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區

歷史沿革

本區舊稱(彌陀港),地名的最早紀錄鑒於康熙24年(西21685年)蔣毓英編修的《台灣府志》,可是在早期的文獻中,地名確有不同的寫法,記作「微羅港」,(蔣毓英,1985:26:高拱乾,1960︰21)或「微羅港」,(高拱乾,1960:輿 圖)或「眉螺港」。(藍鼎元,1958:36)所記之字雖有不同,但其台語的發音則相當接近,可見「彌陀」為從音地名,應該是漢人入墾之初,從當時的原住民語言口譯而來,故地名的起源,顯然不能從「彌陀」二字的字面意思上,去強加索解,一般解釋彌陀港地名起源,皆認為過去在區境北部的港邊,有做供奉「阿彌陀佛」的小寺廟,因而得名的說法,(洪敏麟,1979︰110~111)顯然即附會字面意思而來。

近來則有學者以比對原住民語言的方法,指出「彌陀」一名,可能出自馬卡道語的viro一詞,意思事「竹子」,(楊森富,1994b:113)港字則為漢人以此地濱臨內海瀉湖而取,因此彌陀港如照意思來翻譯,英翻作「竹子港」。若原住民語言的對比方法可信,則本區境內早在漢人入墾之前,即有平埔族原住民定居,期就只可能再阿公店溪與台17號省道交會處一帶,就蟯港內的海緣海濱。(吳進喜,1995︰98)

人文地理

彌陀區的位置在台灣省西南部,在高雄平原的邊緣,西邊距離海約有二公里,東邊距離岡山街大約五公里左右,中間是岡山空軍機場,南面一公里有漯底山,山的高 度約為五十二公尺和梓官區連在一起。北傍阿公店西和永安區為界。本區在地圖形狀南北大約等長,東邊距離較短,西邊海岸線很長,看起來好像梯形。地理位置非 常險要,是龍蟠虎踞的地形。

本區西濱為台灣海峽,北以阿公店溪與永安區為界,東以岡山空軍機場為鄰,南以漯底溪山及其亙衍坡地與梓官區隔攘。 本區南北長約十四公里,東西寬約十公里,總面積為一四‧七七七二平方公里。本區之經緯度分別是東經120°12'30〞~120°15'15〞北緯22°44'42〞~22°48'32〞。

彌陀區全境位在高雄平原之西北端,標高在一千公尺以下,坡度約為百分之十五以下,地勢極為平坦,海底的坡度約為五十分之一,也因次海灘之浪濤也屬較平緩的淺水帶。 本區之地質經專家鑽探,確認為第四紀地層之沖積層,土壤成中性及弱鹼性,其中之鹽分含量平均值不超過百分之零點二(只地層下之土壤),土地利用為種植與養殖等方面。

行政區域

彌陀區行政區域劃分為12里(舊港里、文安里、鹽埕里、過港里、彌靖里、彌仁里、彌壽里、彌陀里、光和里、海尾里、漯底里、南寮里),東鄰岡山,西臨台灣海峽,南傍梓官,北傍永安,人口數將近二萬人。

彌陀區公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