當中,尤以王芷琳同學對於音樂創作結合社會實踐,展現高度興趣與熱誠,在西港胡麻節活動中主動爭取演出機會,在演出中大放異彩,深得在地民眾的讚譽。此經驗不僅豐富了王同學的實踐經驗,也強化了她的自信和公眾表達能力。藉由USR課程帶領學生在場域中運用所學,促進與社區成員間的互動,不僅深化其對在地文化的關懷,也提升學生對學術知識應用於實際環境的能力。

1.本土養殖戶的沒落

2.如何改善戶外養殖存活率降低

3.養殖產業的經驗傳承與知識創新

4.在地產業與教育的結合與推廣

1.同學們對於參與活動對於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會更有體會,走出教室也能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的。

2.透過實際探訪讓同學們了解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讓其所學到知識不只是停留在學校中,而是能與地方及社會接軌。

3.利用主題式學習方法學習機構設計的流程和實作,透過在地養殖產業的結合,瞭解土城魚塭近年來魚苗存活率較低,產業成本等考量,實際讓同學去在參觀和訪問現場使用到的機具、方法、流程,盤點問題後產生設計構想。

4.利用主題式學習方法讓學生學習如何透過樹梅派進行感測,並與實地場域合作,讓同學經由業師介紹如: 環境因素與漁獲量之間的關係、水中的微生物對魚類生存的重要性等等,在介紹及訪問中發想如何透過感測來分析影響場域之因子,並加以改善。

5.利用本系學習的工程技巧電腦輔助繪圖去將構想設計和模擬,運用機構學課程上所學的分析方法以及零件評估的方法,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的專業技巧,同時也訓練同學們的創新思考開發。

6.透過分組討論讓學生去發現問題,並讓同學透過智慧感測中所學之溫濕度感測、馬達控制、距離偵測等技術來解決問題,讓其對智慧感測等方法有更深的認識並且能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之技巧。

林威廷/木木商行

林郡智/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透過場域業師的導覽解說,實地參訪在地養殖魚塭及工作坊,了解在地養殖漁業現況及產業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生產力降低問題,思考該如何用科技的方式來改變傳統。

課程規劃2次的校外參訪,第一次參訪土城漁塭,實地認識在地養殖產業的環境,及比較跟其他地方養殖環境的差別。在業者的講述下,學生了解魚塭養殖時會用上的基本概念,包含海水鹽分的滲透,及魚塭中有那些數值會影響到魚類的成長後,請學生根據業師提出的需求產生設計構想,使用本課程教學的程式能力及樹莓派感測設備擷取感測數據做分析、回饋應用,並提出智慧化的設計;而在第2次的參訪中,則直接到業師的工作坊,各小組針對前次場域參訪的心得制定主題並與業師分享,討論小組的設計構想是否合理,場域業師實際利用水濁度跟水溫檢測儀,針對場域實際水的濁度和溫度進行感測,向學生展示智慧感測之應用。

透過此場域課程,讓學生設身處地去了解問題,進而思考、解決和設計,以實踐課堂上的內容,對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生活常識上都有實質助益。同時也導入寶貴的環境永續議題,將所學之智慧感測知識結合相關產業,培養自身機械工程之技能。

1.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2.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3.提升議題分析與找出解決之策略的能力

林威廷/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魚塭參訪,透過場域業師導覽,介紹魚塭環境,包含:魚池面積大小,打氧設備,餵食方法及水質管理等,同時也分享在飼養過程面臨的困難,使學生了解飼養魚群不單純只是餵食、換水等工作,對於魚塭水中氧氣濃度,魚隻健康狀態等問題也需一併考量。

在初步了解魚塭環境及相關問題後,學生分成數小組,整理場域參訪中發現的問題,並嘗試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教師要求每位學生都需要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同儕討論,藉以促進團隊合作,建立更多可研究探討的方向,再與老師討論解決方法的可行性。在這樣的激盪過程中,學生也發現了許多不一樣的問題,例如:冬季水溫下降時魚群因受寒死亡;魚塭面積過大,導致人力餵食上消耗大量時間;及於能見度低的魚塭中,無法掌握魚群的健康狀態,進而導致疾病傳染,影響其他魚的存活等問題。

各組在期末將問題製作成簡報評圖,也邀請業師蒞校一同參與,評估各組簡報是否適合應用於幫助魚塭解決問題。課程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應用所學,未來於職場面對環境永續課題能先一步理解,並為地方創生貢獻己力。

1.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2.引導學生在場域尋找機械設計的實際問題。

3.將書本的理論應用在魚塭曝氣機的實際設計。

4.訓練學生簡報能力,並思考理論與實際的關聯性與差異。

林威廷/木木商行

李健誌/長躍企業有限公司

李彥益/廣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魚塭參訪,透過場域業師導覽,介紹魚塭環境,包含:魚池面積大小,打氧設備,餵食方法及水質管理等,同時也分享在飼養過程面臨的困難,使學生了解飼養魚群不單純只是餵食、換水等工作,對於魚塭水中氧氣濃度,魚隻健康狀態等問題也需一併考量。

在初步了解魚塭環境及相關問題後,學生分成數小組,整理場域參訪中發現的問題,並發想設計以節省人力及廢氣排放為重點的曝氣機雛型機。過程中,學生也了解到曝氣機的設計上需要考慮的環節,如:水體特性、氧氣傳輸效率、製造成本等多個因素,思索如何在設計中平衡這些因素,以達到最佳的性能。

期末的成果發表分成理論組與實作組,運用ORID技法,有系統地整理了所發現的問題並發表簡報。也邀請業師蒞校一同參與,評估各組簡報是否適合應用於幫助魚塭解決問題。課程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應用所學,未來於職場面對環境永續課題能先一步理解,並為地方創生貢獻己力。

促進創新和基礎建設:傳統使用竹竿擾動水流,目前使用裝置馬達的膠筏人為操作,而學生實作實作「遙控弄魚船」。

1.了解全球 SDGs 項目、永續議題。  

2.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電子系/楊峻泓 老師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魚塭參訪,場域業師向同學介紹魚塭環境,包含:魚池面積大小、打氧設備、餵食方法及水質管理等問題。針對本次主題「弄魚」,引導學生了解實務經驗和業界觀點,縮小學用落差,也為專業課程提供新的觸發點。

「攏魚仔(弄魚)」的目的,是為讓虱目魚受到驚嚇將食物排出來,加上驚魂未定也不會再進食,可確保內臟乾淨,避免捕撈後腐壞。傳統以竹竿擾動水流,現今則使用馬達膠筏人為操作,效率顯著提高也突顯科技創新對捕撈效率的影響,展現現代化養殖的優勢,接著引導學生發想設計。

期末場域測試中,有同學以節省人力、降低危險性並減少燃料使用造成的廢氣排放為重點,實作「遙控弄魚船」,做出類似氣墊船以風力推進的「弄魚」載體船。在構想及實作方面得到業師的大力讚賞,僅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順利做出大學的初次實作專案。學生透過與業師討論魚塭的實際問題,學會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有助於塑造他們的實踐能力,讓製作成品與實測不再是課堂中的想像。

挖掘土城魚塭場域問題並使用ESP-32等軟硬體進行改善

1.實地踏訪魚塭挖掘潛在問題,並使用SWOT與NSDB進行分析提升學生蒐集資料與提案能力。

2.利用Arduino軟體結合ESP-32與各感測器之產物解決魚塭中發現之問題。

3.藉由教師與助理在課堂上的講解,抑或是使用桌遊讓同學們能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林威廷/木木商行

尤濬哲/點點滴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前往台南市安南區沿海的土城仔進行場域踏訪,透過業師——在地業者林老闆的導覽,了解場域養殖漁業的現況與運作模式,並與其進行訪談交流,了解場域內臨海環境對於相關魚塭設施與工作上所帶來的實際問題,作為期中簡報的提案內容。

由於修課學生對於USR課程都相對陌生,因此,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先以主題「養一條好魚」的提案,引導學生運用NSDB與SWOT分析,集思廣益分析議題,在後續對接場域課程時,便能夠快速思考魚塭養殖所涉及的核心條件,為課程奠定基礎。課程中也引入互動式桌遊——「我們的福爾摩沙」,培養學生從對應之SDGs項目進行討論,訓練獨立思考、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大學社會責任的正面態度。

在兩次場域活動中,同學將各自的提案以課堂所學的Arduino軟體與ESP-32的軟硬體為基礎,建構物聯網的應用功能並結合到設計產物上,實現資訊在雲端與裝置間傳遞,並藉由場域中實測與業師討論分析成效,於期末將提案課題與場域訪談的心得做成報告。

透過USR課程,學生了解永續議題的發展,認知到課堂所做的事能帶給社會的影響力,培養正向的工作態度,未來在職場與生活中能持續關心,並參與社會責任的實踐。

養殖業一直存在育成率的問題,氣候變遷的狀況下氣溫忽冷忽熱或是氣溫驟降都非常有可能導致魚苗死亡,透過課程推動讓學生認知SDGs的重要性,將課程所學的單晶片及物聯網運用在魚塭達到監測及檢測的功能,藉由此功能隨時關注魚苗的狀態來提升育成率。

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協作和團隊合作能力

林文瑞/鴻洋遊艇股份有限公司

林威廷/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透過場域業師的導覽解說,實地參訪在地養殖魚塭,在了解魚塭所面臨的問題後,鎖定在地業者提出的漁塭水質議題,探討因過量投放餌料,導致藻類繁殖衍生的浮沫問題。並以此做為本次課程的主題,分為兩組來製作打撈魚塭浮沫的「撈泡船」。

課程邀請遊艇業界專業講師講述船體結構與知識,並實際製作雙體船,在學校的水池下水測試,讓沒有基礎的學生找到設計方向,從無實際設計、製作船體經驗循序漸進,從無到有把作品實作出來。課程除需運用課堂專業知識以及繪圖等能力外,由於本次分組方式採隨機抽籤進行,學生在繪圖、3D列印、採購、組裝、配電測試到期末簡報等分工上,更考驗著互助團結的溝通能力。

學期末的成果展安排於場域內的土城鹿耳門聖母廟舉辦,邀請當地民眾一同參與,兩組以簡報的方式將作品的運作方式及SDGs 17項永續議題對在地民眾推廣,並讓民眾投票選出優勝隊伍,參與活動投票的民眾還可以摸彩抽獎,獲得學生以3D列印自行設計的胸章。透過與在地居民的交流互動中,學生累積了課程以外的活動舉辦經驗,提升對未來畢業後在職涯發展上的多元可能。

本課程透過最佳化設計流程於魚塭各項應用,分析出影響效率的各項設計參數,有助於提升魚塭設備的性能與附加價值,因此本課程符合SDG 8「透過多元化、科技升級與創新提高經濟體的產能,包括將焦點集中在高附加價值與勞動力密集的產業」。

透過課程讓學生了解最佳化實驗參數設計的重要性。

陳柏樺/木木商行

林郡智/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透過場域業師的導覽解說,實地參訪當地養殖魚塭,了解在地養殖漁業現況。

課程規劃2次校外參訪,先由場域業師講述在地養殖產業的環境,分享目前魚塭因天氣、溫度、水質等問題,導致養殖工作的過程產生的諸多困擾。在了解場域問題後,老師即以魚塭水質為主軸,讓學生分組自訂研究題目,協助養殖業者找到問題點,同時透過課程學習的田口最佳化研究法,驗證實驗過程的可行性。各組實驗分別針對降低水質酸鹼度、增加溶氧量及有效擴散餌料等不同面向,結合過去所學的機械設計、機構學等相關知識,設計以馬達連接軸帶動機械結構(葉片)擾動水流的方式進行。第2次的參訪前進業師的工作坊,各組同學展示設計的機械結構,與業師討論改進方向與建議。

各組期末報告均顯示機構傳動設計的任何調整,均會影響相關實驗因子,改變最終的效果與數據。學生透過操作的過程,了解課程導入的最佳化實驗設計帶來的貢獻程度,與實質影響測試的結果。經由社會實踐課程導入教學的方式,應用於計畫場域,使課程更具實踐導向,提高教學質量,並有助於學生未來將所學應用於學術研究或業界職場。

透過社群媒體建制的課程,培訓同學協助目標場域架設探索園區的社群媒體平台,並設計團體體驗預約線上活動,促進目標場域共融活動推廣,進一步達到社群上的正面影響力。

本課程將帶領學員參訪線上社群媒體帶動線下產業發展之成功單位,並邀請業界師資與社群經營者於課堂間分享實務案例,讓學員構思期末成果所共同經營的社群媒體內容創作方向。

黃瑞志講師

郭育廷講師

黃瑞志講師及工作室的教練們/ 一草一木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藉由校外參訪親身踏查及與業師訪談交流的方式,了解社群媒體經營實務。為了能夠實際體驗青年回鄉創業的社群民眾經營的產業,拜訪了雲林縣口湖鄉「好冏男養蝦場」、「口湖遊客中心」、「金湖休閒農業區」以及口湖社區的鐵窗花文化,觀摩其如何以社區團結的力量,來營造觀光客願意造訪的特色。

同時,課程也協同3位專業業師,分享社群管理與互動及品牌建立的經驗,如:郭育廷講師 (視障人士)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個人經營自媒體歷程,並讓學生嘗試遮住雙眼,感受看不到時所需面對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發生問題時接受挑戰不放棄的勇氣,分享內容讓大家都非常感動。

期末的成果發表會則帶領學生拜訪瑞復益智中心,以影片拍攝的方式記錄身心障礙學員的體驗活動,並將活動歷程練習在社群媒體發布。藉由USR課程讓同學實地參訪與參與自媒體運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了解創作自媒體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提供未來投入職場的實務經驗與培養正確觀念。

透過專業領域課程,培訓同學協助位於台南市安平區漁光島的瑞復益智中心擔任探索園區的場域指導員及探索設施維護管理人員,並開設團體營隊協助場域的維護運營與活動帶領,進而成為共融體驗活動指導員。

本課程將教授學員如何設計與策劃適合幼兒及身心障礙者的遊憩活動,並將其融入友善共融的環境。學員將進行案例分析和實地考察,以深入了解幼兒及身心障礙者兩族群的需求,並學習創造包容性的遊憩環境。

黃瑞志講師及工作室的教練們/ 一草一木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走入在地,前往高雄市美濃區的精功社區,在社區發展協會的講師解說下,認識客家風情、體驗竹竿人力盪鞦韆及社區開發的在地食材及植栽、葉拓成品等特色遊憩元素的經營實例。參訪課程中除了教會學生綁束繩結,體驗竹竿人力鞦韆外,也為期末課程培訓基本知識。

課程並與臺南市「一草一木工作室」業界講師合作,除課堂授課外,並舉辦「攀樹」的戶外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培訓團體營隊活動的運營與規劃,進而成為共融體驗活動的指導,於期末成果課程中,協助安平區瑞復益智中心的身心障礙學員,進行「攀樹」活動。在幾次的場域走訪和業師的教導中,學生走出課堂實際參與活動企劃的進行,並思考不同族群的遊憩活動規劃,在協助身心障礙學員進行「攀樹」活動過程中,學生們發現臨場會產生的問題並加以解決,不僅培養了自信心和愛心,也從學員們的笑容和歡笑聲中,了解到自己的努力學習實際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而這也是課堂上所學不到的經驗。

藉由USR課程實地參與活動企劃,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了解建立公平、正確的觀念,並體認到創造包容性的遊憩環境,達成共融學習的社會責任之重要性,未來投入職場後,能建立正確的觀念。

從社區在地的人事物地理景觀探究108課綱校本課程教案的發想與SDG的連接性。

陳建都/台南市文化局古蹟區導覽解說員

李啟榮/龍岡國小校長

謝承翰/崇明國小教師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安平區的四鯤鯓社區與南區的夥伴學校龍崗國小,在臺南市文化局業師的詳盡導覽中,帶領大家了解社區的生態環境和民間信仰。從四鯤鯓碼頭、龍山寺到龍目井等地方,讓學生們對於府城的文化與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激發對於社會實踐課程的想像力。

參訪過程中也規劃學生前往龍崗國小,在教師的介紹中,了解夥伴學校的特色與即將舉辦的校慶活動,修課學生則對校慶活動提出雙語互動教學教案,做為期末的教學實踐成果。另外,還邀請專業業師,針對「師培生的職場說明及學校(班級)經營理念」及「雙語教案和多模態的應用」做主題式演講,分享教學熱忱與創新精神,鼓勵修課的師資生未來在職場上不斷尋求新的挑戰和機會,不被固定模式所限制。

最後,在校慶闖關遊戲的創意主題提案中,學生將海洋、校慶、養蚵產業和在地文化融合於遊戲中,這些提案得到校方的指導和支持。過程中,不僅實際學到雙語教學課程的設計,也提升自身雙語教學素養及融入永續議題能力。學程結合了社會實踐課程的設計,為師資生們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並深刻地理解教學的意義和價值,也為未來投入教學生涯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