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區名義:原名三塊厝。明鄭時期,王 、蔡、鄭三姓在此搭屋墾耕,王姓在東段的「橋頭」;蔡姓在南段的「海墘」,鄭姓在西北段的「後角」搭屋墾耕,遂取名為「三塊厝」。臺灣光復後,取建設「三民」主義模範區之義,而改稱今名,區公所設於三塊厝,故稱為三民區。全區地勢平坦,形如臥虎。

區名沿革:三民區包括三塊厝、新大港、灣仔內、寶珠溝、本館、獅頭、覆鼎金等七大部落。民國29年10月1日,新大港、灣仔內、寶珠溝、本館、獅頭從鳳山郡鳥松庄劃入。日治時期初置三塊厝區會,下設十二町內會,一三七奉公班。民國32年,設置鼎金區、三塊厝區、灣仔內區。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三塊厝改為第十三區公所,其他地方劃入左營區,旋又將灣仔內、寶珠溝、本館、獅頭、新大港、覆鼎金等村落從左營劃出,與三塊厝合併稱為第十區公所,直至民國卅五年春,奉令改為三民區公所。

人文地理

本區面積為19.7866平方公里,區內包含三塊厝、新大港、灣仔內、寶珠溝、本館、獅頭、覆鼎金等七大聚落,全區地勢低平,最高點是金獅湖附近的獅山(36.9公尺),覆鼎金與本館里附近則屬地勢低窪地區,過去排水系統未臻完善,每逢颱風、大雨極易造成地區淹水,不過近年來市府戮力整頓排水,清疏金獅湖潭底淤泥,並興建本和里滯洪池調節水量,情況大為改善,淹水情形已極少發生。

本區包括多樣文化特色與生活樣貌,擁有全市最多的學校讓此區充滿知性文教氣息,老市場與商店街是民眾挖寶不可錯過的地方,加上歷史景點和新興河堤社區備受重視,讓三民區呈現出泱泱的大邑風範。

行政區域

三民區位於臺灣高雄市西南部,共有86里。周邊與鼓山區、鹽埕區、新興區、前金區、苓雅區、左營區、鳳山區、鳥松區、仁武區等行政區相鄰。

境內機關學校眾多,且交通發達便利,台鐵和捷運共站的高雄車站位於該區。

三民區公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