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名單:
國貿碩二 9692012 潘雨欣
國貿碩二 9692017 侯楚薇
國貿碩二 9692022 蔡柔忻
資料:
公司: 首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471)
期間: 1999-2009年 每日收盤價
Table 1 Summary Statistics for Daily Returns
Table 2 Standard Test Results for the Variable-Length Moving Rules
分析結果:
關於資料的敘述統計量(Table 1)中,1999-2009年的全樣本區間,資料在1%的顯著水準下可能有1階、5階、10階、20階的自我相關,且資料不符合常態分配,資料分布為低闊峰。至於子樣本區間,1999-2001年與2004-2006年也有雷同的結果。而在2001-2004年與2006-2009年區間的變數較可能符合常態分配,且2005-2009年資料在5%的顯著水準下沒有5階、10階、20階的自我相關。
全樣本分析結果(Table 2之Panel A)中,將band設為0.01跟0的情況下比較的話,較高的band值似乎會使買訊號出現頻率減少,賣訊號出現頻率增加。我們認為這是門檻值提高造成的影響,買訊號的出現代表短期移動平均大於長期移動平均,也可視為短期具有風險溢酬,門檻值的提高可視為交易成本的增加(如: 手續費的收取),也就是說,將band設的比較高會使長期平均往上平移,短期由下方穿過的次數可能因此減少;而從上方穿過的次數也因此增加,也就是類似要求報酬率上升的概念。
接著觀察買訊號與賣訊號出現的平均報酬與大盤報酬的差。
首先,買訊號的平均報酬減去大盤平均報酬的值全都是正值,代表若依照買訊號進行買入動作,會比大盤表現為佳,亦即在此部份可視為技術分析有效。
第二,在賣訊號這邊,其平均報酬減去大盤報酬全都是負值,代表若依照賣訊號進行賣出動作,可避開較高的負報酬;意即代表賣出訊號能有效避開造成資產縮水的波段,則在此部份也可視為技術分析有效。
最後觀察買訊號平均報酬與賣訊號平均報酬的差,這部份的值我們認為可視為若按照買賣訊號出現進行買進賣出操作帶來的總效益,若將其與大盤之平均報酬比較,可發現其遠高於大盤的報酬,則結論是技術分析在此處的驗證看來是有效的。
另外在樣本分段的分析結果(Table 2之Panel B)中,我們發現在1999年到2001年間,無論是觀察買訊號-大盤報酬比較、賣訊號-大盤報酬比較或最後的買賣訊號總效益,都顯示技術分析無效,依照訊號進行交易無法打敗大盤。而2001年到2004年雖然買訊號-大盤報酬比較顯示技術分析無效,但賣訊號-大盤報酬比較及最後的買賣訊號總效益仍顯示技術分析有效。至於最後兩段期間皆顯示技術分析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