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陳姵涵、吳湋珵、陳紫綺
聖誕節雖是冬季的主流節慶,但歐洲仍保留了一些源自前基督教時期的傳統節日,充滿民俗與宗教交織的魅力。這些節慶透過融合與改造得以延續,讓人一窺古老文化的生命力與多樣性。以下介紹四個最具代表性的節慶:
貝法納的傳說源遠流長。這位騎掃帚的巫婆,在每年1月5日夜晚(主顯節(Epiphany)前夕)飛行,為孩子們送上糖果、玩具或一塊象徵警告的煤炭。貝法納的形象看似與基督教不相容,但她被成功融入當地信仰體系。傳說她曾款待前往朝拜耶穌的三博士,卻因錯過同行的機會而深感遺憾,自此以送禮物的方式彌補失落。貝法納的故事遍布義大利,但她的「故鄉」被認為是馬爾凱地區的烏爾巴尼亞。當地每年舉辦盛大的「貝法納節」,吸引約3萬名遊客參與。節日期間,街頭擺滿手工藝品市集,遊人可以品嘗名為befanini的特色酥餅,觀看形象生動的遊行。最吸引人的是巫婆表演「飛行」,即參加者以鋼索滑行模仿貝法納從煙囪飛入的傳說情景,為整場節慶增添奇幻色彩。
瑞典 坎卜斯之夜 (Krampusnacht)
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12月5日的坎卜斯之夜是一個既恐怖又充滿熱鬧的節日。這一天,克蘭普斯—一個半人半羊的惡魔般生物—會現身。克蘭普斯的形象通常擁有巨大的舌頭、黑色毛皮、角和狂野的眼睛,他是聖尼古拉斯的助手,但與聖尼古拉斯的仁慈形成鮮明對比,專門懲罰不乖的孩子。根據傳說,坎卜斯會用樺樹枝鞭打不聽話的孩子,甚至會把他們放進籃子裡帶走。坎卜斯之夜的起源並不確定,但有觀點認為他來自於非基督教的民間故事,並在後來與聖誕節傳統融合。每年的12月5日,阿爾卑斯山區的居民會穿上坎卜斯的面具,參加被稱為“賽跑”的遊行活動,並在街上搖響鈴鐺,藉此驅逐壞運和邪靈。這些活動通常伴隨著當地特有的飲酒文化,尤其是坎卜斯喜愛的烈酒
威爾士 古怪聖誕習俗( Mari Lwyd )
傳統極具視覺衝擊力:馬頭骨裝飾著彩帶與鈴鐺,覆蓋著白布騎於杆上。這支奇特的骷髏馬隊伍,伴隨著唱詩者,挨家挨戶拜訪,請求食物與飲品。這個節日的起源被認為與凱爾特文化中的豐饒儀式有關,現代則被融入聖誕與新年慶祝中。切普斯托是傳統最重要的據點之一。每年1月,小鎮會舉行盛大的遊行,數十支骷髏馬與莫里斯舞者一同表演,最後巡遊至當地的博物館與城堡。活動不僅展現了當地獨特的文化,還成為威爾士民俗的象徵性代表。遊客可以參加挨家挨戶的唱詩活動,與當地人一起感受歡樂的氛圍,也能透過這些儀式體驗古老的節慶精神。
羅馬尼亞 熊舞祭典(Bear Dance, Romania)
每年12月30日,羅馬尼亞東部摩爾達維亞地區會舉行熊舞慶典。當地居民穿著熊皮,伴隨鼓聲和潘風琴演奏,在城鎮中跳舞。熊舞象徵著死亡與重生,代表新一年的更新。熊在羅馬尼亞文化中是力量和新生命的象徵,這一儀式起源於古代的日耳曼-達契亞人,他們視熊為神聖動物,甚至會用熊脂為嬰兒抹油。最著名的慶典在科馬內什蒂(Comănești)舉行。搖晃巨大鈴鐺,喝著烈酒驅邪祈福。薩爾茨堡的遊行規模最為壯觀,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體驗這場民俗與戲劇的奇妙結合。當地居民表示,克朗帕斯之夜除了增添節日氛圍,也提醒人們在寒冷的冬季中記住規矩與道德。
這些節慶融合了古老信仰與現代習俗,延續了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從義大利的溫馨送禮,到阿爾卑斯地區的黑暗狂歡,再到威爾士的神秘儀式,它們為冬季增添了別樣的色彩,也讓人更加理解歐洲豐富多樣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