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岳子雲、林咨妍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且強大的天體之一,其引力場強大到連光都無法逃脫。雖然幾乎每個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大質量黑洞,但近年來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類更為巨大的黑洞,稱為「超巨質量黑洞」(giant black hole),它們的質量遠超過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人馬座A*」。這些黑洞的質量可能是人馬座A*的1000倍,並且有些甚至大到可以橫跨整個太陽系。
以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為代表的新一代望遠鏡技術,讓科學家能夠追溯到宇宙早期,揭示了這些黑洞在宇宙形成初期的成長過程。已知最大的一個黑洞是Ton 618,其質量是太陽的660億倍,直徑大約是太陽到海王星距離的40倍。另一個例子是霍姆15A星系中心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440億倍。這些黑洞的發現讓天文學家意識到宇宙中還可能存在更大、尚未被探測到的黑洞,這些巨型黑洞的存在推翻了我們對黑洞大小的傳統認知。
科學家目前無法確定黑洞的質量上限,理論上只要黑洞能夠持續吸收周圍的物質,它就可以不斷增長。儘管現有模型估計黑洞的最大質量約為太陽的2700億倍,但有些科學家推測,可能存在質量達到數萬億倍太陽的黑洞,這些黑洞的半徑可達一光年。雖然這些「驚人大質量的黑洞」尚未被觀測到,但天文學家並未排除它們可能隱藏在某些星系中心。
根據目前的研究,黑洞的形成與成長過程相當複雜,並且其類型可以大致分為四種:微型黑洞、恆星質量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恆星質量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塌縮形成的,質量範圍大約是太陽的三到五十倍。中等質量黑洞的質量可達太陽的五萬倍,體積相當於木星的大小,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範圍可達到數十億倍太陽。
超巨質量黑洞在天文學界仍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發現,過去十年內,天文學家才首次觀測到這些質量超過太陽100億倍的黑洞。目前已知的這類黑洞數量約為100個,並且這些黑洞的存在挑戰了我們對宇宙年齡及黑洞成長速率的理解。通常情況下,黑洞的成長取決於它吸收周圍物質的速度,而這種過程應該是緩慢的,特別是在宇宙相對較年輕的時期。
天文學家認為,超巨質量黑洞的形成可能與宇宙早期的特殊環境有關。例如,宇宙最初的恆星,稱為「第三族星」,質量是現代恆星的數百到數千倍,當這些巨星死亡時,可能形成了第一批黑洞。這些早期黑洞在隨後的宇宙演化過程中迅速增長,最終成為超大質量甚至超巨質量黑洞。另一種可能性是,某些氣體雲在宇宙早期直接坍縮形成了黑洞,這類「直接坍縮黑洞」(direct collapse black holes)在當今的宇宙中已不復存在。
隨著JWST的高解析度觀測,天文學家得以觀察到距今約600萬到10億年前的宇宙中存在大量特殊星系,這些星系可能隱藏著早期形成的黑洞。觀測結果顯示,這些黑洞的質量遠超過科學家對於這個時期星系和黑洞的預期,這些「過度質量黑洞」(overmassive black holes)的發現表明黑洞可能在星系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並迅速成長。
總結來說,超巨質量黑洞的發現不僅改變了我們對黑洞的理解,也推動了我們對宇宙演化和黑洞成長過程的深入研究。雖然科學家仍無法確定這些黑洞的最終質量上限,但未來的觀測有可能揭示更多巨型黑洞的存在,進一步挑戰我們對宇宙起源及其演變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