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谁来养

Post date: Aug 25, 2010 12:25:43 AM

老有所养----谁来养

双姥

一直听到“老有所养”四个字,但从未思考过 “谁来养”。最近看到了一篇博文:“老有所养谁来养---东西方养老观的差异”(参看下面的附件),看完此文,很有感触,且值得思考。这题目很大,不同的家庭情况答案不同,很难概括出一句话,但这一问题又是我们进入老年阶段的朋友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文中提到博主的公公,是位英国老人,老有所养的方式很让我们羡慕和欣赏。我们所羡慕和欣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优越的经济条件,优厚的生活待遇,完善的社会服务,更欣赏老人的心态,坦然,自得,不为儿女情长所困,不为小辈种种情况而操劳,而牵挂,不用为自己的将来去担心,去忧虑,好象一切都是无牵无挂,自己安排着自己的生活,悠然自得。

老有所养谁来养,这个 “养”字,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经济上的赡养,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还比较简单,我们的国家在向西方国家靠拢。我们有退休金,有劳保,生老病死无忧,是国家养,是社会养,但更确切地说,是自己养,靠自己年轻时所交的 “四金”在养自己。

但话又得说回来,根据中国国情,目前还很难做到社会赡养,且不说我国好多地方还没有劳保,社会对老人的服务设施还跟不上,更何况人的思想境界,行为道德还存在有一定距离。要做到社会赡养可能还有比较长的过程。

这“养”的第二个含义,是精神上的赡养。老人有好多精神上的需求,这种精神上的满足靠谁来“养”?好多老人习惯于缠着小辈,我们上海人叫 “作”。我们有个朋友就是这样,把一个好端端的孝顺女儿“作”得受不了,最后“逃走”了。如果这位朋友能体谅小辈,体谅他们的辛苦,体谅他们的不易;如果这位朋友能象文中的公公那样生活,自找乐趣,寻找自己的感情寄托,让自己,让小辈都有自己的自由空间,这种“女儿逃走”的悲剧就不会出现。

所以我们认为老年人精神上的赡养,主要靠自己,而不是缠着小辈,靠老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心,靠老朋友的相互说笑,相互交流,海阔天空地畅谈,靠自己自娱自乐。当今越来越多的朋友进入了网络世界,这网络世界将让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到了美国,听到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幽默话,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年轻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 ”,所以一直以为美国小辈对老人不问不闻,老人很孤独,很可怜。但经过我们多年的观察,并不尽然,他们也关心老人,只是这种关心趋于一种理性化,和我们中国相比,多了些理智,少了些感性化。他们不是以经常看望父母亲为衡量标准;父母也不以晚辈是否来看望自己为标准。老年人认为,儿女不来看也属正常,并不会由此而感到孤独,感到伤感,让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有各自的自由空间。文中英国籍的父子关系就是这样,国外老人这种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值得我们中国老人借鉴。

文中老丈人和女婿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观点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传统观念的老丈人认为,养儿防老,儿女有责任赡养父母亲,是应该的。洋女婿则认为,赡养父母亲是社会的责任,而不是儿女,他出于心意,和品德表示愿意赡养,但不是必须。老丈人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洋女婿认为,爱幼是应该的,尊老则未必,要看对方值得不值得尊重。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到了美国,也在努力地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但象这洋女婿的观点我们也不能全部接受。我们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也不见得全是糟粕,外国的先进文化也不见得全是精华,再说,即使是先进的文化,也未必见得都能适应于中国,未必都能照搬。

至于洋女婿“尊老则未必”的观点,我们更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应该相互尊重的,更何况子女对父母亲?(当然我们也应提倡父母尊重儿女)文中的洋女婿把行为极端的杀人犯来否定“尊老”,这种争论方式也太诡辩,是不是为自己的不尊重父母而找种种借口?

我们理解的 “尊老爱幼 ”中的 “幼 ”字,不仅仅指未成年的儿童,而是泛指“小辈”。父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最纯真的爱,最无私的爱,为了这个“爱”字,很多父母非常克己,但对子女的付出却无怨无悔。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例子太多太多。

我们中国传承文化里有 “孝道”二字,我们认为“孝道”是一种“爱”,是一种儿女对父母特殊的“爱”,是出于內心的感情,是自觉的行为。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会思念父母亲,常把父母亲挂在心头,当对方有困难时,特别是当父母亲生病不能自理时,甚至临终时,就会为父母作出安排,让老人感到心灵上的安慰,尽到做儿女的责任,一种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责任。

正象文中所说的,“在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伦理和体系中长大的两个人,在养老这个问题上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也真的说不通”。但我们觉得,唯有 “爱 ”是相同的,只要心中有“爱”,无论在中国或是在美国,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你是儿女或父母,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会想到对方,关心对方,当对方有困难时就会帮助对方,就会出于一种感情,属于一种自然的行为,会无怨无悔地付出,是不用法律规定,不用社会舆论压力的自觉行为。

请参阅博文:“老有所养谁来养---东西方养老观的差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184800100cy4c.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