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date: Nov 23, 2010 12:37:47 PM
记一堂精彩的诗词欣赏课
李秀亭
大华府地区,每年在秋冬更替季节,花草树木都披上了五颜六色的彩妆,自然风光美得迷人。银光读书会,正好选择了这个季节的11月12日,在地处Reston的银光活动室,请学识渊博的冯祖梅老师讲诗论词,真是妙极了。在被如诗如画的环境包围中,银光的几十位翁嫗老人坐在暖融融的室内,听着冯老师不紧不慢、抑扬顿挫从古老的《诗经》风采一一道来。
冯老师讲的题目是“浅谈诗词”——诗中情,因为老人们非常重情,正切中了听者的下怀。情,分友情、爱情、乡情、亲情……内涵多多。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情。老师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当她一提到首篇《关雎》,大家都激动的跟着朗读起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起来是那样朗朗上口,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她深情地看一眼坐在第一排的她的先生,似乎联想到了相当初先生向她这位窈窕淑女求爱的过程,感到是那样的幸福与甜蜜。
紧接着讲“唐诗的辉煌”。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广为流传。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有名的诗人像满天星斗一样多,今天知名的就有两千三百多人。除广为流传的唐诗300首,保存在全唐诗中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听到这些惊人的数字及祖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耳目一新,身为中国人也感到特别自豪。冯老师还对唐朝不同时期、不同诗派以及代表人物进行了粗略介绍。唐代诗的形式、诗体都结合实例讲的深入浅出。使在座的老人宛如又回到了学生时期,听得非常投入。尤其是我,简直如饥似渴,不仅听,还认真、紧张地做着记录,唯恐丢掉一个字。看到投影到墙上的字幕一换,我就不管不顾、像个孩子一样大呼“慢一点,还没记下!”老师笑笑说:“别急,课后我的先生会制成PPS发给大家。”这才总算让我松了一口气。
当在座的老人看到 脍炙人口的诗篇《月下独酌》、《登幽州臺歌》,大家都同声朗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当看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更是激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现在是“阳光当空照,天涯共一室”呵呵,怎不叫人激情满怀!
一说到唐诗,真是精篇连缀,不胜枚举。尤其《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到这样的千古佳句,好似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了眼前:如水的月光普撒大地、山涧泉水潺潺流淌……不要说“王孙自可留”,有谁能不被陶醉呢!读书会长柏胤庆老师笑着插话说:“九寨沟一入山门,迎宾松下的石头上刻的就是这两句诗。”冯老师还举了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江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千载之下,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这样的佳句,常被人恰如其分地引用到现在的文章中,读来意味深长啊!王维的《相思》、《送别》、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静夜思》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江陵》等,老人们看到每一首诗,都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都齐声朗诵,教室的气氛,十分欢畅、活跃。
冯老师还讲了宋词的神韵,以及宋词的派别和词牌。内容极为丰富,既有深刻的内涵,又趣味无穷。讲“现代诗的情怀”虽然用的时间不多,却引起了大家感情的共鸣。她朗读了汪国真的《感谢》1、2、3。当读到“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冯老师微笑着看看老伴,临场发挥:“我原想……,他却给了我整个一生。”看着这一对年迈的伉俪,大家都羡慕地鼓起了掌、笑出了声,冯老师更是满面绯红。还朗读了《生命总是美丽的》、《我不期望回报》。还富有情感地读了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乡愁》。尤其读到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老师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最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她自己近期精彩的习作三首。其中两首是仿唐代七言古诗,一首是去年下大雪写的“雪韵”,一首是春天樱花盛开时写的“樱魂”。那第三首便是仿余光中乡愁四韵写的“乡愁”,十分令人动情陶醉。下课前,冯老师希望我们银光人也拿起笔来,仿照乡愁四韵,写一写自己的乡愁四韵。
这是一堂不可多得的诗词欣赏课,胜过一餐美味佳肴,使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非常感谢冯祖梅老师精彩地讲析。
冯祖梅老师在作精彩演讲
诗词讲座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