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李晴、陳逸
印度最近宣布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並批准了2270億盧比(約870億新台幣)的資金投入,這些計劃包括登月任務、金星探測器、首個太空站的建設以及新型火箭的開發。這是印度太空項目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資金分配,人們依然對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在月球和火星任務中的低成本感到驚訝。例如,印度在「火星之船」(註一)上的花費和在月船三號上的花費僅為24億新台幣。相比之下,美國NASA的Maven軌道飛行器的成本達到約189億新台幣。儘管成本低廉,印度的努力仍然取得了顯著的科學成就,例如「月船一號」(註二)首次確認月球土壤中有水。
那麼,印度是如何將成本控制在如此低的水準呢?根據退休公務員西西爾·庫馬爾·達斯的說法,這種節儉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那時印度剛剛獨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挑戰。ISRO的創始人薩拉巴伊成功說服政府,太空計劃不僅能促進科技發展,還能提升居民生活。僅管預算受限,ISRO的任務依然相當有希望。達斯指出,印度的技術均為本土研發,這使得生產成本低於美國或歐洲。
此外,1974年印度的核試驗後,西方國家對印度實施技術禁運,這反而促進了本國技術的發展。 科學作家帕拉瓦·巴格拉更指出,ISRO與NASA的不同之處在於,ISRO不會將衛星製造外包給私人公司,這樣可以減少成本。此外,ISRO的項目通常只製作一個飛行模型,而不是多個工程模型,這雖具風險,但卻能大幅降低開支。
ISRO的負責人米爾斯瓦米·安納杜萊表示,該機構的團隊規模小且工資較低,這使得項目成本具競爭力。這些專業團隊的人員對工作充滿熱情,即使在預算緊張的情況下,也能激發創新。
例如,在月船一號任務中,科學家們選擇了減少探測器的推進器數量,以保持成本在約29億新台幣的預算內。這種靈活應變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在預算限制下實現創新。
隨著印度太空計畫的進一步發展,開放私營企業參與,可能會影響目前的低成本運作。因此,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保持成本效益的同時,實現更高的技術水平和更快的發射能力。儘管印度的太空計畫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隨著規模的擴大,成本可能會上升。巴格拉警告,印度目前依賴小型火箭發射器,這意味著任務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到達目標。政府已批准開發新型火箭,預計在2032年就緒,以支持未來的載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