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端午節假期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世界各地的華人皆有相關的習俗及慶祝活動。最初爲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台灣中國的端午節雖然一樣有划龍舟 喝雄黃酒 門前掛艾草 小孩配戴香囊 吃粽子,不過還是有些差異,中國有獨頭蒜煮雞蛋和扣花繩(五彩繩)台灣有喝午時水和午時立蛋,等不同習俗 。
泰國深受華人文化影響,在早期有許多來自潮州、海南、廣東等地區的華僑移民,不只人搬來了,當然連傳統習俗也一併帶過,所以端午節在泰國當地叫做「芭掌節」,念法有點像肉粽的台語,原本的中式風情經過當地文化的調和後,也逐漸定型成現在的樣子。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新加坡人的一个传统。 漂洋过海的中国粽子到南洋后融入了当地的风格,演变成在东南亚深受欢迎的娘惹粽子。娘惹粽是一種流傳於馬來半島西海岸華人社區的粽子,在檳城、馬六甲、新加坡等以華人為主的城市都很常見。 早期的娘惹將自身的飲食文化融入華人的飲食當中,因此在粽子內裹了豬肉、香菇、冬瓜糖,另外加上用各種香料和蝦米炒香的「閏巴(Rempah)」,最後放入一片班蘭葉。另外,新加坡也有划龍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