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年度-USR歷年課程

111學年度第2學期

透過玩桌遊任民眾認識五條港與月津港,達到行銷兩港文化知識的目標。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桌遊的規劃與設計。

葉紀隆

郭麗桂、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黃國書、楊繕美(鹽水在地協會的導覽老師)

本課程帶領同學至神農街實地闖關,於過關的過程中認識在地文化,發想新的遊戲元素。課程的實踐場域為五條港,同學分別以五條港道,分成五個組別設計遊戲。五條老街與港道分別為信義街(新港墘港)、神農街(北勢港)、正興街(安海港)、康樂街(南河港)、新美街(佛頭港)。課程的模組採取「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優秀作品將於當年的神農街元宵花燈展上市,也會在進一步改良後,做為暑假街區遊戲夏令營的關卡,獲得許多親子團體的報名預約。

此外,本課程亦安排學生們於本校W棟實測,做為學生校內遊戲設計練習的場地。數位修課學生後續成為神農街的街區博物館館員,擔負起自己老街遊戲的改造者。

1.解決遊客來神農街不知道該作什麼,只能短暫停留的問題。

2.改善傳統口說的導覽形式,進行遊戲式的導覽開發。

3.透過街區遊戲的方式,讓民眾遊玩入戲,看見神農街的文化之美。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遊戲設計。

3.實境遊戲的規劃與設計。

林麗月、陳冠州、林建農、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李幼軒(安平文教基金會)

鄭朵棻(雲雀小島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同學至神農街實地闖關,於過關的過程中認識在地文化,發想新的遊戲元素。課程的實踐場域為五條港,同學分別以五條港道,分成五個組別設計遊戲。五條老街與港道分別為信義街(新港墘港)、神農街(北勢港)、正興街(安海港)、康樂街(南河港)、新美街(佛頭港)。課程的模組採取「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優秀作品將於當年的神農街元宵花燈展上市,也會在進一步改良後,做為暑假街區遊戲夏令營的關卡,獲得許多親子團體的報名預約。

此外,本課程亦安排學生們於本校W棟實測,做為學生校內遊戲設計練習的場地。數位修課學生後續成為神農街的街區博物館館員,擔負起自己老街遊戲的改造者。

1.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3.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林建農、曾娜(台南市文化協會)

陳佳妤(台南市政府都發局)

林芷涵(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因應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計畫場域為一府城與四月津,因此本課程為該計畫兩港串接的橋樑,透過篩選出兩港的文化特色與亮點,修課學生分別探索五條港老街、美食與廟宇主題,月津港老街、美食與蜂炮主題。透過主題的設計,深化兩地的文化特色,產出的桌遊可以多面向的幫助認識兩港,促進觀光進而創生。

課程採取「走讀+社區融滲+教室翻轉+實作設計+檢討」模組,各組學生課程設計均實際製作為成品。於發表週,評審老師審議提問後,進行桌遊遊玩的測試,每組學生均須依據實測經驗打分數與給予意見。後續製作協作平台分享完整的桌遊設計,並於 w 棟7-11前進行課程成果展,藉此行銷五條港與月津港。


1.城市解謎遊戲設計。

2.在地遊程規劃。

3.團隊合作及溝通。

4.創意思考。

黃國書(鹽水當地導覽老師)

楊繕鎂(鹽水當地導覽老師)

周毓偉(神不在場遊戲工作室)

本課程結合共授課程、翻轉教室、及結合場域之問題導向課程等創新作法,帶領同學實地走訪台南鹽水,透過專業導遊解說與業師引導城市解謎遊戲的元素後,學生嘗試以年輕族群的角度設計專屬於台南鹽水的城市解謎遊戲。另一方面,學生實際設計結合當地特色的城市遊戲,能更了解鹽水在地文化,亦對解謎遊戲設計所需的完整性有深刻的印象,也自豪其謎題設計與鹽水的關聯。期待學生發想可進一步推廣在地觀光,提升學生對休閒產業的未來想像,並吸引地方觀光遊客駐足,感受台南鹽水獨有的在地特色。

在地創生、環境友善、整合創新、溝通關懷。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榮輝老師(鹽水區區公所)

本課程為本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文化底蕴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中五條港vs月津港課群之一,從鹽水物產出發,藉由上課的介紹講解以及實地踏查鹽水,引發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興趣,輔導學生從在地角度構思創見想法,除關懷鹽水當地社區與產業外,也經由在地物產採訪,協助社區居民製作相關的洗滌產品,為地方創生找尋出路。

參與此課程的學生大部分都沒有去過鹽水,除了課堂上介紹鹽水之外,也讓學生深入該地實地踏查,親身體驗的方式可以深入認識社區。由鹽水八景之一的大眾廟聚波亭開始,鹽水當地資深的導覽老師帶著同學們沿著昔日月津港的河道介紹月津港的歷史變遷,探訪百年古蹟,訪查鹽水在地生活與產業發展。藉由鹽水參訪對地方地理環境、人文特質、歷史演變與區域特產有所認識,鹽水地區因為河港沒落,沒有都市化改變,反而保留了許多古蹟,東西方宗教建築,世界大戰期間遺留下來的防空洞,保佑航海平安的媽祖廟,學生在此場域,能夠深刻瞭解台灣早期先民開墾的辛苦、文化交流與歷史演變,瞭解鹽水區的景觀與在地生活及產業的應用。

社區的實作活動對學生亦有多方面的啟發,落實課堂講授植物芳療與關懷地方在地創生的理念,用在地的植物素材鹽地番茄、米糠、洛神花⋯等製作滋潤清潔的洗劑產品,從做中學,更能體會課堂中講述的概念。同學以課堂習得的植物芳療知識與社區民眾分享,協力完成番茄米糠皂研製,與社區居民一起製作,彼此交流,活動中相互的腦力激盪及互助合作也是研習的重點;藉由青銀共學的方式,互相幫忙與交流,學習溝通表達,和諧融洽。

語言學習、表達溝通、團隊合作、文化底蘊。

邱明賢(臺南文化協會)

曾娜(臺南文化協會)

本課程實踐場域在五條港和神農街,課程混合多系學生,能以跨文化與跨領域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主修的專業應用與培育第二專長,產出多元成果。課程帶領同學走入五條港與神農街場域,思考如何協助在地商家推動神農街的觀光與文化,設計英語、日語、越南語等多語導覽(五條港行號)與中英日三語的三折頁(風神廟)。專業導覽老師帶領學生進入五條港與神農街的文化層,並嘗試以觀光客的腳步切入,思索如何協助在地商家推動神農街的觀光與文化。學生主動運用課餘時間再度拜訪場域,充分展現學習的動機,也付出心力的產出成果作品。應日系的同學主動提出加入日文的部分,並請應日系的老師協助校稿,使風神廟的廟宇介紹作品以中英日語的方式呈現。本學期課程學生於期中考前亦參加本校與創價協會合辦的SDGs活動,讓學生了解永續與社會實踐需結合每個人的心願與力量。學生從教室走入社區場域活用英語,使語言學習更有意義,也協助了神農街商家對國際化的需求。

基本知能、 本土與國際意識、人文與倫理素養。

張娟瑩

鄭沛瑩

本課程帶領學生探訪鹽水地區在地的布街文化,踏查場域以橋南老街為蹲點,擴展至三福路(布街通)、中正路及朝琴路(竹仔街),訪談店家為福興布行、建盈商行、裕豐百貨行、布街宏興佛具行、佑欣金銀紙店等在地商家,並在當地導覽老師的導覽下體驗鹽水地區多元的在地文化,學生訪談居民以了解布街的文化;學生從與長輩的互動中,思考在地文化保存議題,並將發想製作成果海報。學生在本課程也了解傳統人工製衣物及棉被等布手工藝品,到現代追求便利、快速又多樣的市場需求下,漸漸沒落為夕陽產業的窘境。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究手工布產業沒落的原因,如人口外移、結構老化、社區缺乏青年人才等,學生期待本課程能持續深耕,讓台南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1.了解地區歷史與文化。

2.藉由個案解析讓學生透過文案起草與撰寫方式。

3.鏈結在地特色 IG行銷,培育特色人才。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走訪五條港神農街區,協助同學們知悉五條港是社會物質文明與歷史進程的具體象徵,每條老街有其發展的特殊地理條件、時空背景、產業特色,以及老街的獨特歷史與文化意涵,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本課程引導學生透過年輕世代的觀點,探討與分析在地議題,鏈結自媒體IG來製作富有在地特色的行銷文案並於成果展上展出。

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知能、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

陳一平、陳冠州、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鄭彩岑(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對五條港地區的商家及廟宇進行田調與踏查,主要場域為中西區海安路、神農街與民權路一帶,透過三次的實地參訪,讓修課學生實際接觸當地的歷史文化,並了解老府城商圈的今昔發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培養對在地社區的關懷之心,這對學生而言應是一場新的體驗。

在場域課程部分,首次場域課程由導覽業師帶領學生走訪舊五條港地區;第二次場域課程則由學生透過學習單了解神農街老屋起死回生,變成吸引觀光客的店鋪的過程,並讓學生分組調查舊五條港地區的水仙宮、金華府、藥王廟、南沙宮等十個重要廟宇,從廟宇的創建歷史、祭拜的神明與建築特色等部分,去了解五條港地區的信仰文化;第三次場域課程則安排學生到民權路三段的錦隆油漆行、春興藥行等五間老店進行採訪,以口述歷史的方式了解老店的背景及經營過程。場域課程所啟動的學習歷程讓學生可實際接觸到舊五條港地區的人文風景,透過與當地人家互動的過程,去思考永續城鄉的相關議題,蓋善大部分學生對歷史課沒有興趣,或是因為背景知識不足有聽沒有懂的情況。

本課程引導學生採訪舊五條港地區的商家,以口述歷史的概念,將商家老闆的人生經驗留在影像及文字之中,藉此達到文化保存的目的,並將採訪報導、採訪短片等都以網站的方式公開,讓有興趣的民眾可隨時查閱,在促成大學與社區間深刻聯繫的同時,也增進大眾對於老街的理解與關懷。

溝通及協調的能力。

陳瑩如(日出南方工作室負責人)

陳煜楠(自由業)

鹽水是擁有豐富歷史人文的小鎮,本課程帶領同學前進鹽水地區場域,並將主題設定為經營一甲子以上的老店,在當地業師對的地方文史及歷史變遷的深入導覽解說後,將同學分成五組對踏訪場域內的老店進行訪談,店家分別為鹽水觀光美食城(舊點心城)、橋南老街上的月津香雜貨店、壽山堂中藥房、西服店及錫鋪,並將成果製作成導覽鹽水地區的特色刊物,在成果展上展示,然而部分清朝以來的郊商店家經歷近代的商業變化的興衰,增加了田野考察的困難度,但為協助學生深度了解鹽水,訪問的店家及受訪的長者們還是不厭其煩的詳細解說,讓學生感受到友善及富人情味在地情誼,訪談過程中學生對於商家為了保留傳統的信念也有深刻的感受,包含麵店老闆娘對製作麵食工序的堅持、月津香雜貨店的古色裝潢及陳列、西服店老闆堅守傳統的精神、中藥房保留的許多以前的用具及讓其大開眼界的錫工藝,也認知到保留傳統產業的重要性及急迫性,學生也期望能透過所製作成果刊物,讓更多人認識鹽水,為延續文化永續盡份心力。

1.觀光行銷/遊程設計。

2.文化傳承/散步導覽。

3.多元夥伴/聯合行銷。

遊程設計、導覽解說、行銷企劃。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走訪五條港舊城場域,將課堂所教授之遊程設計理論導入USR議題,讓學生從觀光行銷的觀點來鎖定目標族群設計出契合五條港舊城主題的觀光旅遊行程,以不足課堂講授跟實務上的學用落差。業師講述五條港舊城場域的歷史文物及周邊商圈的觀光資源,學生在瞭解商家的行銷策略後,規劃結合五條港舊城與台南市郊的觀光企劃案。學生遊程設計成果除了五條港舊城各特色景點外,還包含了北門區(水晶教堂、南鯤鯓代天府)、後壁區(菁寮老街)、鹽水區(永成戲院)、安南區(四草綠色隧道)、白河區(關子嶺溫泉遊憩區)等區域。學後續依據實際踏訪經驗修正旅遊元素,讓遊程可行性更高及更有吸引力,讓學生企劃案更具實務行與可行性,更契合坊間旅遊業者銷售的旅遊行程,對學生未來投入相關就業市場有所助益。

認識在地,並思考如何。

丁羿嫣(月之美術館)

本課程帶領同學至鹽水地區場域踏訪,在業師及導覽人員的引導下,實際走訪鹽水橋南老街、月之美術館及月津港等在地文化資產,並結合當地特有的「竹工藝」,使同學了解竹產業與地方的連結,認識到鹽水地區與竹子息息相關的日常,以及當代竹工藝式微的歷史更迭,「鹽水在地文化」+「竹」的特色產品,導入課程成果設計,並協助鹽水推展更具地方特色的旅遊元素,達到永續城鎮與社區的目的。學生也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腦力激盪下,不斷突破自己的框架,提出各種有趣的發想,包含手作竹編小物、提燈、香包及祈福鹽罐融入竹片的包裝設計與互動式遊戲,課程從學生的視野去了解現在民眾到地方社區遊玩時,真正看見的是什麼,而教師也將學生們發想內容與鹽水在地社區與國小合作,將成果推向在地,實際與民眾產生互動,讓觀光旅客與在地業者的需要能更一致。

1.輔導與撰寫神農街地街博物館營運企劃書,試與調查之可行性與建議。

2.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沈光文先生台灣第一位文人為主軸,用食衣住行育樂為六大議題以善化地區的特色來作為一文創創意競賽;目的為行銷善化地區做好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

此課程可以栽培到產業界所需的行銷專業人才,加強實務技能,希望學習到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精髓的實務技能面向。真正執行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讓學生在畢業後可以將企業倫理的理念落實到職場上,可以養成團隊合作的技巧,並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落實到商管學院的專業人才的培訓。

陳琦恩(台灣潛水公司)

鄭采芩(社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神農街場域實際探索在地文化,在業師的導覽下參訪神農街區,了解街區博物館的營運及管理後,引導學生規劃博物館管理方案。為了強化學生了解永續發展議題的行銷規劃與新商業模式,也邀請台灣潛水公司執行長分享該公司對於保護海洋環境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符合ESG永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學生於本課程除了撰擬街區博物館營運企劃書外,課程也輔導學生參加台南市善化區地方特色加值活動「沈光文文創行旅設計競賽」,透過實際參與設計文創品來增加學生了解街區活化所需的企劃與活動等元素,分組學生也獲得銅獎與佳作等獎項,讓學生對將在校所學與實務經歷之結合能更加善用發揮所長。

1.輔導與撰寫神農街地街博物館營運企劃書,試與調查之可行性與建議。

2.與善化區公所合辦沈光文文創競賽活動,以沈光文先生(台灣第一位文人)為主軸,用食衣住行育樂為六大議題以善化地區的特色來作為一文創創意競賽;目的為行銷善化地區做好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

此課程可以栽培到產業界所需的行銷專業人才,加強實務技能,希望學習到企業社會責任的社區行銷精髓的實務技能面向。真正執行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讓學生在畢業後可以將企業倫理的理念落實到職場上,可以養成團隊合作的技巧,並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落實到商管學院的專業人才的培訓。

陳琦恩(台灣潛水公司)

鄭采芩(社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神農街場域實際探索在地文化,在業師的導覽下參訪神農街區,了解街區博物館的營運及管理後,引導學生規劃博物館管理方案。為了強化學生了解永續發展議題的行銷規劃與新商業模式,也邀請台灣潛水公司執行長分享該公司對於保護海洋環境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符合ESG永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學生於本課程除了撰擬街區博物館營運企劃書外,課程也輔導學生參加台南市善化區地方特色加值活動「沈光文文創行旅設計競賽」,透過實際參與設計文創品來增加學生了解街區活化所需的企劃與活動等元素,分組學生也獲得銅獎與佳作等獎項,讓學生對將在校所學與實務經歷之結合能更加善用發揮所長。

神農街地方創生遊戲化APP設計。

李勇霆(雷亞遊戲)

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許立融(諾瓦遊戲Narwhal.GT)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神農街與五條港街區實際訪查,經由業師的街區導覽讓同學感受神農街郊商文化及時代魅力,課程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遊戲設計從理論導入實務,達到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教學歷程,也由於結合USR課程實際聚焦於神農街文化課題,使學生更能將所學理論有著力點的放在對地方創生議題,將實際觀察到的五條港文化歷史脈絡進行文化轉譯後配合遊戲機制,創作出不同類別的模擬遊戲軟件及APP遊戲的開發,而同學的創作也相當令人驚艷,從策略、經營模擬、放置到養成型的遊戲設計構想,打破過去憑經驗推測的黑箱模式,在課末的成果發表中,共提出了如模擬郊商進貨買賣的遊戲、廟宇信仰的王爺除瘴癘互動手遊及靈龜的傳說等計15款作品,每款遊戲都有不同的歷史面向及切入點,讓賞玩的人能透過遊戲帶來的科技感,感受神農街的時代魅力,而學生亦透過自身所學結合了文化底蘊課程與地方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連結。 

歷史文化轉譯能力、行動VR遊戲化設計能力。

陳冠州(台南市文化協會)

王彥凱(泥巴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許立融(諾瓦遊戲Narwhal.GT)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作行動遊戲程式設計,包含輸入操作控制、資料存取、外部函式庫呼叫等等相關專業知識,結合安平大員市鎮、熱蘭遮堡文化導覽的場域課程,讓學生在行動遊戲程式設計的課程中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校外實地參訪所認識到的台南的歷史文化,設計出一款充滿創意的VR遊戲。業師帶領同學走踏安平大員市鎮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築與歷史脈絡,場域走訪互動經驗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設計思維,引導同學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熱蘭遮堡的獨特之處,為學生提供寶貴的素材和發想空間,將文史資料轉化為遊戲元素,並進行熱蘭遮堡文化創生行動遊戲開發。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共同學習如何開發一款實際運行的遊戲,這樣的合作模式有助於學生在實際的遊戲開發過程中互相支持與幫助,透過討論評估各自的想法和方案,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技術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這對於未來在遊戲開發團隊或相關領域中的職業生涯非常重要。

文化創意創作的能力。

施伯鋒(安平平安創意科技有限公司)

本次課程帶領同學踏查台南市中西區的溫陵社區,從社區產業聚落、居民、信仰及地方故事等角度找尋靈感與洞悉地區的整體發展脈絡,來找出在地特色與居民認同的文化感,業師分享其文創產品開發經驗,引導學生依據溫陵社區特色設計與創作相關文創產品。場域課程改善網路查詢之靜態平面的資訊獲得與應用,促進學生可以五感體驗在地文化生活,更有利於創作的實務性,與降低憑空想像之教學問題;團體的創作與討論,可有效的訓練學生溝通表達及場域特色呈現的學習。學生將社區內極具特色的文化聚落(孔廟、美術館、林百貨)及美食等元素融入設計製作出5個文創產品,包含「溫陵美食趣」賓果遊戲、具溫陵社區廟宇特色的麻袋「帶走陵的心」、以孔廟為主題的孔夫子形象陶藝品、以溫陵居民信仰開基臨水夫人媽廟的麻袋「袋入希望」及手繪溫陵美食的桌遊組「美食小當家」。課程安排口頭成果報告,藉此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分享課程參與過程,從創作自信心的不足到一連串的社區文化特色觀察與實務創作不斷的腦力激盪,增加學生的信心。

1.瞭解感官、知識、心智、天然及神性處所環境設計之相關概念與設計內容。

2.能運用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的原則。

3.認識療癒環境於高齡服務實務上之應用。

吳叔平(安東健康企業有限公司)

陳玉珍(台灣禪繞教師協會)

廖馨霓(IAA中華芳香精油全球發展協會)

胡志蘭(富邦人壽南鯨通訊處)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南區金華社區,實踐青銀共創課題,引導學生以在地議題為設計發想基礎,規劃可呵護高齡長輩「身、心、靈」健康的療癒環境,於期末成果展,將專業照護的概念與技巧融入活動設計。課程邀請4位業師,提供同學瞭解…將課程融入以金融理財的專業課題及身心機能活化的運動、心靈照護及創作紓壓等…多元化的課題,創造一個青銀對話的平台,並引導學生分組在實務課程中配合所學結合在地實踐議題,創作具獨特性且契合社區人、時、地需求的活動課程,並邀請社區內長輩與學生共同參與活動,同學從討論規劃開始,學習團隊合作,並結合所學及業師們的指導,規劃5個不同主題活動分別為,運用嗅覺及觸覺且呼應端午佳節的「包你香」中藥香包製作、透過選擇配色促進腦部思考的DIY活動「盲盲遇見你」、訓練肺活量的「乒ㄆㄥˋ」吹乒乓球活動及促進手眼協調的撕貼畫及繞化簡單圖形的畫作創作「藝起來作畫」以及「點到你心裡」,而在課程中透過業師的引導長輩和同學們也從參與桌遊對自身的金融理財及人生經驗作相互的分享及從自己調配療癒精油表達出每個人不同狀態及感受,這種雙向互動後回饋,學生看著長輩在參與的過程中的創造力和笑容,同時間也得到自信及成就感,未來也對其將療癒技能運用在社區工作站或臨床實務當中有良好的助益。

實踐能力的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的提升、跨領域合作。

茅明旭(臺南市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理事長)

許明揚(山海屯執行長)

吳靜瑜(專案經理)


1.左鎮歷史記憶文本建構(老街生活參與觀察、耆老口述歷史、文獻資料整理)。

2.左鎮文化轉譯:以老街故事、三重溪場域歷史(化石出土區)、蔗埕三個方向為設計轉譯主題發展示規劃、博物館推廣教具設計、DIY設計,並進行設計實作,透過課程的引導,培養同學從調研到設計的轉化能力。

3.培養同學從訪談、資料蒐集爬梳中建構出主題文本、並篩選子題至推廣教案教具、DIY設計之設計轉譯過程。

賴政達(左達工作室)

童琳倩(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環境教育師)

本課程帶領學生至左鎮進行實地調查,並深入左中據點(左中社區發展協會)。由在地業師導覽並安排同學與社區長輩進行交流訪談,各組學生預擬訪談議題,並以世界咖啡館式的方式進行討論與交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能蒐集長輩對該主題所知道的內容。

有別以往,本課程選擇左鎮街區故事進行文化轉譯設計,分成五個主題:三重溪、老街、蔗埕、舊戲院、舊市場。長期以來雖有左中社區發展協會的零星調查,但蒐集到的文獻非常有限,也從未被整合,部分場景甚至已經消失。學生不但需要從場域訪談中認識主題,還得聽著不熟悉的台語,理解受訪者所說的內容,描繪出消失場景的往日樣貌與情景,並自行整合,從各種片段中發展出敘事主軸並連結主題,再以年輕人的視角做出獨特的設計與詮釋,例如:從消失的左鎮市場連結到水果台語及遊戲。

本課程可培養學生綜合敘事、多元想像及問題解決的能力,並回應場域實踐策略,發展利他精神概念,完成多元敘事的教具箱設計載體。課程結束後的回饋中,學生也提到從一開始的「瞎子摸象」,到慢慢把當地消失的文化記憶重現,完成時真的很感動,也發現左鎮是很有故事的地方,慢慢喜歡上這裡。

立體造型論述與做中學,社區議題認識參與。

李芝熒(薪藝滿竹)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左鎮地區,在業師導覽下尋訪左鎮街區裝置藝術並融入地方創生元素概念,引導學生發掘議題、投入不同觀點的設計與想法,進而促進地方復興。

踏訪場域包括左鎮老街、教會、蔗埕公園及化石博物館等,體驗竹編工藝品DIY活動,實際了解竹編創作的空間感,並分組提出裝置藝術提案,於成果發表會上分享。踏訪過程中除業師帶領外,亦有熱心的當地青年協助,這群年輕新血的投入,讓學生激盪出多元創意,發現許多珍貴議題,如:左鎮公車站後的陸蟹生態保育區、老街惡土農產的經營、化石地層的認識與採集……等。

在此課程中,老中青三代相互激盪創意,並透過手作傳達左鎮人文思維與立體造型設計,增進街坊或步道裝置之五感體驗,進而帶動左鎮遊歷的主題豐富度。

溝通能力與事務處理之能力。

穆崑郎(左鎮教堂牧師)

本課程選擇左鎮極具文化特色的「西拉雅最美麗哥德式教堂」——左鎮教會,讓學生進行色彩實驗計畫。業師講述左鎮教會的歷史後,學生分組查找相關文獻並進行探討,了解故事內涵,發揮創新思考,進行圖像轉譯,設計出十一幅彩繪圖像,繪製在左鎮教會圍牆上。

實作前,業師針對各組設計提出修改建議,歷經兩個月溝通才最後定稿,學生從中清楚改善方向並習得應用顏色的能力。彩繪過程中,各小組需因應實際繪畫空間大小來做調整,間接培養了學生分工合作及溝通的技巧。實作時間為五月仲夏,酷暑天氣無形中也考驗、培養學生的耐性及毅力。

課程結合了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學生將習得技巧發揮在作品上,獲益良多。壁畫完成後,鮮明的內容不只讓居民了解教會故事,也讓遊客看見左鎮信仰文化的發展脈絡,當地居民及遊客欣賞其成果後均給予正面鼓勵,讓學生在相關領域發展上增添不少信心。

合音演唱與技巧、歌曲合音實作能力。

陳乃嘉(合音歌手)

杜碩庭(晒港有機智慧農產社)

本課程邀請兩位業師,透過深度訪談及互動,引導學生學習合音演唱與編寫,並實際創作以西港在地的人、事、物為發想的作品,以合音演唱方式的作曲呈現,在期中與期末的展演中發表。

課程中兩位業師分工合作:陳乃嘉老師以實務經驗帶領學生學習合音演唱技巧,並聚焦於合音和諧之基礎訓練;杜碩庭老師則透過自身故事的分享,讓學生對於西港文化及風土民情有更深的認識,並將其轉化成創作的養分,寫成作品。

此課程除了可幫助學生認識西港在地文化,將專業結合在地元素作為創作素材外,也期許透過音樂的演繹創作,達到消除偏見、提升優質教育、減少不平等並永續城市與社區的發展目標。學生的創作中,以《回家》與《芝麻之歌》兩作品,因展現出合音演唱熱忱及廣泛運用西港社區的在地文化元素,而得到熱烈迴響。

此「專業合作」的課程設計,能讓同學走入場域,與場域之人、事、物合作並產生鏈結,參與在地活動,增進對於在地文化之暸解與認同。

活動企劃與宣傳、在地意識提升、多元創作能力啟發。

李育富(弘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俊杰(杰哥音樂傳播工作室)

本課程藉由導入在地議題,轉變了傳統的演藝經紀與活動企劃的教學模式。區公所及農會人員透過導覽,引領學生尋訪西港在地議題、深入了解西港在地文化、產業及故事;學生走訪西港農會經營的胡麻嫂故事館,了解當地胡麻產業的歷程,與當地農會建立連結;再由業師分享在地音響公司的經營經驗及實地專業設備操作,引導學生學習使用智慧裝置進行活動規劃與行銷。

課程中學生了解在地的鄉鎮文化故事及胡麻產業的往昔發展後,將西港在地議題融入音樂創作,並在成果發表會上演出。西港區公所也邀請學生參與西港花旗木節的現場演出,呈現創作成果。學習興趣結合實際操作,獲得珍貴的實踐經驗,對於學生而言更具意義。

此次課程學生表現亮眼,創作出多首結合西港在地特色的樂曲,在活動上演繹。透過課程資源,將專業知識投入到在地生活及產業,促使學生累積豐富實務經驗,提升未來求職的競爭力。

活動企劃與宣傳、在地意識提升、多元創作能力啟發。

李育富(弘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俊杰(杰哥音樂傳播工作室)

本課程藉由導入在地議題,轉變了傳統的演藝經紀與活動企劃的教學模式。區公所及農會人員透過導覽,引領學生尋訪西港在地議題、深入了解西港在地文化、產業及故事;學生走訪西港農會經營的胡麻嫂故事館,了解當地胡麻產業的歷程,與當地農會建立連結;再由業師分享在地音響公司的經營經驗及實地專業設備操作,引導學生學習使用智慧裝置進行活動規劃與行銷。

課程中學生了解在地的鄉鎮文化故事及胡麻產業的往昔發展後,將西港在地議題融入音樂創作,並在成果發表會上演出。西港區公所也邀請學生參與西港花旗木節的現場演出,呈現創作成果。學習興趣結合實際操作,獲得珍貴的實踐經驗,對於學生而言更具意義。

此次課程學生表現亮眼,更有獨具搖滾創作能力的同學領導團隊,創作出多首結合西港在地特色的樂曲,在活動上演繹。透過課程資源,將專業知識投入到在地生活及產業,促使學生累積豐富實務經驗,提升未來求職的競爭力。

獲得影像紀錄片之作曲、編曲與音樂錄製之實戰經驗。

陳福壽(ASALATO TAIWAN)

杜碩庭(晒港有機智慧農產社)

本課程前進西港,帶領學生參訪西港農會和胡麻聚落,了解在地故事、產業文化及胡麻產業對當地發展的影響。此外,透過業師親授,學生了解多元樂器的音樂風格,及演奏罕見掌上樂器ASALATO(阿沙拉托)應有的認知。

本課程教學方式不同以往,業師在課堂上大量介紹不同曲方之差異與特性,並搭配許多影音資料讓學生更有感覺;最後,使用教科書中一個影像配樂範例,來做深入教學和示範。除了老師的現場示範,學生也有實際演奏的機會,產生即刻的身體記憶並及時發現自身演奏問題。

成果呈現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學生分成9組,從拍攝、剪輯到創作配樂,每組需產出一部5分鐘左右的西港影音宣傳短片;第二,學生實際投入在地社區活化課題,參與西港花旗木節活動演出,與在地藝文團體一同行銷西港,結合自身所學、興趣與偏鄉議題,為地方推廣特色與文化盡一己之力。

展演音響 技術實作 、在地意識提升及 多元 技術能力啟發 。

黃暉祐(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

林俊杰(杰哥音樂傳播工作室)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西港,以導覽方式強化學生對在地議題的了解,並與在地音響設備業者交流學習,將專業所學導入西港在地社會責任關懷議題,結合課堂上的學理,實際投入西港地區花旗木節活動的展演工作,呈現所學。

課程中亦邀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業師,對大型展演所需了解的專業實務進行深入說明與實作,如:音場校正、幕後音響技術及特效……等,讓學生能更快速熟稔各項業界音響設備的調校,使活動進行更加順遂。

本年度適逢西港區農會成立百週年,學生與區公所及農會一起參與慶典籌備工作與活動推展,獲得地方的支持與讚賞。除了提升學習興趣與動機外,透過活動與在地建立連結,對於學生未來在精進更深的專業領域或是投入求職工作上,本次活動獲得的寶貴經驗,將使其擁有更多競爭力和發展的可能。

大數據基礎概念,發現問題的能力。

杜碩庭(晒港有機智慧農產社)

徐牧群(思構方程資訊服務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學生踏訪西港場域,實際探索在地議題,結合大數據分析專業課程所學,引導學生發掘在地偏鄉社區永續發展問題。

在業師導覽下,學生參訪西港在地信仰中心「慶安宮」、農會老舊倉庫改建的「胡麻故事館」、保留老字號傳統的「藺草工坊」及參與花旗木節活動,透過場域遊歷感受西港在地觀光活動的氛圍,認識西港區的人、文、地、景、產,最後與社區內領袖進行對談,進而發現問題。期末將大數據分析應用於專題企畫,提出地方活化提案:「慢活西港-西港區整合行銷大數據提案企畫」及「西港觀光推動網站企畫」。

同學從討論與分享中了解不少當地特色文化,如:西港刈香及藝陣文化、藺草手作及稻作、胡麻等物產,也了解地處偏鄉的西港存在著大眾交通不便、人口外流及當地民眾生活圈並未與週邊工業區產生連結等問題,使地方雖具有觀光資源,遊客卻寥寥無幾,期許學生提出的地方創生方案,能為社區帶來活化轉變。

1.運用SWOT與NSDB分析問題與提案,提升學生思考邏輯與資料蒐集能力。

2.通過提問討論,訓練學生溝通與思考能力。

3.了解能源對於環境之重要意義。

林威廷(木木商行)

許文陽(工研院綠能所)

陳柏樺(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前往台南土城魚塭進行踏訪,了解養殖漁業的現況、運作模式及臨海環境對於魚塭設施與工作帶來的實際問題。最後再由課程教師帶領學生找出解決辦法並投入實作,促進場域環境與產業的永續發展。

課堂上先是導入具教學性質的桌遊「我們的福爾摩沙」,以小組遊戲互動模式,讓學生從中學習資源分配、溝通與團隊合作的精神,進而體認促進環境永續經營之重要。再邀請USR專員入班闡述SDGs理念、工研院的業師對沿海場域環境進行說明,使學生實際走入場域時,能快速掌握環境特性。最後實地參訪魚塭業者,了解養殖魚塭需留意之變因,如:含鹽量、水溫、酸鹼值及含氧量……等。

接著,由教師以NSDB價值主張與SWOT分析作為主要工具,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針對魚塭問題,共擬定了13組題目:魚塭水溫、水質監測、供氧改善、養殖電力(風電與太陽能)及高頻水車……等,進行發想、討論、提案與簡報,歷經不斷修正與改善,最後以土城仔魚塭作為示範場域,以科技構建智慧魚塭,促進地方綠電創生。

1.本土養殖戶的沒落。

2.如何改善戶外養殖存活率降低。

3.養殖產業的經驗傳承與知識創新。

4.在地產業與教育的結合與推廣。

1.同學們對於參與活動對於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會更有體會,走出教室也能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的。

2.利用主題式學習方法學習機構設計的流程和實作,透過在地養殖產業的結合,瞭解土城魚塭近年來魚苗存活率較低,產業成本等考量,實際讓同學去在參觀和訪問現場使用到的機具、方法、流程,盤點問題後產生設計構想。

3.利用本系學習的工程技巧電腦輔助繪圖去將構想設計和模擬,運用機構學課程上所學的分析方法以及零件評估的方法,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的專業技巧,同時也訓練同學們的創新思考開發。

林威廷(木木商行)

陳建誠(醫視科技)

陳柏樺(木木商行)

機械工程科目中著重的是理論與實作,過去多為課程講授來進行經驗的傳承和知識的傳遞,再輔以實驗進行佐證,較少機會能夠去實踐,本課程教學方法符合CDIO的精神,並且透過USR課程的結合,提供同學認識在地產業生態、了解社會議題、解決現場問題等面向。本課程帶領同學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業師帶領同學走訪在地養殖魚塭並講述魚塭養殖現況及臨海環境對於魚塭設施與工作上所帶來的實際問題。課程並由專業業師命題,導入CAD電腦輔助製圖、電路學、機械製造、程式語言、機電整合與感測器等專業技能。學生於期末提出與漁業養殖相關的智能養殖設備提案包含:魚塭休耕時使用的翻土機、文蛤收補機、自動收網機、噴料桶餵食擺動器及小型風力發電機。

1.本土養殖戶的沒落。

2.如何改善戶外養殖存活率降低。

3.養殖產業的經驗傳承與知識創新。

4.在地產業與教育的結合與推廣。

1.同學們對於參與活動對於社會議題及地方產業會更有體會,走出教室也能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的。

2.利用主題式學習方法學習機構設計的流程和實作,透過在地養殖產業的結合,瞭解土城魚塭近年來魚苗存活率較低,產業成本等考量,實際讓同學去在參觀和訪問現場使用到的機具、方法、流程,盤點問題後產生設計構想。

3.利用本系學習的工程技巧電腦輔助繪圖去將構想設計和模擬,運用機構學課程上所學的分析方法以及零件評估的方法,學以致用,培育機械工程的專業技巧,同時也訓練同學們的創新思考開發。

林威廷(木木商行)

林耕任(麓禾科技專案工作室)

林郡智(木木商行)

本課程帶領同學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透過實地參訪在地養殖魚塭,並透過場域業師講述了解魚塭養殖現況及場域內臨海環境對於相關魚塭設施與工作上所帶來的實際問題,再透過專業業師授課並給予同學業界主題進行課題任務研討,最後結合USR議題以在地養殖產業的問題需求及從場域業師講述中學習到的資訊和知識及過去所學習到的學能:CAD電腦輔助製圖、電路學、機械製造、程式語言、機電整合與感測器等,提出對土城仔場域漁業養殖的智能養殖設備提案包含:魚塭休耕時使用的翻土機、文蛤收補機、自動收網機、噴料桶餵食擺動器及小型風力發電機,最後在期末報告中發表,而在學程中,有同學的家庭就是從事養殖業,所以也嘗試著跟同學解釋和介紹,而同學對於課程的活動設計能結合場域,對於提升未來就業的技能都覺得很有幫助,也希望結合課程的設計未來能有機會去實踐機構設計。

著重認識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相關議題,加強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鼓勵勇於表達個人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鍾揚棋(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林郡智(木木商行)

本課程結合了工程統計學和社會責任教育的精神,旨在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本課程帶領同學至安南區土城仔場域參訪養殖魚塭,並由業師及當地養殖業者實地導覽說明漁塭場域的現場環境及會遇到的情況及探討台灣目前養殖技術問題和所面臨的困境,並在充分了解後以分組的方式,結合課程所學嘗試提出促進漁塭循環養殖的整體策略的解決方案,最後,各組同學於期末分別提出了對魚塭的土壤濕度及水溫的監測的相關報告,本次課程透過場域的實踐課程使同學早期漁民養殖魚苗除了餵餌外,對於檢測及管理僅能依賴經驗,對於每年的極端氣候變化存在了較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同學對於養殖漁業需要導入融合機械和物聯網環境以實現多元經營模式的需求也更有體會,同學透過參與課程的過程自主學習,將所學實際透過養殖場域實踐,不僅提升了同學的專業能力,更累積了實務上的經驗,對於未來想要就職也可幫助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成為具創新思維的專業人才。

1.台南土城魚塭辨識魚兒生長情形。

2.台南土城魚塭智能水車。

1.了解全球 SDGs 項目、永續議題。  

2.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歐龍文(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同學前往土城仔魚塭,在業師的導覽同學了解台南近海養殖魚塭現況及漁業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後,對魚塭建立基礎觀念並提出「魚塭智能水車」的成果提案,同學起初對於改善魚塭議題感到疑惑,想法都比較大方向的分析,在場域業師的講述下,同學也了解當前場域養殖業者面臨的問題,如:1.人力逐漸老化,人力缺口無法有效管理漁場2.早期養殖技術無法適應劇烈氣候變化3.電價調漲導致成本不斷增加,如何導入關鍵技術使產業永續發展已經是漁業產業所面臨的迫切問題,在同學掌握關鍵問題後,由教師引導同學透過SWOT分析,讓同學掌握永續發展議題與場域魚塭環境的變因最後提出相關問題的細節,例如:1.智能水車葉片需考慮打氧量和運作效率、2.水車配備視覺辨識技術,掌握魚苗生長及魚塭外來物辨識,減少養殖環境的破壞、3.遠端操控和自動化功能,減少人力並提升魚塭運營的效率和便利性,最後,在期末成果報告上對於智能水車實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業師討論需改進的地方進行報告分享,通過這次的課程,同學認識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試著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積極貢獻,透過實踐活動讓他們成為永續議題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對未來社會和環境保護盡己之力。

1.透過機械系的背景,找出問題的所在,並加以解決。

2.了解SDGs 、環境永續與淨碳排議題。

3.加深對環境議題的了解與重視,並勇於提出問題。

林威廷(木木商行)

賴致全(中唯科技有限公司)

 本課程帶領同學踏訪安南區土城仔場域,並邀請當地魚塭的養殖業者擔任業師導覽同學了解台南近海養殖魚塭現況及漁業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藉以嘗試導入SDGs議題達到社會責任的落實及永續發展,而課程邀請專業業師來為同學講解太陽能板應用及安裝,讓同學在深入了解場域環境前,對太陽能板應用能先有初步的認識,在場域業師的講述下,同學也了解當前場域養殖業者面臨的問題,如:1.人力逐漸老化,人力缺口無法有效管理漁場2.早期養殖技術無法適應劇烈氣候變化3.電價調漲導致成本不斷增加,綜上所述,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也對未來養殖漁業的技術發展,需結合無人化、數位化監控及綠能環境應用,以肆應產業的永續發展,而同學也分別在期末時對魚塭太陽能應用進行提案與報告,同學們的提案與設計理念也能分別對水質檢測、溫度調節、濾水系統及太陽能板應用等提出問題與看法,並對其設計投入場域魚塭時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透過本次課程讓學生了解太陽光電技術應用及提案所設計的魚塭共生系統是可以促進產業永續,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

1.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2.以NSDB與SWOT分析策略,透過系統整合,找出問題需求,提出問題之解決方案,並同步規劃與執行。

3.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本課程為單晶片控制融入USR課程精神,結合SDGs 17項目標中之第八項、第九項議題,讓學生們能夠更加了解社會責任之重要性。學生們提出現今傳統魚塭養殖產業之問題,由養殖戶說明場域將面臨魚塭管理、養殖技術提升、環境因素等影響,引導學生們擁有找出問題及獨立思考之作業能力。同學以融入自己專業能力為基礎,協助當地養殖漁業做物聯網 AIOT 綠能監控及開發,透過課堂中學生自行之分組、互動,學生可互相交流整體製作方式之規劃與每週進度。期中報告中,針對每組提出之問題,老師給予各組相對應修改方向,課堂最後一週每組分別製作總結報告,分享十八週以來整體心得與製作進度,由台下老師與同學們分別對報告內容與進度做發問及評比,讓學生了解自身不足之處並加以了解修正。學生於期末發想的單晶片與感測器建置的面向包括風速風向感測器、水質感測器、土壤感測器等,藉由提供相關的監控數據,輔助魚塭業者們做出相對應的措施。學生們在過程中能夠培養分工、實作的能力,當地養殖戶則可協同發展出面對魚塭人力短缺問題的解方,整體課程成果可以為傳統魚塭養殖產業提供轉型物聯網智慧化之方向。

1.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多元思考能力。

2.對待每件事情更加認真,學會耐心對待小朋友。

3.學會跟其他班級的團隊合作。

4.與小朋友溝通的能力,學會使用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

5.與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技巧,學會以簡單方式讓對方理解。

6.學習適應較低年齡群體的思考和說話方式。

7.培養好奇心和主動回答問題的態度,從小學生身上看到不同的學習樣貌。

鍾維哲(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為引導同學了解SDGs4「優質教育永續發展目標」,規劃讓同學參與第一線的輔助教學活動,透過協助教師引導國小生的「AI探索營」場域活動,體會優質、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永續發展的意涵,而課程先帶領同學進行「我們的福爾摩沙」桌遊,藉由分組進行遊戲的互動過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遊戲中的問題和情境,使學生更理解永續發展的精神,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的能力,接著再進行場域活動前,在教師培訓下同學學習了Python的專業技能,也邀請專業業師講述人工智慧生成式AI的應用經驗與基礎知識,最後,在參與場域活動的過程中,同學運用了資訊科技教學的技巧和方法,引導小學生們運用PAIA遊戲式學習工具,藉由堆疊積木及撰寫Python程式,來玩經典的「Maze Car」及「Arkanoid」遊戲,遊戲框架提供了學習所需的模擬驗證,在場域活動的輔助教學環境中,同學很快的和小學生們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友誼。就像是小朋友的哥哥姊姊般,用心地教導小朋友們資訊知識,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培養了責任感,這次的活動讓學生們體會了社會責任的意義,並從和小學生的互動中學習了關懷他人和合作共享的價值觀。

1.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多元思考能力。

2.對待每件事情更加認真,學會耐心對待小朋友。

3.學會跟其他班級的團隊合作。

4.與小朋友溝通的能力,學會使用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

5.與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技巧,學會以簡單方式讓對方理解。

6.學習適應較低年齡群體的思考和說話方式。

7.培養好奇心和主動回答問題的態度,從小學生身上看到不同的學習樣貌。 

鍾維哲(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本課程為引導同學了解SDGs4「優質教育永續發展目標」,規劃讓同學參與第一線的輔助教學活動,透過協助教師引導國小生的「AI探索營」場域活動,體會優質、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永續發展的意涵,而課程先帶領同學進行「我們的福爾摩沙」桌遊,藉由分組進行遊戲的互動過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遊戲中的問題和情境,使學生更理解永續發展的精神,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的能力,接著再進行場域活動前,在教師培訓下同學學習了Python的專業技能,也邀請專業業師講述人工智慧生成式AI的應用經驗與基礎知識,最後,在參與場域活動的過程中,同學運用了資訊科技教學的技巧和方法,引導小學生們運用PAIA遊戲式學習工具,藉由堆疊積木及撰寫Python程式,來玩經典的「Maze Car」及「Arkanoid」遊戲,遊戲框架提供了學習所需的模擬驗證,在場域活動的輔助教學環境中,同學很快的和小學生們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友誼。就像是小朋友的哥哥姊姊般,用心地教導小朋友們資訊知識,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培養了責任感,這次的活動讓學生們體會了社會責任的意義,並從和小學生的互動中學習了關懷他人和合作共享的價值觀。

111學年度第1學期

1. 培育場域文化保存理念。

2. 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文創設計。

3. 透過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以影像說故事的能力。

陳冠州、林建農、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正光行老闆、天心軒素餅老闆、鼓茶樓講師、博生堂中藥鋪老闆、泰順科學中藥老闆

林芷涵、陳佳妤(台南市文化協會與五條港行號)

莊昀真(長悅旅棧)

藉由走讀、教室翻轉、實作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場域、了解場域的經營現況。透過田野調查與採訪在地店家了解場域真實需求,協助店家之文創發想與行銷,也經由住民的業界經驗學習文創美學與經營。

1. 解決遊客來神農街不知道該做什麼,只能短暫停留的問題。

2. 改善傳統口說導覽形式,進行遊戲式導覽開發。

3. 透過街區遊戲的方式讓民眾遊玩入戲,看見神農街文化之美。

1. 培育場域文化保存理念。

2. 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遊戲設計。

3. 實境遊戲規劃與設計。

鄭采芩、陳冠州、林麗月、曾娜、邱明賢(台南市文化協會)

學生依據五條舊港道選擇五條老街分組設計闖關遊戲,藉由「走讀+教室翻轉+實作設計+實地測試+檢討」課程模組,引導學生將在地文化知識轉化成在地創意,並能夠融滲於社區,達到為老街注入活力,活化街區的目標。

基本知能、本土與國際意識、整合創新、表達溝通、敬業合群、人文與倫理素養。

張娟瑩(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蔡芳滿(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淑芬(津之竹創藝教室)

本課程帶領學生蒐集鹽水竹工藝文化創作素材,以竹工藝為主軸規劃老街、民俗、美食、燈節、廟宇等五大實作主題,從社區共學中培育竹工藝學生志工,藉此達成鹽水竹工藝文化之永續與傳承。

體驗及跨世代在地文化行銷手法。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

藉由業師協同授課、場域走訪等創新學習,讓學生認識五條港文化古蹟、人文歷史與商圈環境,並進一步設計屬於商圈特殊性可辨識的IG行銷文案,渲染出具高度吸引力之魅力商圈意象,協助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

城市解謎遊戲設計、在地遊程規劃、團隊合作及溝通、創意思考。

周毓偉(神不在場遊戲工作室)

安排學生實地走訪臺南鹽水,深入了解在地文化、需求與遊戲操作限制,並結合業師授課,培養學生解謎遊戲設計、規劃與執行之創意思維與休閒事業管理專業能力,並將成果回饋在地,以協助社區觀光之永續發展。

服務關懷、整合創新、敬業合群、表達溝通、人文素養。

楊繕鎂老師(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黃榮輝老師(鹽水區區公所)

橋南社區發展委員會

翁鳳鳴(益安堂中藥房)

帶領學生經由實地踏查、探訪產業等方式深入認識鹽水地方產業文化發展,並輔導學生從在地角度構思創見想法、以在地素材為主題研製乾洗手、香皂、乳液等產品,將植物芳療知識結合鹽水在地生活,為地方創生找尋出路。

探究在地的文化底蘊,從理解、內化到應用,完成具文化創意的數位敘事作品。

陳禹廷(禹禹藝術工作室)

黃國書、陳煜南(台南市解說員職業工會)

吳翊瑄(柒伍壹遊戲股份有限公司)

月之美術館

本課程的場域為鹽水區月津港文化園區,從在地需求出發提供學生深入在地體驗學習的歷程,並藉由完成紀實影音製作及在地文化議題電子書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數位媒體應用技能,從中將在地特色進行數位保存,促發人文關懷與利他能量。

探究在地的文化底蘊,從理解、內化到應用,完成具文化創意的數位敘事作品。

鄭采芩(台南市文化協會陳禹廷)

邱明賢、曾娜(台南市文化協會)

吳翊瑄(柒伍壹遊戲股份有限公司)

台南市文化協會

本課程的場域為中西區五條港文化園區,從在地需求出發提供學生深入在地體驗學習的歷程,並藉由完成踏查影音紀錄及在地文化議題電子書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數位媒體應用技能,從中將在地特色進行數位保存,促發人文關懷與利他能量。

溝通及協調能力。

陳瑩如(台南市日出南方工作室負責人)

陳煜楠(鹽水區公所導覽志工)

引導學生訪談鹽水在地經營超過一甲子的老店,透過相關文史資料的蒐集,增加學生對南瀛地區歷史變遷與鄰近社區環境的認識。過程中學生深刻感受到保留傳統產業的重要性及急迫性,踏查採訪成果亦獲得在地組織認同,協助印製刊物發行,豐富社區文化觀光資料的建置。

方健民(米鹿設計有限公司)

劉育燕(野火娛樂)

謝易珊(宗易設計)

1. 認識障礙文化與藝術。

2. 用自身專業思考解決永續問題的方法。

葉甄華(靜心瑜珈)

游鯉綺(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邱鈞評(好氏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台江文化中心、滯留島舞蹈團

台南市無障礙福利之家

本課程透過場域參訪及業師實務分享讓學生看見障礙與共融藝術的多元性,啟發對於創作的想像,同時也透過實際使用輔具了解到不同障礙者的需求,讓將來在規劃展演時能更加共融及落實文化平權。

1. 認識障礙文化與藝術。

2. 用自身專業思考解決永續問題的方法。

葉甄華(靜心瑜珈)

游鯉綺(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邱鈞評(好氏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台江文化中心、滯留島舞蹈團

台南市無障礙福利之家

本課程透過場域參訪及業師實務分享讓學生看見障礙與共融藝術的多元性,啟發對於創作的想像,同時也透過實際使用輔具了解到不同障礙者的需求,讓將來在規劃展演時能更加共融及落實文化平權。

在地需求認識、文化轉譯設計、地方實務設計。

吳靜瑜(臺南市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

蔡忠諺(枝多少有限公司)

林建叡(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

許明揚(山海屯股份有限公司)

帶領學生為左鎮街區嫌惡/閒置空間進行規劃設計,藉由導入在地議題培養學生在地需求認識、文化轉譯設計與地方實務設計能力。透過參訪、場域空間勘查測量、業師協同教學等方式,協助學生在規劃過程中更深入考慮到周邊利害關係人,進而營造出與在地連結的展演空間設計。

蘇亭安(社團法人臺南市佳里區漳州社區發展協會)

輔導與撰寫安平地區商家之行銷活動企劃書、協助辦理及參與北區開基玉皇宮文創設計比賽、SDGs 8 良好的就業與經濟成長」、SDGs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SDGs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習得電子商務的自媒體行銷實務技能,養成團隊合作技巧,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郭麗桂(台南市導覽協會)

陳昊(FORi Flower)

安平商家

藉由場域踏查讓學生在有了開基玉皇宮、安平商圈商家等具體實作對象後,更加提升創意發想與客戶實際需求之間的連結,深化文創行銷與自媒體電子商務技能的學習成效,並促動在地產學鏈結,以創新思維為傳統加值、為地方經濟開創新商機。

輔導與撰寫安平地區商家之行銷活動企劃書、協助辦理及參與北區開基玉皇宮文創設計比賽、SDGs 8 良好的就業與經濟成長」、SDGs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SDGs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習得電子商務的自媒體行銷實務技能,養成團隊合作技巧,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郭麗桂(台南市導覽協會)

陳昊(FORi Flower)

安平商家

藉由場域踏查讓學生在有了開基玉皇宮、安平商圈商家等具體實作對象後,更加提升創意發想與客戶實際需求之間的連結,深化文創行銷與自媒體電子商務技能的學習成效,並促動在地產學鏈結,以創新思維為傳統加值、為地方經濟開創新商機。

透過了解在地農村文化及其中的農糧生產,提升學生對於米食生產消費的認識,並進而設計出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知識學習型食農數位體驗」。

陳士元(哈瑪星數位科技)

結合業師及在地夥伴帶領學生進入後壁區,藉由親身踏查與訪談,取得在地農村社區所欲講述的地方觀點論述,並運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將在地觀點轉譯為可供體驗的學習教材,協助保存在地農村生活文化記憶、記錄在地農食生產與消費知識。

認識台灣能源議題的整體關連性,以團隊合作為工具,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風險溝通之關鍵能力。

王醒之(基隆市議員)

張哲源(永續海洋外木山工作室)

潘忠政(藻礁公投推動聯盟)

以能源轉型正義之真實議題帶領學生探討環境永續與科技發展的矛盾,藉此培養未來工程師對於工程倫理與社會正義的認識。透過實地參訪三接、四接工程現場感受臺灣生態豐饒,並藉由問題設計與訪談學習理解他人想法與觀點,提升科技公民的社會參與。

教保專業能力、在地文化認識能力。

賴孟玲老師(南臺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

崑山土城非營利幼兒園全體師生

許桂禎(台南市立將軍幼兒園)

連結幼兒發展活動與在地西拉雅文化,帶領學生設計規劃認識西拉雅闖關遊戲,並於校慶時邀請幼兒及家長體驗課程設計成果,促進臺南地區親子對在地文化的認識,達到教育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認同本土,了解文化」之目標。

1. 了解全球SDGs項目、永續議題。

2. 以NSDB與SWOT分析策略,透過系統整合,找出問題需求,提出問題之決策項目,並同步規劃與執行。

3. 提升對環境議題之重視,勇於表達自己意見。

林威廷(木木商行)

我國近年來積極發展物聯網AIoT,然實務面仍有許多問題及疑慮尚待解決。本課程藉由提出魚塭養殖監控水質、溫度、環境示範系統,期望達到消費者、漁民與環境三贏之目標,並藉此議題引導學生發掘問題、提出解方與策略,培養獨立思考作業的能力。

1. 認識「大學社會責任(USR)」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了解這些概念對於社會發展和公民責任的重要性。

2. 培養不同世代的溝通能力,並對周遭的人事物更具同理心。

3. 內化缺乏實務應用的淺層程式設計能力,成「問題解決」與「運算思維」等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本課程融入中小學資訊教育推廣場域活動及資訊素養課程,讓學生透過協助引導小學生學習基礎的PAIA積木程式、認識「演算法」與「機器學習」運算思維概念,進而強化自身專業能力,並對中小學生資訊素養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提升實務應用專業技能,培養人文關懷精神,強化公共服務動機與利他能量。

洪瑞霞(自由創作者)

許語宸(西港慶安宮地方文史工作者)

丁右任(西港區農會行銷組組長)

邱偉哲(明莘科技有限公司)

以西港區人文地景為對象,帶領學生深入場域進行田野採訪,將所蒐集的資料篩選淬鍊後製作主題網站。學生於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法,因而更加深入了解如何開發行動多媒體網頁,及如何有效運用不同媒體素材整合成有用的資訊傳播給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