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 Bodhidharma, 簡稱達摩。菩提 (Bodhi) 本意为觉悟,达摩 (Dharma)本义则是佛法。菩提达摩本意為觉法。
菩提达摩被尊稱為「達摩祖師」。南北朝時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師。相传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
近闻有人解其“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为“追求”和“吸引”。转述如下:
有一個人為了得到美麗的蝴蝶,便買來一雙跑鞋、一只網子,穿上運動服,追逐奔跑了很久,終於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中抓到幾隻。可是蝴蝶在網子裡恐懼掙扎,絲毫沒有美麗可言。一有機會,蝴蝶就會飛走。這就叫“追求”。"追求"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忽視了事物存在的微妙規律,所以常常事與願違。
另一個人也很喜歡蝴蝶,他買來幾盆鮮花放在窗台,然後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品著香茗,望著蝴蝶翩翩而來,心情猶如吸蜜的蝴蝶。這就叫“吸引”。"吸引"則是從完善自我、奉獻自我出發,順應了天理,投其所好,因而皆大歡喜。
结论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细读《菩提达摩大师入道四行观》,觉其真意。達摩所教授禪法,主要理论上有二入四行说。其中,第三行说: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行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常安?了达此处,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故知无求,真为道行,是名无所求行也。
達摩给“求”的定义是: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贪恋过度、痴迷不悟才是“求”的真解。而并非上述之“追求”。否则,“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亦不成了“追求皆苦,吸引乃乐”?“无求”应是指:安心无为,不要贪迷;行随运转,顺其自然。
一个社会人,具有追求(思想和向往)是自然和正常的,亦是我们这个社会前进的动力。人若无思想和追求,并为此奋斗,岂非行尸走肉,与禽兽何异?碌碌无为终生,蝼蚁一般,又何乐之有?这个 “求” (理想和追求)和達摩祖師讲的“求”(贪迷)是不一样的。
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达摩东度,宏扬佛法,普渡众生,就是祖師的理想追求和付诸实施。
人,应该修身养性,凡事把握有度,修炼戒定慧,不染贪嗔痴。此乃觉悟佛法,菩提达摩之本意也。
故此:
人应有所求
世俗莫作贪
菩提有真义
三界无常安
修炼戒定慧
切忌嗔痴贪
若悟达摩法
花開蝶自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