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上班路上,在车上听到Bob Dylan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的消息,还以为是耳朵听错了。就是那个《在风中飘》的流行歌手鲍勃·迪伦吗?直到收音机里传出那熟悉的“Blowing in The Wind”才确信。
微信上马上就有朋友调侃说:“本来我都觉得没有希望得诺贝尔奖了,今天梦想又重新燃起。”还有人干脆说:“不要打扰我,写诗去了。”这一奖项的颁出,不知道让多少人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却又深觉耐人寻味。
鲍勃·迪伦领先呼声很高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韩国国宝级诗人高银获得这一奖项。瑞典诺奖委员会给出的授奖词是“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其实,这并不是鲍勃·迪伦第一次在文学类奖项上获得殊荣。他的歌词就是他的诗。他不仅获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还获得过英国诗歌界最权威的“诗歌教授”(Professor of Poetry)的殊荣。那些不以为然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好好看过他的歌词,或者是认真听过他的歌?
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又怎么了?获不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不会动摇鲍勃·迪伦在美国甚至世界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知道了解他的人,会为他欣喜高兴。不知道不了解他的人,自然是吃惊莫名了。鲍勃·迪伦和他的歌屹立在美国和世界,是因为“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而不仅仅是他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再者,诺贝尔奖只是瑞典诺奖委员会的看法而已。中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先生,在获奖前,有多少人知道他?有几个人看过他的获奖小说《灵山》?看过后,又有几个人欣赏,有几个人知道在说什么?中国那么多好的作家,怎么瑞典诺奖委员会就偏偏选了他?真的是高先生傲立群雄?在这里丝毫没有诋毁高先生在文学上和在绘画上造诣的意思。我衷心为高先生获奖而高兴。只是觉得,瑞典诺奖委员会未必就全面了解中国当下的文学和创作。正如,他们把一个分裂国家统一的人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一样。
不管怎么说,我都为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感到高兴。因为,我曾经翻译过他那首“Blowing in The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