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區

歷史沿革

鹽埕顧名思義是一堆堆白色皚皚水晶狀體的鹽田,清康熙年間,閩南漳州人趙天等,依官府之招徠移至打狗闢田,後因屏山崩、洪水漲溢,鹽田流失,而遷移此地,其靠近鼓山者為「鹽埕埔」,高雄港築港工程全面施工時,將港內挖出之泥沙填平鹽田後,始有此新生之地「鹽埕區」的誕生,並在本區原市政府舊地設市治(市役所)。

鹽埕自日據時代,工商繁榮可說是台灣的銀座,當時燈紅酒綠、夜夜笙歌、舉凡各種西式、日式的流行時尚風格,迅速的在這個小小的區域裡流行起來。直至日本人離開,美軍進駐,流行力很強的鹽埕區除了酒家,又多了西式PUB酒吧,加上愛河的浪漫美景做為背景烘托,鹽埕一度是高雄市最繁華奢靡的地區。

隨著商業中心東移及人口逐漸減少,鹽埕地區在80年代以後開始走向「慢活」型態。為重振鹽埕往日繁華的景象,市府及鹽埕地方人士近年來積極進行社區總體營造;主要把仁愛公園綠地及周邊的歷史博物館、工商展覽中心、音樂館等公共文化藝術設施結合,創造一處全新的文化綠地走廊,繁華之後,社區居民開始講究文化層次的提昇,市政府也在此配合社區發展,規劃了「駁二藝術特區」,每月舉辦國際性的藝術展、美學設計展等,吸引了各大專院校學子爭相觀摩。

人文地理

鹽埕區早期是高雄市的政治經濟中心,位於高雄市市中心的中南部、左倚壽山、右環愛河、南臨高雄港、地勢平坦成三角形,面積1.416平方公里,為本市各區面積最小,是高雄市唯一無煙囪工廠、無特種行業存在的行政區,景觀兼具山、河、海、綠地為一體,為本市最優質小而美及最適宜居住的行政區,東面沿著愛河與前金、芩雅區為界,西側以臨港路與鼓山區為鄰,南側隔著高雄港與旗津區遙遙相望。

「山光悅鳥性,愛河空人心」,愛河的東西兩岸各具風情,不但有咖啡、美食、音樂,入夜後的愛河就像藝術家打翻顏料的調色盤,河面隨著水波閃爍著霓虹彩光,整條愛河美麗浪漫。每天下午16:00-23:00的時段遊客可搭乘愛之船,在愛之船上可近距離飽覽愛河沿岸景致。愛之船在例假日加開「愛河之心航線」,「愛河之心」這個高雄新景點在夜晚燈光照映下,水景噴泉及湖面燈光倒影,更顯絢麗耀眼。

曾是潺潺清流的愛河,早年扮演著運輸、交通、休息遊憩等多功能,多少文人雅士為她歌頌,多少愛情故事在此醞釀,充滿浪漫色彩,散發人文氣息的愛河,高雄曾以她為傲。如今,走過歲月,歷盡滄桑的愛河,雖然飽嘗污染,但是疼惜她的高雄人,包括政府和民間企業,藝術家們,都挖空心思逐步努力恢復愛河風華,除了耗費巨資的環境生態保護整治美綠化工程,讓愛河一寸寸的重現生機,沿河兩岸的綠地公園,除了具有涵養都市綠化之肺的功能,週邊的自行車環河車道,及載運觀光客行駛愛河中的愛之船也饒富趣味,尤其入夜後的河岸街燈投射於河面的倒影,雅緻迷人,漫步其間,還是頗富情趣的。

此外,駁二藝術特區附近還設有自行車步道、噴水池、藝術園燈、光纖藝術造景、水底透視燈等景觀設施,未來配合流行音樂藝術中心的設立,鹽埕將從商業氣息中脫胎換骨轉變為文化藝術的重鎮,呈現古都人文氣息的新風貌。

行政區域

里鄰編制本區光復初期為30里,因工商業發展人口大增的情況下,於民國42年6月里行政區域調為55里、584鄰,嗣後商業逐漸沒落,人口外移而逐漸減少,於67年3月調整為31里,民國71年4月再度調整為21里、98年2月整編為21里、237鄰,迄至105年12月整編為21里、228 鄰。

鹽埕區公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