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橋下的似水流年
高中至大學有七年的光陰,乘著264公車來回中興大橋。我很珍惜這段時光,因為國中私校苦讀,才考上台北市萬華區大理高中;大學重考一年,實現夢想,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就讀,對不愛讀書的我可謂不易!而就讀公立學校更是光宗耀祖!
264公車上,空氣裡常有一股老人味,主要是去龍山寺參拜的年長者:早晨六點半,我從龍山寺下車後,沿著西園路一段徒步至學校,偶爾會遇到濃妝豔抹、火辣妖豔、香氣迷人的阿姨。下課時,回到人滿為患的龍山寺,周圍擺滿了許多二手攤位,有賣假的古玩、穿不著的衣鞋、茶具、舊手機、小家電、飾品等林林總總物件。一塊布隨地舖在巷弄街道上,擺上幾個老物件,百無聊賴等著客人詢價,也有很多群聚老人在下棋、玩牌賭博。
當時萬華尚未廢娼,荷爾蒙旺盛的少年們,會互相慫恿去華西街見識。當看到燈紅迷幻的巷弄裡,壯大的保鑣帶著槍,把他們嚇得在學校裡流傳這些黃黑情節,以致艋舺更添上神秘色彩,一般人只敢在廣州街夜市看殺蛇、吃逛採買,經過紅燈巷瞄一眼。
上高一那年,藍線捷運剛完成,雖然無法搭捷運上下課,但下課時經常會搭捷運去西門町與同學蹓躂,乘著新時代的運輸科技覺得好時髦。林青霞1971年在西門町晃來晃去被星探發現,同樣是三重姑娘,而我2001年卻在西門町被老人拍肩膀:「妹妹,多少錢?」國中剛畢業,起初還聽不懂,後來才知道當時有些女高中生在西門町找乾爹援交。西門町好似銀座街頭,充斥著動漫、電玩、廉價服飾、粗飽美食、約會MTV、電影院,從我高中時期至今,仍是屁孩們(12-18歲青少年)的一級戰區,屹立不搖!
到了大學,264從萬華駛進了板橋,一股五花八門的都會氣流,跟著公車轉入文化路,再轉進靠近樹林的大觀路及陳舊的台藝大。七年在中興橋上往返萬華和板橋,市容變化的速度令人頭暈目眩、眼花撩亂,最後再回到慢慢來的三重生活步調,覺得熟悉與安心。
研究所唸完後,在板橋和台北工作一陣子,吃喝玩樂也幾乎往台北跑,把自己活得像偽台北人,三重則像過境的便宜旅館,說自己是三重人或台北人,心理皆不踏實。34歲後,開始在三重社區大學上班,讀起了地方史,發現一座橋竟乘載了豐富的當代歷史。
話說中興橋於民國48年為了紓解人車漸多的臺北橋,政府在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和三重埔西區之間,建造了中興橋,也因橋底下的中興沙洲而得名,是三重到台北的第二座橋樑。
過去三重大拜拜因耗費巨資辦流水席,而有「吃掉一條中興橋」的說法,大拜拜期間的三重交通也癱瘓了;在民國60年代建築業興盛期,更有不肖商人拉船與架設長管在淡水河抽砂,導致民國75年中興橋斷裂。只能透過中興橋到達的沙洲耕種。在清朝至日據時期,沙洲尚未被河水嚴重沖積時,是與三重緊密相連,種滿了香花與蔬果,並供應大台北生活。直到民國45年因颱風撤離島上居民,被劃入洪水平原一級管制區禁建,僅能種植短莖作物。因為於淡水河中央,台北與三重之間,島上菜農被戲稱「天龍國陶淵明」,新冠疫情第一年(109年)還引發騎水上摩托車送餐到台北島的趣聞。
如今三重的轉變也突飛猛進,已成為九橋之都,多了三重機場捷運線,往桃園、台北、新莊、中永和都非常便捷。更建設漂亮的新北大橋通往板橋,省去了中興橋繞道萬板大橋。過去幾個老舊區域轉眼間已夷為平地,規劃為二重、重陽、仁義重劃區,先民生活的遺跡,若無文圖資料存檔,這些生活往事將會集體失憶。隨著年紀愈長,愈容易掉進故事的迴圈裡,怕的是環境周遭的視覺衝擊,跟自己的故事搭不上線,成為流年感慨。
高中回家時,我會走到三水街市場搭車,多一班62號公車的搭乘。當時剝皮寮和新富町文化市場尚未被保存改建,如今台北已將許多老舊建築加以創新再利用,一個小區域居然留下了這麼多的故事和場景,現在去台北都是一次次的文化呼吸。公車順著中興橋飛越過淡水河,回到了三重,想想一個在地人,能為家鄉做些什麼……
照片: 汪逸嵐 提供