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學年度「共學・共行・共好 ,以學伴鄉」
南臺科技大學USR課程分享會
112學年度「共學・共行・共好 ,以學伴鄉」
南臺科技大學USR課程分享會
「共學.共行.共好,以學伴鄉 2023年USR課程分享會」,由第三期5個USR計畫團隊分享社會實踐課程執行經驗,來自四個學院的11位新手或是資深課程執行教師,分享精采的課程規劃、場域課程安排、學生轉變等,令與會者讚嘆該校多樣的USR課程與學生擁有的多元學習機會。
活動主辦單位
本次活動綜整了往年的成果並由各USR計畫團隊接力分享,除了負責整合的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外,共計有6個USR計畫團隊參加,活動主辦單位如下:
1.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
2.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
3.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
4.點亮左鎮相放伴 — 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5.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6.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
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慧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
由陳宥任老師分享如何規劃社會實踐課程,目標讓學生以機械人背景來解決現有SDGs所遭遇的問題。課程以台南土城魚主要場域,藉由沿岸的綠電設備為例,讓學生透過當地養殖戶的反應了解在地對綠電的反應和需求,並以NSDB價值主張與SWOT分析作為主要分析工具,透過需求分析問題再以具體可行的提案滿足需求,在18週內完成實作小專題。課程最後的分組總結報告透過老師和同學們的提問和評比,讓學生了解自身不足之處並加以了解修正。課程不斷引導學生以人為本的視角找出問題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透過課程實作的小型發電設備屢次獲獎也成為課程一大亮點。
由黃玉君老師分享如何將場域問題和理論型課程結合,學生在課程中能學習到專業知識,也獲得對SDGs的理解與關注,以此培養對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以學習單的方式,讓學生對在地居民直接提問了解目前魚塭面臨養殖能力短缺、人口老化等問題,再以SWOT分析問題,將專業知識應用於找出數位化、無人化建構以及綠能環境應用等解決方案,這也有機會是未來養殖漁業之技術發展。學生與當地養殖業者合作,在實際的魚塭中運用水車,既可觀察和評估水車的實際效能,與業者討論改進魚塭管理和永續發展的方法。透過實際參與魚塭水車的設計與製作,這些實踐經驗有助於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更好的應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李雨容老師分享如何將理論型課程結合社會實踐課程的實作。課程結合工程統計學和社會責任教育的精神,主要目的讓學生在習得基礎學科知識外,能透過所學深入了解「走出大學,走入在地」,達成社會實踐類課程的關鍵特色。課程設計由學生主動面對傳統魚塭養殖產業做提問,讓學生直接面對魚塭管理、養殖技術和環境因素等挑戰,鼓勵學生培養解決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以其專業能力為基礎,通過課堂協助當地魚塭養殖業進行數值分析和監控開發。課程最後的學生回饋,「課程有趣且實用,並能將所學應用在實務上。此外,二年級學生未來升上三年級後,對專題也能有更多創意想法與應用」。
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由陳美珠老師分享療癒環境實務課程的安排,以行動實踐理論為學生創造實踐經驗的平台給予累積實戰經驗的機會。高齡化、少子化等延伸的問題中,也發現在社區活動規劃缺乏高齡活動規劃的專業與人力,為符應社區需求也讓教師在教具、教法發展多元創新,甚至有更多不同的專業人才投入教學,此外更嘗試讓學生在同一課程前往溫陵社區及金華社區,投入複數場域接觸更多社經背景不同的長輩,了解其需求以打造更適合高齡者的生活環境。期末於金華社區舉辦成果展並邀請長輩擔任評審,創造學生和長輩互動的機會,學生也回饋到活動是一種雙向的回饋,高齡長者與學生 互動溝通無礙 ,達成高齡友善之目標。
由胡小玫老師分享高齡生命敘事智慧實錄課程的安排,過去生命紀實課程在過去會讓學生以自家的長輩為訪談對象,而在加入USR社會實踐類課程,將課程開設在大三,學生具備先備能力進入社區作田調,並與美珠老師的療癒課程做搭配,以緩解學生的課程壓力。透過學生參與USR課程及活動對社區居民建構社區與生活其中之高齡者的生命故事脈絡,讓學生原本從個人生命、家族史的紀錄擴增至社區集體智慧的保存,提升學生的鄉土認同,並改善溝通關係,進一步建立學生反思能力。
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由賴孟玲老師分享視傳系老師們所組成的團隊進入左鎮,在計畫架構之下,讓老師們能放心進入場域中操作議題。而實踐場域左鎮作為極限村落,以人力資源的角度相對沒有太大的量能,USR計畫以陪伴的方式進入在地,對應不同的團體尋求做合作,不同的夥伴團體就會有不同的需求,今年計畫重點在老街區,議題面向就會比較廣,再加上視傳系的課程多數屬跨領域課程的基礎上,再加入風土面向做為課程設計,藉由課程對應地方引進業師創造成果,和地方居民一起開發活動,讓同學以此方案設計工作假期讓外來的人進入左鎮。以跨領域的方式,課程老師可以選擇單一議題,透過課程合作完成一個成果符應社區需求方案,以減輕老師的壓力。
由陳一夫老師分享USR的課程不只是讓學生學到課堂上的精隨,也必須要能處理地方需求。課程規劃讓學生在左鎮辦活動,服務遊客、向遊客收費,透過USR計畫的契機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投身作活動企劃。學生運用左鎮資源特色,搭配市集進行體驗活動企劃。經由社區文史工作者對左鎮老街、民俗植物及化石等資源進行概略性介紹,使學生了解西拉雅族群發展與在地智慧,思考如何將知識應用到實際體驗活動設計中。另外,老師也分享到課程活動後,將反思引導回歸到活動策畫上,進一步關係到對地方政治的了解和學習。在課程實作下,學生團隊的能力會大幅度的提升,轉變學生的利己心態。
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由徐志杰老師分享在2022年參與USR hub課程的契機到西港,在今年以跨樂尬陣計畫投入西港,希望能夠藉由課程帶著學生到場域實踐,培育具社會意識的創作人才,用專業投入在地議題,藉由創作凝聚個體,用展演唱出對於西港的永續想像。
經由課程找到對在地議題有興趣的學生,拉著學生走入地方,並在過程中找到想要以創作和文化推動西港的在地居民,以在地居民作為主體,一起合作將傳統歌謠加入流行元素重新創作或改編,整合成為西港在地的音樂故事。老師此次分享的課程是開設給大一的課程,藉由專業課程啟發在地意識,引導投入後續創作計畫。老師也提到,學生態度的轉變是課程中最有趣的,引發學生發覺喜歡寫歌、喜歡辦活動是可以和在地有所連結;而USR計畫就是把這些「可能可以做什麼的想法」真的有機會去展現。
由鄭靜怡老師分享,過去的課程經驗在一般教學現場裡,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著重於拍片能力,學生在分組裡總會有只要有一位同學有相對應的資訊能力就好。然而在進入場與後,除了要有拍片以外的技術力之外,就不只是學課程範例,而是把範例變成成果。老師也提到,在台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農林漁牧、有山有海、有鄉村有城市,可以說所有的議題都有,很多的文化面,所以如果願意走出去在生活上絕對能夠發現很多很多的議題,課程讓學生學習走進社區走到地方後,觸發靈感去做創作。
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 vs 月津計畫
由謝承勳老師分享課程借取日本遊戲結合實際街景經驗,讓學生所設計的遊戲成為文化載體,透過遊戲讓在台南求學的學生、遊客更能認識這座城市的歷史。同學曾經有參與過USR計畫課程的經驗,對於神農街和五條港有基礎認識下,將實踐場域延伸至荷治時期的台江內海也讓時間跨度達400年,在課程中讓學生著手文化轉譯工作,將所收集的文史資料轉化為遊戲元素。以往同學對於遊戲的想法都是比較偏向娛樂導向,很少思考遊戲也能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透過玩遊戲的方式讓來到台南五條港神農街區的遊客能夠更加認識這座城市的歷史。
由林芳俐老師分享,課程就算沒有直接的社會連結也能成為串聯議題的一份子。課程學生為多系混和,課程規劃上可以以跨文化和跨領域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專業並同時培養第二專長,在課程中產出多元成果。助教在課程中也會是最大的助力,課程中培養了兩位助教擁有溝通協調與整合的能力,與22位修課的學生以英語口語溝通、翻譯、專案製作和團隊合作。全班在透過數次的場域參訪後,協助五條港在地店家完成中英文海報和特色商品摺頁等,以及完成風神廟中英日摺頁介紹,成果也以QR code 以海報和線上成果展展出。
本次課程成果分享會充分展現本校USR實踐計畫的多元與深度,以及師生團隊及場域夥伴們不懈的努力,期許學校與社區能一同成長、永續合作,為南臺灣在地議題做出更臻深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