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產品開發過程感想

~已試錯累積的大量資料為基礎~

公司成立於1948年,當時是一家鋼鐵商社,後業務拓展至建築、機械、IT、環保等領域。

作為一家商社,考慮到業務不能局限於貿易流通環節,應該為市場提供些什麼,於是購入了生產設備,開始加工鋼筋等建築材料,將公司業務擴展到流通以外。在環保領域,環境事業部針對土壤及水質汙染提供解決方案,此後又開始EM陶瓷生產,並在水質淨化、無農藥栽培等方面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援。本刊就該公司引入EM陶瓷生產的過程進行了採訪。

開始陶瓷產品生產的契機

25年前,岩崎一雄會長思考自己人生時,此時遇到了比嘉教授正在高松市進行EM方面的農業指導,於是岩崎會長參加了EM演講會。聽了演講會數天後,聽到公司一位銷售員說:『我家也在使用EM』,岩崎會長開始對EM產生了興趣。

此後,岩崎會長與許多從事EM推廣的人士進行交流,他們都希望能生產採用EM技術的陶瓷產品。然而,從公司成立起的主要業務是鋼鐵材料流通,陶瓷產品從未生產過。

岩崎會長決定,『雖然與主營業務完全無關,也缺乏經驗和實績,但只要能為EM技術的普及有所幫助,就試試看吧。』此後他反覆問自己:這樣的動機確是出於善意嗎?有無不良動機?就這樣下了生產的決心。

於是從陶瓷生產聞名的瀨戶市請來了專家,在工廠一角開始組裝生產設備,從對陶瓷產品的品質、功能完全不瞭解的狀態下開始了生產。

企業領導位公司目標注入能量

----採訪代表取締役會長   岩崎一雄----

人生是由自己的想法設計的,有此構成線條和圖畫並展現出來。人生會呈現怎樣的狀態,人生天線會受各種資訊。作為企業領導,要從各種角度觀察事物,引導團隊向前邁進,從而實現目標。向員工展示前進的方向會呈現怎樣的未來,能激發員工的熱情並賦予前進的動力。必須設定實現時間,明年到哪一步,幾年後到哪一步,這才是可實現的目標。短期來看這是計畫,長期來看這是展望,有了展望,就能從現實開始向著目標不斷修正前進軌道。

古人常言:『年輕時要多吃苦』,年輕時多吃苦非常重要,年長的成功人士大多年輕時吃了很多苦。有這一種說法:『人喝乾了兩杯水才能死,一杯是甜水,一杯是苦水。』過自由愜意的生活,喝盡甜水,年長後剩下的就只有苦水了。我在30歲時設計了自己的人生,把甜水封存起來了,所以才有今天的我。

屢經失敗,也要生產出高性能的陶瓷產品

經團隊反覆探討分析,要生產EM陶瓷,關鍵在於『土』和『水』。

『優質的產品必須要使用優質的原材料』。

本著岩崎會長這樣的想法,他們重全國各地收集黏土進行分析,最後集中到三種。進貨時,還要分析有無重金屬汙染,水取自工廠地下150米的深層地下水,為生產出安全產品關注每一個細節。

有了合適的原材料,下一步是著手試驗如何生產出高性能的產品。採用試驗專用的小型燒製爐。為了找到高性能陶瓷產品的最佳配方,進行了數百次試驗,反覆試錯、反覆改進。

負責試驗的井上先生回憶當時情景時記憶猶新,『把燒製成方形的陶瓷用錘子敲碎,研成粉狀反覆試驗,經常濃得滿身都是粉末』。經反覆試驗後積累的大量溫度和時間資料登錄燒製爐的電腦系統,根據不同產品、不同季節,編制成從燒製到自然冷卻工藝流程的控制軟體,實現了以電腦自動化控制的EM陶瓷批量生產。

1.抽取純淨的地下水,引入工廠車間,用於EM陶瓷的生產。

2.把長條狀的粘土切成小圓柱狀。

3.4.電腦控制的燒製爐,每天一次生產200KG,電腦程式能根據季節變化自動調整控制。

1.磁化後的EM陶瓷製成的首飾。

2.用於吸附去除自來水中化學物質的〝素燒陶瓷管〞。

3.將多孔隙陶瓷〝素燒陶瓷管〞放入水中,可保持水質穩定。

4.防止住宅環境惡化的室內專用型陶瓷,能吸附家具中的甲醛及臭味。

以資料確保產品品質

陶瓷產品為了提高產品性能,從原材料開始嚴格把關。根據不同產品,對黏土配比、種類、燒製溫度進行調整。不同的燒製溫度燒製出的產品性質大不相同,表面細微孔隙的數量也會有很大變化。以700度的相對低溫燒製,出來的陶瓷吸附性能強。吸附性強的陶瓷有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微細孔隙,有利於微生物在其中定居,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質,也有利於吸附消除甲醛等有害化學物質。

例如,用於分解氮的陶瓷產品適用於河流水質淨化。海水容易受磷汙染,淡水容易受氮汙染。根據試驗累積和吸附氮的兩種專用陶瓷產品。此外還有建材及塗料專用粉末產品,少量添加在塗料中,能有效吸附去除有害化學物質。

井上先介紹說,『努力提升陶瓷本身的性能,將反覆試驗累積的資料應用於產品開發,全力提升研發能力』,這句話反映了此環保產品的品質可信度。為了將改善地球環境的設想變成有形的產品,環境事業部將繼續努力開發基於試驗資料的產品及技術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