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劉淑嬌
我家是從民國58年開業至今半世紀的餅店, 父、母親帶著4歲~17歲四男四女的我們,從三峽到最多外地人營生的三重埔(三重區舊稱)開業。最初是聘請麵包師傅做每天出爐,夏天有涼涼的四菓冰、自製果凍,遇到正月初九拜天公會做麵龜、紅圓、紅乾、鳳片龜、發粿,二月十九觀音媽生做壽桃,七月半中元節做摩訶、必桃、綠豆糕、鹹糕、彎糕,中秋節做月餅、蛋黃酥、綠豆椪,尾牙做刈包、春捲皮,過年做紅白配的糕仔粒、吉紅、大口鼎酥炸的麻粩、米粩、花生粩。
總是笑容可掬的母親
看店通常是一個人,姊妹常計較誰看得時間久誰看得次數多,雖然很嘔,但有電視後卻可以獨自霸占,顧客不一定隨時上門我就拿鉛筆畫著雪印奶粉罐上的嬰兒頭愈畫愈覺得像很得意,各式麵包擺在攤架販賣,只能在店中幫忙不能和同學夜遊,功課弄得油油的不得不重寫,一次趕交作業 父親竟然叫我做東做西氣得用力甩,結果鉛筆斷成兩截,然而他一直是疼惜小孩,小學來不及到校他就用補貨和剃頭才騎的腳踏車載我去厚德國小,也是唯一的一次(平常三哥、四哥帶我上學,小妹一年級改上離家更近的三重國小),四年級我得到書法比賽第二名,他準備了蛋糕讓我帶到學校與老師同學分享,小學、國中有時會幫同學帶早餐到校喜歡她們說:妳們家麵包便宜又好吃,一盤接一盤的綠豆糕哥哥會往上疊,輸送帶載著麵糰讓後段的小妹哇哇叫,颱風一來淹大水,合力搬著店內家當避到2樓,拿著吐司爬到3樓頂隔著大水丟向對面鄰居,水退後清洗店內到店外,到了除夕夜不休息還要洗洗刷刷到凌晨…,年節做到熬夜是無可避免,但是早上都爬不起來,兄弟姊妹是兩個房間排排睡,父親不打女孩,哥哥們賴床總要等他掃把頭揮起來才迅速從隔壁翻過隔板到女生房間睡眼惺忪、踉蹌開溜,排行老七的我和排行老么的妹,總是被兄姊疼惜多多,如今雖已屆中年猶是,成長後哥哥們各自學得糕點製作技藝回家協助,這是逢年過節兄弟姊妹們七手八腳的記憶。值得一提的八個兄弟姊妹結婚喜餅都是一起製作、烘焙,好不快哉。
父親的經營之道是童叟無欺,蛋價上揚海綿蛋糕漲1元賣8元,雞蛋回歸原價又調回7元,當時我很生氣他怎麼反反覆覆,後來才領悟他是將福利又回饋給顧客,母親也是一顆佛心,碰到家庭經濟不充裕的長輩會多塞幾塊麵包帶回與家人分享,總總身教影響我們日後的為人處世。民國61年經濟起飛,位在仁興市場內全盛時期的本店,伴著我們成長;然而72年公園街龍門市場的開業,讓仁興市場退居第二,從門庭若市漸漸沒落成度小月,生意要經營長久除了鞏固品質,誠信更是父母經營特色;第三代已接手責任傳承,本店堅持樸實原味:阿嬤ㄟ奶香波蘿、阿公ㄟ蔥仔麵包、阿爸ㄟ椰子麵包、阿母ㄟ克林姆麵包、阿孫ㄟ沙拉麵包,週末限定版型男蘿蔔糕、熟女芋頭糕、家庭主婦最愛的白吐司…。走,三重人來去挺三重埔ㄟ味。
琳瑯滿目的店面
父親和二姊在店面
大姊在也賣吐司的頂樓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