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度「南臺人佇遮」USR學生社群博覽會
113學年度「南臺人佇遮」USR學生社群博覽會
南臺科技大學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年度辦理「{南臺人佇遮}USR × SDGs學生社群博覽會」,吸引多位教職員生駐足體驗。此次博覽會由5個USR學生團隊自主策劃執行,於互動活動中介紹計畫嘗試改善的社會議題,分享各項行動方案成果,廣邀更多南臺人加入USR的行列。
活動主辦單位
延續往年由每個USR計畫團隊的學生組成學生社群,自組討論並發想相關計畫宗旨的推廣活動,除了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外,今年共計有5個USR團隊參與,個團隊活動(所屬計畫)如下:
1. 青銀班底 x 高齡囝仔(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2. 在地文創與教育宣導(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 vs 月津計畫)
3. 風狂實驗室(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慧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4. 點亮左鎮相放伴(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5. 鯉魚公西港樂潮(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青銀班底 x 高齡囝仔(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
「青銀班底 x 高齡囝仔」
本次活動設計由計畫內之高福系學生發想及製作,高齡行動體驗活動穿著老人裝、黑盤遊戲及木板滾球等,在有所限制的條件下,體驗反應力及觀察力下降的難處,使參與者更貼近高齡長者因年紀增長所產生之不便。完成關卡體驗及本次USR學生社群博覽各計畫體驗活動者,即可抽獎獲得學生製作之精美好禮。
在地創生文創與教育宣導(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 vs 月津計畫)
「通識教育課群」是由「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之實踐創新課程、課群學生與計畫本身的學生助理所組成。每個課程及課群都對接了計畫場域中的實踐議題,協力完成計畫團隊的年度目標。
認識五條港
本次所有活動皆與五條港文化園區講座、互動遊戲、遺址有所相關,透過遊戲學習五條港的知識。
以投球的遊戲方式進行闖關,共有十二格洞,投進洞完成相對應關卡,關卡說明:影像動畫展演老屋故事、會館社會學堂、拉近時空距離AR體驗 、老屋故事QRcode掃碼、館慶活動「元宵花燈展」、標記北勢港的遺址畫廊、光雕詮釋五條港郊商文化、認識神農街的街區遊戲等。
扇子DIY 宣傳花燈自主課程
蛇年貼紙與麥克筆讓學生自由創作拼貼,體驗像畫燈籠一樣的元素並宣傳花燈自主課程。
活動贈品
採用神農街區博物館成員設計的圖案去製作貼紙,配合明年的花燈課程,圖案皆與明年蛇年相關,讓學生動手拼貼、繪製蛇年元素於扇子上。
風狂實驗室(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慧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風狂實驗室」社群是由「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之學生團隊、教師群以及計畫助理所組成,以綠能發電與智慧整合為主軸,在安南區土城魚塭進行各項永續淨零方案的實作。
計畫介紹與發電機簡介
團隊透過提問與互動方式,說明台灣養殖魚塭面臨之人口老化、成本高昂等困境,再介紹以機械人角度設計的解決方案,說明智慧魚塭的規劃與願景。團隊專長在於發電機設計,現場除了有綠能發電的解說海報,亦放置由團隊學生親手製作的發電機實體展示。參與者不僅能近距離觀看小型風力發電機,也能透過解說了解小水力發電、波浪發電之間的不同。
3D列印介紹
團隊各項設計成果多以3D列印技術製作,現場除了展示學生設計的裝置,還有各式各樣的公仔模型,團隊更將3D列印機帶到現場,讓參與者觀看列印機的實際運作。透過3D掃描儀及其成品的展示,完整呈現實驗室團隊在3D領域的各項成果。
同學親自解說自己設計的魚塭撒餌裝置,也介紹了融入仿生概念的風力發電機葉片設計。參與者能夠試玩伸縮的玩具寶劍,藉此了解團隊預計製作的可伸縮風力發電葉片外,同時也用趣味的方式讓大家了解3D列印的無限可能。
點亮左鎮相放伴(點亮左鎮相放伴-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點亮左鎮相放伴」團隊以本校視覺傳達設計系師生為主組成,透過教案教具、體驗活動實踐、歷史壁畫彩繪、動畫設計行銷、竹藝裝置藝術等課程設計,將學生帶入左鎮場域學習,提升學生對於文化議題的敏感度、洞察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並帶入場域實際與遊客及居民們互動體驗。
本次推廣活動分為化石、舊市場、老街等三項左鎮特色文化主題,透過教具箱體驗的方式,認識左鎮並且加深記憶。
「左鎮小教室」教具箱
展示課堂上同學們製作的教具箱,使用教具箱裡的道具與參與者互動,促使他們更了解左鎮文化。
「沙包丟丟樂」互動遊戲
先抽取一張卡牌,根據卡牌所描述的內文找到九宮格上相對應的洞洞,投到正確的洞洞就算挑戰成功,還有剩餘的沙包時,可以再抽取下一張卡牌,繼續挑戰!
透過遊戲互動的方式,讓參與者認識左鎮的特色,例如:葛鬱金、芒果、破布子等當地特產。設計翻卡牌與對應洞口投擲沙包的遊戲,提高活動趣味性與挑戰性。
鯉魚公西港樂潮(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
「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計畫由流行音樂產業系及資訊傳播系學生、教師群及計畫助理組成,透過音樂呈現藝術人文,與西港居民共同創演音樂劇,實踐社區共融,消除城鄉偏見。
這次透過社群博覽會希望讓更多南臺學生對西港產生興趣並加入「跨樂尬陣」計畫團隊。
在地實驗音樂劇《鯉里公說我跟我爸很像,我說哪有》
2024年暑假,計畫啟動音樂劇培訓課程,廣邀南臺科大的師生、西港當地居民及臺南市民共同參與,並將於課程結束後舉辦成果展演。目前,素人演員們正緊鑼密鼓地為十一月底的音樂劇演出全力排練。對於許多學員來說,這是他們首次接觸表演、戲劇和舞蹈,但在不懈的努力下,他們正逐步蛻變為具備專業素養的音樂劇演員。
利用平板或筆電,播放我們自製拍攝的影片,透過影片出題,影片內容包含音樂劇所演示的對話與歌唱方式,讓參與的學生及民眾可以感受到看音樂劇時,沒有字幕需要專注投入的過程,並從中選擇題目的答案。
這次透過社群博覽會希望讓更多南臺學生對西港產生興趣並加入「跨樂尬陣」計畫團隊。
鯉魚公西港樂潮-互動遊戲
為了推廣計畫活動,學生團隊將暑期培訓過程剪輯成花絮短片,運用現代人觀看影片的習慣,並配合字幕呈現。影片特意將關鍵字幕遮擋,藉此考驗觀眾的聽力和專注力,挑戰他們辨識被遮住的內容。透過這樣的互動,讓參與社群博覽會的學生初步體驗音樂劇在無字幕情況下的觀看感受,同時理解音樂劇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如對白與歌唱交錯、台語與英文並用等。
活動亦藉此宣傳將今年年底即將呈現的在地共融實驗音樂劇。這個暑假,計畫團隊參與了USR與躍演音樂劇團的實驗音樂劇計畫,深入西港這片擁有豐富歷史、壯麗景色與深厚人情味的地方,邀請您一同來感受這場用心準備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