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重大拜拜到神農文化祭

從三重大拜拜到神農文化祭

文 / 賴俊男


三重先嗇宮座落於三重區二重埔,廟址為五谷王北街77號,主祀神農大帝, 「先嗇」之名乃自古代天子祭天之「八蜡」禮之首的農業神祭祀,也就是神農氏,神農大帝民間俗稱五谷王,故習稱五谷王廟。先嗇宮建廟甚早,可追溯至乾隆二十年 (西元1755年) 原建於新莊頭前庄一帶,後遷至三崁店 (今金陵女中一帶) 因多水患乃遷廟於現址。何時遷廟已不可考,目前廟中有一嘉慶年款的石香爐,為先嗇宮中最早的古文物,或與遷廟有關。由神農大帝的信仰,可見證三重地區早期的農墾過程。


先嗇宮的廟貌乃民國14年 (西元1925年) 重建,後曾多次修建,難得均能保持原廟貌。尤其民國14年重建時,廟方聘請兩派匠師以左右對場方式建廟,龍爿乃吳海桐王款施工;虎爿由陳應彬黃龜理製作,所以今日先嗇宮可見廟體構件左右並不對稱,留下難得的稀有建築樣式。是三重境內唯一的國家三級古蹟。


神農大帝一般民間以農業神為主要信仰,其實祂亦具備藥神的神格,在古書記載中,其以火德王,故也有火神特色,史稱炎帝。我們自稱炎黃子孫,可知神農大帝亦是我們的共祖。透過神聖的祭典,不僅慶祝神明的聖誕,同時也體現敬天法祖慎終追遠的情懷。


早期台北地區有三大宗教慶典,分別為農曆四月廿五日先嗇宮三重大拜拜,接著為農曆五月一日新莊大眾廟遶境及農曆五月十三日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遶境。三重大拜拜其實就是神農大帝聖誕慶典,從早期的報導中可知三重大拜拜的盛況,不僅台北橋須封橋管制,各地信眾擁入三重吃拜拜可說人山人海,甚至很多台北的民眾搭渡輪來三重吃拜拜。在物質享受不是很豐盛的年代,吃拜拜不僅享口腹之慾,同時也是親友的難得聚會活動。


記憶中的吃拜拜盛況,當日全三重幾乎各家各戶都是高朋滿座,不僅宴請親朋好友,很多商家亦宴請其廠商及客戶。迨至60年代即開始沒落,由各家自辦宴席請客,漸漸變成由總舖師逐家登記宴客桌數,統籌外燴,宴客的盛況不斷的蕭條,即至80年代,幾乎沒有吃拜拜的情況了。近年來,年輕的一代甚而完全不了解為什麼要吃拜拜,一個常民的宗教聖典幾乎就消失了。


近年來先嗇宮為保持神農祭祀的盛典,從傳統的吃拜拜轉型成為神農文化祭。由一天的吃拜拜,轉變成約一週的相關宗教文化的活動,除了原有的神農祭典法會、遶境祈福外,另有舉辦路跑、中醫義診、中藥材展示、民俗傳藝表演等各式文化活動。尤其「宴王」的科儀莊嚴隆重,見識了神明宴請神明的過程。而神農祭典也由傳統的道教科儀,再加入了三獻禮的儀式,讓傳統的祭典法會呈現更莊嚴隆重的神聖感。


目前神農文化祭,先嗇宮的遶境型式分為上、下午兩個時段,分別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上午是以汽車車隊約08:30出發遶境全三重地區,車隊於中午回到先嗇宮。下午則以傳統陣頭徒步方式遶境,依三重行政區;分五區每年輪值遶境,依中區→東區→北區→南區→西區順序輪值。另於先嗇宮旁有五個行政里,則保持每年傳統陣頭徒步遶境,惟陣頭規模較為小型。各輪值區當年遴選輪值爐主及頭家數人,由其辦理當年文化祭各項事宜[1]。


今日的三重已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城市,傳統的宗教儀式快速消失中,尤其神農大帝農業神格的信仰;並不是主流宗教信仰,先嗇宮能透過神農文化祭的活動,保持傳統宗教祭典與科儀,實屬不易十分難得。希望年輕的一代透過神農文化祭的舉辦,能重新體會保護三重二百多年的傳統香火神祇。不只是遶境神將的熱鬧,祭典科儀的華麗,而是那份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宗教胸懷。




後記 三重大拜拜式微的探討:

◆50年代,以厚植反攻大陸國力為主,力倡節約厚植國力,當年新聞媒體不斷抨擊,三重大拜拜之浪費,一年吃掉一條中興橋。

◆黃杰任省主席時期,頒布筵席稅;宴客風氣受影響,當時三重市市長,為爭取上級補助款,戮力改善宴客風俗。

◆高速公路興建及二重疏洪道闢建,切割三重市區,影響先嗇宮之祭祀圈運作。

◆城市工業化,傳統宗教科儀如遶境等受影響,減少居民的互動而式微。

◆四、五十年代三重產業轉型,吸引大量中、南部移民,其無此信仰,而不一定會配合本地習俗。

◆中、南部移民之原鄉信仰落地生根 (如王爺信仰、媽祖信仰),建立新廟成立新的祭祀圈,降低對神農信仰的參與。

◆新興盛的神祇 (如王母信仰),取代傳統地區香火神的信仰,而不再參與神農信仰活動。

◆新生代人口,對傳統宗教民俗沒興趣,不重視也不參與。

◆宴客的準備工作難度增加,降低宴客的意願,如外燴場地難找。

◆生活條件改善,日常餐飲豐盛,沒意願吃拜拜。


[1] 今年民國109年為中區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